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可道读后感精选

道可道读后感精选

《道可道》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可道》精选点评:

●2019年第10本

●知道易,勿言难。

●这本没有逍遥游心水啊 【部分类似思想略读】

●看晕了

●结合实际,讲出了道家的理念

●经典还是自己读吧。

●可能是对老子的体系尚不够深入了解的原因,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缺又无法说明。不过,我该读哪个版本的老子?

●有关老子思想的书多如牛毛,但不妨选择熊逸先生的作品,名气虽然不够大,但水准惊人,看来高人在民间,而不是那些挂牌在大众心中的名家和专家们。

●醍醐灌顶,拍脑袋和打脸是同样的意思。解释成什么样没那么重要,有思辨才有趣,过程总是要有的,结果是不是期望的就没那么刻意了。

●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样,《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但是普通老百姓看了知道「上意」,被统治者了解统治者的思路,以便不被欺骗。知道易,勿言难。一切尽在不言中。

《道可道》读后感(一):一切还是要看是否“实用”

我大概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读书如此,理解古人的哲学也是如此。 道家的很多思想在现在社会有很多情形是可以用到的。比如“无为”可以用到企业管理,员工培训上,最近恰好一直在思考是否过多的干预会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带给新人,从而影响他们自己的判断,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一些答案与启发。 但是现在的社会,或者说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完全按照道家的思想行事,一切都不争,一切都要复古,很显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决策既要受自身影响,也要考虑外部环境。所以大抵我对道家的思想是不看好的,认为是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形式的,道家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在小范围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但环境越大,越复杂,实现起来越难。 另外作者还考证了很多历史版本,似乎想要找到老子当年的本源思想,私以为并无必要,学说的发展一定会夹杂后人的个人想法,理论才能得以更新,进步,发展,适应更新的社会,理论才能有活力,古老的理论考证有它有意思的地方,但不必执着于此,更应该关注当下。

《道可道》读后感(二):一切还是要看是否“实用”

我大概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读书如此,理解古人的哲学也是如此。 道家的很多思想在现在社会有很多情形是可以用到的。比如“无为”可以用到企业管理,员工培训上,最近恰好一直在思考是否过多的干预会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带给新人,从而影响他们自己的判断,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一些答案与启发。 但是现在的社会,或者说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完全按照道家的思想行事,一切都不争,一切都要复古,很显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决策既要受自身影响,也要考虑外部环境。所以大抵我对道家的思想是不看好的,认为是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形式的,道家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在小范围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但环境越大,越复杂,实现起来越难。 另外作者还考证了很多历史版本,似乎想要找到老子当年的本源思想,私以为并无必要,学说的发展一定会夹杂后人的个人想法,理论才能得以更新,进步,发展,适应更新的社会,理论才能有活力,古老的理论考证有它有意思的地方,但不必执着于此,更应该关注当下。

《道可道》读后感(三):老子:帝王师的南面之术

本书参照新出土材料(帛书、郭店楚墓竹简),以及西方汉学研究成果,辨析了《老子》81章歧义纷出、人言言殊途的重要章节,还原了先秦道家的“真面目”。

不同于坊间著述多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角度研究老子真义的形而上学路向,本书多从政治学角度解读老子,辨析了“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章节蕴藏的君王“南面之术”。

同时,分析了老子思想“师法”自然、类比譬喻,从自然(山谷、水、江海)窥探人事、政事的思维方式,这一方式妙悟有余,实证不足,甚至逻辑上难以自洽。

比如,“三十辐共一毂”、“凿户牖以为室”三个并列事项得出有无相资利用,这是归纳法,但归纳如不穷尽枚举,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结论就不击而溃——休谟对归纳法的谬误论之甚详。

又比如,以舌头、牙齿证明“柔弱胜刚强”,但实际上,同样以人身体取譬,牙齿脱落多半因牙龈松动,并且“人死肉先腐”,以此观之,不难得出“刚强胜柔弱”的相反结论,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本书也指出了通行本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但通行本流通多年,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积淀成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因密码,虽然是删改本,但也只能将错就错,只要错得有深意、错得有水平,同样不妨碍我们将之视为元典、经典。

无独有偶,先秦流传下来的诸子经典多大程度上是本来面目,实在是令人生疑的。

比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名言,据郭沫若考证,只是打碎青铜器上被切割了上半截的一句铭文而已。

《道可道》读后感(四):从众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老子》常青的群众基础

曾经对《老子》这本奇书的所有想象和憧憬,被熊逸打碎了。喏,就是这本:《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我没有读过《老子》。道听途说这是中国哲学的启蒙教材。当然,围绕《老子》和老子的若干传奇故事更是光环笼罩,曾经激发我的好奇心。

但我也有小小疑惑:如果这是学术著作,必然因为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而突显缺陷,甚至过时,直至仅存启蒙价值。但它没有,且一直在影响后世若干领域。比如传统绘画、书法(感性层面);比如处世法则(哲学层面);比如风水(心理学层面)……而那些对《老子》的解读,更是把它抬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感谢熊逸,把《老子》剖开,从读者定位开始,分析整体结构,阐述论证手法,直至考古层面的版本比较,讲得通透、清晰。

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写给统治阶层的指导手册(中国传统哲学,永远脱不了这个窠臼,哈哈哈)。它有哲学面貌,但通篇采用类比而非逻辑推理的手法,不免前后矛盾难以自洽,连累了后世解读者不惜往里面夹带、加塞,令其保持万丈光芒的形象。

可悲的当然不是《老子》及其创作团队,而是后人思维定势之强大,居然经千年而不变。原因何在?熊逸归纳如下:

这些结论,暗合了任何时代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以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绵长生命力。

可悲。可叹。

《道可道》读后感(五):纯阳书评第481期《道可道》

不要指望这本书可以颠覆《道德经》,但这本书足以颠覆普通老百姓对《道德经》的一般认知。《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崇地位再怎么说都不为过,但是正如《道德经》所言,凡事物极必反,即使是好事情,做得太过了,也会生出诸多弊端,对道德经的推崇也是这个道理,也跳不出这个规律,过分推崇,走到极端就会好事变坏事。老百姓希望从这五千字里汲取智慧,学到有益的思维模式是好的,但是盲目相信、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的行为和放弃理性、倒头便拜的态度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这样做既不能真正学到《道德经》的精髓,也有违《道德经》的精髓。而本书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围绕《道德经》建立一种新的认知体系,把大家从《道德经》高深莫测的神秘光环中拯救出来,用一种更符合现代人的眼光冷静、理性地看待《道德经》,因而本书不一定能保证读者从《道德经》里看到更多,但是可以保证相比于以往看得更真。

第一、本书提醒我们要留意,《道德经》的目标读者是谁?我们是不是?

汝之蜜糖,吾之毒药,对一个群体有巨大价值的事物,很可能对其他群体不但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还有不小危害。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读者没有搞清楚自己和目标读者的巨大差异,盲目套用理念、机械照搬方法,很可能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低级错误。

每本书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读者群体,《道德经》当然也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道德经》的光环过于浓重,导致很多读者在耀眼的光环照耀下,迷失了方向,忘了关注它的目标读者是谁。本书特别提醒大家,《道德经》的目标读者是春秋时期的贵族统治者,所有的道理都是围绕这些贵族统治者的利益展开的。

说到这里,大家马上应该想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高深的哲学也好,深奥的理念也罢,必然充斥着这些贵族统治者的立场和考量,而这些立场和考量又有多少和我们接近呢?如果有接近的话,又能接近到多少程度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结论哪些对我们有意义呢?如果真有意义的话,又有多少意义呢?我们该如何小心谨慎的使用呢?

第二、本书提醒我们要留意,《道德经》是一个紧密的思想体系吗?逻辑自洽吗?应该怎么学?

既然我们知道《道德经》未必是写给我们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更为关键了,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它是否严谨,是否逻辑自洽?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是我们评估这个体系价值和意义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去理性应用它的前提,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它的价值和可操作性就会大打则扣。本书告诉我们《道德经》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现代通行版的《道德经》事实上是历代众多学者智慧的结晶,所以上述问题得不到肯定的答案。

那么应该怎么学?既然本书已经帮助读者完成了祛魅,我们当然应该理性地学、批判地学,而不再是盲目地学、迷信地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