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锦集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锦集

《故宫读画四十年》是一本由李霖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一):文笔佳,思想尤佳

读这本书的密码就在开篇的《忙迫与从容》。横跨上千年,原来古人也会纠结取舍忙碌和悠闲,也会向往“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这倒是与今天的我们何其相似。艺术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时间之上。

在李老的解读下,高高供奉的国画珍宝,如拂去了厚厚的历史尘埃,变得生机勃勃,憨态可掬。我相信李老是古人的伯牙子期,也是循循善诱,帮助浮躁如我们理解艺术,发现艺术深度之美的良师益友。一句话,读他的书,如畅饮窖藏老酒,滋味绵延。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二):爱说爱笑的老先生

老先生1913年生于河南辉县,曾经当过台北故宫的副院长。文章写得大胆而活泼,不太掉书袋,把一些这个美术史上的文化进行了解说。虽然缺少深度,但是能翻一翻。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很少能看到李霖灿先生发表意见的地方,它似乎还是对文化是比较感兴趣,比如说他对纳西古文字的这个研究。

很多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喜欢幻想的老先生,经常说一些自己才会笑的笑话,特别冷。

我对他讲中国幽默感那一篇特别,印象深刻,从齐白石一直讲到汉代的说唱俑,中国有好多非常萌的形象,很早就被他发现了,所以他说中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他也喜欢援引西方画家来说事,比如136页用了毕加索的斗牛,他说是庄子的目无全牛图。

看完了有点失望。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三):欣赏美的眼睛

我很喜欢台湾的一些东西,包括文化的氛围、文艺的书店,以及懂得包邮对历史的欣赏以及对文化的学习和尊敬等等。而且有到过台湾的朋友跟我说,如果去台湾至少要去一次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一直还没机会去,本来打算今年去一次,不知能不能安排了,但是遇到这本书能够让我提前预览一下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字画,还是很开心的。

作者李霖灿,从1941年进入中央博物院,就一直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四十余年,同时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二十余年,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等著作出版,也为台湾著名杂志《雄狮美术》等撰写艺术欣赏专栏。

作者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介绍了画作,这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在作者的眼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而该如何欣赏美呢?作者从自己比较熟悉而且是擅长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文中一共二十二讲,每一讲都选取画作,从方方面面给我们介绍讲解,幽默而生动,在让我们理解画作的同时也涨知识了。

作者是希望我们都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而这本书仿佛让我们走了捷径,直接让我们带上了一副美的眼镜,戴上以后,我们就能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开来。

而且让我们从心而外的发现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就是学会欣赏。

作者是一位非常好的领读者,在字里行间带领我们走上欣赏美的道路,这样浅显易懂的艺术品鉴书,真的应该是大众的书架的常客,其实人生真的就是这样,不仅仅是科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东西,也应该有历史沉淀下的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包括这些珍藏的画作,能让抚平尘世的喧嚣,让我们在浮躁的人群中寻觅到平静,寻觅到思考的意义。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四):热爱生活,发现艺术

在学习绘画之前,对于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当时只知道这些画看着很好看,但不知道它到底美在哪里。美是一个既具体又飘渺的定义,它无所不在,如果轻易就想找到美的事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绘画是理解美的途径之一,也是相对最直观的方式,这本书作者不仅仅带着读者去认识并深度解析这些艺术品,他还把美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件生活的必备品。美是一种艺术,艺术也都是美的,大丑即大美,如此广泛,只等着人们去发现。

绘画是最经典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我认为传递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和图像,因为它们可以永久保存,也能够供人反复欣赏思考。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最直接的手段,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能够长久。倘若不是欣赏艺术的同时听李霖灿对于艺术的解析,其他人只会安安静静的欣赏那些画,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的享受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当内心所想不同的时候,做同样事情的不同的人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所以说长寿的秘诀不仅仅是在于年龄的长短,也在于人生在世,有多少时间是享受的。也只有对于美有了自己的理解之时,才能够创造出美的事物,这就是艺术家和画家之间的巨大差别。

于此之外,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包括书法和陶瓷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多描述了。第一讲讲的是忙迫与从容,自古以来绝大多数艺术家生前都是很穷的,这也难怪,时间都用去钻研医术了,哪有时间去赚钱。相反的,拥有了无数家产的人们一定在工作中也十分繁忙,对于艺术这类较缥缈的东西也就敬而远之了。之前让我有这种同时欣赏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的人还是丰子恺,他们都善于用文字来形容艺术,包括对于历史中艺术的演变也有全面的了解。

现在人们的工作对于脑力的活动有很大需求,所以说一天下来精神方面难免会疲惫不堪,这样一来很容易迷失自我。有效的放松也有助于对身边环境增强感知,感受身边人的心情。当把发现艺术的眼光放在花鸟与生活当中,就会发现每天认为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是一件艺术品,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正到达了那个境界的时候通过思想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书中的研究十分广泛,也比较偏学术,所以要想彻底读懂这本书自己还是要下一些功夫的。

《故宫读画四十年》读后感(五):大师带你欣赏大师

李霖灿先生长期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至副院长位置退休,又曾担任台大、师大教授,讲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教材汇集成著作《中国美术史讲座》,其他专业著作也是不胜枚举,所以在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之前已经非常期待。

这本书是李先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时对于艺术的一些感悟,从书的架构来讲,每一章节是独立的,你可以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开始读,不会有任何违和感;而从内容来讲,虽然每一章节不是太长,但涵盖的知识点却非常丰富,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常常引述数个艺术名作来佐证,而且常常跳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范畴,把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品拿来一起“品头论足”,有时还信手拈来,把国外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中国各个朝代的名家名作进行类比,找出古今艺术、中外艺术的相通之处。

这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书名上说的是“读画”,其中李先生在书中对画、书法、瓷器、奇石以及部分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做了比较深入和独特的分析,不仅有李先生对艺术的品鉴,还有李先生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如在《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这一章节的最后,李先生写到“一个是人间景色的两端,一个是人间品德的极诣,一经指点配合,正是恰到好处……从艺术来看人生,非仅意境因之提高百丈,亦令吾人心领神会雀跃三千”

这也是一本充满“福利”的书。书中数百幅艺术作品照片,让我们大饱眼福,而且这些艺术作品绝不是为了凑内容注的水,而是真真实实为李先生研究的对象,读完李先生的文字,我们再看大师们的名作,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我们再看李先生的文字时,对李先生又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话说到如此份上,真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其实,这是一本蛮难读的书。李先生作为一位长期从事艺术品研究的大师,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书法的欣赏和启示》这一章节,就书法的鉴赏,引古人的“悬针垂露、飞鸟入林、高峰坠石”等,自己又评价了蔡中郎的严谨、颜真卿的庄严方正、欧阳询骨秀神清、宋徽宗锋芒毕露、米芾纵横自如、赵孟頫委婉动人……很多文字,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艺术修养,其实是看不明白的,或者不读三五遍,我们是不能理解李先生的真实表达的。但我们也不要因此背上沉重包袱,李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我们普通大众和中国顶尖艺术家之间搭了个桥梁、做了个翻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师们的高明之处。我想这一点我是没有理解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