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摘抄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摘抄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陌生化的当代艺术扩散变体

在今天这个处处强调技术和效率的时代,强调一朵花的复杂精妙或许并不亚于黎曼猜想,显然不合时宜。而在我看来,桑塔格所做的,正是尽文字所能,去破除长久以来由现代社会反复灌输给我们的一些天经地义的傻瓜式公理,重新定义现代教育背景下“不甚重要的”、难以被语言体系囊括的,本应该属于人类的丰饶感受力。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我用叛逆的姿态来表达对社会的爱

我爱桑塔格,看了这本书我才醒悟也许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遭遇反性侵,不是为了维护女性,而是反对“一种阐释”,反对一种单一的绝对的不自由的价值观评判,所以虽然桑塔格不属于任何一个女权运动,但我爱她胜过任何一个女权主义者包括波伏娃。其实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是“反对阐释主义者”哈哈哈哈哈哈 我喜欢的东西都是如此相通,爱法国新浪潮阿涅斯瓦尔达的活力四射关心底层人物,爱看简短有力的札记日记而非长篇小说,爱加缪荒诞虚无背后的“爱”,爱福柯用独特的口吻去怀疑剖析整个社会。我收回前几天对自己自私的评价,恰恰相反,我有极大的包容力,而且我才是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人。我多想讲述我的孤独,无奈,叹息,但没有人会听,所以我就采用喊口号、咒骂他人与自己的自私、貌似反抗社会背离社会、叛逆的姿态、反智没有头脑简单化情绪化的表现种种极端偏激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我只是想要一个更有爱的世界,我不是想反抗社会,而是想要它越来越好!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这无疑是一个幻觉

一幅大型拼贴画。关于阐释、风格、批评、新感受力的篇目有所启发,但更多篇目因缺乏共通的知识基础,难以进入语境。

她拥有超乎寻常、明澈灵悟的想象力,有时的偏见刻薄到冲鼻。许多想法在她的日记中已初见端倪。

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惟一的一种阐释,即那种通过把世界纳入既定的意义系统,从而一方面导致意义的影子世界日益膨胀,另一方面却导致真实世界日益贫瘠的阐释行为。

其强调的新感受力,即反对单一的理性威权,将思想与个体主体性结合,从而生成更鲜活的现实,以期对现实产生反馈。思想不是终点,感觉刺激之后的实践或者说现实的自反才是进一步的节点。从这种意义上说,“新感受力”与其说是一种关注“深度”的时间感受力,不如说是一种关注“表面”的空间感受力,“它类似博物学家的客厅摆设,来自各地的奇珍异玩、动植物标本和人工器皿被随意地摆放在一起,不存在那种习见于宫廷的谨严的秩序感,因为无法以惟一一种价值标准来评判这些来自不同意义系统的东西。”

本集的多数文章,如书名所言,呈现一种反对者的姿态,如“一场对抗平庸、对抗伦理上和美学上的浅薄和冷漠的战斗”。

在否定辩证法中,桑塔格与作品拉开审慎的距离:“与其说我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引人入胜而又颇为棘手的问题,还不如说穷尽了这些问题。然而,这无疑是一个幻觉。那些问题仍然存在;它们有待其他一些好奇而又习于思考的人作进一步的探讨。”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书摘

惟浅薄之人才不以外表来判断。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奥斯卡·王尔德,书信 可以看出,风格选择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种东西,也使我们的注意力狭窄化了,不让我们看到别的东西。然而一个艺术作品之比另一个艺术作品更有兴味,并不取决于该作品的风格选择是否让我们注意到了更多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这种注意的强度、可信度以及是否机智,不管其焦距如何狭窄。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有意识地追求健康、却又只相信疾病包含的真实性的时代。我们所尊重的真理,是那些诞生于磨难中的真理。我们衡量真理,是根据作家在受难中付出的代价——而不是根据作家的文字与之对应的某个客观真理标准。我们的每一个真理都必须有一个殉道者。 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正如萨特出色地评说的:“落魄是一种方法上的转换,像笛卡儿的怀疑和胡塞尔的纪元:它把世界确立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一个意识以那种超凡的理解方式从外面加以审视的体系。这种方式之所以优越于别的方式,在于它是在痛苦和骄傲中体验自己的。因而,它并不导向胡塞尔的超验的和普遍的意识,导向斯多葛派的形式的和抽象的思考,或导向笛卡儿的基础之本的我思,而是导向处于最高程度的紧张状态和清醒状态的个人体验。”

在共产主义取得政权的那些国家,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不如说是这些国家的感受力和历史传统不赞同这种所谓的西方个人观,这种个人观把“私人”自我从“公共”自我分离出来,并把私人自我看作真实自我,它只是勉强地才参与公共生活的活动。

艺术中情感力量的最大源泉终究不在于任何特别的题材,无论这种题材如何充满激情,如何普遍。它在于形式。通过对形式保持警觉而疏离和延宕情感,最终使得情感变得更为强烈、更为强化。

坎普趣味显露出了一种大体上未被认可的趣味的真相:一个人的性吸引力的最精致的形式(以及性快感的最精致的形式)在于与他的性别相反的东西;在那些颇有男子气概的男子身上,最美的东西是某种具有女性色彩的东西;在那些颇有女人味的女子身上,最美的东西是某种具有男性色彩的东西……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导言:

* 新感受力的颠覆性在于:高级文化除了他们自身,一无所知。

* 激进的立场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文化保守派所坚持的一元论传统。

* 但这种激进精神实际上可以暗喻民主精神的恶端——价值的削平

反对阐释:

* 内容说在今天就是一种妨碍,一种中产阶级的精致的“庸论”

* 批评应当更多关注作品的形式,并用一套为形式准备的词汇,套用描述性词汇而不是规范性词汇。批评要达到那种体现事物自身的明晰的透明性

* 阐释要开始挖掘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恢复我们的感觉

论风格

* 并不存在透明的风格,至少也有白色的风格——加缪的不动声色、巴特的写作的零度

* 谈论风格,必须依赖隐喻。风格似乎是覆盖在作品上的装饰性累赘物。风格是灵魂,它似乎是在外,但其实是在内。

* 风格化和风格不同,它体现了对题材的矛盾态度。风格化艺术是一种缺少和谐的艺术。

戏剧:

* 剧本-对话戏剧;感觉戏剧

* 心理描写戏剧;真实的情节,不产生实际的后果

* 疯狂不是为了描绘他们的心理,而是让人物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作报告。借此,戏剧能转向为一种不以人物而以人物所承载的那些强烈的超个人情感为中心的戏剧。而语言也不再是解释,而是咒语。

* 戏剧必然关于某个立场、思想;把思想当作感觉的刺激物,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装饰、道具、感觉材料起作用。残酷是善,这是道德主张,残酷是美,这是美学主张。

电影:布勒松

* 反思性艺术中,艺术作品通过重复等途径,让形式塑造内容。

* 疏离:要求保持冷静;对人物行为的神秘性保持敬意。除此之外,距离化还能通过形式,疏离和延宕情感,最终强化情感

* 维托里奥、布努埃尔;洛塞;雷乃;特吕弗

* 剧情的发展可以是一种叙事的形式,通过第一人称叙事、重复着的剧情、言辞和场景错位、打断连续场景的多余的叙事来远离戏剧性叙事。对悬念的嘲弄表现在,中断的场景和平淡的情节。他采用非专业的演员,因为他希望演员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

* 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像一个词语,每个镜头都因为放在镜头之中而获得了意义,意义发生改变。而表演只会妨碍镜头表现的种种意义。行为之外存在着精神的力量,只有当行为静止的时候,精神力量才会出现。

* 重视内心状态,自我的抗争。心灵是不可信的,但精神运动的物理形式却让人着迷,要知道所有心灵的自然形态的运动都受制于法则。有些心灵是沉重的,有些是轻盈的,有些是自由或者将是自由的。人们只能保持空无状态,想象力没有空间,理想的状态是透明而中性的。

* 布勒松通过计划的工作,消除个性,产生的美感和安静的面孔温顺而充满精神的轻盈。布勒松拒绝视觉,拒绝美,他消除自我意识的重负,超越自我意识就会获得精神之光。

* 布勒松的叙事有纪实的风格,严肃地强调他所展现的东西是不可反驳的,没有替代、没有偶然、没有幻想。

戈达尔:

* 一切艺术都将趋向于证据,并基于形式的考量,它们不去分析什么,而去证明什么,艺术的题材是事件的形式(与事实无关),是意识的形式(与意识事实无关)。戈达尔的艺术就在于展示某事发生而不是为何发生,他揭示事件的不容改变。

* 戈达尔采用碎裂、分散的手法,将叙事节奏打乱,割开对白和画面的联系。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产生分离,整部电影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本,它是理智的文本,是对理智的研究

* 自由是某人之所为,之所是,自由不在内在的心理,而在于身体上的适得其所。自由也意味着责任,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正式其所是的时候,他们承担了责任,他们自由了。

科幻电影:

* 没有科学,关于直感,关于灾难,毁灭的美学

* 它让人摆脱道德的负担,简化道德,并让观众用技术性的眼光而不是恐惧的眼光欣赏毁灭和暴力,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说教色彩。

* 科学家既是撒旦又是拯救者,远古的魔鬼,核弹的隐喻,辐射的伤害,世界被污染,科幻电影试图缓解这种群体创伤。

* 科学电影展现的乌托邦,其共识实际上受制于一种理性的全面统治

* 科学电影可以被描绘成当代否定性的想象力关于非人性的一种大众文化。非人不再是动物性的高涨而是一种内在于人变成机器的那种能力。

* 通俗的科学电影既美化了世界美,又让恐怖的世界中立化了

* 雷乃作为新形式主义者,用冷漠包裹和抑制巨大的痛苦,压低故事的心理和社会意义,在形式上挖掘情感和事件的结构。他所有的影片都是关于不可言传的平庸性,保持着一种固执的乏味。

电影与小说

* 电影的镜头更为专断,而小说能留下作者的痕迹

* 电影不遵循小说同时性的安排,它能将所有的艺术带进二十世纪的加速度,而且它是一种泛艺术能吸收任何一种其他的艺术

* 分析性的电影——心理、对人物动机的揭示;描述性、说明性的电影——感觉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内容的虔诚

* 古老的宗教已经式微,人们开始放肆地看待他们所发现的任何可以崇拜的东西之中获得滋养。

* 信仰宗教,某种程度就是归顺于某种特定的象征与体系 和某种特定的历史共同体中。

精神分析:

* 它并不反对社会,而是让我们重返社会,只是让我们更容易承受社会的那些压制性要求

* 布朗:精神分析应当是一种改变人类文化的计划,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意识,应当被纳入政治范畴中去

* 弗洛伊德实际上也赞成压抑性文化的包袱,他和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实际上有很大的关系。性是低级的艺术,而文化的压抑机制就在于人性的自我压抑,而一旦阐明了潜在的动机,动机就会自动解除了。布朗的反驳:我们不是和心灵对立的身体

* 末世论:肯定永恒的生命只是身体中的生命,拒绝对质料的敌视,拒绝将柏拉图的升华当作最终的解救之途,它要让堕落的身体得到拯救,同一个身体将再次复活。有历史理论的末世论,如黑格尔、马克思,也有内在的末日论,如永恒意志、尼采。

事件剧:HAPPENING 偶生艺术,不可重复的艺术。

* 对待观众的方式:事件似乎是为嘲弄和虐待观众而特地设置出来的,而因为不可预测的时间,事件剧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也就没有了悬念,只有种对悬念的满足感。

* 事件剧有着刻意的短暂性,集中体现在道具上,而人物往往无动于衷,并且是对艺术博物馆观念的抗议,重视视觉和声音而不重视词语。

* 超现实主义:内在的自由联想,采用极端并置的艺术服务于一种机智、神圣的、恐怖的、严肃的目的。超现实的恐怖艺术旨在激发观众的一种更加强大的反应

* 喜剧的核心,是一种情感的麻木。对于无动于衷的肯定、主人公与机器人的类似、对事件超然、夸张、不当的反应都像是一种对于正确反应的滑稽模仿,它旨在对情感反应的风格化而不是如悲剧一般对情感的提升。

* 超现实主义或许是喜剧性的,毕竟它如此魔鬼,如此户籍,如此在恐怖中强调极端的不相干。

* 喜剧是惩戒性质的,需要替罪羊,一个受到惩罚并以场景摹仿再现的社会秩序中驱逐出来的人。事件剧取消舞台,但观众却成了替罪羊。

坎普Camp

* 将严肃之物转变为琐屑之物

* 不被塞进框架、不被验证的感受力

* 唯美主义的形式,强调风格大于内容,政治中立,装饰艺术,所以包含着大量技巧因素

* 如新艺术运动,坎普强调对非本身状态的事物之热爱,对其角色扮演状态的理解与感受

* 对人,坎普对纤弱而夸张的人物更感兴趣,一个人的性吸引力的最精致的形式在于与他性别相反的形式,在于兼具两性特征

* 坎普乃是一种严肃规划自身的艺术,同时也纯粹而不刻意,要知道坎普更是一种效果,一种连贯狂热的方式表现的铺张和不可遏制的感受力造出的效果

* 坎普赞赏不时髦的事物,不是因为旧物的喜好,而是因为当旧物远离我们的时间、与我们不再相关时,幻想有了奇异,我们才会去欣赏它

* 坎普是对性格一致性和感染力的赞赏,它赞颂一种持续发光的、固定的性格,而不喜欢性格的发展。

* 坎普趣味反感审美判断中的好坏标准,它是对这种标准的补充,它是对失败的严肃性以及体验的戏剧化的感受力,而不是对传统严肃的和谐认识(高雅文化)和感情的极端化认同(先锋派)。

* 坎普是审美的,它标志了风格对内容的胜利,反讽对悲剧的胜利,它是反严肃的,但它对自身的规划是不开玩笑的。

* 坎普提出了喜剧色彩的、不动声色的世界观,超然是纨绔的作风,纨绔子受过优厚的教养,寻找更巧妙的乐趣,那些没有被大众趣味糟蹋的感觉,他不会在独一无二之物和大量生产之物之间进行区分。

* 同性恋与坎普有着密切关系,他把自己与社会的同化,建立在审美感的提升上,坎普是道德的融解药剂。坎普主张,高雅的趣味不仅对良好的趣味,还有对劣等趣味的良好趣味,坎普趣味是一种对人性的爱。

新感受力

* 文学艺术文化旨在内在化和吸收教化,而科学文化旨在积累和外在化。

* 艺术没有消失,艺术的功能在转换。艺术从巫术宗教道描绘和评论世俗再到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

* 新感受力是将艺术理解为对生活的一种拓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