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精选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精选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是一本由[日]川北稔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一):有趣的砂糖世界史

砂糖的产业发展像一根线,或者说,像世界史的目录一样,串联着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历时几个世纪的国家战争,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

各个历史事件前后相互印证,帮助理解。但篇幅所限,还有许多事件需要额外的知识补充,才可以了解地更透彻。

总体而言,打开了“看世界”的新视角,着实有趣~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6.9

[日]川北稔 / 2018 / 南海出版社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二):一粒砂糖里的乾坤

本书参照的两个研究方法:“世界联系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Immanuel Wallerstein,这一理论将近代世界看做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历史人类学",通过对历史上人们生活的实际状态、物品和习俗的细致观察来认识历史的一门学问。

透过特定物品(如本书:糖)理解历史,可以弄清楚2个问题:一是了解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具体生活,举例来说,砂糖是十七世纪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而到了十八世纪则成为工人茶歇中的必需品;二是看出世界性的相互联系;再以砂糖为例,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商品,主要产自于加勒比海地区,通过非洲黑奴的密集劳动进行种植和加工,随后进入欧洲市场进行消费。

三角贸易——欧洲、非洲和加勒比海;欧洲人为了生产砂糖这种世界商品,在加勒比海地区斥巨资兴建种植园,并疯狂引入非洲人当作奴隶。为了交换到奴隶,从欧洲港口(eg.英国利物浦)出发的商船载着非洲人想要的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等,在西非地区这些物品可以换来奴隶。随后他们沿着悲惨的“中段航程”(非洲出发横跨大西洋)将换来的奴隶卖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又载着原糖(少数情况下是棉花)返回欧洲。整个航程历时2个月以上。

三角贸易

砂糖遇见茶:从东边的亚洲采摘来的茶叶和西边加勒比海运来砂糖都曾是欧洲贵族阶级才能消费的奢侈品,在风雅的茶会上,将砂糖和红茶混合在一起饮用,带来了双重的高贵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后随着砂糖和茶叶产量的大幅增加,其贵族属性日渐消失,成为了普通劳动人民也能消费得起的商品。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三):小砂糖中的大世界 | 慢科学读《一粒砂糖中的世界史》

每当我们去看历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要么是一个个光鲜的历史人物,要么是一次次的政权兴替,但好像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贯穿始终的线索。这种理想中的线索,不单单是能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能把前后的史实穿起来,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历史故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内在推动力。所以读历史久了,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不能停留于各种历史故事的表面,单靠了解的方式去理解历史。而是需要通过一些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却影响深远的东西,作为切入点。通过了解这些“小东西”的演变发展,去把握大的历史进程。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样的意思。

那什么样的东西,才符合这样的条件呢?答案之一是“世界商品”,这是个不错的选项。所谓“世界商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全世界范围都广受欢迎并普遍流通的商品。通过这样的商品,一来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具体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比如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以此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文化是个什么样子;二来呢,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商品,看出世界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比如这件商品在那里生产、怎样流通、怎样售卖,以及塑造了哪些特定的风俗。而了解了这些,我们对当时的历史,也就容易形成宏观的认识,不再盲人摸象了。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这本书的视角,通过砂糖这件“世界商品”,来看看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砂糖是怎么传播开来的。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砂糖是使用甘蔗提炼的,而甘蔗的原产地现在还不明确,但大致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研究人员声称,甘蔗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那个时候,甘蔗还是一个地方性很强的品种。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他建立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庞大帝国。他的士兵在印度北部发现了一种“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也就是某种形式的砂糖。从那时候起,就有商队将极少量的砂糖带到欧洲,但数量太少,没什么影响力。而在之后,伊斯兰势力迅速扩张,从阿拉伯半岛起源,向西抵近了西班牙,并控制了地中海地区。当时的地中海,除了北岸是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范围外,其余三面都被伊斯兰的教徒控制。伊斯兰教徒们在这些地区引进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制糖术,较大规模的砂糖生产开始了。

到了十一世纪末,欧洲的基督徒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希望从伊斯兰教徒手里把土地夺回来,这一打,就持续了两个世纪,直到最后也没有成功。不过前后多大达七次的远征,却意外地打通了从欧洲到伊斯兰的商路。那时候伊斯兰世界的文明程度更高,制糖技术也就随着伊斯兰的医学、科技等,传播到了传统的欧洲区域。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原先只知道蜂蜜的味道是甜的。而甜度更高,颜色纯白的砂糖,简直就是某种神秘物质,而且高昂的价格又让这种神秘性更多了一层。所以欧洲人一开始把砂糖当作药品,而且只限于上流社会,是象征权势的特权商品。

到了十五世纪,那个激动人心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序幕。葡萄牙人从伊斯兰教徒手里,把砂糖传播的使命接了过来。他们一边在全球各地抢占土地,一边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砂糖生产的中心,也从原先的地中海东边的岛屿,扩展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西非的圣多美岛。而随着印度航路以及美洲大陆的发现,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也越发扩展开来。到了十七世纪之后,荷兰人开始变得活跃,他们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加上荷兰人以阿姆斯特丹为据点,操纵着世界贸易。他们往来于欧洲、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在巴西和牙买加控制制糖业,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场里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贸易,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也由此变得越来越高效。而砂糖作为一种天热的讨人喜欢的物品,也就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而同时,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充满着黑奴血泪的“三角贸易”。

我们知道,这甘蔗的种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种植甘蔗非常耗费土地的肥力,种过甘蔗的土地很快就会变得贫瘠。这也好理解,毕竟甘蔗这么甜的东西,总是有代价的。所以种植甘蔗一般就不适合在原有的农田里种,而是要在新开辟的地区种植,这样也不会对原有的利益群体产生冲击;第二个特点呢,甘蔗的种植是重体力劳动,而且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要在种植甘蔗上赚到利润,极低的人工成本就变得非常迫切。这样一来,摆在种植园主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第一要在一些荒无人烟的区域种植甘蔗,第二又要将大量的人工投入到这些地方。这样一来,常规的办法是行不通了。只有利用非洲的黑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将土著居民赶往了内陆地区或干脆杀掉,又把大量的黑驱赶到了种植园里,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上文提到的“三角贸易”就逐渐成形。

典型的“三角贸易”是这样的,欧洲人在英国港口利物浦,把商船满满地装上非洲人想要的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然后载着这些货物航行到西非,用它们和当地的殖民者或黑人交易,换回满船的黑奴。之后船队沿着悲惨的“中段航程”航行到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把奴隶卖给当地的殖民者、种植园主,换成原糖,也就是砂糖的半成品,然后返回利物浦,在那里贩卖原糖,获取极为丰厚的利润。整个航程耗费两个月以上,其中从非洲到美洲的这段运送黑奴的“中段航程”,则是一段血泪航程,至今仍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污点。在这样的航行中,满船的奴隶挤在一起,得不到充足的水,不断有人脱水,或者得上传染病死亡。还有不少奴隶因为忍受不了而投海自尽。而即使还算幸运地最终到达了美洲,等待这些黑奴的,也是无穷无尽的繁重劳动、白人监工的虐待和非洲所没有的各种疾病。可说是悲惨至极。不过在客观上讲,三角贸易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非洲、欧洲和美洲三个大陆真正连接起来。

通过三角贸易,欧洲获得了巨额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港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三角贸易的航程,也会因为奴隶反抗和传染病,出现失败的情况。但是只要成功,就是双倍的利润。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级,成为所谓的绅士。有一些靠砂糖贸易成为富豪的种植园主,过着堪比国王的奢侈生活。这些人的政治影响力也开始突显开来。英国的国会议员里,一度有四十多个人与这些商人来往密切。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而随着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种资源、信息在这里集合,使得工业革命具备了首先在英国爆发的有利条件。同时,对于非洲来讲,黑奴贸易让他们损失了大量的劳动人口,经济结构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没能缓过来。而在中南美洲,“单一作物”和“殖民经济”也让很多地方依然很难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砂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提醒人们,不管过去发生的事情,年代有多么久远,地域有多么遥远,它们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样貌。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共同体,要理解其中的演变脉络,还是要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才好。同时呢,也不要轻易地忽略身边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往往内有乾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