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星辰时刻》读后感锦集

《星辰时刻》读后感锦集

《星辰时刻》是一本由[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式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辰时刻》精选点评:

●从虚空中来,再回到虚空,生命也只是齑粉的碎沫和光华。

●他谨称要进入这个故事,必须要全身心地陷入这姑娘的境地,全然沉浸于这姑娘之中,方能把握真相。我承认我有罪恶,面对一个全然不曾有过知觉,自我,存在的角色,我颇为糟糕地分神了几次,这种糟糕就像是对一种绝对信任的背叛。上帝显现在他眼前,他却把头偏了过去。这太糟糕了。

●原谅我没读完就评分了,实在是读不下去

●【藏书阁打卡2019-63】我一边带着满脑子问号一边看这本书,虽然我大概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也对她写作手法感到惊叹,但还是无法令我爱上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更像是在用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写作,“我”是她,主角玛卡贝娅也是她,分裂成一个上帝视角和一个被命运碾压的角色,相互对望,去剖析自己的过往(看的时候就猜到主角的成长历程应该很多是投射作者本人,看完译后记果不其然)。我想那段经历应该搭建起了她的整个世界观,深深影响了她看待命运的态度吧,所以她无法给主角最后一个好结局(但或许其实已经是个好结局?)。

●再卑微的人物也有属于她自己的星辰时刻。

●可爱

●"生命是在肚子上打了一拳"。 看完像是被棉花扇了一掌。

●当叙述者说他爱玛卡贝娅时,我多么想哭;可是现实里,玛卡贝娅,我只会怜悯她,我绝不会爱她。多么讽刺而又悲戚的死亡,克拉丽丝太让人惊艳了。

●短小精悍,想起了奥康纳…情绪牵动,虚构叙述者的穿插克制,虚构人物的境遇命运,像是在听生命发自内心的低吟,减一星只是个人对这样类型作品的敬畏心理,不会列入私人最喜欢的动人作品行列。

●厉害厉害,从前言致谢那一段“献给……”就已经被激得坐不住了。像诗,像预言,又像一本现代版的福音故事……只是没有救赎。

《星辰时刻》读后感(一):14

“藉由一种从我到你的魅化,我认识你直到骨头深处。所有的一切野蛮地铺陈开来,在所有的一切之后,一个不可弯折的几何体闪着微光。” “有时,人需要小小的死亡,而自己并不自知。至于我,我将死亡的行动替换成它的象征。这种象征可以浓缩成一个悠长的吻,但不是亲吻粗糙的墙壁,而是嘴对嘴地亲吻着这欢愉的弥留,亦即死亡。我,已象征性地死去很多次,只为体验复活。” 李斯佩克朵会让我偶尔想起伍尔芙。昨天昏沉间看了一部分时时刻刻,联想到具象的痛苦,胸腔憋闷着一股痛到失声的哑然的哀嚎。 李和伍都有一种飘渺空灵到神经质的天才感,极强的通感穿过作品和你对视。你清晰于那份对存在感的犹疑,“就在此刻,玛卡贝娅感到胃部剧烈的恶心,她几乎想吐,她想吐的东西不属于身体,她想吐出辉煌的物事。一千个角的星星。”希望和存在升成星辰,可那一刻,她死了。 里约热内卢静寂飘落的雨里 玛卡贝娅归于虚空

《星辰时刻》读后感(二):书写存在之人

“当我死时,我会很想我自己的。” 第一次接触此作者的作品,读了前言,引起无限好奇。因为伊丽莎白•毕肖普翻译过她的作品,而伊是我喜欢的诗人之一,虽然我并不喜欢读诗。 也许本书有作者自我的影子,但读者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一次对偶尔瞥见、却几乎不认识的自我的探索。 作者被同行评为:只书写存在的作家,且有一种对空无的激情。她的遣词造句真的是太与众不同了,每个逗号间的描写本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她的笔下又融合的刚刚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感叹其奇妙的且无边的想象力。 此段是最令我惊叹的,真的很绝:我无法豁免,人要接受一切,因为之前已经吻过墙壁。但突然之间我感觉到叛逆与嘶吼最后的鬼脸:这是对鸽群的屠杀!活着是奢侈的。 开篇几句就引起共鸣,每个人都是或曾经是这位姑娘“她们存在,却仿佛不存在一般;她们辛苦工作,却无对象可抱怨。” 总之,它只是一本思绪无比跳跃的一本小事,但却让我屡屡感叹:写作竟然可以如此肆意。

《星辰时刻》读后感(三):此寂静,彼寂静——星辰时刻

这个“她”一点点被“作者”肉眼可见地捏造出来,她的虚无一开始便摆出来,干瘦无活力,人物的描写也从来没有朝人格日益丰满的方向去努力,稍稍有了一点点常规的活力,所谓的“星辰时刻”即刻被打断,不论恋爱,不论死亡,都可以闪闪亮亮地向着明亮那方,在作者这里,恋爱时刻甜蜜蜜的p话描绘了聊天黑洞,死亡即将升华卑微的瞬间,用下一句又一句的废话里将读者怜悯的情绪打断,好像英雄般的就义在新闻热度里过期,在读者几乎对她死亡已不感兴趣之际,无所谓地宣布死亡及结尾。 “作者”的间离效果永远横亘在你与“她”之间,但凡有深入人心的宗教情绪(读者被煽动而不自觉相信她存在的情感),再次被“作者”拉离,一次又一次。有人评说,这是“元小说”,这本更确切是“反小说”。 小说里一句话“生命如此鲜活,鲜血气喘吁吁地从里面喷涌,稍后凝结成颤抖的啫喱”,李斯佩克朵不写鲜活的生命,将啫喱一样的血块呈给读者,喷涌的血来自动脉或静脉,活着的人或死亡的动物,切开的口子或破裂的脏器,像她的生辰一样1920年还是19241925年无所谓又神秘,反正结局都是“寂静而飘落的雨”般的虚无的满,是电影里双峰镇的迷雾场景的此寂静,还是想象中罗拉被拉入太平间,如果大家离开后门依旧大开的彼寂静。

也对,闪耀和寂静并不冲突。屁话写完。

是的。

《星辰时刻》读后感(四):《星辰时刻》应答了我这些日子无法说出的,顺着它的力,我也流出了下面这些油。

《星辰时刻》应答了我这些日子无法说出的,顺着它的力,我也流出了下面这些油。

这些夜晚,我就像守着泥泞里的石头(或我已经置身其中),我无法,也不渴望靠一个夜晚、两个夜晚、或无数个白天来把它弄出个所以然来。那个夹角里的东西是令我恐惧的,但我还是一次次地,站过去。像自己捂住了自己的心跳,却听到了更大的心跳,像反复敲打一座不会响的钟(不然,你就把我打进去吧!但你不要。)

没有那种勾连着一切熟悉的,可利用的,像从深夜与黎明之间的河里拉出来的,闪着鱼光的网来撑住我,况且我也不想要,它们自然可以愈加坚固、丰富,但然后呢?这种贪婪和另一种贪婪又有多大不同呢?也许等到有一天我想要甩掉它们,反而成为巨大的阻力。(也许就是现在)

但我为什么还要写呢?我觉得这个写是用来被损耗的,是抵消恐惧的一种方式。用一种行为上的、精神上的摩擦,来盖住更可怕的,无声的摩擦。这谈不上崇高或廉价的激情(我讨厌美化文学价值的论调),我只是紧紧勾住了那匹夜风里疾跑的马的脖子,跑。

大雨倾盆,用词语去粘连感觉,甚至写一首诗都太容易了(因为它意味着“可结束”),有一种更中间的状态,无法被谈论的地带,像斑马线中间那几条线,人们匆匆走过,向着对面的绿灯或红灯,而我停下来,感觉到四周的人流和车流搭建的漩涡,而我短暂地站在了空白的台风眼里,可怖的台风眼。

接着,我也继续过马路,这该死的惯性。就像患有癫痫的握笔者,面对着一张空白的纸,无法按捺去写、去填补/盖上这刺目的白的欲望,而最后,只能埋在白纸里哭泣,背后感觉到阳光微微的刺痛。

然后,我甚至觉得生命结束在这种泥塘里比结束在某种“岸”“清晰”要好,就像我翻读着书,希望它快点结束,又希望它永不结束,就像我希望自己快点写完这些话,却更希望它永远写不完。

能不能不要答案,永无答案,然后让我被结束。

《星辰时刻》读后感(五):《星辰时刻》:与一株“龙爪茅”的共情

看完李斯佩克朵的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今后必然会反复重读她。身为女性,我关心女性的命运就像关注我自身,能够把这样一种命运深切书写出来的女作家,尤其可以吸引我的注意。李斯佩克朵的一生,正如译者闵雪飞老师在后记中所言,“把写作内化为一种终极命运”。她不同于一般的女性书写者纯粹表现生活的表象,那样往往显得聒噪或过分冗长,她要写一种刻骨的然而又是“空”的生命状态。 叙述者罗德里格说,“我写作,因为我绝望,而且我累了,我再也忍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我是我,倘若不是书写的新奇,每一日我都会象征性地死去”,这时候李斯佩克朵是他,将近二十面不厌其烦的自我剖析,恐怕与作者的自传别无二致。玛卡贝娅的故事徐徐展开时,作者尝试偏离自我、隐藏自我,去审视这个蓬头垢面、孤苦无依的下层女孩,可是她总是按捺不住要出现,写作使她煎熬、这种贯穿生命的体验不断被唤醒尤其如此。玛卡贝娅像一株乱生乱长的龙爪茅,她无知无觉地生活、住在蜂巢一般的宿舍,仅靠收音机获得一些知识;终于有一天出现了转机,和她出生相同的奥林匹克出现了,而他逐渐对玛卡贝娅的无知贫乏感到不满,最后选择了她的舍友,一个从南部来的姑娘、父亲是卖猪肉的(这一度是奥林匹克的理想职业)。玛卡贝娅几乎平静地离开,悲哀地画了一个大红唇;她找卡罗特夫人占卜,卡罗特夫人编织了一场光鲜璀璨的梦,有关于性、有关于她能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存在。等待着的却是一场车祸,这场车祸让玛卡贝娅看到了龙爪茅,确认到了自身的真实。“她拼命而活仿佛就为那一桩事”,对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姑娘,这是她的星辰时刻,她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便是用死亡确证自身。罗德里格仿佛也得到了一种巨大的解脱,他随之共赴黄泉,而李斯佩克朵也在这部作品发表的那年离开了。书中写道,玛卡贝娅想要呕吐,呕吐出辉煌和一千个角的星星,正像《蛋与鸡》中的鸡产下了那个洁白完满的蛋,她将重生。 从生命的终点,看向生命的起点,并非圆融平和地就此罢休。李斯佩克朵在寻找形而上的问题如何解答,主题无非是写作和命运,同时还有现实主义的关怀。她再也不是一株龙爪茅,但有更多的女性,犹如龙爪茅一般生长着的,将看到这样一种传奇的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