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毛姆自传读后感摘抄

毛姆自传读后感摘抄

《毛姆自传》是一本由毛姆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自传》读后感(一):人性的观察者

毛姆自传,其实是书商整的标题党,跟自传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毛姆的两本随笔《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 和《总结》The Summing Up 的合辑。 《纯属私事》里讲了毛姆在二战时期的个人经历和见闻感悟。都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针见血的评价。 《总结》是毛姆对自己写作生涯的回顾总结。有自己写作的成长历程,对写作的见解,贡献了对文字的独到见解和高超品味。 推崇作家应该接触真实的世俗的生活,极力反对矫揉造作。鼓励真实、世俗、普通,哪怕真实何等丑陋。 对于创作,对写作这一职业的看法,写作的态度,对艺术的看法,坦诚无遗。 毛姆真是一个人性的深刻观察者。弃医从文的人果然更为了解人性。

《毛姆自传》读后感(二):…

诈骗,不是自传是两部随笔的集合。

毛姆自诩一位观察者,还是很到位的。对于英法之别是桃与杏,观察人时可敬叹暴徒的勇气,也知很多人不作恶不是因为善良,而是没有作恶的能力。

战争兀自发生,宏大历史框架下的人群碌碌生活。在毛姆的观察下,战争摧毁了英国长久以来贵族教育养成的等级差别顽疾,有人在船甲煤灰中共用毛巾,也有人善于卖弄悲惨身世却而对他人帮助不知感激。

看他买肉那段还小小讨厌了他一下,带有他一贯的天真,没有“人”气。后释然,可能他的阶级桎梏就是一辈子没法去菜市场吧,这不妨碍他仍是喜真爱美的一个好人。

后半部分是老头的阅读写作经历,自命不凡又狡黠。他又谈到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最难调和的人性特征可以融洽地出现于一个人身上,但人的特性就是会觉得自己的痛苦与恶行是可理解的而他人则十恶不赦。

“痛苦不会使人高贵,反倒使人品质下降。”贫穷让人短视,暴力使人胆怯,死亡就是死亡。在每个人都被自我中心主义不断趋势下努力的同时,还好有他人所忍受的苦难使我们保持同情,这种可贵的观察能力,希望我也能拥有并清晰表述。

《毛姆自传》读后感(三):各尽天命,各司其职

特别喜欢毛姆的文字,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看完了陆续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刀锋》《寻欢作乐》《面纱》,还有一本短篇小说《叶之震颤》没看完。有评论说毛姆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从读过的他的作品来看,深以为然,并且非常佩服,虽然毛姆91高寿,但还是在想,他老人家如果再长寿一些多好,再多些一些作品多好。我找来找去发现长篇小说主要是我看过的那些,其他可以在网上找到的就是剧作了。所以看到《毛姆自传》的时候,毫不犹豫买下来了。

连续用了四个午间,看完了《毛姆自传》,其中《纯属私事》部分没有并没有太吸引,里面絮絮叨叨讲了战争时代的一些见闻和遭遇,还有他当jiandie的一些经历,但似乎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主要是了解民众的看法,并撰写文章,也或许是有些事情不适合过于直白吧。

特别喜欢《总结》部分,能感觉到作者很坦诚地讲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同时也觉得他挺谦虚,极少写创作的艰难,但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作者的自律和勤奋,当然,在他看来是写作的习惯和想要创作的冲动。其中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读书,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毛姆非常喜欢阅读,非常享受读书带给他的快乐,书本中也多次写到了这点。他说他酷爱读书,而且不加选择,什么书都看,手边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而且一旦开始看,就很难放下。他读书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历史类、科学类都阅读了不少。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学过医学,又是法律世家,所以,我觉得他对医学著作和法律著作应该也了解比较深入。同时,他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说读书的原则之一就是能让你感觉到快乐。这一点我深有共鸣。因为我自己已经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但并不觉得需要毅力去坚持,而是这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天不读书,就觉得不舒服,每天看看书,不仅让我心静,也让我觉得内心踏实,舒服。所以,每天都尽可能安排一些独处时光用于阅读。

2.写作是一种习惯。为什么在书本中没有觉得写作对毛姆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呢。他自己也有解答,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认为自己应该是专职写作的,并且非常享受写作这件事情,在脑海中,总是有故事在酝酿,并且总是想要写出来,不写不痛快,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当你特别想做一件事情,终于能去做的时候,是不会觉得辛苦的,只有去做了,才会觉得满足,才会感到快乐。在书本中,他还说了对于是否要当专职作家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当然也有很多的著名作家,确实是兼职写作的,写作是一种兴趣,即便写不出来或者写作的过程很长,也不会影响生计。因为单纯靠写作赚钱,确实很难。就像很多画家,如果单纯靠画画赚钱,往往生活潦倒。虽然有靠写作画画谋生并且衣食无忧的艺术家,但扩大到从事这些行业的人群来看,脱颖而出者是极少数的。当然,毛姆也没有否定兼职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也是纯粹地创作。只是,如果要形成良好的文学气候,还是需要专职作家来支撑。

3.深入到生活里,多观察人。尽管毛姆并不喜欢人际交往,但是他在广泛的阅读之后,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要创作,还是需要将材料取自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才能接地气,写出来的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才能够有真实感。毛姆其实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取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和身边人的经历,他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也大多是他接触过的人,虽然在人物的塑造上不可能完全套入其中的一个人,人物经历的事情会有一些编排。

4.关于写作技巧。虽然在写作技巧上没有特意大篇章地讲述,但是毛姆自己的写作技巧、对写作的自我要求也贯穿在其中。他写到,“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方面,我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清晰、简洁、悦耳,这三者的顺序也表明了我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从中,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看他的书总是感觉到轻松专注且速度较快,大概就是因为他的语言并不繁复华丽,他追求精简与清晰,把故事讲得清楚明白,所以,读者一看就懂,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明朗。

在书本的最后,毛姆引用了一句话,“人生之美无它,只不过是每个人各尽天命,各司其职”,这大概可以归结为毛姆对人生的一种领悟,而写作就是毛姆的天命,他不仅遵从天命,如愿成为了一名专职作家,而且在作家的这种身份上履职尽责,写得多,且痛快。把自己的天赋和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毛姆做到了。

《毛姆自传》读后感(四):《毛姆自传》(毛姆)

说是自传,其实跟自传关系不大。整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纯属私事》包含了毛姆做间谍的一些见闻,第二部分的《总结》则是毛姆对于写作和审美的一些个人看法。对前半本兴趣不太大,反而很喜欢后半本的讨论,真实而有趣,夹杂着毛姆特有的冷幽默和毒舌。

谈到船上条件极差,毛姆说:“但是我们无法可想的就是这双手,它们总是覆盖着灰尘,你就别想穿什么干净衬衫,过不了两三个小时就跟连穿一周没有什么区别了,不过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接下来你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连着穿上一周了。”

谈到法国被侵入,毛姆说:“如果一个国家尊重任何东西胜过自由,那它就会失去自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他们看重的是享乐或者金钱,这一切也都会失去。”

审视自己创作风格和短板的几篇尤为精彩,对每一个写作者都有所启示。

“我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在我看来,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辉煌的成就。我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抒情的天赋,我的词汇量很小,就就算花时间去扩大词汇量硬核不会对我有什么帮助。另外,我在比喻方面也没有什么天赋,我很难创造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手法来。还有,所谓的诗意和凭空得来的想象力也在我的能力之外,我能够欣赏别人创作的这些东西,比如他们所使用的特别牵强的比喻,还有与众不同的具有暗示性的语言,他们会用丰富的词汇装扮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就不会带来这样的美化效果。而且我已经厌倦了去做那些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做不好的事。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的观察力超强,我经常可以看到别人很容易忽略的一些问题,我可以用清晰的语言写下我的见闻。我的逻辑性也不错,尽管对于他人作品中的丰富词汇与新鲜创意感触不深,却能够很好地把握文字中的韵律感,我知道我可能永远无法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写得那么好,但是我依然痛苦地认为:就算我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依然可以尽我所能写到最好。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方面,我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清晰、简洁、悦耳,这三者的顺序表明了我对它们的重视程度。“

经常有人引用毛姆的那句传说中的自我评价——“二流作家中的一流”,不过翻完这本总结也并未发现这句话的出处。大体上它是符合毛姆对自我认知的,也许语言并不华丽、比喻也并不新奇,但他尽力去讲了一个能力范围内的好故事,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多年过去后依然能有如此多的人热爱他的作品。

当然,也有毫不留情地开嘲讽:“有些脑子不太清楚的作家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思想要比文章的字面含义深刻得多。如果你相信他们是因为思想太深邃以至于文字无法清楚地表达,那你就是在恭维他们,他们永远意识不到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脑子里,是自己缺乏把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很容易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我并不是特别羡慕他们的成功,而是惊叹于他们口味如此之重。很明显,如果你对自己吃的东西完全不加选择,那你基本上也不会挨饿。”

谈原型与文学创作的段落我也非常喜欢:

“我需要再强调一下:不管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人物多么接近,那依然是一个创作过程。就算与我们亲密接触过的人,我们依然知之甚少,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远远不足以让我们把他们转化到小说中去,而且还要保证他们的形象鲜活可信。每个人都让你捉摸不透,他的形象就像隐藏在阴影之中,我们很难将其复制,而且有时候,他的行为举止也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相互矛盾。作家并非在复制人物原型,他只是取其所需,将注意力完全放在那些能够吸引他注意力的性格特征上。这样就可以点燃他的想象之火,以此作为起点,创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原型完全一致,这不是他所关心的。他真正关心的是能否取得人物个性的和谐统一,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待小说完成之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原型很可能相差甚远,如果你按照小说中的描写给人物画一张像,然后拿给坐着看,他可能会说:天哪,怎么你画的跟我脑中的形象相差那么远。“

谈自己受到的批判:“我二十岁的时候,文学批评家说我的写作技法过于粗糙;三十岁的时候,他们说我过于轻浮;四十岁的时候,他们说我讽刺意味太强;五十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承认我的写作能力;现在我六十岁了,他们又说我过于肤浅。我走的是一条自己规划的路线,一直在用作品去把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全部尝试一遍。“

很有意思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后半本值得再读一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