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冒犯经典》读后感100字

《冒犯经典》读后感100字

《冒犯经典》是一本由魏小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冒犯经典》读后感(一):单纯喜欢这本书

上周五下班,闲着没事,就去万圣逛了逛。书店在我家后面,步行不过5分钟,每当有空,会去看看,有什么新书,见到喜欢,就会买下来。

在新书展台,看到这本《冒犯经典》,书名很吸引我,站在那翻看。精装,设计得特别精美,拿在手上特别喜欢。翻开内页,发现都是书评,恰好,我又特别爱看书,站在那看了几篇。

其中一篇叫《张公子的文才与自由》,一看原来是写张佳玮,我特别喜欢张公子的文字,是他的忠实粉丝,他的书家里都有。两位作者很相似,语调清淡,文字精美,让我感觉特别喜欢,二话没说,立即收入囊中。

周末两天,一个人在家,晒着温暖的太阳,坐在靠窗的沙发上,看完了这本书。特别喜欢谈小说的几篇,其中有好几本,我都读过,所以有共鸣。最后一辑取名为“冒犯经典”,其实是致敬,一开始我被骗了,希望后来的读者们,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谈到很多小说家,托尔斯泰、福楼拜、盖茨比、纳博科夫、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几位除了托尔斯泰,我都不认识。中学课本里,有篇他的文字,我印象深刻。

作者带着我重温了小说剧情,并跟随他的脚步,潜入小说密林,这几本虽没实际读过,但象征性读到了。会去找来读,感谢作者,推荐这么多好书。

整本书像阅读指南,给我们这些不怎么读书的人指出了阅读的方向。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特别伤感,就是不知道,何时能再读到之类的书。

我想,魏小河肯定是位心思细腻、浪漫温情的男子,才能写出这般寡淡有趣的文字。

《冒犯经典》读后感(二):与书谈一谈

我在写书评的时候才发觉除了书本介绍,都根本不认识这个作者,买书也是装帧的功劳,所以赶紧去查了查这个作者。无果。

但我觉得这更有利于我去理解这个人,用阅读他的文字的方式去了解他。

这本书是他关于阅读书评的合集,有第一次读的,有多次阅读体会的刷新,也在整体上按照作品类型分为了四个章节。散文,小说,杂谈以及知名作品。

如果不是稍微查了查,我脑海里的魏小河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但是百度告诉我,他是90后。我吃惊的是他在我脑海里居然留下了,深沉,爱思考,也与生活妥协的样子。他有着文人自有的深沉与桀骜,也有着普通人的踌躇与不安。

整本书囊括了40本内容大不相同的书,通过书评的方式,我在一本书里见到了他们。给我体验很鲜活,我是第一次阅读书评类书籍,觉得很好很新鲜。我喜欢这种不费脑子就能畅游世界的感觉,虽然很局限。

当然,给我感触最直接的并不是这些书本身,而是魏小河作为一个读者,向其他人娓娓道来的这些书的故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体会,称不上范本,因为没有任何人的解读可以说是范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读者交流,也许等我看过这些书本,再回来看他的书评,反而会把书扔掉,再叨叨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但现在的我没有,不过希望以后的我也不会有,不是完全赞同,而是珍惜每一个能够说出的看法和解读。更何况,他的文笔是我喜欢的样子。

我是一个立场很容易偏离的人,尤其是在我不完全了解的领域。就好比,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值得的,是因为他能写出我写不出的东西,看过我完全不曾了解过的书籍。他的生活比我的要精彩许多,我为他和他的文字和经历折服。但这又不是真的钦佩,我完全不存在自我本身的认知和评价,我没有办法用上帝之眼和他平等交流。这在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是错误的,是我的不充分。

但这并不是我不去阅读的理由,我不排斥自己的无知。我从不用无知武装自己,无知不能帮我闯荡江湖,当然我觉得了解万事万物也不能,因为我每时每刻都在被刷新。这个世界太快了,我的上一秒十有八九会被下一秒的世界更改,我的三观,我的爱好,我的人生。都一样。但我还是要说,无知不好,无知着去阅读,就仿佛我是作者手里的傀儡,我只能看到他让我看的世界,只能做出他让我做的动作,只能配合他嘴里的故事。可我是我,我要勇敢的,从傀儡里走出,脱掉这些让我负重的傀儡服,抽离精神,与书谈一谈。

与书谈一谈,这一点,魏小河做的很好。

《冒犯经典》读后感(三):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给一本书评集写一篇书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最奇怪的是,就是我在写。。。我喜欢读书,也零零散散写了二百多篇不入流的书评,我觉得书评这种东西不同于读书笔记,笔记是让我们为了记住书的内容,而书评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书给我们带来的感悟,还有思维上的发散点,分享给其他爱看书的人。所以看书容易,写好书评难,我也一直在努力往好的方面发展。而小河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评人,首先是他热爱阅读,其次是他的文笔非常好,他的书评读来有种梁文道谈书的错觉,非常舒服。

说来我也算是小河的老读者了,之前一直在看他公众号“不止读书”的推文,他的荐书文章(对,还不懂啥叫书评的我)写得很对我的胃口,所以有空就去看几篇,后来我开始看书写评之后,就很少靠手机来消耗时间了,只有小河的文我依旧时不时去看,看看他推荐什么书,还有他的感悟。后来小河开始出书,已经三本书评集了,我手里头这一本《冒犯经典》就是他最新出的,前两本我虽然都没有买,但是文章大都看过。小河看的书很多很杂,几乎什么书都有,在他结集的这本书里,前两部分章节邂逅散文、坠入小说就分别集中的收集了他对于散文书和小说书的书评,从《当历史可以观看》到《传奇在路上》,从《大地上的事情》到《认识几个字》,小河谈书到谈作者,谈自己的感悟到书中的人物,谈游记和写作,谈人生和成长,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读者所需要的领悟力,小河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从书里走向现实的世界。

冒犯经典这个标题,其实我觉得还是多少有些“噱头”的味道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说真的在冒犯经典,给经典作品挑刺、“找茬”。你看最后一章以此为题,收录了他对于经典名著的书评,他在评论每一部经典时都没有将其置于高位来仰视,而是像对待其他书一样,用平常心去阅读,用自己的视角来评论,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态度。经典,本就不该被视为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而是应该像平常书一样,人人读,人人都爱读,这才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以小河谈了《百年孤独》、《包法利夫人》、《洛丽塔》。。。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和我们谈他所看到的那个书中世界。

阅读对于我们而已是输入行为,输入很容易,但是写书评是输出行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十分优秀的完成输入到输出的,小河做到了,所以我敬佩他。很多时候我在写书评都在想,该怎么写?要怎么写才能表达出我的意思?惭愧,我的文章一直都写得很烂,但是我依旧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因为我看见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自己的兴趣而读、而写,就让我们一起不止读书,读书不止吧。

《冒犯经典》读后感(四):读而后写,是对自我认知的叫板与升级

冒犯,对人们来讲,是一种叛逆的表现,叛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颇令人不舒服的。但不得不说,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冒犯就没有破旧立新,而冒犯,是敢于打破陈规的有效方式。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各类经典作品,因为求学需要,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读各类缩略版的名著作品,长大以后呢,仿佛对这些作品记住的了了,反而是在大学以后安心下来阅读的经典名著,让人有了更大的收获。

本书作者魏小河,是青年作者中较为独立的阅读者,可以这样讲,无论外界多么风云变幻,他在阅读上的坚持始终按照自己的路子——胜似闲庭信步,坚持在自己的领域中独立阅读与写作。可以讲,他是一位勤奋的阅读者,也是一位把阅读当成自己人生信仰的人,因为一个人爱读书爱得深沉,是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的。

本书延续了魏小河一直以来比较松弛的写作路数,散文式地讲与图书有关的故事,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的心绪去进入一本书的世界。他读书是成体系的,这也让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地去了解他在文中所讲的内容。书中收录了40篇新的读书随笔,按照四个主题予以分类——

“邂逅散文”“陷入小说”“追问世界”“冒犯经典”,他把其实不那么好写的书评,写得让人内心生发出要读下去的乐趣,这是一种本领。

在四个部分中,每一个部分都让我读得爱不释手,之所以喜欢这类的阅读,是因为这样能够让我遇见更多有趣的图书和有趣的作者。

在我的心目中,一本书就像我们看向世界的一扇窗,打开了,偌大的世界就会扑面而来。如果说,窗外的一朵花是阅读中一个意外发现的话,那与书评有关的书,就是窗外色彩斑斓的花花世界,彩蝶飞舞,花香四溢,漫山遍野都是你喜欢的花儿。而你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或者一只蝴蝶般,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

在读这四部分内容时,感触最大的是对“冒犯经典”的品味。经典,往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做什么才可以冒犯经典?作者谈及的,都是经典的无法再经典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百年孤独、洛丽塔等,其中我读过的,我没读过的,在读了魏小河解读之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经典不怕千回读。就像看《红楼梦》一样,这可以说是我看得最多次数的小说了,前后看过了八遍,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上升,从开始读框架,到后来读人物,再到后来扣细节,可以讲,上学读书时都没有这么认真过。但收获是颇丰的,这也让我生发出重读经典的念头,让灵魂再度丰盈起来。

当再度返回经典中时,人的精神也变得安静下来。

情绪跟着角色的流动而流动,为他们悲喜为他们欢欣。阅读让我们暂时放下尘世中的忧伤与烦恼,进入书中的世界与角色一起徜徉,这样的体验,别提有多棒了。

在新媒体无比占用个人精力的时间里,希望你能找到自己与阅读相处的最佳方式。

《冒犯经典》读后感(五):最佳读者

在豆瓣看到很多人提到“多抓鱼”这个平台,于是也想体验一把,找了几本不再需要的书卖出,又买入了一单。关于买什么书,当时也没有什么概念,找了几本都是缺货状态,想到关注“不止读书”公众号时间不短了,也没有详细看过,可能源自于我对于手机阅读缺乏耐心。索性把魏小河近期出版的几本书全部购入,仔细研究一下“不止读书”的妙处何在。

“不止读书”公众号运营的相当成功,魏小河在利用公众号这一平台,书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数万普通读者分享读书心得,或者叫做书评。购入的四本书也多为其平台作品的精选集合,书评三辑,《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以及一本文集《失眠书》。总体读下来感觉,魏小河的行文最大的两个特点便是坦诚与私人化。其实,读书一直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读完一本的书收获或者感想,也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体验。分享读书体验,或者推荐书籍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大学之时,乐于沉湎与图书馆,经常去漫无目的的搜寻书籍。遇到喜欢的欣喜,遇到无感也毫无顾忌,还了就是。记得某一次读到米奇 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初始未有特别的感觉,读到最后昭示那份母爱之时,眼泪不自觉留下来。一方面来自于惊喜,另一方便来自于感动。恰逢同学让推荐一本小说,我赶紧把这本推荐给她,她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时想来,总有些许失望,觉得这份阅读的欣喜感,无人分享,着实孤独。现在读的多了,慢慢觉得,个体差异,对于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也不尽相同,要承认并接受这种不同。相信魏小河在读书与荐书的过程中,肯定也收到很多赞同与质疑。

最初对于为什么书写,总是描述为喷薄而出的表达欲望。日后,慢慢觉察这其中掩藏着渴望被阅读,却又羞于言说的孤独感。对于作者而言,肯定不存在无人阅读的窘境,但是作者会希望出现怎样的读者呢?是默默读罢放回书架,还是写出自己的体会;是出现不认同的声音,还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刻剖析。或许,我所提出的选项本身就是无法选择的,因为这些都是共存的。

作者那多的新书《19年间谋杀小叙》收到了许多评论,那多老师的妻子在微博中写到,“根据我不算太少的经验,作家们大多十分在意读者的评论。那多老师自从出了新书,每天都在看读者评论,看到好的评论就念给我听听,再去翻翻自己的新书,满意地叹口气。今天他在豆瓣上收到一个两星的评论:‘生硬’,被气坏了,兀自低低骂:‘白痴,白痴!’”看罢在脑海中构建这一场景,觉得十分有趣。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书籍的评论,声音微弱,自己写的乐呵,不写时间久了,当时的思维的火花就熄灭了。当然也是期盼被阅读,被评论。“不止读书”作为一个读书圈的大IP,所写出的每一篇书评,相信被阅读量都是十分惊人的。它的书写者魏小河并不是一个批评家,虽然他很坦诚,会有节制的写出自己的感想,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处,但是并不犀利。魏小河把自己的姿态放的极低,不会去引经据典的炫技,而是平实的叙说,拉近与阅读者之间的距离,像是在唠家常。所以读起来,并不困难,也不生涩。可能对于我而言,有些过于不生涩,反而觉得有些缺少嚼劲。想说具有浓浓的公众号书写气息,想来这些文章本来就来自于公众号,我本人对此也并没有排斥之心。

魏小河是努力的,他是不是作者所期待的最佳读者呢?很喜欢他对自己的介绍:“一条未知终点的河。”我们都只是在路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