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化的张力》是一本由刘梦溪著作,68出版的46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一):当代国学之式微

“国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之初,乃是面对西方文化入侵之下,吾国文化精英对吾国故学的概称,胡适之谓“国故学”是也。其内涵之广之深,诚不可测。

西方科学理性文化经世致用,立竿见影,而吾国故学专注于人类终极命题,实用性差。从这个角度看,西方舶来文化占据上风,也正是基于工业革命、全球化、改革开放,吾国方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五四到四九,所谓国学大师群星璀璨。其特点有二,一是上承深厚旧学积累,下接西学之精髓,所谓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二是让吾国旧学接了地气,白话文、新文化,东西交融,从文化精英到了普罗大众,从庙堂到田野。

四九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化出现断裂,乃至社会本身也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带来的对吾国文化带来的伤害,非几代人所能弥补。

时至今日,国学难,越来越难。一是,不具备国学积累的客观条件。当代的教育体系,国学经典浅尝辄止,曲意歪解笔笔皆是,穿个中式马褂就敢自称大师,呸!所以毒鸡汤横行也。二是,国学找不到工作,谁家孩子敢从小专注国学?需要知道吾国学问广大,非从小发蒙,发奋苦读,广博涉猎不能成儒。现在大学开设国学专业的也不是没有,可是找不到工作。通过从小学数理化考进大学的国学专业,你还能对他有什么指望呢?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去招摇撞骗发毒鸡汤,于丹是也!前车之鉴!三是,德国大胡子犹太人一百多年前胡编乱造的主义现在还。。。。。算了。君不见陈寅恪之事?

读书解闷儿,消遣罢了。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二):继往才能开来

继往才能开来 读《中国文化的张力》 ——听雪7801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自不必说。可能有人认为过时了,这么久的东西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适用了,老掉牙了。我想说的是,再古老的也年轻过,年轻过的,还没有老过。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名族没有历史,那怎么使人进步。 孔子作为圣人,教徒弟,就是以“六艺”《易》《诗》《书》《礼》《乐》《春秋》。还有“礼,乐,射,御,书,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践课,书,就是“六艺”之书,是识字课,“数”是计算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也在学习的东西,而且还是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先识字,学数学,会算账,学开车,学射击,不是每个人都学射击。但是小时候后肯定都玩过玩具枪,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吧!这样看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很多项目,和古人没有多大区别! 现在再来看看,六经中的五组价值观念,一:诚信,人无信不立,老子也讲“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可见古人把“信”放在非常高的地位。诚一般跟信放一起使用的,王阳明说“立诚”是立德之本。诚信放在现代,也是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关键。 二:爱敬,尊老爱幼我们现代讲的比较多,敬这里讲的就是尊敬师长,尊敬长辈,尊敬先贤。爱肯定是爱护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这是《孝经》里面的词句。可见,我们现代人讲的尊老爱幼,也是古人所推崇的。 三:忠恕,孔子说“吾道一一贯之”就是通貫全体,贯彻始终的思想。取信之道忠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世界文学界也是非常重视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世界的一个伟大思想。 四:知耻,让我想到“知耻近乎勇”这也是孔子的话,好学,力行,知耻是孔子思想里修身的三要素。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大的判断不发生错误,遇到困难不感到忧虑,面对威胁无所畏惧。 五:和同,就是中国人的文化里面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沟通,融合,也是中国文化的理念。这也是强暴的事情发生,中华民族也有不为强力所区服的优秀传统,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被其它民族侵略时,都能以自己的文化把他们融合,中华文化不是被消灭,而是把其他外来文化融合了,这才使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一路走来,更会一路走下去,走得更远!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三):《中国文化的张力》:立足传统,走向现代

近些年来,大街小巷、南北西东,随处可见“国学热”的确凿证据,从各式各样的读经班到毕业典礼上的汉服,再到电视上所谓“国学大师”的经常亮相。这种种现象似乎让人不得不得出结论,即国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复兴。然而,在众声喧哗终将沉寂的时候,我们会问,什么是国学?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国学与现代中国有何关联?

在思考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并不孤单,刘梦溪也时常触及,并多次撰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中国文化的张力》一书中就收录了诸多他的思考成果。尽管以往常有“国学即国故学”、“国学即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但是刘梦溪不以为然,他更认同马一浮先生的观点,即“国学即六经之学”,而六经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它“可以使国学成为中国固有学术的经典之书”。

以六经之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刘梦溪看来,拥有诸多特质:历史悠久、“是在一不间断的同时也是较少变化的传统社会形态框架内生存的文化系统”、“是一多元文化形态”、“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中国人的自然观、对自然的态度,是主张‘天人合一’的”,等等。然而,尽管对国故的耙梳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些特质对历史的重要性,可是,它们仍然适用于现代中国吗?或者,它们能再次融入现代中国吗?

对此,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因为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存在各个方面的继承关系,还在于,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统——“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的链条”,主要由“文化精神的规则、秩序特别是信仰构成”。在刘梦溪眼中,文化传统中的包容性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尤为可贵,这不难理解,因为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外难免会存在制度架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摩擦,“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因此格外具有普世意义。

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这是困扰不少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问题,当然,可能或多或少也是我们不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尽管社会结构和制度框架发生了一定改变,但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并非完全不可能,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就曾几次发生转型,进而催生出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近代的新儒学,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尽管在儒家思想的大传统外,还有民间文化种种小传统。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完完全全都是精神财富,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怀疑甚至是否定的因素,对此,精准地甄别和果断地抛弃显得格外关键。此外,在全球化愈发深入的今天,也许,传统的内涵还可以扩展,或至少可以商榷,洛克、卢梭、马克思、韦伯何尝不可以是我们的传统?孔子、庄周、朱熹、王阳明何尝不能成为西方人的传统?当然,这怕是另一个问题了,在此暂且打住。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四):理想很丰满

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先卖个关子,慢慢展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接触国外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了,文化的碰撞也越来越频繁,仿佛我们看到与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生活方式就是不合适的一样。

有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大家可以去查查近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的数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主流媒体动不动就呼吁要这样、要那样,微博这个自媒体上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呼吁,这种呼吁很有意思,有些事儿,大家都知道怎么样是对的,但是就是不行执行对的做法,很奇怪。

《中国文化的张力》这本书,作者也给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解决世界文化、政治、军事争端的解决方案——中国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包容。其实这么提到没有什么错误,毕竟这么提太抽象了,抽象到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最后幻化成为一种没有一致意见的虚无。

欧洲、美国的文化信奉对外的强权,对内追求公平、自由;中华文化对外的政策每一个朝代都不是很像,多数是和平的,除非是外族欺辱才奋起反击,对外扩张不是主流,对内更多的是控制和制衡,喜欢制造国强民不富的状况。不能简单的说哪种文化更好,可能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人觉得中国更好,可能一些中国人觉得西方的文化制度更好,这都是跟个人感官有很大关系的。

现代社会纷争多,看似很多,其实和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一样都有纷争,不过是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世界的感觉变小的,如地球另外一端的某件事儿,可能很快就传到地球的这一端,所以很多人的感官被现代的科技强化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觉得世界怎么这么乱,怎么这么多战争,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强化我们感官的结果罢了。

上面看似很多无所谓、无聊的话,其实就是这本书《中国文化的张力》要讨论问题的表象而已,文化的张力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什么样的困境。现代社会文化的冲突很多,西方、中东、非洲等国家的的战争不断,文化冲突也看似越来越激烈,中国文化是否能够给这种绝大的差异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我判断不了,现在西方文化中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某些文化追求控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都没有能够化解这些矛盾,那么用他们已经知道、可能是我们自己都已经不再相信的大框架来试着解决这个矛盾,很大的可能性是行不通的。

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把公平、正义、自由当做基本追求,并且能够把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当做基本要求而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气,这样的社会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建设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够做到这样,就还是不要想着解决人家的困难了。这也算是回应开头的小问题吧。

《中国文化的张力》读后感(五):中国文化的张力

在《中国文化的张力》之前,我从未阅读过作者刘梦溪先生的任何一个作品,甚至连作者的名字都未曾听闻,这当然是我的孤陋寡闻所致,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感受到自己对于国内作品的阅读之浅薄,当这本书拿到手上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它的期待或预想又是多么渺小,于是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特意查阅了作者的生平及作品,而不是简单浏览书封上那短短的一段。

刘梦溪先生是中国文史学者,主要作品有《传统的误读》、《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等,令我颇感兴趣的是2014年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的《当代中国之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最早于2009年刊于《中国政协》中,未得见此文略感好奇,遂以《中国文化的张力》来领略,本书亦是刘梦溪先生几十年来的研究文章之精华。

翻开书,终是忍不住赞一下中信的装帧,封面简洁大方,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内封用色更是沉稳,内文纸质细腻且印刷清晰,排版提升了阅读的舒适感。翻看书的目录,大致了解本书的内容,主体共分为六篇,以“传统的理念”开场,经“文化与传统”到“传统解放”及“传统的反思与重建”直至“现代学术与传统”为止,内含48篇文章,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在本书的集结中却有着一定的脉络,而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也都有它最初的发表出处。

在第一部分“传统的理念”中,首篇便是与书同名的文章,副标为“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中国文化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成其表里,正如文中所言,文化包含了经济、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用传统文化加以笼统的标称是对传统与现代做一个区隔,其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通过刘梦溪先生这样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所做的研究辩析,以学术理念对其加以梳理概括后,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究竟是如何构成以及传播衍生的,人与文化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直至今日。观察、理解、体会均是阅读过程中最好的体验。

比起研究中国文化的理念与传统,我对本书第三章及第四章的内容更感兴趣,至少“传统解故”里的小标题对我这个国学小白来说显得更友好,也恰好我在补三国后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所以阅读此章顺便也刷新一下我的历史观念。

阅读“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开放”的过程中,内心不时感叹这可能是我读到目前所有内容中最感轻松舒适的部分了,关于唐朝的传统文化相对感到熟悉,当然前面“白鹿洞书院访学记”我也是读得很过瘾,只是遇见更熟悉的内容会让人放松。唐朝的盛世与开明景况不是三言两语可概括的,之前读到甲骨文丛书中的一本《撒尔马罕的金桃》后,便对唐朝仅关于舶来品的研究与描述就够让人感叹的。

一直以来,魏晋南北朝就是我背读历史年表时一闪而过的几个字,对其历史进程的记忆几乎为零,直到去年补完春秋战国到秦汉,今年才想要补三国及以后。看作者在《中国文化的张力》中谈古论今,论述魏晋风尚时提及的中国文化大家,便想起那句阅读文学先从国学开启,由古典至现代,循序渐进的发掘文化的根源,我想也是时候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向与范围了,可能这也是阅读《中国文化的张力》之后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吧。

疯猴勿杀20190322

eh�x� 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