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福哲学书的读后感大全

幸福哲学书的读后感大全

《幸福哲学书》是一本由【美】格雷琴·鲁宾(Gretchen Rubi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哲学书》精选点评:

●老生常谈但还是会有小启发的一本书。

●这本书对我没什么帮助。因为我是那种只能在自己错误中学习的人,而且要错很多次才懂得教训。 看到书里的精英分子行动力这么强。明白了那谁谁说的,找对象还是要找脑子好的人,烦人事会少很多。

●找到自己的幸福哲学 从微习惯开始

●很接地气的一本书。作者碎碎念的方式和我们分享了她一年以来的执行幸福计划的情况与收获。可能也会有挫败感,但是坚持下来就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个月关注一个目标,设置具体的行动计划。可能一周一个,都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小计划。这也开启了我今年的幸福计划的想法。 接下来我想重读里面的一些章节:制定自己的幸福计划,明确自己的人生信条。

●每天早上读几页的书,非常轻松,和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幸福是追求一生的方向。

●对于想控制自己改变自己的人来说,还蛮值得一看的,不过同时也很难执行并改变

●说是哲学,但并不是理论,而是更贴近生活的一些小点子,很有实践意义

●比较轻松,可以减压

●没读完就还了

●作为本年度第52本书,我的读书年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接下来的日子将对本年度看过的书做二次阅读笔记,先从这本书开始,这本书里有很多我想尝试的计划,如果时间充足我想从一个月后的生日当月开始,如果时间不足,那就从明年一月开始,感谢本书的作者格雷琴。

《幸福哲学书》读后感(一):我的快乐我做主,我的幸福我掌控

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快乐,羡慕别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习以为常,选择性忽视。

这种看似心灵鸡汤的人生小建议,偶尔过一遍脑海,加深印象,也是未尝不可。一遍一遍加深信念,才能潜移默化将理念付诸于实践。

本书作者通过健康、婚姻、职业、育儿、交友、消费、感恩、思维模式等12种方法,制定自己获得幸福的计划——幸福,是可以习得的。我们,是充分有能力让自己感觉到幸福的。

不要轻易否定现实和已有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的生活一点点寻找和改变。有的时候,仅仅是一小步,比如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只需要比以前多说一句,多做一步,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我最近很喜欢自己怂且快乐着的生活,

因为与其焦虑没有安全感的未来,懊悔已经逝去的过去,不如开始专注于当下,认真仔细经营生活,专注于变得幸福快乐的时候,我会更耐心、更宽容、更有活力,更轻松,同时也会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成功。

不仅让我自己更快乐,也会给周围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就像作者坚信的:幸福就在此时、此地。

《幸福哲学书》读后感(二):制作你的幸福计划

在《幸福哲学书》这本书里面,作者主要想讲的就是他如何通过某些生活方式来让自己活得更加的幸福。“幸福计划”是一场能够改变你的人生的旅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人都活的特别的拘束,没有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我们努力想要去打破这些束缚,但是,我们真的能摆脱这些束缚吗?其实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只要你用心去追求生活,努力去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你会感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称为“至善”,即最高的善行。

在开始制定行动计划之前,作者告诉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首要的原则。最后作者确定了自己的“十二信条”。“十二信条”,包括做自己,少计较,按照我想要的感觉去行动,立即行动,公平有礼,享受过程,花该花的钱,发现问题,放轻松,做该做的事,不斤斤计较,爱是一切。看到“十二信条”要想做到这些是很难的。

首先,做自己。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循社会道德标准的约束。做自己做随心所欲的,自己也要有一定规则的限制。我们要相信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王”。少计较的意思就是在生活中,有的小事,我们不应该去计较。太过于计较某些东西,我们就会失去某些东西。有的时候我们想要做什么,就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动,不要犹豫,不要纠结。也许,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理想中想要的结果,可是我们在过程中已经经历了追求成功的喜悦。

其次,立即行动。一旦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一定的想法,我们就应该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不要等到自己想要再去行动的时候,想法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待陌生人,我们应该公平有礼。在这个社会,想要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相对公平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采用一些公平的原则进行办事。对待陌生人,我们要有礼貌。

然后,享受过程。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的好坏,而要享受奋斗的过程。一味的在意结果的话,你会半途而废,你会觉得自己苦苦挣扎了那么久,而得不到好的结果话,那么过程就白费了。花该花的钱的意思就是,在该节约的地方我们应该节约,但是在该对自己好的时候,就应该任性的花该花的钱。发现有问题,就是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案。

最后,放轻松。对于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应该采取放轻松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与烦恼,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有不同该做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用爱,充满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制定自己幸福计划的一些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去制定自己的幸福计划,我相信你会变得很幸福的。

《幸福哲学书》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幸福哲学

如果你问100个人幸福是什么,相信你会得到100个答案,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格雷琴·鲁宾都应该是个幸福的人。她拥有美满的家庭、爱她的丈夫以及两个可爱的女儿;其本人毕业于耶鲁大学,拥有法学学位,曾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担任助理,也曾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担任顾问,目前是位知名的作家。可谓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人生赢家。

作为幸福领域的专家,《幸福哲学书》是她的最新力作。她的多部代表作都是幸福相关的,比如《幸福计划》,《比以前更好》等,都曾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名列前茅过。

即使这样,她还是经常这么对自己说:“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么?是的,就是这样。”这源于她总是在潜意识里才能试图突破自我,比如她想经常逛逛博物馆,吃的食品每天换换花样,或者是挑战一下自己恐惧去学驾驶执照,但现实中的她很显然都没有去做。

有一天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格雷琴突然想明白了两件事情:我本来可以更快乐;生活不会自己改变,除非我做点儿什么。于是她决定花费一年的时间让自己更加快乐,为此还制定了一个“幸福计划”。

格雷琴研究过很多追求幸福的人,发现他们往往会彻底脱离或者改变现在的生活,那样不仅要有很大的勇气,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格雷琴并不打算这么做,所以在她的幸福计划中,每个月关注一个主题,共定下来12个具体目标,这些目标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比如说多交几个新朋友,适度的挥霍一下,或者是挑战自己动手写一部小说等。

在《幸福哲学书》中,共分了12章,从第1章到第12章分别对应了从1月份到12月份中,每个月里要达成的总体目标,而每个总体目标中又按照她要挑战的具体事情分成四五个小的章节。例如第1章描述的是1月份的总体目标:让自己活力满满,让后又通过5个小节,分别阐述了其具体要做的事情,包括早点儿睡,多锻炼,经常清理保持整洁,完成一件苦差事,充满热情乐观积极等。

按照上述的逻辑链条,全书结构非常清晰,并且每一小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如果我们不能严格按照格雷琴的做法去完成她的全部目标,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做法单独拿出来阅读,也可以从中完整的看到,她在挑战这个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我们也可以作为参考,也去完成相应的挑战。

除了上述1月份要做的事情,这里列举一下接下来的3个月中,格雷琴都做了什么。

2月:用心经营婚姻:停止唠叨,不要总是期待爱人的赞美,用正确的方式争吵,不要当对方是情绪的垃圾桶,表达你的爱。

3月:设定更高的职业目标:开博客,享受失败的乐趣,寻求帮助,高效地工作,享受当下。

4月:做优质父母:早起唱首歌,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度过更多温馨美好的时光,别急慢慢来。

严格来说,上述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有的只需要做出些许的具体行动,有的甚至只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就可以了。后面的8个月要做的事情大抵也是如此。

很多事情看起来都很简单,但真正要实施起来往往就会很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很“懒”,懒得作出哪怕是一点点改变。

大扫除之后,各种用过的东西因为“懒”得花上10秒钟把其归到原位,很快家中又变得乱糟糟;早上的闹钟响了之后,因为“懒”得爬起床,每次都要挨到最后一刻,让吃饭、上班的时间都变得很紧张;下班坐在沙发上拿起手机之后,因为会“懒”得从沙发上再站起来,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这样的懒散,每个人都会有感受过,说白了就是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哪怕踏出去一步都不敢。而从《幸福哲学书》中,我读到的却是要想幸福,就要学会从现有的生活做出一些改变,改变那些僵化的思维方式,改变那些固有的生活轨迹,逐步建立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习惯。。

计划执行的一年后,格雷琴的生活慢慢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她觉得自己更幸福了。一年里她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出版了一年来写的博文,参加了更多的公益活动,尝试了新的酸奶食品......多彩而又充实的生活,的确可以让人感到更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哲学,愿你也做出积极地改变,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幸福哲学书》读后感(四):我就是开心不起来,怎么办?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幸福哲学书》。

这本书是由幸福研究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格雷琴·鲁宾所写。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目前的生活,而忘了什么是幸福了呢?作者从健康、婚姻、职业等12个方面出发,帮助我们探索生活中的美好,为自己的快乐做主,掌握自己的幸福。

这次我们分享的内容是:“找乐”才快乐、乐趣的门类和幸福避风港。

『“找乐”才快乐』

虽然作家简·丝塔芙曾说:“快乐的人不需要寻找乐趣。”但研究表明,规律生活的人,笑脸却越来越少了。什么样的快乐才纯粹呢?玩乐的定义是:让人有满足感的、不涉及经济利益的、不会造成社会危害的、不需要带来赞赏和表扬的活动。

而那些善于主动找乐子的人,和常人相比,其感到快乐的机会要高出了20倍。如果说“笑一笑,十年少”,他们寻找乐子的时间,不都补回来了嘛。

然而,不少人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忽略了三个问题:

001 让别人高兴的事,并不一定能取悦自己。

002 有些人倾向于对自己将要参与的活动,预期过高。

003 有些人认为其他人喜欢的活动更有价值,更欢愉。

基于这些错觉,很多人也会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但往往事后发现它们并不适合自己,也耗光了自己的积极性。

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乐子和自己无关,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谈得上取舍,否则不过是在消耗时间。如果什么事情是真的有趣,那么这它应该满足以下三点:

001 你很期待。

002 做完之后,你是活力十足,而不是筋疲力尽。

003 即便玩的过程中,不太如意,你也不会感到后悔或遗憾。

『乐趣的门类』

乐趣也是有门类的。在大量研究和实践过后,作者发现,乐趣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挑战的乐趣、跟随的乐趣和放松的乐趣。

挑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荷尔蒙,因此它的快乐回报是最高的。比如蹦极、跳伞、坐过山车、越野等,它们常常需要我们完成很多任务,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动用很多勇气。甚至在我们遇到挫败和焦虑时,挑战对神经的持续刺激,也会减轻这些痛苦。

跟随的乐趣具有随机性。比如,孩子想去公园玩,家长只能跟着一起去;偶然看到自己偶像的电影上映了,临时起意去了影院;突然想起明天是女朋友的生日,然后做好了一天的吃、住、行安排,增进感情,创造美好回忆。这些都属于跟随的乐趣,不是自己提前计划好的,但是也少不了组织、协调和安排的麻烦事。这些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对乐趣的感知。

放松的乐趣是最常见的。我不需要以练习技能、采取行动、赢下目标为基础,也基本不用协调他人的时间或者做什么准备。比如,看电视、发呆、喝下午茶都属于放松的乐趣。它们在人们繁忙的生活间隙里,随处可见。但是研究发现,只有挑战的乐趣和跟随的乐趣,才能给人更多的幸福感,因为它们有刺激、有成长、有感悟、有目标。而放松的乐趣很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为无所得。

『幸福避风港』

生活的底色是平淡,就像安迪·沃霍尔所说:“如果一件事情只做一次,那么确实让人兴奋;但如果每天做,它就像喝水一样了。”

除此之外,人性的一个侧面是“负面偏好”。也就是说,相对于美好的事物,坏的事物对我们影响更大、更持久。就像婚姻学中的,爱人之间的一次吵架,需要至少五件积极的事,才能弥补。

负面偏好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我们很难在放松的乐趣中,得到乐趣,反而会陷入沉思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作者有一次回母校参加活动,发现电梯旁边的角落里,有一个标志,上面写着“避风港”。那里是用于当大楼失火或地震时,供人躲避的。所以她也鼓励人们当思绪陷入负面情绪时,一定要找一个“避风港”让自己疗伤。

比如,男人伤心时的酒、女人失落时的打扮和购物、婴儿情绪不佳时需要的奶嘴。为了抵御负能量的影响,我们必须也尝试找到自己的幸福“避风港”,减少陷入消沉的机会。但这个“避风港”尽量不要对我们的健康和计划有损害,只有积极健康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我们的苦恼。否则,带来的很可能是新的悔恨。

毕竟生活的底色是平淡,越能减少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机会,就越能把快乐的平均值拉高。找个安慰自己的避风港,幸福起来。

总结一下,快乐和幸福摸不着、看不见,但我们总能从自己的行为和感知上,找到线索。快乐是等不来的,主动找来的才是自己的。要注意乐趣的门类,不要用一种期许衡量所有快乐,越早找到自己幸福的避风港,越早做个快乐的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幸福哲学书》[美] 格雷琴·鲁宾

《幸福哲学书》读后感(五):不止步于研究幸福,看看作者关于习惯改变和养成的书吧

作者研究幸福,相比幸福计划系列,她写的Better Than Before一书也许更具体有效。

很多年前买了本英文书,叫Better Than Before: What I Learned about Making and Breaking Habits,去年终于拿出来看完了,对作者提出的习惯养成/改变的四个分类(the four tendencies)很感兴趣,书中的一些例子也比较有借鉴意义,于是又接着买了作者关于幸福研究和实践的两本书来看:《幸福哲学书》(The Happiness Project)、《幸福断舍离》(Happier at Home)。这三本书(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多或少都在讲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改正,毕竟,一个人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幸福以及幸福感。

为什么觉得像‘心灵鸡汤’?因为一读就懂的内容不一定会付诸实践

读Better Than Before的时候,我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一来确实自己比较懒,二来英文原版的阅读速度远低于母语(但仍然建议去读原版,本身遣词造句并不复杂,就当练练英文吧)。读‘幸福’这两本书时只花了几周,一是因为买的中文版,二是大多数是在地铁里用碎片化时间看的,三来内容确实很简单易懂。

合在一起看,是想看看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看完后整体的感觉是大同小异,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只买一本电子书看看——二者都是围绕一些生活、财富、健康、家庭等主题相关的探讨。每一章讲一个主题,主要包含了作者对幸福的领悟(引经据典有不少名家名言)、关于这个主题的具体计划、实行计划的体验和成果(关于作者幸福计划的故事)。

我曾一度看完后想扔了这两本书,因为我是一个completion expert,生活中扔掉用完了、用旧了的东西,有无比的心里满足感。但是我还是留下了,作为一本实践索引,也作为一种激励,时时喝点鸡汤,还是有用的。

1)幸福计划是一种日常生活实践法

看完之后有一种感受,我这是读了一个生活本就美满、受过世界名校高等教育的典型中产阶级女性的个人生活日志(但它绝对不是小红书式的凡尔赛博文)。由于拥有着不太相似的个人背景,我不禁怀疑这些计划是否有借鉴意义?但又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认知局限的陷阱。毕竟,幸福的生活大抵是相似的,我去瞅瞅作者是怎样幸福的,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正如作者在前言时指出,虽然每个人的计划都是独特的,但从别人的经历中能学到更多,以及希望这部书能够帮助读者开启自己的幸福计划。

幸福的生活也不是凭空构想出来的,作者提到了这么几个实践的关键阶段:

听起来很简单吧,但心中又把声音响起,“道理我都懂,就是不会去做”。这像不像观看社交网络中的做菜视频?看着人家做菜真爽,步骤也都懂了,但做菜的决心就在关掉视频的一刹那灰飞烟灭。可如果你真的想吃那盘菜,有两种方法:自己亲手学着做,要不上餐馆去吃,后者没毛病,作者也认为“金钱有助于我们获得快乐”(不过“购买快乐”也有局限性,仅仅是一次小小的乐趣都能让你感觉奢侈、享受,前提是它的次数有限。)

作者烹饪的这一道道不同主题的幸福菜式,并不是让我们看看书就能吃的上,你得动手自己下厨,创作出自己的菜肴。因为幸福感源于成长带来的快乐。看得再多,也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何时实现你的幸福计划?从放下书本的那一刻开始吧。

2)不是必读,但也值得一阅,如果你需要一些幸福的灵感

这本书当然不是必读,即使你很想变幸福。它既不讲解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也不展示某种科学、系统、严密的思维方法。它也不是励志散文,尤其如果你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干脆放弃这本书吧。

买来怎么用?我通读了这两本书(因为当时我特别闲),但是我觉得也许通读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试想你会通读菜谱、词典么?大概率是不会的。你只会想到要用什么的时候再来查阅。

这本书也是类似,按照顺序一口气读完,感觉像什么也没读。不如挑一两个你目前最关注的、最想改善的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计划的,最重要的是这能否激励你着手制定并实行自己的计划。 3)作者卖的不是书,而是她的社群运营和延伸服务

作者长期研究幸福相关的领域,她也运营了个人的网站和APP,来售卖和幸福计划相关的一些服务,关于各种各样计划的社群讨论。网站上有一些工具包、模板可以参考。我想,人生大概就是由一项项计划组成的。作者在写作事业上取得的一些商业成就,也是让她保持幸福的关键。

此处摘录一些作者个人的幸福计划宣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