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渐行渐远经典读后感有感

渐行渐远经典读后感有感

《渐行渐远》是一本由皮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渐行渐远》精选点评:

●皮皮笔下的情是缓缓涌动的,对待生死我们不用那么恐惧,自然迎接这样的规律就好,也许另一边是五彩斑斓的呢。

●及时行乐吧~

●在新的视角下,作家发现了老年人世界另外的真实,某种日常中大家因为习以为常进而忽视的真实。边看边反思。

● 出生是在和死亡说你好,死亡是在和出生说再见。

●这本书里,有一个女性作家细腻的哀伤,也有她倔强的黑色幽默。在看似从容的冷淡中,隐藏的是她对生命的关怀;在看似坚硬的外壳下,她的不屑实则深情,她的沉默实为恸哭。她身处这些生死故事的幕后,像隐没于黑暗的一道影子,在生与死之间寻找爱的暖意与光明。

●第一次读皮皮的散文,有种历练过后的警醒与真实。言及生死,皮皮未作太多的抒情慨叹,只是在叙事与人物的对话、第三视角观照下的人物回忆里不断地做片段的闪回与对照,不动声色的与命运与岁月和解。谈的是生老病死,写的是一腔情怀。喜欢《为我们死去的父母》,让我想起刘庆邦小说里为生死挣扎的底层人生,但皮皮只是娓娓道来,仿佛人生与人世从来都是如此的凛冽,有千帆过尽后的清冷,却也由此更动人心怀。

●作者深入生活,观察很细腻。 老龄化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前边关于作者父母的描写非常打动我,亲切又十分现实。联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决定要锻炼身体,晚年之后不需要别人伺候,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另外如能比另一半多活几年还能过几年好日子。另外,作者父母见不见最后一面的时候让我触动颇深,如果都要死去了,怎么还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做决定,人生真是纠结,到底有多少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到底有多少话是真心想说的,到底有多少到死去也没能做了和说出口,银发川柳是要对人生有了太多的感悟,才凝结成三行段子小诗,不再是哲理或说教。

●豆瓣上一水的好评,好像一涉及到亲人、死亡这样沉重的题材,又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就叫人不好意思打低分,仿佛那是一种轻佻。不过从创作的角度,这一本短篇集的完成度并不高,更着重于“记录”,而非“挖掘”,导致虽然题材很沉重,但看完以后却没有什么记忆点。更喜欢皮皮的《房屋层安静 世界曾安宁》

●比死亡更坚硬的,是对生的误解

《渐行渐远》读后感(一):人到三十读来正好

这是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大部分同类题材的书,都会将衰老与死亡描绘的早早发生并且突如其来,仿佛这本应漫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瞬间的事。其实,残酷,若只是瞬间,又何为残酷。在皮皮的笔下,父母亲人的老病死是一种眼睁睁的但无力改变的缓慢过程。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本书于我是一本“告警书”,它在想我描述老病死亡的日常状态。在皮皮的文字中,我知道了应该去思考如何准备,如何接受……

《渐行渐远》读后感(二):对错,最终都像关上一扇门所发出的响声那样消融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二十多个(应该是)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讲一个老人最后的日子和ta的离世,包括作者的父母,舅舅,身边的邻居,朋友,种种。

皮皮是位女性作家,比我大二十岁,读书的过程,好像一个认识多年志趣相投,眼角已经爬了不少皱纹的大姐,食指中指夹根香烟,半带伤感半带嘲讽的讲了几天几夜的她自己的二十年。也许,就是我即将经历的二十年。

每个中年妇女都像口矿,金银铜铁煤,她们心里的悲欢离合,爱与污秽痛苦的总量可能超越任何人种,只要她们足够真诚并擅于讲述,都能写部长篇小说。

皮皮写妈,爸爸和舅舅的三篇,真实到让人动容。她写妈妈对待生活的冷幽默和淡然,爸爸对待生活,死亡的不甘与愤怒,她的舅舅坎坷崎岖貌似步步走错但从未抱怨虽败犹荣的一生。写在失去亲人后,才认识到:对父母的宽容并不是忍受与妥协,而是朝他们走过去,说服自己听他们的。假如走了过去,会发现理性与否,对错与否,对他们最后的时日并不重要。

这本书里的故事,大都是丧的,但死亡并不是最让人伤感的部分。

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里,那位美人自杀遗书的最后一段说:光阴使一切变得卑贱,破败,满是缺陷,霍华德,人生的悲剧不在于美丽事物的夭亡,而在于变老,变得下贱,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再见,霍华德。”

变老没有优雅可言,能做到自得其乐,不抱怨,已经算跑赢了文学作品。

这本书里的故事,最让人伤感的是人困于执念,扉页里写的,“比死亡更坚硬的,是对生的误解”。人活着,有那么多的不肯理解,不肯原谅,不肯认输,不肯放手,不肯。。。。越是有主张,越不快乐;越不快乐,越是有坚若磐石的主张。

曾经有个朋友说,个性是最没有用的东西,纯粹的浪费能量,那时候都还小,我记得这句话是觉得这种态度很有个性,此时又想起,诚哉斯言。

如果以死亡为起点往前追溯,人生的一些选择,变得不那么重要。得失,对错,最终都像关上一扇门所发出的响声那样消融,这个角度,会让对该如何活着的看法松弛一点点,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阳光的一面。

每年的九月对于我都有些特殊的意义,今年也是,这本书从月头读到月尾,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抚慰。

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受到某种抚慰。

《渐行渐远》读后感(三):展现生命垂老远逝,以关怀,以静穆/文 王江泽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本哲学书,它的思想内核是死亡,探讨的范围是人生,它没有冷冰冰的说教与高深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由故事里的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去向你揭示,使你沉思,引你彻悟。

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相关的便是死亡,它就像是一轮黑色的太阳,而皮皮以伤痛之笔,直视它耀目的黑色光芒。

书的一开始,皮皮便将死亡这一个沉重的话题砸在读者的心上。而全书的事件,也是围绕着死亡展开。的确,死亡这轮“黑日”,隐没在人生路途的暗处,我们看不见它,却能感受到它的炙热与滚烫。它就在那里,每个人都不愿遇见,不敢抬头看它,却也都无法避免地走向它。而皮皮写这本书,便是以朋友、亲人、路人的第三方身份,去观察她的朋友、亲人、陌生人与死亡的会面,而亲情的纠葛,分离与爱,畏死与向死等主题便在死亡这棵树的主干上展枝生叶,郁郁葱葱,构成那个叫人生的图景。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这部书看作皮皮走出父母离世的伤痛之书。因为伤痛,她试图寻找死亡之外的那些细微的感触,在死亡面前,原先的自由与无畏似乎都被搁置了,而精神的原生图景,却渐次展开。她发现了老年世界的无比真切的“事实”——某种日常生活中因为习焉不察而忽视的真实。因为死亡,日常已经成为新的日常,一种对死亡抵抗的日常。从前的所谓正确的生活,因为死亡的推动,迈向更为“完整”的生活。从自己的父母、亲人,到身边所见所闻,皮皮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简单与沉重。这也让她找到了新的写作视角——转向临终关怀,用文学的方式展现生命垂老的社会现实。

书的前三章讲自己的亲人,后面讲异国他乡的故事。毫无疑问,正是皮皮父母与舅舅的离去,促成了皮皮与死亡的对视。当那些为作家遮挡死亡的亲人走远,死亡的黑日便真正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由此,我不禁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作家站在那里,看着自己亲人远去,无可奈何。《目送》谈的是生,是亲人的不舍,而《渐行渐远》谈的是死,是经历太多死亡后的彻悟,是不再惧怕那轮黑日的勇气,皮皮没有伫立停留,而是向前追逐。

《渐行渐远》中反复谈及过关于分别的话题,而其观点颇为独到。父亲病重,母亲想见上最后一面却被父亲拒绝,不是因为怨恨,而是畏惧,畏惧死亡,因为父亲明白这最后一面就意味着死亡倒计时,而人的求生欲使自己本能地避开死亡,避开那轮黑色的太阳。在死亡的大幕下,人性被揭示得清清白白。书中有许多篇幅,虽然主人公不同,却都面临“老去”的共同事实,而当我们老到不由自主的时候,还怎么保证有尊严地活着?皮皮清楚,真正的分别并非生死两相隔的时刻,而是当子女不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人心的分开才是真正分别的时刻。告别,远远比死亡要早得多。对于这些生离死别,皮皮写得非常节制,正是因为这种节制,我们却无比深刻地感到了那种巨大的悲伤。

另一个新颖的看法便是关于“孝”,在这本书中,“孝”更多的是子女应尽的责任,某种程度上讲它又束缚了父母而使他们受苦,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却又十分有道理。皮皮借死亡这把手术刀去解剖这种矛盾的人生,死者的、亲人的、朋友的,看似冲突却又合理,源于死亡又归于死亡,最终延伸到自由与解脱上,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即是说,虽然书中的故事不同、主题不同,但它们产生发展的动机都是死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本哲学书,它的思想内核是死亡,探讨的范围是人生,它没有冷冰冰的说教与高深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由故事里的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去向你揭示,使你沉思,引你彻悟。

与小说相比,这本散文集的语言更为朴质、有力,寥寥数笔,或阴郁或开朗的气氛便涣然而起。简淡的笔触里饱含着激情,犀利地削砍出死亡的模样,并从字里行间渗透“爱”的底色。作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那些与死亡相关的经历,但皮皮用“爱”与“温暖”刺穿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求生的挣扎、儿女的无奈、变异的情感、对老人世界的误读等等,使全书流淌着“哀而不伤”的静穆。虽然她在书中写道:绝望迅速建立的宁静,使人可以与一切悲惨苦难相安。而她的笔,却透着一种绝望之后的静,那是面对“向死而生”这一人生现实的坦然,在这样的宁静中,我们看到了一颗纯净的心与人人谈之色变的死亡面对面的直接碰撞,去思考和揭开那些关于死亡的最本质的东西。

载于 2018年10月14日 《新民晚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