绿林网

志在摩登读后感精选

志在摩登读后感精选

《志在摩登》是一本由[美]徐善曾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志在摩登》读后感(一):笔记

记得看过这样的文章,里面提到有人问历史学家陈寅恪为何不写近代史,陈寅恪的回答大概这样:近代史他的祖父、父亲都卷进历史浪潮里,他如果写近代史,很难保持客观,会夹杂很多个人感情。

这本书的作者他不懂这个道理。作者站在张幼仪的立场,能有多客观?而且,作者不懂中文,这就更加偏颇了。我看完慢慢会写一篇感受出来。这些图片也只是我的一些暂时记录。

《志在摩登》读后感(二):家族影集非常珍贵

1.金庸题词,张大千绘制肖像,北大教授严家炎题字推荐。

2.徐志摩嫡孙发声,家族影集公开。

3.重点突出了徐志摩“志在摩登”的现代精神和人生定位。

4.剑桥大学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等中外多位研究徐志摩的学者推荐。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志在摩登》读后感(三):徐志摩嫡孙:我爷爷是个女权主义者

直播回放

若要评选中国近代史上最多情的诗人,徐志摩一定榜上有名。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但是,这份“多情”却被现代人视为“渣男”的做派。网上搜“徐志摩”,出现最多的就是对他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追求林徽因、与陆小曼再婚的风流旧闻。

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对待女人如草芥一般?上周五6月8日晚7点,徐志摩的嫡孙徐善曾先生做客「精雕细课·听好书」直播间,借他的新书《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出版之际,与《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畅谈他的祖父徐志摩的点点滴滴。

《志在摩登》

小脚与西服,注定是不搭的

虽然不情不愿,但父命难违,1915年,19岁的徐志摩乖乖地把从未谋面的16岁的张幼仪领回了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包办婚姻愈发令男方厌恶,两人最终在7年后离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桩离婚案。张幼仪侄女张邦梅出版的《小脚与西服》,可能是对他们关系最精准的注解。

由于中学教育的影响,现代人对徐志摩更为耳熟,而对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知之甚少。“其实,两位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出身名门,祖母张幼仪家境优渥,在日本和德国都留过学,几位兄弟也都是商界、政界人士。”徐善曾先生解释道。

胡适评价徐志摩时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就是在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爱情本就是不公平的事情,有些人为所爱之人付出青春,为他穿上红衣,生儿育女,也只能换来他的一句不爱。这也是世人讨厌徐志摩的原因,他是个多情而又无情的男人,温柔体贴只对林徽因,冷言冷语只对张幼仪,如果当时没有父母包办的这场婚姻,张幼仪或许也能遇到一个真心爱她、懂她的男人。但说到底,这场婚姻是两败俱伤,对男女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直播现场

谈到两人的离婚时,作为嫡孙的徐先生认为,站在21世纪,他很难去评价当时两人的选择孰对孰错,因为时代变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然而,可能是出于科学家的训练背景,他对此表现出意料之外的理性与客观:“一个人被迫与自己父母挑选的伴侣结婚,这是很不合理的。从现在来看,我能体会他在当时环境里的感受。”在徐善曾眼里,祖母实用、祖父浪漫,这是两人最大的分歧所在。

也许这就是爷孙两人的默契,虽然两人并未见过面——徐志摩去世15年后,徐善曾才出生。徐志摩渴望浪漫主义的生活和艺术,亦为爱忙碌奔波了一生,他曾写下无比真诚的誓言: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道德是有时代性的

李云雷从学术的角度,对徐志摩的选择表示了理解。他认为,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在现代历史上具有象征性、先锋性的事件。当时的中国社会,处在从传统婚姻制度向现代婚姻制度过渡的状态,多种混杂的男女关系并存,娶妻纳妾、嫖妓的现象仍在存在,而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的思潮也深入影响着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徐志摩作为很早就出国留学的进步青年,加上他自己性格上的纯粹,言必行、行必果,所以他提出离婚,也并不令人意外。

直播现场,右一为李云雷

李云雷说:“道德都是有时代性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就是新道德。”而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这是很多现代人都容易忽视的常识。由于这一忽视的存在,很多人给徐志摩扣上了“渣男”的帽子,“他们把对现代社会里某些人的不满投射到徐志摩身上,这对他来说是有失公允的”,同时代的胡适、鲁迅都没有离婚,而明快的徐志摩却决绝地选择了离婚,这恰恰是负责的表现,也在客观上对受旧思想束缚的人们产生了推动。

处在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断裂期间、中西文化碰撞的时间节点上,徐志摩是代表的更现代、更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的人,或许人们应该带着对时代的理解去看待他。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徐志摩对于女性伴侣的选择,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鄙视者有之,羡慕者有之,惋惜者有之。徐善曾却对这一点表达了更开放豁达的心态。在这位后辈人眼里,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三人都是“聪明、有成就和高度自我驱动的人,她们在人群里闪闪发光,是旧时代的新女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徐志摩对于感情的选择有很高的标准。

从左至右: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徐志摩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虽千万人吾往矣”,为自己的选择勇敢地承担后果。徐善曾认为,“他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在受传统包办婚姻笼罩的社会里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念。旧的制度是有缺陷的,他选择离婚就是实现自己‘大目标’的过程。他充满勇气的抗衡,推动着旧时代的人们刷新自己的认识。”

直播现场,徐善曾

在对谈中,徐善曾透露了他祖父不为人知的一面: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徐志摩就针对中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写了论文,也曾几次想拜访女性主义先锋作家伍尔夫,可都因不凑巧而未能如愿。在这个意义上,“他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是忠实的女权精神的拥护者”。

志在摩登,到底什么是“摩登”?

摩登不是西装革履、摩丝发蜡,而代表的是现代的理念。在对女性的尊重和认知上,徐志摩的做法超越了时代的发展,也由此承受着无数人武断的误解。在21世纪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抱有“理解之同情”,给他更摩登的、更公允的、他应得的评价。

《志在摩登》读后感(四):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记得看过这样的记载,有人问近代大历史学家陈寅恪为何不写近代史,陈寅恪的回答大概这样:在中国近代史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都卷进历史浪潮。他如果写一部近代史,很难保持客观,会夹杂很多个人感情,这样必定会误导众生。

这本书的作者俆善曾,他作为一位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的理科生,可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必定误导芸芸众生,而且很可悲的是,他严谨的理科思维,居然没有为这本书增添一点色彩。但幸运的是:作者还能够和我们读者交流,不像《小脚与西服》一样,是张邦梅在张幼仪离世7年后,整理其口授自传出版的。没有对话,误会只会越陷越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无法化解那深藏在心中的怨与恨。

这本《志在摩登》的书,作者无法摆脱他自身的局限性,处处站在他祖母张幼仪的立场。一打开书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那温婉坚毅的祖母张幼仪。。。。。”而并没有说献给我那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祖父徐志摩。此书内容显而易见。

为了避免如那本《小脚与西服》误导众生的结果,我想我很有必要写这一篇书评。这本书到处可见作者赞扬其祖母张幼仪,而也多处可见他诋毁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有前妻张幼仪和孙子俆善曾各自出一本书来诋毁志摩,也算是徐志摩的“福气”,我想。

一、 【关于《小脚与西服》一书】

作者此书里的内容最多的参考来自于张邦梅所出版的《小脚与西服》,这本书有英文版本。在242页,俆善曾的后记里特别提到:

“张邦梅女士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长了张幼仪口授自传《小脚与西服》一书,该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张幼仪的一生,尤其对20世纪初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从中受益甚多,感谢张女士!”

这本《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晚年的口授,而里面涉及的历史人物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都早已经作古。作为张幼仪,曾经被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她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单凭她的一面之词,不时的出现前后矛盾的内容,请问此本《小》书里的内容能否毫无辨别思考的全盘接受?最让人愤怒的是:此书居然被很多人带入满满的感情,不顾历史事实,全部一面倒的支持张幼仪,诋毁徐志摩和陆小曼。

“ 人家说徐志摩的第二任太太陆小曼爱徐志摩,可是看了她在她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他的遗体),我不认为那叫爱。一个人怎么可能拒绝照顾另一半?爱意味着善尽责任,履行义务。 ”(《小脚与西服》)

不明白为何张幼仪说小曼拒绝认领徐志摩遗体。因为陆小曼并没有拒绝认领徐志摩的遗体。而且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完全变成一个人,缟素终身,为《徐志摩全集》的出版奔波至死,把徐志摩给她的遗物——那幅死里逃生的《山水长卷》一直珍藏直至死去等等,可以看看陈从周和赵家璧的真实记载。我认为张幼仪认为陆小曼对徐志摩的不是爱,那她对爱的理解的确是有偏差。如果她认为她那种 "任劳任怨" 的爱是爱,而陆小曼这种爱不是爱,那还真如她说的,她没有裹小脚,却像极那些裹小脚的人的思想一样。

对徐志摩深入研究的人,都非常清楚,徐志摩和小曼两人是真心相爱的。志摩说过只有小曼给了他全盘的爱。幼仪虽好,是包办婚姻,志摩不爱;徽因虽很优秀,志摩求而不得,她的爱还给了别人;只有小曼,志摩给了全盘的爱,小曼回应了全盘的爱,这才让志摩不顾一切的付出和包容小曼。有真实信件作为历史凭证。但是,徐志摩的后代在张幼仪的误导下,他们都认为陆小曼并不爱徐志摩,两人婚姻破裂,这不是胡扯吗和误导众生吗?

“听说我有修订徐志摩传记的想法, 她(陈从周女儿陈胜吾)更是主动提供我许多材料。她的一些看法也给我很多启发,比如她更多地同情陆小曼的遭遇,而对张幼仪则有更多的批评,特别是在看到张邦薇著的《小脚与西服》之后,更是对其中叙述的一些事实和立场有所褒贬。” (宋炳辉《徐志摩传》出版后记P244)

二、 【台版《徐志摩全集》最不全】

《志在摩登》这本书,参考书籍里还有台版的《徐志摩全集》,但这一版本是徐志摩全集里最不全的,例如里面《爱眉小札》都是1925年的,极其不全(欠: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读者可以参考大陆出版的或者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徐志摩全集》。

三、这两颗星星给予:

1. 作者提供的几张鲜少见到的徐志摩相片

2. 在230页写的《后记—今日之徐志摩》,这一篇读完还能读到作者的一丝温度的文字。特别作者提出 “我们会发现徐志摩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他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的观点。这个观点和李劼《枭雄与士林》一书中提到的 “徐志摩似乎并没有怎么谈论过《红楼梦》,却天然就是《红楼梦》意境里的人” 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在232页作者写道: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推断出徐志摩在俆善曾及其海外亲人心中的原先印象与在徐志摩在大陆台湾民间的印象是有很大出入的。俆善曾等人心里的徐志摩是一位伤害他们祖母的“坏人”,但在大陆台湾民间,徐志摩却不止才华横溢,有坚定信念,更有其人格魅力。希望俆善曾以后多多来大陆台湾走走,多深入了解徐志摩,超越自身局限,化解这一道几代人的鸿沟。

四、 余下,我来说说我作为一位多年研究徐志摩的人,读完此书的最直观的感想。我相信很多研究徐志摩的人看完此书,也感同身受。

1. 书页全彩印,装帧也算精美,我才拿起读不到半个小时,前面几页全部脱落。我看了一下,价格68元,价格很美丽。

2. 书的结构

读完,我深深感叹,前面123页,作为徐志摩的孙子,字里行间如此冷冰冰,没有丝毫温度,没有任何温情,内容基本是东拼西凑堆砌而成的文字。不知和翻译有没有关系?

中间124-193页是徐志摩的诗文选,中英文对照。诗歌选了徐志摩的16首,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排列的,若按照年份排列,那最后两首明显不是。而文章只摘选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一小段。说实在,也实在太难为作者了,毕竟作者不懂中文,又如何能够领略他祖父在散文的建树更在诗歌之上。例如《泰山日出》《欧游漫录》《秋》等等。作者如果能够把他祖母在台湾帮忙出版的《徐志摩全集》看一遍,估计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不过,我又忘记了,作者不懂中文,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事。

从194-210是大事记,我不知道作者的大事记是指跟徐志摩有关系?还是跟中国有关系?令读者读起来深感一脑袋浆糊。例如把米勒在北京上演其著名剧作、北京举办奥运会等等都列入其中,请问这些和徐志摩有何关系?莫非作者还有身兼宣传部作用?作者也不做一些解释,令读者不明。而且,是否真的全部出自作者之笔,深表怀疑。

3.书的内容 (很多是不实的内容,更可恶的是颠倒黑白,可以看我后的评论)

纵观当今人有很多分歧,其实最核心的一点:看的人以现代的观念去看当时发生的事件,这样必定造成严重误解。例如:

A.清末民初,15岁的女性已经结婚,可以生儿育女。而在现代社会,这仅仅是初高中生。

B. 清末民初,男人允许一妻多妾。一般妻子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过来主要是负责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而娶的妾才有可能是男人所爱的。例如梁启超、林长民、徐申如都是有几房老婆的。

C.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宪法起草第一人,在1925年与原配夫人沈氏正式离婚后,娶了王世瑛。但却得来世人的祝福。再又如,鲁迅让朱安守活寡,不离婚;而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居然也得来世人的祝福。而独独徐志摩和陆小曼冲破重重阻碍,因为爱而结合,却得来世人的唾骂,真是感到好不公平啊。

D. 民国,当时仅上海租界允许公开抽大烟(鸦片),是合法的。这是陆小曼很难下定决心离开上海,随志摩去北京的原因。

【不实、颠倒黑白、有质疑的内容一一指出】

前言倒数第三段

这一段不知是不是真的出自俆善曾之笔?因为读者读完,实感好笑。还真如我前面所说的,俆善曾起到中国宣传部的作用。

试问,俆善曾,你可知你祖父徐志摩是1931年去世的?我不知你所说的 “保家卫国的不屈斗争” 是指抗日战争吗?如果是,那可是发生在1937年,你祖父已早飞升,请问如何目睹?莫非是在天上目睹?而你祖父更不可能目睹毛的一系列斗争。而看到你参考书目里有参考《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一书,我不知道你真的是否有看过?很显然你没有看过。一,你不懂中文;二如果你看过,你真的不会用“为争取民族独立”这样的字眼。因为其中赵家璧所写的《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一文里有关于你祖父对共产党的真实看法。

前言倒数第二段

我很想知道,俆善曾,如果你当时站在你祖父的处境,你会怎么做?我没有否认徐志摩对张幼仪有造成伤害,但是,他们离婚后感情更好了。我想徐志摩是一直在做努力弥补的。徐志摩出版诗集,也寄了诗集给张幼仪。可惜这些诗集,她并没有带到海外,最后流落于民间。

站在张幼仪立场,会失望,但试问如果丈夫并不爱自己的婚姻,就有希望?

站在推动中国进入现代文明婚姻的角度,你的祖父徐志摩却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有非常前瞻性的人!他看到了包办婚姻对人性的残酷扭曲。这是你应该超越自身局限性看到的,特别你生活在西方65年。

P9

像这种道听途说,空口无凭的话,经过大风浪的张幼仪到老年还记得如此清晰?我除了佩服她的记忆力之外,更为她的胸襟表示感慨。张幼仪口述就算了。俆善曾居然也在此书引用这样没有多少真实史料的事件,不知有何用意?我想他的用意是来诋毁自己的祖父徐志摩,而让世人更加同情他的祖母。

这一句,如今已经被以讹传讹的写进了那些博眼球的八卦文章里。

P16

作者写这一段才更值得玩味。没想到俆善曾作为孙子用“玩味”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祖父徐志摩。不知道原文的英文单词是什么?翻译是否恰当?作为读者,读到这两个字,实在感到异常突兀。不知俆善曾可有读读祖父徐志摩的另一篇1928年在苏州女子中学的讲演稿《关于女子》。俆善曾你的祖父一直十分关心中国妇女的地位,他说更希望女人在成为妻子母亲之前,首先成为一个人,保持人格独立——“旧观念叫你准备做妻做母,新观念并不不叫你准备做妻做母,但在此外先要你准备做人,做你自己。” 而他对前妻张幼仪和陆小曼都是如此的态度。怎么会值得玩味呢?真想当面问问俆善曾这是什么意思?何为“玩味”呢?

这句话逻辑有点问题,毕竟梁启超是一位思想家,而并非经济学家。要不就是翻译的问题。

P20

这句话里的 “中学生” 三个字,足见作者是以现代的观念去看当时。我想这也是现代人对徐志摩情感看法的最大问题。上面已经阐释过了。作为徐志摩的曾孙都有如此问题,更何况那些毫无关系的不看书的,只会吃瓜的芸芸众生呢。

俆善曾你的祖母张幼仪是15岁已经嫁给你的祖父徐志摩了。15岁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早已经当母亲了。而你还在用 “中学生” 来形容。如果你认为那真是中学生,按照正常的逻辑,那你更应该批判一下你曾祖母祖父,让你仅仅15岁的祖母,还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就让她结婚生儿育女。更加深层的批判,那就是对当时的中国封建传统这种包办婚姻传宗接代的批判。

P22 & P30 & P31

俆善曾这里故意没有写罗素(22岁)是不顾其祖母的强烈反对,而与其原配爱丽斯结婚。他这里只写罗素(49岁)为了布莱克与爱丽斯离婚,来误导不明真相的读者,让读者代入感,认为林徽因即是布莱克,而自己的祖母张幼仪就是爱丽斯。从而对徐志摩的控诉。我作为徐志摩研究者认为这是极为可笑幼稚。毕竟罗素是深爱过爱丽丝的。而徐志摩从来不曾爱过张幼仪。

雪莱的例子也太过于牵强,俆善曾这种误导读者的写法可气又可笑。为何说其幼稚可笑,请看我下面分析:

俆善曾如果真的很为自己祖父骄傲的话,他应该早拜读自己祖父的作品。而从自己祖父的作品中,俆善曾不难感受到祖父“爱、自由、美”的信仰。或者也可以读读徐志摩给梁启超的回信,那才是你祖父真正要与张幼仪离婚的最真实的原因。

徐志摩在1922年给恩师梁启超的回信中提到的: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此,夫岂得至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但非常可惜,俆善曾根本不以自己祖父骄傲,也看不懂中文,无法领略徐志摩的精神和人生信仰。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再一次要为自己祖母张幼仪出气而已。

如果有深度的人,必定是通过徐志摩和张幼仪这段婚姻来看待事件的实质:当时中国婚姻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祸害,最应该批判的是这种封建残余包办婚姻对人性的残害,祸害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幸好,民国后,这些受到西方文明洗礼的中国人,看出这一点,并作出了努力,和封建残余做抗争。无疑,徐志摩是最有勇气的那一位。而蒋百里、张君劢、鲁迅等人也是做过如此抗争,离开原配,重新娶了新妻,但却没有被抨击,这实在令人不解。俆善曾不但没有看出这一点,反而抨击他的祖父,这能够看出张幼仪对徐积锴和俆善曾的影响有多大。

我很想问问俆善曾,请你换位思考,如果你根本不爱你的妻子,你是希望彼此绑在一起过着互相折磨的婚姻?还是宁愿放开,给彼此一条生路?徐志摩和张幼仪都选择后者,这不,张幼仪到老年还说要感谢徐志摩,因为徐志摩让她找到了自我。这一点也是徐志摩对于中国女性最希望的一点:在为人妻为人母之前,先做人,先做自己。

P28

在这里,俆善曾用了 “他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 来形容自己的祖父徐志摩,颇有幸灾乐祸之意。令我更加可以肯定俆善曾这本书的目的是来诋毁他的祖父徐志摩,而并非使更多读者来领略他祖父的精神和信仰的。

P29

俆善曾自己臆测以上的?还是参考哪些没有铁证事实的八卦书籍了?为何这样说,因为这段时间,徐志摩的回信和《康桥日记》都不再人间了。这是徐志摩研究者的憾事之一。而《康桥日记》在徐志摩飞升后,被林徽因抢走了,再也不肯拿出来,至今不再看到。实乃十分遗憾。

所以,没有人知道徐志摩是否饱含深情回信去,没有人知道林徽因是否要求徐志摩离婚才能娶她的。而俆善曾居然毫无凭据敢在这里写出来,我佩服他的想象力和胆量。

P43

确定如此?这本书两次提及。因为从志摩的诗与散文中都有涉及政治的。而且,徐志摩在办报馆时因为讨论苏俄论战,导致被烧,没有感觉志摩明哲保身。

P50

这里用 “藕断丝连” 实在很不妥。因为张幼仪离婚后一直还在徐家,徐申如认她为干女儿。而且徐志摩和张幼仪生了儿子徐积锴,徐志摩很自然需要和张幼仪有书信往来。

而读者有没有想过为何梁启超要极力反对徐志摩离婚啊?

原因一,梁启超自己一妻二妾。徐志摩你为何要离婚啊?你纳妾就行啊。

原因二,梁启超早想把自己长子梁思成许配给林徽因啊,他岂能让徐志摩抢了自己的未来儿媳妇?这是题外话。

P51

不看作者名字,看完这一段话,还以为是哪位写八卦好手幸灾乐祸,专门来诋毁、耻笑徐志摩的人。

最吊诡的是:这竟然是出自徐志摩的孙子俆善曾之笔。

P58

“冷若冰霜”何以见得?莫非又是作者自我臆测?

P68

俆善曾用的词语又令读者感到异常突兀,例如“幼稚也暴露无遗”。我实在不明这在社交上如何幼稚?恳请俆善曾来解释解释。

P50 & P70 & P73 自相矛盾,语无伦次,信口开河

如果真如张幼仪所说的,徐志摩言行不一致,责任感不强,从不关心她,我想我们作为读者可以从以上第一段和第三段可以看出,徐志摩并没有从不关心张幼仪。

还有,作为读者,我找到了徐志摩在民国十五年写给张幼仪的信,大家可以直接读出徐志摩并不是如张幼仪口中说的如此。不明白为何张幼仪要如此诋毁徐志摩。虽然我知道徐志摩当时和她离婚的确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但是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胡适《追悼志摩》)或者张幼仪表里不一。

而俆善曾也不经过史料考证,只凭张幼仪自言自语的回忆录,全部照搬无误。这造成的前后矛盾的情况,不知他是否知道呢?

P74

我不否认张幼仪离婚后变得自强自立。但俆善曾这里没有提到两点:

1. 在德国学校幼儿教育、德语、英语和日语的费用来自哪里?张家还是徐家?

2. 张幼仪26岁当上了商业银行的副行长,这一点没有错。但是俆善曾也要提及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乃是当时民国的 “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是有名的金融家和实业家。这一点才是最大助力。

P75

这段话仅仅是张幼仪的一面之词。而俆善曾参考书目里面有《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这本书,为何他没有看到以下这段话。对了,我忘记他看不懂中文,但不明他为何参考书目却有中文书。

在《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这本书中的由陈从周所写的《记徐志摩》一文中有这样的详细记载:

“小曼自志摩死后,几乎与徐家断绝关系,从不过问徐家的经济。她公公给她的那张由胡适,徐寄庼 ,徐新六作证明每月付贰佰元生活费的笔据也不要了,交给了我去保存,因为她早不去拿钱。”

希望俆善曾可以多多看不涉及个人恩怨利益的第三人陈从周关于徐志摩的文章,客观可信度高。毕竟张幼仪说:“从周弟爱摩之心,胜过儿孙辈。”

P76

作为我们研究徐志摩多年的摩粉来说,我们对此书的一面之词,实在难给予好评啊。因为读完,会让读者都认为最爱徐志摩的是张幼仪,然后林徽因也爱徐志摩,独独陆小曼不爱徐志摩,甚至是她害死徐志摩的。如此误导众生,我们很难赞同。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也是很大根据此基调 “扬张,捧林、抑陆”来拍摄的。

但根据真实史料,我们都十分清楚明白,徐志摩和陆小曼是何其深爱彼此的。不然,陆小曼会在徐志摩飞升后,缟服终身?而且到临终都在为出版《徐志摩全集》奔波。这些史料可参考陈从周、赵家璧、郁达夫、王映霞等人文章和陆小曼文章、日记。

P101

俆善曾又在自我臆测了。请参考《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一书中陆小曼所写的《泰戈尔在我家做客—兼忆志摩》原载《文汇》月刊1981年11期。里面有描述泰戈尔和徐志摩陆小曼下榻他们家的几天交往情景。

不知道为何俆善曾这里要写徐志摩摆脱陆小曼的纠缠?用意何在,一目了然,就是为了要诋毁陆小曼。每每看到这样失实的写法,非常令人气愤!他后面还一再诋毁陆小曼。足见他对陆小曼的成见有多深。而这成见来源何处,那是非常明显的。

P103

俆善曾简直胡扯。

为何我这样说,因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并没有破裂。而且他们是彼此间很相爱。只是爱的苦。陆小曼染病,无法戒除鸦片的弱点,离不开上海,陪志摩去北京。因为当时上海租界是全国唯一公开合法允许抽鸦片的地方。

请参考《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一书中赵家璧写的《徐志摩和《志摩全集》—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里面提到1931年3月、7月和10月徐志摩都给陆小曼从北京寄去的家信,里面处处都能看出徐志摩是很爱陆小曼的。这些家信都出自198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徐志摩全集》第五卷,我现在只摘录1931年10月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家信:

“今天是九月十九,你二十八年前出世的日子。我不在家中,不能与你对饮一杯蜜酒,为你庆祝安康。这几日秋风凄冷,秋月光明,更使游子思念家庭。。。。。。。虽然光阴易逝,但我们恩爱的夫妇,是否有此分离的必要?眉,你到哪天才肯听从我的主张?我一人在此,处处觉得不合式;你又不肯来,我又为责任所羁,这真是难为死人也。” 读者,你能读出这是俆善曾所说的徐陆婚姻破裂吗?我不但读不出,而且我还读出徐志摩对陆小曼浓浓爱意。

看过徐陆两人的来往书信以及他们之间各种细节的小故事,这两人相似的灵魂和勇敢让他们冲破当时的封建藩篱,是爱让他们历尽艰辛,最终走到了一起,至情至性,是真性情之人。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还爱得深,只是各有各的不得法,现实对他们太残忍了。

P103

俆善曾在这里胡说八道,诋毁陆小曼,实属可恶。真实的事实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去电催促张幼仪赶来奔丧,而不让陆小曼尽丧。陆小曼心中一肚子怨气。

你一定没有看过,甚至你的家族都没有看过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徐志摩全集》第五卷:戏剧、书信集。其中第101-103页是你的祖父徐志摩在民国二十年五月十二日写给陆小曼的一封信中提到此事,里面尽是徐志摩安慰受羞辱的陆小曼,毕竟陆小曼也是一位生性高傲的人,受到如此羞辱,岂不怨恨。而徐志摩也当晚和徐申如顶撞起来,信里也有提及:

“父亲爱幼仪,自有她去孝顺,再用不到我。这次拒绝你,便是间接拒绝我,我们非得出这口气。。。。。至于你说我通同他人来欺你,这话我要叫冤。。。。。因为你我想爱,又同时受侮,若你我再发生裂痕,那不真的中了他人之计了吗?”

这一次结下来的怨恨,导致陆小曼后来在海宁硖石召开徐志摩追悼会,因徐申如的阻止,陆小曼也未能参加。

难怪徐志摩表弟吴其昌在《志摩在家乡》一文中提到:“他们(硖石人)用他们最大的冷酷,做他们制裁志摩的武器,现在他们是胜利了,粪土坑中一朵洁白的莲花,现在是枯萎了。芬芳,圣洁,在硖石是再也找不到了,遗下给我们硖石的,是丑和秽!”希望俆善曾能多看看这些珍贵的历史史料,而不是那些专门来诋毁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八卦文章。

P104

作者又在自我臆测乱写了。希望作者要明白徐志摩和林徽因可都是有家庭的人。这样乱写,是很过分的。

P105

又再一次的诋毁陆小曼。请问为何把徐志摩的离世归罪于陆小曼?请你看看吴其昌的文章,他认为是硖石人害死了徐志摩。而郁达夫则认为是这个无理解的社会逼死了徐志摩(郁达夫《怀念四十岁的志摩》)。

P106

以下是徐志摩写此诗的背景。不知俆善曾可曾读过此信?如果你说你读过,还读出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我真是很佩服你啊。这封信无论从哪里看,都只能看出徐志摩是写给一个老朋友的信。俆善曾,这首诗,你祖父徐志摩给过金岳霖、凌淑华、胡适都看过,希望他们都能指正一下。你是否也得出徐志摩把这首诗送给金岳霖、凌淑华或者胡适?

来自:https://tieba.baidu.com/p/4992262899?pid=120863268793&cid=0&red_tag=0730770918#120863268793

我想说的是:徐志摩写的最多的诗、信和日记,是给陆小曼,而现在却被世人这样以讹传讹的说是给林徽因的,特别是那首《偶然》。这首诗《偶然》是写于徐志摩与陆小曼共同创作的戏剧《卞昆冈》第五幕里的剧本。这些以讹传讹的太可恶了。别人以讹传讹就算了,但是没有想到志摩的孙子也加入其中。希望徐志摩托梦告诉俆善曾:“孙子啊,你不要乱写啊,这样坏你爷爷的名声啊。”

"还必须指出的是,徐志摩的情诗也不全然都是美的人情的抒写,茅盾就曾提到过徐的情诗是不能单纯地当作情诗来看的。这就是说,徐志摩的一些情诗还包含着深层的寓意。像《我等候你》中,“我”的热切期待似乎透示出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渴望的渴望与企求的焦躁心情。”( 毛迅的《徐志摩论稿P108页》

多读读志摩的诗歌后,我非常认同徐志摩的诗歌不能单凭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因为徐志摩的诗歌非常善用意识流的,象征守法来写诗歌。否则就显得极其肤浅了。

徐志摩出席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不假,那是因为林徽因用徐志摩的一首诗《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为这场讲座的开场白。作为两人多年的友谊,徐志摩去听这讲座有什么出奇,为何在俆善曾这里倒是如此的歪曲和拼凑呢?

“我此行专为看你:生意能成固好,否则我也顾不得。且走颇不易,因北大同人都相约表示精神,故即(使)成行亦须于三五日赶回,恐你失望,故先说及。” 这是志摩1931年11月滞留北平时,写给陆小曼的信。

韩石山解释道:“所谓北大同人,就是北大的教授们,所谓表示精神,就是要在日寇步步进逼,东北局势危急,华北几将不保的国难时刻,表示他们同仇敌忾的信念。我想,这为徐志摩匆匆返回北平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徐志摩是否对林徽因藕断丝连,没有觉得。反倒是林徽因的情感值得思考:“徐志摩母亲去世硖石,徽因正在病中,寄给志摩一张她在病榻中的照,背面还题上了诗。他偷偷地给我妻看过。”(陈从周《记徐志摩》)

P110

郁达夫在《志摩在回忆里》一文写道:“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我在小曼夫人当初次接到志摩的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为何作者在陆小曼人生最沉痛的一刻,也不忘再次狠狠的诋毁陆小曼是沉迷在鸦片的幻想中呢?

非常希望作者能看看陆小曼写的《哭摩》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7547326/,但很可惜,你不懂中文,这些真情流露的情感,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让人翻译一下,然后读读呢?

P112

幸好徐志摩自己亲笔写了《爱的灵感》是献给胡适的,不然俆善曾又会臆测是写给林徽因的。你们说我写的有没有道理。

【附录七 大事记】

不明白为何俆善曾把此事列入。但既然你写这样的事情,为何不写共产党渗透国民党,把做的缺德事都嫁祸给国民党呢?希望能一碗水端平。

1927年

这居然也列入大事记?可以看出俆善曾对陆小曼多有偏见。

【附录八 术语表】

P210

作者这里没有提到张君劢,也就是张幼仪的二哥,俆善曾的二舅公,在1925年和其原配离婚,正式迎娶王世瑛。张君劢和王世瑛获得世人的祝福,为何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作者这里却受到如此不堪的待遇?

P212

俆善曾这里写陆小曼和翁瑞午暧昧不清,但在后面一页林徽因却不写金岳霖。这种双重标准,实在很不应该。毕竟,陆小曼至死都没有说过爱翁瑞午,她始终只爱徐志摩。而林徽因可是口口声声对梁思成说自己爱上了金岳霖啊。

足见,俆善曾对陆小曼是意见很大的。

“摩,你为我荒废了你的诗意,失却了你的文兴,受著一般人的笑骂,我也只是在旁默默自恨,再没有法子使你像从前的欢笑。谁知你不顾一切的还是成天安慰我,叫我不要因为生些病就看得前途只是黑暗,有你永远在我身边不要再怕一切无味闲论。我就听著你静心平气的养,只盼著天可怜我们几年的奋斗,给我们一个安逸的将来,谁知到如今一切都是幻影,我们的梦再也不能实现了,早知有今日何必当初你用尽心血的将我抚养呢?”(陆小曼《哭摩》)

而志摩对于陆小曼和翁瑞午躺在床上抽大烟,自有他的一番哲学看法:“男女间的情与爱是有区别的,丈夫绝对不能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鸦片烟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做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书中由王映霞所写的《我与陆小曼》)

读者更可以从以上书信看出徐志摩是把翁瑞午当成朋友的。

俆善曾可以看看以上的两段文字和史料,你祖父徐志摩的处事哲学和你的看法是不是大相径庭?

【后记 今日之徐志摩】

这篇文章是我读本书里算上能感受到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了。

P232

作为研究者,并没有觉得徐家对陆小曼尽可能的包容,而是尽可能的为难陆小曼。

1. 如果真如俆善曾说的尽可能包容,徐申如会阻止陆小曼为婆婆奔丧?阻止陆小曼参加徐志摩的追悼会?这件事,让郁达夫等人对徐申如有很大的意见。

2. 徐积锴残忍的拒绝陆小曼的表侄庄俿的请求,不让陆小曼的遗骨与徐志摩合葬。希望俆善曾作为孙辈,能化解这种恩怨,让两位相知相爱的人合葬一起。

P234

我能理解俆善曾的立场。但是我却不能不指出俆善曾不顾事实的自我相信。

我们作为研究者,不否认徐志摩当年对张幼仪造成伤害。“但是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胡适《追悼志摩》)这势必徐志摩对自己做错过的事情经过反思,例如徐志摩的《自剖》《再剖》都是自己的心里独白。但这并不是说徐志摩会对张幼仪有遗憾,会因为张幼仪的真善美而爱上张幼仪,并与她复婚。

徐志摩追求的人是至情至性之人,而陆小曼恰好是这样的人。俆善曾还真的不大了解徐志摩。就如马浚伟《偶然·徐志摩》的舞台剧的台词所写的那样:“我纵然有错,但我决不后悔。”

P278

徐积锴回复的信件。

徐积锴已婚,怎么不知道夫妻间“床头打架床尾合”的道理?何况,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飞机起飞前写完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几行文字,那也是写给刚刚无意把他眼镜打破碎的爱妻陆小曼的,而且提到:“我此行专为看你”。而你作为儿子却不顾事实说他们感情恶劣。

不止如此,你的祖父还带上了爱妻小曼所画的山水长卷一起踏上那架死亡飞机,岂有徐积锴所描述的“其感情之恶劣,可以见之”。足以见徐积锴对小曼成见非常之深,而且非一日之寒。估计是在徐申如和张幼仪的双重影响下,才造成如此之大的误解。我们作为研究者,非常为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深爱而感动落泪,而在徐积锴这里居然说成“感情之恶劣”,真是颠倒黑白是非。希望俆善曾能够化解这一种误解,可以看看陈从周,赵家璧等人写的关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文章,徐志摩与小曼之间的信件,爱眉小札。我相信,你看完后,对他们之间的爱是不会有任何异议的。

徐志摩去欧洲游学的时候给陆小曼写了100封信,那一百封信都是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徐志摩说那100封信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漫游的成绩”,可惜被小曼给弄丢了,志摩在北京给小曼写信的时候还用“爱的语气”抱怨过这事: “前三年我去欧美印度时,那九十多封信都到哪里去了?那是我周游的唯一成绩,如今亦散失无存,你总得改良改良脾气才好。我的太太,否则将来竟许连老爷都会被你放丢了的。你难道我走了一点也不想我?” (摘自摩友写的)

如果这100封信出版成书,那更加看出徐志摩对小曼那浓浓的爱意。而这种爱意岂会因为婚姻出一点风浪就给打散了?

“我记得我每遭人辱骂的时候你老是百般的安慰我,使得我不得不对你生出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我老说,有你,我还怕谁骂,你也常说,只要我老明白你,你的人是我一个人的,你又为甚么要去顾虑别人的批评呢?所以我那怕成天受著病魔的缠绕也再也不敢有所怨恨的了。我只是对你满心的歉意,因为我们理想中的生活全被我的病魔来打破,连累著你成天也过那愁闷的日子。可是二年来我从未见你有一些怨恨,也不见你因此对我稍有冷淡之意。也难怪文伯要说,你对我的爱是Complete and true的了,我只怨我真是无以对你,这,我只好报之于将来了。 ”(陆小曼《哭摩》)

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写给陆小曼的信,请问各位读者可以读出两人感情破裂还是爱意很浓?

五、 最后评语

本来我获知徐志摩的孙子俆善曾写了这本书,我想作为徐志摩的孙子怎么样也应该多写写祖父的精神遗产:“爱、自由和美”,而不像其他书一样拿着徐志摩的情感八卦作为卖点。当拿起书来,很无奈,才知道俆善曾在美国生活了65年,不懂中文,甚至连盖印章,都要让人来确认汉字的正反。这从而可知他的中文水平。这本书是翻译他所写的英文版本。我作为中文版读者,只能根据中文版本来写书评,至于有否因为翻译不恰当引起的误解,暂不作考虑。

按照俆善曾这本书如此诋毁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况看,我还是不希望他的女儿徐文慈拍徐志摩。不然,又会拍出一个误导众生的徐志摩。希望能有人更着重徐志摩的精神和信仰来拍,那将会呈现一个最真实的徐志摩。

最后,留一个念想,希望徐志摩的后代俆善曾等能多多来大陆台湾走走,多深入了解徐志摩,超越局限,化解这一道几代人的鸿沟。徐志摩绝对不止才华横溢,有坚定信念,更有其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