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天守则》读后感100字

《夏天守则》读后感100字

《夏天守则》是一本由陈志勇著作,蒲蒲兰绘本馆 | 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天守则》读后感(一):夏天守则内页图

今天小编特别邀请蒲蒲兰的摄影师——高宾,为大家带来夏天守则的更多细节。

在炎热的夏日,希望陈志勇创作的这个关于哥哥和弟弟之间规则的事情,能够带你焦灼的心情带去一片清爽。

如果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每一个对开左边的纹路和右边的纹路是相符合的,暗自猜测,这是右侧画面的画纸印在白纸上留下的纹路,究竟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呢?希望有一天能够遇见陈志勇本人,然后来问一问吧~

《夏天守则》读后感(二):被激发出的成长力量

台湾绘本艺术研究者 宋珮

《夏天守则》这本书的形式和陈志勇的另一件作品《绯红树》颇为相似。两本书都是用一幅幅单张画面描绘不同的情境,并由每幅画中重复出现的人物串成叙事线,联结起整本书的脉络。此外,陈志勇也同样使用他擅长的“超现实”手法,构筑室内或是户外场景,藉光影、色彩营造似梦境又似现实的氛围,使得每个画面更像是内心风景与外在世界的奇特组合,潜藏着无法解释、惶惶不安的感受。《绯红树》描绘的是绝望与希望,而《夏天守则》以兄弟间既亲密又深具张力的情结为主轴。

这本书里的文字采用弟弟第一人称观点,讲述他在去年夏天(暑假)学到的十六条规则,其中有一些是哥哥订出来要他遵守的,例如“永远不要与裁判争辩”“永远不要忘记你的通行暗号”“永远不要追问为什么”;有些规则是懵懂童年幻化出、关乎生存的神秘禁忌,例如“永远不要把一只红袜子留在晾衣绳上”“永远不要踩到一只蜗牛”;还有些规则是弟弟自己体会出来的,例如“永远不要让你的罐子掉下去”“永远不要把你的钥匙交给陌生人”“永远不要在战斗中失败”。从图画里,我们发现弟弟几乎触犯了每一条规则,甚至付出惨痛代价。由于文字和图画之间有许多缝隙,因此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搜寻线索,把表达出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节串联起来,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是作家邀请读者积极参与的一种阅读经验。

陈志勇本着超现实主义的精神,“试图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将现实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境”,为此,他在画面中融合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元素,包括现实中存在的澳洲西部的新兴小区(他童年居住的地方)、工厂、电塔、金属废弃物,以及非现实的风景、比例夸张的动植物、巨大的果实、拟人化动物和机械动物等等,呈现现代生活与人性之中“更高层次的真实”。这些元素在文本的脉络下,产生新的涵义,例如兔子成了会猎捕人的食肉动物、猎鹰成了社交场合里不容犯错的监视者,而每个画面都出现的乌鸦则像是无所不在的旁观者,给人无形的压力。两兄弟身处于不友善,甚至颇具威胁性的环境里,却被激发出活力、创意和成长的力量。

两兄弟间微妙的关系,从封面就开始透露端倪,哥哥和他组装的机械动物从后方走过,而弟弟拿着捡到的“机械眼睛”望着读者,旁边散落着废弃的零件,他做的机器人出现在“永远不要在游行时迟到”那一页,不过还没有完成,来不及参加游行。环衬上的哥哥驾着飞行器飞行,弟弟在后面追赶;书名页上的哥哥吹着喇叭前进,后面打鼓的弟弟却掉了鼓槌。从封面开始,读者逐渐把弟弟当作认同的对象。这个弟弟总是落在比他有自信、有经验又聪明的哥哥后面,而哥哥俨然是监督、是裁判,他是弟弟必须服从的对象,也是不太情愿的守护者。处于弱势的弟弟终于起而反抗,却失败了。

兄弟失和后,陈志勇用画面暗喻弟弟的感受:首先,哥哥拿弟弟交换了乌鸦的皇冠,让弟弟被关进像锅炉的车厢里,接着是三幅没有文字的跨页图,而且是前面没有出现过的连续画面。黑色的车厢快速滑动,在一片渐渐被黑暗笼罩、愈来愈寒冷的荒凉大地上,乌鸦聚集,紧跟着车厢飞行,直到反悔的哥哥前来救援,带弟弟回家。和好的兄弟爬过高墙,在丰盛的水果、点心之间欢庆,这次弟弟在前面吹喇叭,哥哥在后面打鼓。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看完这本书,读者也许依稀记起了一些童年往事,不过,陈志勇说:“回头看来,这个故事并不只是描写童年,甚至不只是兄弟间的关系,而是像一场白日梦,更广泛地反映出,当我们试图理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有时候能成功,有时候却完全失败。”的确,即使是亲密的关系,也存在着埋怨、冲突、竞争、背离⋯⋯,不过,如果关系够深,和好及宽恕的时刻总会来到,而我们就是在反复出现的张力之间,逐渐成长,并且认识自己。

《夏天守则》读后感(三):《夏天守则》之阅读守则

本文作者:图画书作家、两个男孩的妈妈、陈志勇迷妹 戴芸

《夏天守则》最不守则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故事。你好像隐约知道它要去哪里,但就是看不清它走的是哪条道儿。如陷迷宫,如梦如幻。黄老邪的桃花阵怎么破?那得先搞清楚它背后的八卦五行。所以,要解密《夏天守则》,还要先看它是怎么诞生的。

《夏天守则》起源于盘旋在陈志勇脑海中的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画面,大部分来自于同童年记忆和梦境,作者称他们为“种子画面”。这些画面的由来让人想起契里柯、达利、梵高的动机,为整本书注入了超现实和表现主义的神秘基因,显示出对“清晰解释”的抗拒姿态。

然后呢,作者会在他的草稿本上给这些画面添加一些“题目”。陈志勇说, 他的文字和画面如同油和水,不能彼此消融,但是却可以混合出奇异的花纹。比如文字说“永远不要把一只红袜子留在晾衣绳上”,一字未提兔子,可对应的画面却被一只猩红的大兔子霸占,而红袜子小到几乎看不见;“永远不要踩到一只蜗牛”的对应画面里完全看不见蜗牛,而画面中的主角——龙卷风,在对应的文字里也无影无踪。然而,“意义”就在这种错位中慢慢生长出来,自己长成了一本书。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这本书并不是脱胎于一个明确的故事,每个读者都可以编属于自己的故事。

唯一比较明确的是,这是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除了两个男孩之外,书中没有任何其他人类。这是一个外人不可见、不能理喻的世界,可能存在于兄弟姐妹、父母子女、朋友和爱人之间。它要触及的是你神经缝隙处那些极其私人的感受,所以,你只要感受,就可以了——在你所处的亲密关系里面,是否有一些没道理又逃不开的规则?你是否曾经因为无心“踩到一只蜗牛”而“引发了一场龙卷风”?你是否曾经前脚恨不得要把某人关进小黑屋,后脚又抄起家伙要去敲锁踹门把他救出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悠长假期的最后一天,你们一起躲在夕阳最后的华彩里狂欢,希望时间凝固,明天永远不要到来?

陈志勇说,采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是非常私密的,发生在你还无法用语言妥善表达的年纪,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感受却是真实、本能而深刻的。而对成人来说,因为我们不能从文本上得到清晰的解释,就会被逼回到本能和情绪,直达内心。

可是,这样一本书到底要怎么读呢?如果你有一个非常感性而刚好又认得一些字的孩子,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让他一个人安静地捧着,不要从旁线性讲述,让他自己去体会情绪被画面调动、显现、认同和化解的过程 。当然,如果你跟我一样,有个用解决数学题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人生的小孩,结果可能是两分钟翻完,然后就跑掉了。

于是我跟他说: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我们要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看它。看这本书就像去看一场画展,画展的主题叫做“夏天守则”。你每走到一幅画面前,就把自己想象成画里的男孩,想象一下你自己在画面里会是什么感觉。他说:“那我要做哥哥!”我说:“好的。”

作者在生活中是弟弟,全书也是从弟弟的角度展开的,所以,一个弟弟把自己想象成哥哥来看这本书,听起来很有意思。这样,我家的弟弟就以看画展的方式又看了一遍《夏天守则》。这一遍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因为阅读的目的已经从“下面发生了什么”,转移到“我感受到了什么”。等翻到最后一页,贯穿全书的乌鸦飞出炎炎夏日,在苦寒之地雪藏了皇冠,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没有人赢。”我想,这就算是读懂了。

除了乌鸦之外,整本书还充满其他隐喻,而我决定克制住分享这些“意义”的强烈冲动,提议如下关于《夏天守则》的阅读守则:

永远不要看一眼就翻页。

永远不要因为“看不懂”而沮丧。

永远不要把这本书简化成一个故事。

永远享受在细节中发现意义的乐趣。

永远记得迷失、困惑和幻想都是可以的。

永远记得把“我”放进书里。

永远不要等待标准答案,

永远走在寻找自己答案的路上。

《夏天守则》读后感(四):《夏天守则》:每个人的童年都是这样一本书

常立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这是一本饱含记忆、情感和想象的童年之书,它当然源自陈志勇先生寸心自知的个人经历,但如同莱辛所认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个人经历其实就是普遍经验的过程,作者对私人童年的一次次重返,在这本书中用文字和图画所记录下的工厂、房屋、游戏、恐惧与诗意,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童年中曾经拥有过的。因而这本书的阅读,对大读者来说,是一种老友重逢时聊起的旧日时光,对小读者而言,是一次同甘共苦相伴相随的平等对话,它邀请所有人都来到(或重返)童年的现场,来体验(或重温)童年带给我们的最深的恐惧与最牢固的爱。

世界若不荒诞,有何冒险可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吸引无数大小读者的理由之一在于它呈现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真实的世界——充满莫名其妙的规则、不由分说的变化、没有原因的结果和无法预知的下一刻,孩子只能体验它,不能命名它,而成年人称之为荒诞。成年人可以理解荒诞,但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体验它,因为常年的逻辑训练和生活世故,让成年人能够在多数时候较有效地规避荒诞,而这正是孩子暂时还不具备的,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生活经验的匮乏,以及对世界的陌生感,孩子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无法命名的荒诞之中:为什么妈妈会突然发脾气?为什么爸爸总是早出晚归?为什么这一次把它放进嘴里会得到掌声,而那一次把它放进嘴里却得到呵斥?为什么在这里我说话大家会笑,而在那里却不许我说同样的话?为什么要上学、写作业、不迟到、向孔子像鞠躬?为什么我要听从这一切生活的规则,尤其是在我不理解的时刻?

《夏天守则》正描画了这样荒诞的“魔法生活”,到处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咒语、规则、禁忌和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当然可以努力给荒诞的规则寻求合理的解释:“永远不要把一只红袜子晾在晒衣绳上”——因为红袜子会召唤来红兔子;“永远不要吃派对上的最后一颗橄榄”——因为吃掉那颗橄榄会激怒长着橄榄眼睛的巨鸟;“永远不要踩到一只蜗牛”——因为最慢的蜗牛可以引发最迅猛的蜗形风暴……如此运用我们的联想与想象,每一条规则,每一页图画,都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关于禁忌的故事。

在所有的禁忌故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禁忌的破坏。于是我们在这一幅幅图画中看到了对禁忌破坏的神秘瞬间,或者破坏了禁忌的恐怖结果。但是无论结果多么令人惊骇,对禁忌的有意无意的破坏都在持续发生。故事就是这么发生于规则与打破规则的罅隙之中,冒险就是这么发生于荒诞与反抗荒诞的对峙之时,而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也就这么在无知和无畏的童年发生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尽为已知、一切尽在掌握的世界上,有何冒险可言?而一个没有自由冒险的童年,算什么童年呢?

人生若不孤单,有何相爱可言?

如果我们不把每一页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而把整本书当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将在自由探索的勇气之外,看到兄弟之间的爱。当然这爱并非一目了然,而是来之不易。

在正文的第一页,我们看到哥哥正在对弟弟悄声叮嘱,身形大小、姿势动作毫无疑问地告诉读者哥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哥哥知道的比弟弟多,比我们知道的也要多,他是各种荒诞规则的宣布者,甚至可能是夏天守则的制定者,在人物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弟弟则是规则的破坏者,他被动地接受规则,但总是忍不住打破规则,在与哥哥的竞争中始终是失败者,但却是剧情的有力推动者。兄弟对抗直到哥哥把战败者弟弟交给乌鸦换来胜利者的皇冠而结束,接下来作者用四个页面来描画车头载着弟弟驰向远方,越来越远,越来越孤单,当乌鸦的翅膀织满天空之时,当绝望和暮色一起降临之际,爱就发生了。

在下一页上,哥哥骑着单车飞速追赶,他追赶的不仅仅是载着弟弟的车头,也是对弟弟的思念。当哥哥载着弟弟一起返回时,他寻找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也是爱的道路。没错,分离、差异、争执和因此而来抑或生来就有的孤单,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地学会爱。

创作若不精确,有何艺术可言?

《夏天守则》的故事留下了许多未尽之言、许多想象空间,读者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它的含义多少有些朦胧模糊。有趣的是,这种含义上的朦胧模糊恰恰是作者运用精确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

我在这里不想多提每一幅画面上都准时出现的乌鸦,也不想多解释最后一页兄弟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构图与“永远不要把你的钥匙交给陌生人”那一页多么相似,甚至不想多暗示这一页墙壁上的画也许是每一页上神奇事物的来源,我只想谈谈这本书中的极少的文字。

它简练而准确,语调生硬冰冷,毫无感情色彩。规则越是机械,对规则的破坏就越是惊险刺激;感情越是漠然,对爱的寻求就越是动人心魄。从第二句话开始,连续用了13个冰冷的否定句式,把乌鸦的翅膀、遥远的分离、低沉的暮色和绝望的情绪如同机器齿轮般精确地运行出来,之后用了两个肯定句式——“永远带上断线钳”,“永远认得回家的路”,把情绪从低谷调向高峰,最后一句是个否定句式——“永远不要错过夏天的最后一天”,它模仿了一条守则的外在机械形式,但内容、语调、情绪和精神完全变化了,从禁忌到鼓励,从诅咒到祝福,从恐惧到期待,从无爱到爱——这就是我们从《夏天守则》里能学到的一切。

《夏天守则》读后感(五):十问陈志勇——夏天守则番外篇

翻译:红木椅

文章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YiG8slukA

问:一、你最喜欢使用的媒材是什么?

答:可能是油画。虽然它常常显得散乱而且有时惹人讨厌,但是你从中能够得出的成果往往微妙而柔韧,你可以在各种层面上使用它。在这本新书中我真的很享受使用它的感觉,(我会)配上大柄的油画刀让它溅得到处都是,甚至把东西搞得一团糟(也乐此不疲)。

问:二、在一天中的那个时间段你干劲最高的?

答:如果说(你的意思)是创造力的话,我希望是一整天,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的灵感瞬间一般发生在早上,当我分心去做其他事,比如说去回复电子邮件的时候;或者是我快要爬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会令我沮丧(因为那时我没法去实现灵感了)。但是几年来,我发现我的创造力总在我开始作品的时候爆发,所以我总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我发现我已经迷上了这种感觉。我不能无所事事去等待那种感觉自己到来,等它在我沉思的时候降临,在我耳畔低语。我不得不一直忙碌着(去寻找它)。

问:三、很显然,你的成功和你的生活有着相互的影响,那么哪个方面使你最为惊讶?

答:最为惊讶的话。嗯,我觉得最为惊讶的可能是,当我回到工作室时,我的工作居然变化不大。你知道,那些过去的成功,不管个人的还是其他的什么别人赋予你的荣耀,在你盯着一张空白的纸时仿佛全然蒸发。你再次认识了(你的)五岁,那些相似的问题常常出现。存在主义的疑问往往指向我所画的东西和那些构图的意义。那些关于孤独的故事,在和谐的工作室环境中不断地被唤醒和回忆。我觉得不被别人的看法带跑是件好事,你就不用去担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你的工作就会重回那些最基础的地方。

问:四、(对你来说)宇宙和人类的思维,哪个会叫你更为惊讶?

答:我也不知道,我觉得两个都会使我惊讶,而且它们有互相重合的点。你会认识到整个宇宙都能在你的脑海中真实存在,你所有的所知所想都会在这个小小的脑袋里进行,这是件多么奇怪的事!最终,我会觉得宇宙,那个你存在之外的存在会更加有趣。因为它不可预知,它不必完全符合你所相信的事物,它挑战那些曾被认为是我们的思想认为是真理的事物。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问:五、你决不会做什么工作?

答:可能是奥林匹克运动员。你知道,我觉得我不是个能那么早起训练的人,我觉得我也不是那种能够有那么好体力(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我放弃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原因之一是我只是希望在一个小地方闲逛,做一些微小的事情,或者宅在家里。嗯,我相信会有很多事情我不擅长去做。但是很幸运,我不用经常去做它们。

问:六、你小时候最喜欢什么?

答:恩,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我最喜欢恐龙。事实上当我初次握笔时可能是恐龙告诉我怎么去绘画。因为我将我7岁的时光花在一本叫做《自然的历史——恐龙》中。而且我不知道花了多少年去追踪恐龙的画——牛油纸做的,一张接着一张。直到最新的书都被我翻出了缺口,都没办法读了。因此,我虽然不知道魅力在哪里,但我知道那些生物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也曾经在这片天地间生存过,而我只是坐上了一艘不同时间段的航班(去观察它们)。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恐龙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成人后的书籍中,因此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离去。

问:七、在你广阔的旅途中,目前有你最喜欢的地方吗?

答:最喜欢的地方?或许是芬兰。那是我妻子的家乡,也是我在澳大利亚以外待得最久的地方。一开始它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时间久了以后,我觉得那种安静,那些在季节变换间与众不同的光,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世界样貌。而且我也能清晰分辨出那些来自芬兰式想象的东西,例如姆咪(森林小人)故事集等等,因为那种独特的安静、自省式的观照和魔幻性实在别具一格。

问:八、你最喜欢的卡通作品是?

答:没有特别喜欢的。但是作为孩子,我一度很深地沉迷在卡通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意外地迷上了Gary Larson的卡通——一个六岁的孩子去上学,向同班同学做了自我介绍,老师也介绍了他。故事还说了Timmy在夏天的海滩发现了什么,他刚刚起身的时候,就拿到了一个像巨人脑袋的一个东西——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滑稽,但是它真地给与了我迈向卡通的灵感,而且我猜它也会给你展现了我的一部分幽默感的来源。

问:九、在2012年出版的作品中有你最喜欢的书吗?

答:呃,大概是这本《12月10日》,是一系列非常短却吸引人的故事集,作者是George Saunders。我最初偶遇George Saunders因为他是《The Very Persistent Gappers of Frip》的作者,那本书是一本儿童读物,但也适合成人阅读,书写那些非常离奇的美国当代生活故事。(故事)非常幽默,也有些小吓人,有趣中带着出人意料的超现实主义。他也写了很多其他的作品集,我也非常想要推荐他写的那些短篇故事。

问:十、如果你不得不在《夏天守则》中加音乐,在可以任意选择的情况下,你会选择那个艺术家?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切题。因为我也在想发展《夏天守则》,让他成为一个app,不需要完全参照图画书。(app中)一些东西可以采用电子媒体,让你开拓一些视野,也走出油画中的一些细节。现在提到我们需要在插画中加入一些音乐,我以前和很多不同的作曲家共事,但是我没有很清楚他们的工作内容,因此这是没有预料到的进程。我对音乐的各种类型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如果我有独特的想法,我也不希望有任何偏见。我在完全安静的情况下工作,因此我工作时并没有认真考虑过音乐或者声音,因此我觉得见证这个项目的发展会时间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有音乐项目,它又会如何和图像结合,我相信会很多种有令人惊喜的方式去实行,当然如果说过程中出现了那些令人沮丧的时刻,我也不会惊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