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摘抄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摘抄

《书评面面观》是一本由李辉 编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一):读《书评面面观》(1):萧乾先生对书评发展的“误判”

据说书评是今天自媒体写作中最赚钱的一类文体,但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讲,书评往往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毕竟写书评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很多人是不屑为之的。

但是,8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却把书评当成一项极为重要的事情来做:他的毕业论文是书评研究,入报纸行做副刊编辑,组织一批学者、作家、读者来研究书评、写书评。

这位年轻人就是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他大学毕业后,大约1935-1937年间,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他研究、编辑书评的成果,在1987年被当代编辑、作家李辉先生编成一本书:《书评面面观》。

此书由大象出版社1987年出版。书中篇目分为三类:一是萧乾的书评研究,二是大家谈书评,三是书评精选。

今天,自媒体时代的书评写作与那个时代有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一些元素还是值得借鉴的。

萧乾先生当年为什么鼓吹书评?先看看他的书评研究吧。

萧乾先生首先指出当时出版界的状况:“中国的书评界似活跃着两种人物:批评学者和批评家。”

他所说的批评学者,类似今天的纯理论家:“前者的文章常见于杂志的首端‘论文’栏里,介绍着晚近东西洋的文艺观念和方法。”他所说的批评家,指的就是书评家了:“后者的文字多登在杂志的尾部‘书评’栏里,用一种熟习的行话,一种固定的格式,论断着近刊的书籍,而对于新兴的文艺理论又不屑顾及。”

两者的工作都是对书进行评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萧乾先生把他们进行对比。他发现批评学者和批评家,亦即理论家和书评家的区别:“批评家和书评家是截然不同种类。书评家是低贱的,批评家是尊贵的;书评是市侩的勾当,批评是神圣的职务。”

不仅在地位上两者有区别,工作难度也不同:理论家可以就经典著作进行从容评价,而书评家往往是在书印好了即将投放市场,读者着急等着他们发表评价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写书评。

理论家批评的一般是古人的、已有定论的经典著作,怎么也不会得罪人;而书评家的评论工作往往是直接针对活着的人,一不小心就得罪人,如果新书是新作者写的,还要考虑自己的评价既不要过高,以免影响自己的信誉,也不能、不敢过低,以免影响作者的积极性。

还有一种差别:“批评家多往深处走一些,但书评家还须在广度上着力。书评是为非专家的、一般大众所做的批评。在形式上,它似浅近些,但同批评家一样,做书评的人应有清晰的史的概念,对于作家应有亲切的认识,对于文章应有透彻的见解。”所以,写书评看似简单,但同样要求作者有很深的知识储备要求。

可见,书评家是很难做的。萧乾先生认为,影响社会的往往是新书,所以社会急需的是书评家:“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飞增。这势力对于著作界、出版界、读书界,都将具有相当的权威。…终有一天它将像塞克斯机一样会在这古国国土上飞翔起来。”

他认为,书评将发展到“并不仅仅是报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而是现代文化这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的程度,所以他“宣告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他很骄傲组织起了一支书评队伍,包括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

但是,半个多世纪后,萧乾先生回顾往事时说:“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还没见到有人像当年的宗珏、李影心那样以写书评为职业。”“书评更算不上一种文学品种,它依然以‘聊备一格’偶尔出现在报刊上。”

他也反思为什么书评未能流行:“旨在为读者当读书咨询者的书评之所以树立不起来,就是因为中国写书的人大都只允许你褒,容不得你贬,即便你贬得蛮有道理。”因为这种风气,写书评得罪人是划不来,没有人愿做。

所以,没有批评的书评,最后就剩下一片阿谀奉承之声,成为书籍促销的广告。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二):80多年前的书评是什么样的?

《书评面面观》李辉 编

80多年前的书评是什么样的?

报纸曾经在文化界有着很重要的席位,多少文豪从这里发表自己的作品,从而对一代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书籍的传播范围还要广。

虽然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对于报刊业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副刊并不具备报纸的时效性,因此有收藏价值,相对于比较注重冲击力和表面报道的新闻,副刊更加喜欢立意深刻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像读书一样,静下心来边想边读。

这是一本大公报从1935年-1937年的副刊书评作品集合,来看一看80多年前的前辈们对于书评的见解,对于现在喜好阅读的人来说依然会有深刻的启发。

书评是为大众服务的,甚至可以起到引导读者看书的兴趣作用,以专家的角度去解读书籍,用过于高深的用词和逻辑去写书评,难免会“不接地气”让人摸不着头脑,书评可以侧重评价,但是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去评论,最起码大致要概括一下书籍的内容,考虑没看过书人的感受。

通读全书之后对书籍有透彻的理解,用活泼和大众化的用词写出一篇客观的书评。

书评家要爱书,但是要比书迷更具有客观性,读书之后能够抓住作者的思想精髓,还要懂得读者的心.

仅凭热爱读书不够,需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客观的态度,不为名利,只是想要将读过的这本书介绍给更多人知道。

书评是一种艺术

美感不仅仅是愉悦,而是一种庄严和诙谐的和谐,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平衡感,超乎喜悦与痛苦,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及其真挚的情绪,美的艺术除了表现之外,必须还要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将美传达出来,触及灵魂。所以艺术家都有着一颗善于表达的心,但同时也说明道德和艺术其实并非是同步的,所以有很多道貌岸然的艺术家也不足为奇。

但是书评却不能够只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如果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籍或者是书中有这样的观点,书评人必须客观的指出来,因为书籍最起码要做到的是有一个健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不然就是传播不良思想了。

每个书评人也是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见识与文化修养来看待一部作品,所以很难做到统一,不过这也正是书评的魅力所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异化也是读书的一种乐趣。

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书,好的书评是一种“再造”,对于作品本身精髓的再造,可以允许有属于书评人自己的个性。

通过书评,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作品,而读者则有了一个关于作品浅知的渠道,书评还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一架桥。

书评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贴心的理解,书评价应该是读者的代言人,能够说出读者的心里话,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萧乾先生关于书评的一些看法,言辞中肯,真知灼见。

第二部分集合了很多名家关于书评的观点,巴金,叶圣陶等等,非常有参考价值,对于书评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关于如何做一个书评人,如何从书中客观的写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第三部分则是书评精选,刚看过名家的关于书评的看法,再接着看优秀书评,获益良多。

行文间有些年代感,但是内容很充实,不说废话,不灌鸡汤,和现在的很多打着书评的名号的营销文形成鲜明对比。

对80多年前的书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三):读《书评面面观》(2):书评两难—书评很难写,书评家很难做

书评很难写,书评家很难做。这有两层含义。从技术层面讲,萧乾先生对书评写作的要求很高;从社会层面讲,成为一个书评家又须具备很高的情商。

书评很难写

在《书评研究》中,萧乾先生对书评家的素质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书评家必须是真诚爱书之人:“书评家首先须是一个爱书的人。如果把话说得响亮些,就是一个关心爱护、促进文化的人。”因此,书评家不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理想:“书评写作可以解决他的生活,但在他选择这职业时,必须另有一种理想。像个中古的骑士,他毛遂自荐地要保文化的镖,不使它为劣品所腐蚀。”(《平衡心》)

其次,除了爱书,具有保护文化的理想之外,书评家还要有一种功夫:平衡理智与情感:“评的人在看戏时应比一般观众的情感更丰富。而看完了戏又要有比一般观众多些的理性来评价。”“这种情感和理性皆需要的工作可不是一个癫狂的‘书迷’所能担当的了。”(《平衡心》)

第三,书评家要有具备足够的修养,也就是知识储备:“修养——文化的背景,是从事批评者最重要的准备。”基本知识储备是书评家的工具:“书评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误美丑来,每个书评家都须造自己的显微镜、自己的尺。”(《知识与品味》)

如何打造出这种工具来?只有多读书:“人类知识想象的文库是最好的学习课本,要练出批评的本事只有先去读古今中外最成功的艺术作品,而且是各流派各时代的作品。”书评家要博古通今,无所不读,各门学科都要懂一些。(《知识与品味》)

第四,要有足够的生活知识。书评家不能只在书本中耕耘,不能眼光只盯着书本:“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和鉴赏力,对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大兴趣。”(《知识与品味》)书评家要有生活知识,否则就不能发现一本书的现实价值;如果只知道就书论书,那时书呆子。

第五,要有公正的心:“既然书评家负有执行裁判的职务,如果缺少了公正的心,则一切评语皆难为读者折服。”(《书评和做人》)书评家要努力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与偏见,尽管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也要克服自己的感情,不能受自己与书作者的感情—不管爱憎—的影响。写书评要抱着诚恳的态度。最后,写书评简直就是在做人了:“书评家需要什么态度呢?他只需要人的态度——一个好人,正直、有心肝的人的态度。生活和工作没有分开的可能。”(《书评和做人》)

可见,萧乾先生对书评是如何认真的了。他所提出的要求,简直不是“合格”的书评家,而是“理想”的书评家的标准了。为了确保以公允的态度给读者做谋划与咨询,避免受影响,他都是自己去买书——而不是接受作者的赠书——来写书评。(《未完成的梦》)门槛如此之高,难怪不能实现“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的梦想了。

书评家很难做

除了书评本身不容易写,评论家还要面对现实的很多考量。

书评家要在书商、图书馆员、作者、读者之间搞平衡:“评家肩上的负担真不轻:出版家要他把书当作新闻代替广告;图书馆员逼着他说一句‘值不值得买’的负责话;刚开口要估价,作者气了,要他欣赏,要他鼓励;书评家正皱眉呢,读者一一他的真实听众,却掉转身去,离开他了。” 所以,“多少书评家因为挑不起这担子而改业了。” (《书评与书评家》)

这恰恰是优秀的书评价值所在。萧乾先生认为:“一个有脊梁骨的书评家却不能因难而辍,撒手不干。他能在不顾及任何一方中,满足各方合理的欲望。”(《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一定要同书商保持距离。书商是恨不得书评家变成广告家。萧乾先生引用一位纽约女子书店的经理很诚实的说法:"一个理想的书评自然是那种促使读者看了即刻想跑出家门去买的。它不但应是展示出内容大纲,并能指出它的特点——一个新鲜的结构或技巧,使这书显得有趣而裨益。”(《书评与出版商》)这是典型的出版商的观点。

萧乾认为,书评家“应是代表读者的。他是监督出版商产品的执行者。他须制止劣品的发行,奖励那与群众有利的。他应像个滤斗,书评应把出版商的影响由读者身上隔开。”因此,“书评家宁可改业广告,也永不可利用批评者的名义为出版商当推销员。”(《书评与出版商》)“当书评家投降到出版商怀里时,读者大众的利益将无疑地被出卖了。”(《书评与出版商》)

好的书评家在写书评时,要尊重读者:“他把读者看成智力的平等者。那是说,他并不武断地强迫读者接受他的意见,也不像一塾师卖弄学问。读者的好恶是受风气支配的。但他不追随那风气。”(《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图书:“如果书确是很好。他并不吝惜好话:他虽不拙劣地说‘值不值得买’的话,却把内容具体地估价了;对于作家,像聪明的母亲给孩子糖果,他非不鼓励,却有节制。”(《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也要注意鼓励作者:“当他对读者解释书的好处时,他知道作者也在旁边窃听着呢。意识到这点,他永不说泄气话。他不以恭维取悦作家,正如他不以书评家的宝座威胁作家。他以正大光明的态度使作家折服。但他并不在意折不折服。他尊重的是批评工作本身,而不是作家个人。”(《书评与书评家》)应当说,客观评价是书评家的“初心”,“正大光明”,没有个人权威之心,是书评家应秉持的工作态度。

读到这里,估计很多想写书评的人就吓跑了:书评这样难写,书评家这样难做,我还要不要靠书评来养家糊口?

其实,说到底,萧乾先生对于书评的见解,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见解。按照他的标准,一般人确实就没法写书评了。时隔五十年后,他回首往事时,也无可奈何承认了这一点。

书评成为今时代的一个宠儿

不过,世事无常,今天在网络时代反倒是迎来了书评写作的黄金时代,书评成为了文化市场的“宠儿”。

上一节题目是读《书评面面观》(1):萧乾先生对书评发展的“误判” - 简书。此处“误判”二字加上一个引号,是说萧乾先生期待的那种理想状态的书评写作并没有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书评家也一直没有实现。但到了今天,时代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预言”。

他曾经设想:“文盲了若干世纪的大众将睁开了眼;一本应时的书动辄销到数十万册;报纸成了忙人的必读物,供给着百万读者以一切的知识;那时,必有一些嗜书的青年坐在报馆里,写着每周新书评论。机轮飞似的旋转着,旋转着,等着这青年的书评稿。”——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实现这一点,但网络时代实现了:不过“等着这青年的书评稿”的不是报刊杂志,而是大量的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自媒体。

他曾经宣告“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在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实现。认认真真以写书评为业的,不是被人揍死,恐怕也会饿死了。但在今天,为诸多读书类公众号写作的书评家,已经可以以此为业了!

书评写作有了更大的空间,书评家也没有那么难做了。因为书评种类繁多,你既可以写传统意义上理想化的书评,也可以为书商写写广告性质的书评,这没有什么丢脸的,甚至软文已被承认为一种艺术。还有专为读者节省时间的拆书、讲书等公众号类型的书评写作。这些变种的书评写作,既可以让书商高兴,也可以让读者开心,还可以让作者有面,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读书写字之余赚钱——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行当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