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是一本由乔伊•科穆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读后感(一):就算是死去,我们依然能听见他的声音

这本书,真的很暖。死亡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之一了,在知道自己最亲的人将要死亡,这又是何等痛苦的。然而sunday却在这段时间里理解了父亲、接近了弟弟、了解到了亲人不被知道的故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接近爱的路程呢?母亲说过“没有什么是会真正死去的”,弟弟说过“没有我们陪着,他难道不会感到孤单吗?”。我所看见的,是每个家人都在接受父亲的死亡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彼此,越来越爱对方。这或许就是爸爸能安然地每晚和大家说“永别了”的原因吧。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读后感(二):终将归去的旅程,你该如何?

红色的底色,不耀眼,不张扬,仿佛被涂了一层薄膜。封面的中间有一扇窗户,也像一面镜子,豆绿色。这是现在比较时兴的马卡龙色。“窗户”上端写着“她知道他即将离去,却固执地拒绝接受”,下面是一条丝带,印着“与父亲的最后道别”,是书名。丝带上调皮地画着茶、甜甜圈。丝带下面是作者和译者的信息。漫天如米粒的雪在下着,一个穿着臃肿的孩子左手拿着一个背包,右手撑一把伞,伞下还有一只同样臃肿的猫咪。旁边还有与丝带上的茶、甜甜圈相呼应的茶壶和盘子——本来应该在一起的东西,却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是否是在暗示一种分离?那个孩子和猫咪只留给读者一个背影。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他们应该站了许久了吧,伞面上落了一层雪,装饰了伞。他们是在等待什么吗?等待远方归来的人,等待迟迟未到的车。还是在远望?望着早已远去形容模糊的人或物。最下端有出版社的名称。忽然就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窥探者”,一扇窗,一个世界。

故事跨度很短,仅仅是父亲罹患癌症直至去世这个段落。主人公叫桑德,她有一个弟弟叫西蒙。他们的父亲得了癌症,为了满足父亲的意愿,他们一起搬回了祖母家,共同度过了一段团圆的时光。相较于父亲面对困境的坦然,桑德却一直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父亲患癌即将离世的现实。每天他跟父亲的再见语都是“永别了”——也许这不经意的一次永别就真的是永别了。他们的母亲一直是勇敢的,她无时无刻不在给家人做榜样,做一个乐观、大笑的人。当永别成为现实时,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柔弱的女人,哭得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释放了出来。

作者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的视角,观察着周围,倾听着内心,她因为爱不愿承认父亲的不幸,因为爱拒绝现实。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尽量收集着无画面的声音,并制作成病毒,想以这种形式让爸爸的声音,让他们的对话能够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不孤独的存在,这也是一个孩子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留存父亲的讯息。

懵懂的,少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思想情感,在面对至亲之人离开时,那种切肤之痛令人感慨,让人心痛。把一切交给时间吧,“沉痛终将消散,叶落亦会归根,洁白的新雪终会覆盖整个寂静的小镇”。人来世一遭,终将归去,该如何是好?唯有珍惜眼前的美好,方不辜负这人间的旅程。

By非洲小企鹅

2018年7月6日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读后感(三):别离

在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选择的时候,或许除了在生的时候,我们曾经欢呼雀跃过,在更多的时间里,我们被老病死所困扰着折磨着。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我们都苦不堪言,难以自持。诚然,面对这种窘境,更多的人会捧起一碗浓浓的鸡汤一饮而尽,来告慰自己,说这只是命运对我们的考验,说这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当这老病死有一天,不可避免的来到我们最亲的人的身边的时候,所有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都将化作虚无,我们也将要落入那无边的黑暗。我们到底要如何去同我们最亲近的人道别,我们到底要靠什么来拯救我们破碎的心。 加拿大作家乔伊科穆的《与父亲的最后道别》便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有关于生死,有关于道别的故事。关于乔伊科穆,我们所知甚少,大抵也是因为他的作品在此之前从未在中国出现过,他的作品也大都像其本人一般籍籍无名,少有人读过。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与父亲的最后道别》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将重新开始认识乔伊科穆与他的作品了。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会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吧! 当桑德的父亲因为癌症,而被死神所眷顾的时候,桑德与她的母亲弟弟一样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种悲痛从父亲被医生断定无药可医的时候便开始蔓延,到父亲终于离开的时候到达顶峰。当桑德的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桑德想的更多。她是一个程序员,她想要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让父亲,永远活下去。她录下了父亲最后时刻的声音,与母亲的,与弟弟的,与自己的,她竭尽所能的挽留住父亲所有的声音,她将它们保存下来,存入电脑,编入程序,成为病毒,她希望这一切可以像真正的病毒一样,复制复制再复制,这样自己的父亲就可以永远活下去了。看上去这是一个很疯狂的女孩不是吗?但是,在桑德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桑德在面对即将失去父亲时候的难以自持的悲痛,她希望去做一些什么东西来化解父亲离去之后的空白,她希望自己可以将父亲存在的痕迹保留下来,与自己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走过更多的日子。字里行间流露的全部是桑德对于父亲的那种儒慕之情,全部是对父亲即将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依依不舍。当看着桑德在用自己的方式将父亲留下的时候,我们似乎真切的感受到桑德内心中的悲伤与绝望。 当父亲最终离开,当桑德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当桑德与弟弟西蒙一道按下电脑键盘上的按键的时候,在桑德与西蒙看来,他们的父亲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永生,他的声音将会伴随着他们一家人直到永远。。。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终于忍不住掉落了下来,在我们看来,这或许是一个愚蠢之极的主意,但是对于桑德与西蒙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呢?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读后感(四):告别

亲人即将离去,怎么告别,总是一件让人沉痛的事情。无奈,无助,感伤,心痛,不舍,悲伤,痛不欲生,各种情绪都会瞬间扑面而来,但是始终无法改变现实现状。沉痛或让人一蹶不振,陷入无尽的追忆当中,无时无刻不在缅怀心中的痛,死亡,是世界上最痛苦,最漫长的离别。我们都不愿去直面面对。人之常情,愿世界没有死亡,没有疾病,每个人都可安详幸福的生活下去,让世界更美好,没有别离。

今天看到一本书,也是写关于离别,关于死亡,关于疾病要带走一个父亲,小女孩面对离别作出的事情。这本书就是加拿大作家文学怪人乔伊·科穆所写,翻译温迪安所译的作品《与父亲的最后道别》。《与父亲的最后道别》是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发行的一本畅销的外国文学书籍。

乔伊·科穆(Joey Comeau),加拿大作家,已著有4本小说以及网络喜剧A Softer World。乔伊的作品曾获ReLit文学奖(The ReLit Awards)和雪莉·杰克逊奖(Shirley Jackson Award)提名,亦曾在全美最受读者欢迎书单(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中上榜和《卫报》中(Guardian)刊出,他曾获美国双周杂志——《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的采访继而刊出。其著作已被译为法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和德文等语言。

本部作品《与父亲的最后道别》主要讲述了小女孩桑德的父亲治疗癌症失败,想要回到从小长大、充满与妻子的回忆的故乡度过余生。相较于父亲对于死亡的坦然自在,小女孩桑德和她的家人却无法自在地面对这一切。对于父亲的提议,小桑德和她的家人们一致同意,只因为他们想和自己父亲一起共度最后的时光,不论父亲想要去到哪里。

在这本书《与父亲的最后道别》中有好多感动我之处:小女孩桑德知道自己的父亲即将离去,却固执的拒绝接受,因为不愿意面对父亲的逝去,女孩桑德通过一个奇妙又聪明的方式,给了他一种技术形式上的永生。她设法将有关自己父亲的一切都保存下来,在按下键盘的那一刻,却也明白即使生命终将消逝,但是心中的温暖却永远不会消散。故事及巧妙与性感于一体,以动人的笔触告诉我们,“相比失去的亲人,至关重要的人物是那些还幸存的人”。我们要在缅怀逝去者的同时要关心在意我们身边的人,不要再在失去时茫然无措,彷徨失措……

在这本巧妙与感动于一体的小说中,是用一个行文简单、用词漂亮又令人心痛的故事,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小说的绝佳例子。这本书结尾展现出的是雨过天晴、彩虹即将出现的情景,有着积极意义,逝者已逝,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与父亲的最后道别》》读后感(五):死亡是终点吗?

有多少人还记得2017年度上映的催泪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尔,还有他的外祖母可可,以及,那个亡灵世界? 在电影的设定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终点,他们会来到亡灵的世界,过着和现实世界相似的人生,当亡灵被现世遗忘的时候,他们才会迎来真正的死亡。 那时候心中隐隐有一个问题,却从来没有深度去思考过。直到最近阅读一本书,加拿大作家乔伊.科穆的温情小说《与父亲的最后告别》时,曾经心中的想法逐渐明晰。 我们暂不讨论电影设定的真实性,值得讨论的只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死亡是终点吗? 死亡,人人闻之色变。 小时候,我曾看着邻居老爷爷的棺材,好奇地问道:“爷爷是死了吗?”身旁的人们拉住我,一边让我在地上“呸呸”两下,说着童言无忌,一边轻声向我解释道:“爷爷是老去了。” 按中国的习俗,老人寿终正寝即为“喜丧”,可是即使如此,也多有忌讳。 明明不说神鬼之事,却对死亡本身充斥着近乎无边的恐惧。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思考死亡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越想越怕,越想越哭。如今回想起来,曾经年幼的我总是想象自己死后,会变成什么,也许是一棵树,也许是一粒土,反正是没有自己作为人的记忆。 想象自己死去百年以后,地球照样转,和自己同龄的人肯定也在不断地死去,终有一天,世界上没有我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谁还能认识到曾经有一个我也生活在地球上? 如今想来,自己害怕的从来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而这种恐惧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遗忘。是的,只是被遗忘,并没有消逝。 当我阅读《与父亲的最后告别》时,随着书页的翻看,对死亡的恐惧逐渐减小。 揭开书的第一页,有一段很短,富有哲理的话: “沉痛终将消散,叶落亦会归根,洁白的新雪终会覆盖整个寂静的小镇。”

这是书中父亲对女儿桑德说的话,是一个即将死亡的人的释然和信念。 这句话甚至是整本书的缩影和精华。 女儿桑德无法释然自己父亲的死亡,偷偷录音父亲的每一句话,归纳整理到电脑,编程病毒。 她希望这份病毒藏在电脑的角落,悄无声息地感染世界所有的电脑,只有这样,才能假装自己的父亲还活在电脑里。 这份爱,温暖、悲哀,像漫长寒冬的一缕曙光,光明却没有温度。 他们一家人回到老家,陪着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在那里,每个人都在煎熬地等待最后审判的那一刻。 死亡,预期而至的时候,才发现再多的准备也只是无用功。 整本书的语言并不出彩,外文的翻译下,平平淡淡,带着生活的平凡。这本书中,文字的平凡反而使整本书更加出彩。 死亡、告别,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并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语言去粉饰,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最打动人心的,是留下的人的痛苦。 全篇文章,从可预期的死亡开始,却并没有从死亡结束,留下的人相互温暖,带着逝者的回忆,从痛苦中走出来,和爱着的人一起,走在未来的路上。 不论是死去的人,还是留下的人来说,死亡,永远不是终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