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老经典读后感有感

元老经典读后感有感

《元老》是一本由[日]伊藤之雄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老》读后感(一):作者的立场就是歌颂元老,批判政党的二元史观

一般般,这本著作是对日本元老制度的专门研究,并不适合大众读者,甚至对并非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来说参考价值也不大。而且,作者一直突出元老的正面意义,对元老的负面作用只字不提,反而对元老最终向政党让位倍感惋惜,这种结论实在令人难以苟同。

元老本身就是违反宪法的存在,本应是咨询顾问机关,却发挥了决策机关的作用。如果说伊藤博文在世时元老勉强可以说是发挥了让日本政治稳定发展的正面作用,那么伊藤死后,以山县有朋为首的保守元老长期敌视和压制政党,与爹味十足的大家长无异,死抓大权不放,导致元老制度这一暂时的权宜之计不合理地长期持续了下去,本应在大正初年掌握大权的政党却长期受到制约和阻挠,没能在历练中走向成熟,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政党在早期发展中,必然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唯有经过不断的试错和磨炼,才能建立起成熟的政党政治,而不该是元老的附庸。

更致命的是,山县有朋长期掌控着陆军系统,不让外人插手,导致政党始终难以建立起对陆军的统制,从长期来看,是让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国家的重要因素。诚然,西园寺公望在一人元老时代一直努力试图力挽狂澜,压制住陆军,但他一人的力量太过微弱,这也恰恰反映了元老制度的不合理性,统制陆军的任务本应由政党来完成,然而元老们的自大和对政党的不信任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元老》读后感(二):近代日本的元老

最近读的两本日本史学家的著作都有同样的问题:逻辑感特别弱。对比以前读的日本作者的作品,感觉似乎这是大部分日本史学家的通病。

本书也有同样的问题。不过比前2天读的《丰臣秀吉和海盗大名》好一些。

本书的选题其实非常棒。从明治维新开始,一些“大佬”成为了元勋,然后又成为了元老。后者的含义更为特殊——几乎是指可以向天皇推荐首相人选的大佬。在本书的描述中,从伊藤博文到最后去世的西园寺公望,一共只有八人成为真正的元老。这八人在1898年到1940年这数十年中,“指导”了日本近代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理解这些元老对日本近代史的影响有些帮助。

不过,本书也有明显的缺点。除了前面说到的缺乏逻辑感之外(絮絮叨叨了很多并不贴切主题的东西),另外两大缺点就是:

1. 完全弱化了天皇在近代日本史中的地位和权力使用,不管是睦仁还是裕仁。按照作者的说法,根据当时的日本宪法,天皇是“国家机关”的一个象征,是不具有真正的权力的,是按照伊藤博文等人的设计,去模仿英国的立宪君主制的。所以那些具体政策的施行包括战争罪行,和天皇是没有多少关联的。不知道是日本人受的教育塑造了这样的思维,还是在这个思想保守的国家,主流学者总是避免去触碰这个禁忌话题(特别是裕仁在二战中的主动角色)。我这个中国读者读到的包括欧美学者著作在内的历史书籍中,睦仁和裕仁在各自时代里在日本政权中扮演的绝不是单纯的象征,或者本书作者所形容的调停者。具体可以对比欧美学者所著的《明治天皇》、《天皇与日本国命》、《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2. 本书的主题其实非常宏大。相对于这样的宏大主题,本书的篇幅显得远远不够,特别是作者极力宣扬元老在那个时代对日本国家行进的方向有如此大的影响的情况下。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所能接触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限于作者的逻辑感,他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有限)。另外,作者对元老和天皇的互动下的笔墨也少得可怜,往往仅仅是描述元老又进宫拜会天皇的寥寥几句话。即使天皇的角色真的如作者所言仅仅是调停者,这样的笔墨分配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将就着看吧。

《元老》读后感(三):元老保证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作者伊藤之雄,京都大学教授,日本历史学家。

《元老》从明治维新开始,从日本由三条实美、大久保利通等革新的元勋主持的太政院把控实权,发展到伊藤博文为首的元老非正式机构推荐首相形成实权,然后权利中心转移到山现有朋,直到逐步形成的8元老只剩西园寺公望,再到最后元老推荐首相变成内大臣加元老(最后所谓重臣推荐制度)。全书以流畅的文笔,展示了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期间,日本内部高层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既有态势。

近代一直都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个奇迹,通过此次革新将日本从封建藩阀社会逐改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将日本从一个积弱的边陲岛国,一跃拉升到了世界上仅次于美英的第三经济大国。

有人说明治维新因为没有完全解决藩阀政治,革命和改革不是完全成功的,为后面派系为基础(实力派系为长州和萨摩)的军国主义滋生提供了温润的土壤。通过《元老》这本书,基本可以了解到日本近代史的政府高层决策形成机制,从以改革的方式,埋下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种子,通过三代天皇和三代权力人物的努力无疑又是成功的。因为历史具有的复杂性,让我们没法去把控历史的走向。

从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包括日记、书信、新闻报刊等,展示了一个近代日本的高层社会,让我置身其中。看完后极其钦佩那几代人为了建立一个类似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而能做到的努力、公正、理解,支持与牺牲,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对制度形成辅助的元老,有对民主有深切期望的皇帝,才将民主的种子播到了日本人心中。

书中也有对华侵略的一些内容,看到此内心一紧,但对比起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内部政治,那就叫日本逐渐形成一个体系,中国没有或有万种体系,日本元老也担心国内事务处理不好会走向中国当时乱政体系。

最后还是深感,个人在历史当中的作用极其有限,能做的实质是影响或是推动或是刹车,历史往往是趋势和势力互妥协的结果,然后在后来不断放大,最终影响国家和人类。

《元老》读后感(四):元老在日本近代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日本著名的近现代政治外交史研究学者,本书作者伊藤之雄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确定的事实依据,通俗的叙事方式,完整地阐述了元老及元老制度在日本近代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描述了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直至二战期间的日本近代历史上,元老及元老制度为维护日本的宪政政体发挥的重大作用,澄清了元老和天皇之间的咨询与辅助关系,同时也澄清并严格区分了元老与枢密院之间的关系。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作为宪法设计之外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元老及元老制度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政治产物,在日本宪政体制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本书全面介绍了元老及元老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成为政治运作的惯例,以及元老制度最终消亡的全过程。本书以翔实的史实,详细描述了元老如何辅助天皇遴选、推荐首相、调节各方关系,并借以影响内政、外交和财政等日本政局及对外关系的,说明了元老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挑战及化解过程,书中也重点介绍了近代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园寺公望等元老在近代日本历史的紧要关头曾经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说明了由于宪法的缺陷(陆海军统治权归属天皇),元老的凋零与无奈,无力抑制日益崛起的军部势力,导致日本逐步走向对外侵略扩张,最终走向战争与毁灭。

随着1867年的“大政奉还”,1869年天皇统治权的确立,186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与实施,以及1871年“废藩置县”的完成,日本逐步建构起君主立宪的宪政政体,实现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从而步入了近代国家的行列。其中,作为国家元首,天皇总揽统治权。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院议员由天皇从华族中遴选委任,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与二战后基于公投结果选定首相的产生机制不同,首相是由天皇选任的(实际上由具有威望的元老推荐产生),阁僚由获得任命的首相选定,内阁向天皇而不是国会负责,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宪政思想主要来自德国政治学家洛伦茨·冯·施泰因君主机关说的宪法理论,宪政体制的构建则主要参考、效仿了君主立宪的英国政治体制。但是,与经过数百年宪政演变与完善的英国相比,日本是从天皇、幕府和藩阀林立的封建社会直接步入君主立宪的宪政国家的,缺乏必要的公民基础和宪政经验,缺乏成熟的国会政党政治,无法由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组阁。在这创立近代国家的大变革时代,元老及元老制度就是为因应日本宪政体制的初级发展阶段,确保内阁遴选与兴替的平稳过渡,确保国内政局的稳定而设立的一种机制。随着日本宪政体制的完善,政党与议会政治的成熟,元老及元老制度会必将逐渐消亡。

*********************************************************************

84页,“但让我们此处先结合……来谈谈”,“但让我们此处先结合”改为“但在此处先让我们结合”可能更好。 188页,“当寺内正毅内阁的辞职只是时间问题之后”,“当……之后”搭配不当。 239页,“连西园寺公望也不知情的事,即来阻止上奏的是侍从长铃木贯太郎,终于在8月传到了政界中枢和右翼势力耳中”,语句表述不清。 274页,“内大臣秘书官长木户幸一内打电话……”,第二个“内”字是多余的。 289页,“大将阿部信行成为首相,并在……等方面被给予厚望”,“被”字没有必要存在。

《元老》读后感(五):元老制度的兴亡:由威权到宪政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个奇迹,相较于中国失败的“戊戌变法”以及之后的若干所谓成功或不成功的“革命”,日本竟然和平地从封建国家过度到君主立宪制的宪制国家。虽然日本的天皇制度和中国的皇帝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且明治维新之前仍是幕府时代,但同为有着相似文化的东亚国家,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排在美英之后的第三大强国。日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很多人心中是个问号。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日本的宪法选举也不是一蹴而就。明治维新幕府倒台之后,日本的元老政治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日本学者伊藤之雄年轻时就对这一课题深感兴趣,大学毕业论文即以元老为主题。其后四十多年的求学、教学、研究生涯中更是积累了诸多关于元老的信息和资料,最终在其著作《元老》中将元老、元老制度、元老的理念、权力、人物性格、即对日本近代三位天皇明治、大正和昭和天皇的影响清晰勾勒出来。

日本的“元老”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并未有官方的“认证”,所以元老的人数众说纷纭,一般将政界耆宿伊藤博文(1841-1909)、山县有朋(1838-1922)、黑田清隆(1840-1900)、松方正义(1835-1924)、井上馨(1836-1905)、西乡从道(1843-1902)、大山岩(1842-1916)、桂太郎(1848-1913)和西园寺公望(1849-1940)九人称为元老。但伊藤之雄将桂太郎排除在外,认为虽然他接到“元勋优待”和“辅佐朕之基业”的诏书,但并未受到推荐继任首相的正式询问,而这正是元老的责任之一。除此之外,干预外交事物的决策也是元老们的权限之一。

元老们大多来自萨摩、常州两地的藩阀,促进元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抑制天皇直接查收推举继任首相,以这种现在看来颇具威权政治色彩的制度作为过渡,最终达到英国式的立宪政治。正因为元老制度缺乏宪法基础,所以经历了四次存亡危急,尤其是在后期元老们因病去世而人数减少之时。

八位元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最后一位元老西园寺公望。伊藤博文在明治维新后的早期在元老中的权威性最高,最为明治天皇信赖和重视。伊藤博文对内推行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对外试图与列强建立新型外交,平衡各方势力使东亚保持稳定。伊藤博文是政党式内阁的支持者,他的这些行为令他在藩阀内部的微信逐渐下降。

山县有朋则相对保守,对内努力保持藩阀的权威称为藩阀的代言人,希望对外保持强权以军事力量努力扩张殖民地。山县有朋建立了近代式陆军,此后在19世纪80年代将陆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还作为内务卿和内务大臣广泛涉足一般内政事务。他去世时,中国官员认为这基本宣告了日本“元老政治”的终结,可见山县有朋在元老中的重要性。

曾是政友会总裁的西园寺公望成为元老较晚,在1924年松方正义去世后,元老只剩他一人。本应新增元老,但最有实力的候选人原敬遭到暗杀,另一位候选人加藤高明去世。孤身一人又已是高龄的西园寺公望在右翼势力渐渐崛起的情形中感到力不从心,原本该由元老推荐的继任首相变成了由内大臣为中心推荐的体制。

以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元老”是黑幕制度,似乎有些太过于苛求。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可能立刻发展出完备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政党,政党更关注各人的地方利益,而往往置大局于不顾。日本内阁更迭迅速,没有成熟的政党体制,仅仅依靠天皇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英国立宪制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明治天皇之后的大正天皇,体弱多病,又从未接受过良好的政治教育,此时更需要有人来分担这份责任。

纵然元老之间有着政见分歧,但他们都拥有共通的目标和道德观,守护日本的独立,促进日本的发展。他们虽然位居高位,但并不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作为当时的发展中国家,元老们将各种有限的资源都合理投入日本的近代化和安全保障领域。日本由威权政治逐渐过渡到立宪政治,这种过渡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相似发展,但对于个人的道德品质要求极高,才不至于出现“五子登科”的现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