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毛姆人生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毛姆人生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毛姆人生随笔》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20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作者大名早有耳闻,拜读过其《月亮与六便士》。但还是浅尝辄止了,尽管当初给自己的震荡启发不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发现这本,短篇的形式正符合自己”功利速成“的阅读心态,三天时间食用完毕。

身材矮小(1.75已经可以了...奈何1.8+的大环境不答应)+口吃的毛姆最终选择了相比医生、间谍更适合自己的创作,默默耕耘,名声大噪。再次证明成功的人生之路和性格,先天条件真的脱不了干系,当然偶然的运气也不可或缺。他对哲学研究似乎情有独钟,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又提醒我涉猎哲学这个领域(早有念头但迟迟未行)。哲学和思考不可分离,这本随笔似乎就是思考的明证。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简单又深刻,因为理所当然,因为毫不费力,所以极容易忽略这个事实:活着就已经很成功,其他的追求都是附加品。 闲聊中和舍友谈到这个问题,她说为了家人朋友美食 ;我反问:没了这些就不活了吗?答:有这些会更有意思。归根到底,活着是一切的根基保障和支撑,我们目前没有生命垂危濒死的危险,所以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去丰富生命提升生活质量 But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fight for living in the world.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二):一点小小的感想

我还挺喜欢这本书的。看完了也有一阵了,昨晚突然想起要写一写这本书,虽然印象不怎么多了,我的脑子真的要坏掉了,看过的书,记不得很长时间。

要写这本书是缘于我不知怎么总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甚至有一次做梦都梦见自己还有几天就要死了,我在梦里想,也太快了吧,不应该再活个几年吗,怎么就剩几天了呀。不知怎么,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差不多在60岁就要结束,尤其是这两年,这种感觉特别的强烈,以至于我对房子车啊都没有执念,尤其是大家都在着急买房,我觉得自己时间本来就剩下不了多少,还是好好享受生命,远离房贷吧。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毛姆也觉得自己快要老死了,要赶在老死之前赶紧写本书,把自己的人生总结一下,给年轻人一些人生经验,我觉得他对年轻人真是太好了。他写得很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这种朴素就很接地气,让我特别的喜欢,也愿意听。我最不喜欢听老人说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次听到这种话,我就想把自己的耳朵堵住,我一点不想听到你们的成功经验,你们的这些狗屁经验都已经过时了, 好不好。但是智慧的老人,却会跟我说,我这一生啊,也不怎么成功,没什么成功的经验给你们,但是有些坑可以跟你们说一声,将来你们遇到的话,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每当这时,我心里想,嗯嗯,还是要听听的。毛姆就是这样的智慧老人,我愿意听他絮絮叨叨的讲讲过往的一切,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会笑起来。但是这本书的知识点其实也挺多的,他讲哲学的时候,说了很多人名,好多人名都听过,上学的时候老师也略微的讲过这人的成就和代表,但是我没看过他们的书,所以这次看到这么多人名的时候,我真是感叹,自己太没文化了吧。

真的,我希望等我的一生快结束的时候,我也能把过往的一生总结一下,写点什么,倒不是为了留给后人,就是单纯的做一下生终总结,好让自己圆圆满满的结束这一趟旅程。希望我的总结不要太赶,我想人怎么才能提前预知一下自己还有多久就要挂了呢,这样还好提前做准备。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三):他总说自己时日无多,但其实又活了好些年

有限生命力的作家,写出无限生命力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好的文学作品,会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地流传下去,但是作家并不能跟着自己的作品永生,他总是要面对衰老和死亡的问题。

毛姆60岁的时候从舞台退休,不写剧本,少写小说,更多地开始回顾和思考自己的人生。照理来说,他此时在文坛是德高望重,生命力和创作力也还没到枯竭的时刻,很多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希望自己死的那一刻依然在写作,而毛姆却拒绝走这样的路。

我觉得毛姆对自己的认知太清醒,他平日里肯定是非常自省的一个人,从他决定老年时间用来思考人生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份清醒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年轻的时候。

在他二十几岁的年纪,他就知道自己并不会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律师,他自卑于自己的口吃和身材矮小,这两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他早早地就设计自己的人生,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大量的阅读,加上自身的经验,在文学生涯中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很多人认为《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他自己也有同感,他整理了一番自己的作品,觉得能传世的,可能也就只有零星几本小说和剧本,但是对这份成绩,他已经很满足,他已经努力地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行进,但同时也不否认有运气的加成。

毛姆的这份清醒让我既羡慕,又觉得可怕,反观自己,快到而立之年,依旧对自己的人生感觉迷茫,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

但是人总免不了会有困惑,伟人圣人也一样要吃饭和做爱,毛姆自然也有困扰他的事情,只是比较高级。

他的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当牧师的叔叔一起生活,他一开始跟着叔叔去做礼拜,但是他发现就算是信仰上帝的叔叔,也一样会做坏事,这让他怀疑信仰上帝是否有用,上帝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从西方到东方的宗教,他读了大量的文献,最后他说,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任何试图想证明上帝存在的论据,对他来说都不可信,因为肯定会有逻辑漏洞可以驳斥。

他的老年文章里面,总是讲自己时日无多,但是傍边的注解又总是在调侃毛姆,其实你不知道自己能活到91岁,你还要活几十年呢,现在的读者包括我在内是有上帝视角,觉得书里这样的吐槽特别有意思。

但是转念一想,拥有上帝视角的我,假如穿越回去告诉60岁的毛姆“上帝要我转告你,你要活到91岁”,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毛姆,肯定会以为我是一个疯子。

探讨完上帝之后,回到自身,毛姆开始思考人生是否有意义,人应该如何活着,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他迫切想要解答的,他说自己曾经想找到一本一劳永逸的书,能够解答他所有的人生难题,可是读了大量的哲学和宗教书籍之后,并不如他所愿。

他后来想,读跟自己气质相近的哲学家的作品,也就是更高级的“自己”,或许他的书就能够让自己信服,可还是会发现那个人的观点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他特别地失望。

人到老年,会感觉时间扑面而来,死亡悄然走近自己,不得不去面对它,死亡对毛姆来说,只要死的时候不是特别痛苦,好像就没有那么可怕,对这一生他可以说得上是满意的,但是一些人生的难题,还没有解开,只能说是有点遗憾吧,那只能是他自己勉强回答一下,自我说服。

毛姆信奉一种说法,人生像下棋,每个棋子都有固定的行走规则,但你不知道为什么,没法追问,也没有答案,它就是如此,只不过,你可以决定先走哪一只棋子,还有它的行进方向。他说自己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既相信自由意志,又相信决定论,还好自己只是一个小说家,持有这样相互对立的观点,是当不了哲学家的。

毛姆就算变老了,也依然这么有趣、清醒、爱思考,实在让我着迷,我对他的了解仅仅是这一本书,接下来,我还要去读他的成名作,毕竟他对人生的很多思考,都放在了他的小说里面。

《毛姆人生随笔》读后感(四):幸福就是持续不断的快感

我很喜欢毛姆。这本书能让读者看到他为检视人生所做出的努力,他不断推翻原有人生观的过程。摘抄大部分是感同身受的经历和想法,括号里是随手写的。

毛姆为自己设计人生,因为自己矮小口吃,于是决定以写作为业。曾经毛姆选择写作还是因为这个职业的自主性比较强,认为只有“艺术家”和“职业罪犯”才有自主性。(总能见到的偏见…)

虽然创作是重要部分,但毛姆也认为自己还想从事其他活动,他并不拒斥感官享受。

毛姆设计人生,但削弱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并“过多地生活在未来”。

宗教:毛姆的父母去世后与叔叔同住,叔叔是牧师,所以期初他也信教(新教),但是他对宗教的思索和在医科的学习让他不再信仰宗教。不信教后,他开始思考“善“是否有意义,于是开始念伦理学:

对于上帝,毛姆认为上帝是一个喜欢听人谄媚,毫无宽容之心的人。顺便帮忙总结了论证上帝存在的方式:1. 有完美的观念——有完美的上帝,2. 万事万物有起因,宇宙的起因是上帝,3. 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自由。所以从道德上我们要相信上帝存在。毛姆的态度是,如果上帝能给你安慰,不如不去试图证明它的存在,信仰他即可。(参见,逃避自由)

接下来他谈到了奥义书(Upanishad),这里和我上印度宗教的内容差不多,不写了。

哲学:毛姆喜欢哲学,他喜欢的是了解不同的人对于生活的反思,如同他自己时常做的那样(说得我也想去念哲学了,不是念西方哲学史),并作为参考建立他自己的生活模式甚至哲学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哲学家也是自相矛盾的,并且寻求的是一种自洽。

他认为哲学家应该既把道理说得明白,也把道理说得优美。

对于帕斯卡的“思想的芦苇”(既,人比宇宙更高贵,因为虽然宇宙能毁灭人,但人会思考),不过芦苇这段话确实写得很美。“有一种高贵不是人会思考,而是人天生就有的,它和文化无关,和教养也无关。它基于人的原始本能。如果说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在人的这种高贵面前也会感到惭愧。尽管人性有种种弱点乃至罪恶,但有时也会发出仁爱的光芒”

综上,毛姆不再信仰宗教后,也没有通过哲学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体系,能够完全指导他的生活。在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话题上,他的答案是人生本无意义。

(如果你认为人生意义是为人类做贡献,可是人类放在更大的尺度来看这个族群的存在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为它做贡献又有什么意义?这么说无非是自我感动,无非是矫饰自己更深层的自私动机。我觉得唯一能Justify为人类做贡献这个说法的,是我们出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怜悯,我们都如此微小、脆弱、复杂,追求自我满足。我们都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合作求得生存,因此我做一点我能做的,也期望他人能做一点他人能做的。

放到每个个体来说,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自我满足,满足种种快感,或者用需求这个词来描述。除了食色这种,短暂的感官快感/需求,还有名望、慈善、舍己为人、成就、审美、宗教等带来的快感/需求——有本叫做《愉悦回路》的书论证了捐赠、帮助他人都能激活人脑部中的愉悦回路,从而让你感到快乐。我想这种快感的延续期会更长,从而你能忍受更多的痛苦,哪怕是容易被神圣化的科研/对知识的探索也很类似,比如《北大数学国》里所描绘的:

“量变过程看似漫长、艰难,那冲破质变的一瞬呢?有受访的数学家转述了他的数学家朋友的比喻,‘起点在这儿’,他左手斩下去,’性高潮的点在这‘,他两手掌心拉开一掌,’药物快感在这‘,他两手又拉开一臂距离,’数学最后那一下突破,你知道在哪里吗?‘他特意停下一秒,然后笔直指向两米外的墙壁,甚至还要超过,那一瞬的满足感和持久度非常惊人,你无法想象的。他有过体验,而受阻积郁得越久,最后一瞬的顿悟就越通透明净。”

当然,你想满足的种种需求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你无妨抗拒群体对你的认可带来的愉悦感,你也无法无法抗拒创造过程带来的愉悦感,二者如果发生矛盾,人就会痛苦纠结。所以不过是我们的贪婪/诉求多样而带来的痛苦,因此不必美化我们的痛苦。)

毛姆认为痛苦不会使人高尚,痛苦绝不会提高人的修养,而只会使人变得低贱卑劣。(不能更赞同)

毛姆认为自己做过许多傻事,但最终认为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混合,所以能接纳自己或很多人。

步入中年和老年,毛姆觉得自己更能随心所欲(自由),更有耐心,欲望更少,同时毛姆不惧怕死亡,不反对自杀。(不过安乐死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它会带来很多法律实操上的漏洞,容易被人所利用。推行它需要谨慎衡量,不知道法律系统里的人是否一定有动力做这件事。同时推行安乐死还面对道德,宗教的争议)

还有点别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