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物语读后感精选

故宫物语读后感精选

《故宫物语》是一本由[日] 野岛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物语》读后感(一):当粗俗成为浅显 历史

纪实系列较弱的一本,由台北故宫37件展品简介、故宫故事与人物访谈组成,平淡如导游词,如若非要说能读的话,仅第一部分值得略看。 文物之于历史是可以窥见端倪的线索,比如最近颇有争议的在日展出的颜真卿真迹,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如今在日展出的不同声音都是时代的剖面。 又如富春山居图的两卷,台北与北京故宫的两部分见证了两党纷争。

《故宫物语》读后感(二):另眼看故宫

今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灯光秀,喜欢的人说是创新,批判的人觉得是因为和台北故宫叫板。故宫做网红是不是好事说法不一,但是如果因此有更多人对故宫、故宫里的宝贝、故宫的历史有兴趣,那就是一件好事。

写故宫的书很多,中国人多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入手,从日本人的视角看是第一次,今天两个故宫的存在,恰恰是中日关系导致的。号称清高的人总愿意将文化艺术和政治分开,可是书中说得不错,文化和政治原本就是相关的。故宫原本就是政治的产物,举个例子,与故宫关系最深的三个皇帝有宋徽宗、乾隆和溥仪。

台北故宫也是政治的产物:“故宫诞生于一九二五年,六年后的一九三一年,日军侵略东北,北京文物迁移到南京,一九三二年才在南京稳定下来,五年后的一九三七年发生第二次上海事变,文物又向西迁移疏散。中日战争结束时是一九四五年,四年后的一九四九年,部分文物渡海到台湾。”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造成了现在两个故宫的存在。

可是不管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艺术品始终都是中华文化,去台北故宫一定要看看书中的36件文物。

《故宫物语》读后感(三):日本人果然很了解中国

这是一篇读后感。

1、日本学者对故宫的了解,让人诧异。钦佩日本人研究中华文化的毅力和决心,作者也承认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不知道这算不算来源之一。对两岸故宫珍品文物的如数家珍,颇显实力。

2、毛公鼎、祭侄文稿、寒食帖、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快雪时晴贴、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一些承载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珍品文物,才真正称得上是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这样的会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看书之前,我就有点不明白,看完之后,和作者的想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翠玉白菜是珍品,但属于工艺品领域,巧夺天工算,但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任,恐怕难以担当。

3、台北故宫的院长们,在民进党执政期间的杜正胜、林曼丽期间,开始讲究所谓的多元,尤其是杜正胜,其本质无外乎“去中国化”,可是,故宫本来就是传承自中华文明的相对单一的博物馆,所谓的多元,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和大英博物馆一样建成多元博物馆?台湾可以和英国几百年全球殖民,雄霸全球,搜罗文物相比较吗?所以,虽然不关心所谓的台湾政治,但民进党这种狭隘的格局观,还是难成大气候。

4、现在知道南京博物院为什么可以成为院了,这在全国也没几个,原来故宫文物南迁时,尚有2千多箱,10万件文件在南京,为了这2千箱文物,甚至造成了两院的对立和口角,南京博物院的层次又上了一个台阶,看来,南京博物院一定要经常去,里面的精品文物确实也很多。

5、看完本书,才知道,四川乐山还有个战时故宫博物馆,基本由民间人士筹措资金,一个日本人,都知道,都不远万里去采访,可是,在国内,知道的人很少,甚至在四川乐山旅游的纪念册上,也都只有乐山大佛,没有这个战时博物馆,不知道这个原因,有没有当年的战时博物馆,都是国民政府所为这一层面的因素。

《故宫物语》读后感(四):两岸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逛无印良品时无意中发现这本书,只花了十秒钟匆匆翻看过后就去付款买下了。自己大概从来没有想过,会从一本日本人写的书中认识故宫的历史和文物。

书由90篇小文章组成,分为话文物、谈故宫和访昔人三部分,体例上比较简单,总体内容是根据作者野岛刚多年的采访稿整理而得。

“话文物”部分列举了许多两岸故宫知名的文物,台北故宫文物稍多于北京故宫,对文物的解释并不详细,很多只是常识性地诉说,并未花大篇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对于喜爱文物的人而言,有些隔靴搔痒,意犹未尽。

“谈故宫”主要是故宫的变迁史。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之由来,近年来的一些交流。也是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两岸故宫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1925年,故宫成立,因遭受日军侵略,未保护文物,故宫的文物南迁至南京,后又迁至贵州避难,最后因国共内战,2000多箱文物被带到台湾,成立了中山博物院,大家习惯地成为台北故宫。故宫的命运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近些年,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两岸故宫的交往也逐渐展开,但是文化的交流归根结底还是受政治形势的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故宫也一样。我们可以去台湾欣赏两岸故宫的联展,但因“免扣押条款”,我们无法在家门口看到台湾故宫文物的展览,不得不说是遗憾。想起2015年,去台湾旅行,去到台北故宫参观,跟随大部队看到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但受限于当时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观赏中国宋元古文物的大好时机,而是匆匆一瞥就离开了,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懊悔。

“访昔人”采访了两岸故宫的离任馆长及两岸文化学者和日本收藏家等。台北故宫因受台湾地区政局的影响,上任的院长有党派之分,对故宫的运营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导致了台北故宫发展目标的不明确和近年来发展裹足不前。

不赞同台北故宫杜正胜的“故宫应该多元化”的观点。故宫是博物馆,但也不该真的“博”,古代皇宫的收藏是故宫最大的特色,多元化将会使这样的特色被冲淡和稀释,最终流于平庸。毕竟,如今故宫里收藏的是真正顶级的文物,要寻找到能与之相媲美、与之平起平坐公开展览的“元”,是极为困难的。若是以一些不够格的东西来充数,那台北故宫的存在就很尴尬了。

整本书对北京故宫的内容提及颇少,也不够深入,想要更多了解北京故宫的朋友,还是看大陆出版的相关书籍,相信会更好。

坊间一直流传着“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宝贝”的话,事实上并不正确。台北故宫的确是宝贝众多,当年蒋介石可是挑了价值最高、最易携带的宝贝去的台湾;但是北京故宫现在的宝贝也不少了。从前或许是以明清文物为主,稍显单一,如今经过捐赠、考古发掘等多种形式,北京故宫的藏品可谓叹为观止了。

至于蒋介石当年为何去台湾还要带着故宫的文物,一方面是处于文物保护的思想(当然或许不是蒋的想法),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拥有故宫文物的人,才是“正统”)。在武力上失败了,但是文化上拥有权力,也是极好的。

最后说一说,为什么故宫在中国的地位超然,两岸的故宫对民族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以说一句:故宫=文化。故宫代表的是中国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工艺凝结于故宫中每一件书画、陶瓷、工艺品之中,通过故宫我们感受到的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即使是台湾,也是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通过故宫看到的是中国文化。只是时过境迁,台湾人在看故宫的时候在想什么,故宫在台湾人的眼中代表着什么?若有机会接触到台湾人,我倒很想问问他们的想法。

《故宫物语》读后感(五):碎片如琉璃,折射多元故宫

“故宫”原指“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皇宫。清亡后,于1924年改作了博物院。在《故宫物语》里,作者野岛刚把“故宫博物院”的概念作了扩大化,书里出现了四个故宫:北京、台北、沈阳、南京。另外,他还造访了四川乐山的“战时故宫”,即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之地。这些故宫的文物、历史以及守护人,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三个主干篇目:话文物、谈故宫、访昔人。主题多元。

全书17万字,分成90话,每话平均未足2000字。说明作者的写作宗旨并非深度探讨,而是着力于大范围的点到式的普及,比如,“话文物”有37篇,每一话,说一个文物,翠玉白菜、白瓷婴儿枕、寒食帖、富春山居图……美学特征、文化衍变、历史轨迹,娓娓道来。用词不多,言之有物。每篇读完,至少会有轮廓式的了解,再不济,游故宫时,随身带上一册,边赏边阅,岂不是让游兴增添几分呢?

浅尝辄止式的写作也是有好处的。野岛刚在后记中自述,“我想尽量从总体的角度,呈现‘故宫学’的世界,带领读者领略体会。”他所选取的九十个故事的取向,不是从艺术史的价值观出发,主要还是考量“对于人类的文化意义”。野岛刚的写作方式与他的记者、专栏作家的身份有关,这类短浅的随笔正是他擅长的,还可以发挥他所追求的普及之效。

日本的文化氛围,很喜欢普及类的大众读物。前些日子,我在读《宫崎市定人物论》,像这样一位大学者,许多文章写得非常浅近,难道能说明他水平欠佳吗?非也。宫崎市定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在日本国内的推广,要让日本民众读懂中国,面向大众的文章不能艰涩,而且最好是短文。想想看,日本为何流行文库本?就是这个道理。

野岛刚写中国的几部文化专著,之前的《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故宫的离合》,以及现在这部《故宫物语》,都用了可能被中国读者斥之为“流于浅表”的风格,其实这种门槛的主动降低是很日式的。野岛刚设定的对象首先是日本读者,这些作品都是用日文创作,然后再翻译引入中国。野岛刚的行文也很照顾日本读者,经常要做一些中日文化之比较。说中国瓷器“雨过天青”,他要讲到日本瓷器工艺和知名的收藏家;讲释迦牟尼佛坐像,他要提及补足故宫缺口的日人——新田先生的佛像捐赠。这样一来,日本民众会有亲切感,自然而然产生兴趣,日本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或再创造就有了契机。润物细无声,化入日常,这是日本文化的厉害之处,别小看了这些我们觉得“不过如此”的作品。

野岛刚的记者本能还体现在他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故宫之特殊,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华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物收藏体系,而且还在于它的存在就是3000多年来历代统治者的法统的标志,更何况,20世纪“四个故宫”的历史钩沉,其政治意味更加浓厚。国宝流离,物是人非,两岸盼统一。野岛刚因工作之便,经常出入这些故宫,与故宫院长或管理者或文化学者多有往来,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故宫学”理念。

在《两个故宫的离合》里,野岛刚就说自己被故宫的多元——文化、艺术、政治、历史、民族精神——所震慑并吸引,他引述郑欣淼先生的话:“把故宫囿于美术领域,是非常可惜的。”他说这句话说到了他的心里。野岛刚的两部故宫著作,都渗透着鲜明的政治影像,尤其对民进党的故宫定位有着犀利的批评。他强调,故宫背后有一个中华文明概念。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故宫与政治也是分不开的。

碎片如琉璃,折射不同角度的光芒。《故宫物语》的90话,各说各话,零零散散,然而收拢一处,就很明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想法。野岛刚倡导的“故宫学”体现新的视野,需要理念和方法上的整体思维,不仅孤立地评论和研究故宫藏品,而且阐发故宫文化的传承源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