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晚风细雨》读后感100字

《晚风细雨》读后感100字

《晚风细雨》是一本由刘大任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风细雨》读后感(一):人心里留下的,是情

很巧,刚看完一本讲述人性之恶与自私本性的小说,又读到了晚风细雨这本描写日常生活中人心小单纯的散文集子,不由对这种强烈的对比哑然失笑。

说是散文集,其实还是有其主旨在的,那就是人心。开篇提到作者父亲去世后发生的种种琐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有的只是我们常人会有的反应:整理他的遗物,“不能不产生受刑的感觉,但我又不能不坚持下去”。

在他父亲去世之前,他好像从未读懂过父亲。作者父亲年轻时被迫去了台湾,与大陆失去了联系,他的梦想也随之搁浅。但在他活着时,“我”曾真正了解过他吗?我想是没有的。不得不说刘大任确实是写实的好手;或许这样说根本不贴切,因为他已经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把自己的真情做一次回忆。亲人健在时我们常常无法想象失去他们,以为会天崩地裂,但若你真正有过亲人离世的切肤之痛就会明白,他们离开后我们必须照样活下去------正如大任写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没有痛哭流涕,怀念故人的时间其实很少,只有在除杂草时想起,“你爸爸最喜欢用辣椒、豆豉、肉末爆炒,菜叶去掉,菜梗剁成丁……”

除了母亲,作者自己也是一样,想要用沉痛的哀悼来缅怀父亲,却最终连梦都没有做到一个。究其原因,我想是潜意识在作怪吧。曾经鲜活日日陪伴左右的生命突然离你而去,我们都倾向于封锁那段记忆;日日思念在一起的时光必定使我们痛不欲生,大脑决不允许我们这么摧残自己,但我们对他们的存在又如此记忆深刻,那无法忘却的终将化为件件小事,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萦绕我们的心头,提醒我们,故人从未真正离去。

《晚风细雨》读后感(二):父母的一生之《晚风细雨》

Blue编辑

现在的80后一代差不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 ,在这个社会中已经开始逐步成为中坚力量。如今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已经由之前的对抗变为共同发展。这代人的生活与上辈人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上辈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无从理解,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代沟”。

代沟导致我们很难理解上辈人的生活,尤其对于现在的台湾青年一代 。如果自己的父辈们是跟随国名党从大陆来到 台湾定居生活的,就更难理解上辈人的内心情感。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祖籍江西的美籍华裔作家刘大任在《晚风细雨》一书中通过《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两部中篇小说为我们揭示了经历过民国那些事儿之后到台湾一辈人的生活印记。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这两部中篇小说其实是可以合为一部小说的,或者说这两者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小说中从第一人称儿子的角度出发将儿子眼中的父母这一生的轨迹进行了阐述。

在《晚风习习》中你可以看到在“我”眼中的父亲所处的世界是怎么的不合群,这一代人所处的背景究竟是如何的难以理解。故事中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进行回顾,首先从整理父亲的遗物开始入手。父亲遗留下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勾起“我”的回忆,不管是痛苦也好欢乐也罢,不管是乐意不乐意,这些回忆犹如水库泄洪般地涌出来。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回忆都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无法接触的处境,如抗战时期的生活。父亲在民国初期怀着报国理念投入国民政府之中,可惜当抗战爆发之后 ,个人的生活轨迹再也不能如其所愿。

《晚风细雨》读后感(三):晓风残夜中的时代变迁

晓风残夜中的时代变迁

晚风细雨,第一眼看来,我以为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在多雨的江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首怅然的抒情之歌跃然纸上,而翻开书页的我顿觉理解失误,原来是由两个中篇小说构成,其首篇为《晚风习习》,次篇为晚于前篇几近二十年的《细雨霏霏》。其讲述的主要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故事。

晚风萧萧,吹过流年。

在《晚风习习》一篇中,作者以第一视角,从客观且主动的角度侧面观察了父亲的一生,也在普通平滑的文字里卷起汩汩暖流,直入读者心间,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使其如同回到那动荡的年代感同身受,时代变迁,仿佛昨日。

父亲在每个长子的心中都是伟岸的,父亲的足迹在某种程度上是激励其子的最好方式,文中作者的父亲虽然在事业场上逐渐衰落,但从不在生活中和家教上有丝毫怠慢,父亲在年华中消逝,作者在岁月中成长。

细雨无声,流过芳华。

迟到了近二十年之久的《细雨霏霏》终于与前篇汇合。同样的篇幅,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视角,同样的回忆勾起以往的曾经,作者将同样温情的文字把其和父亲完全相反的母亲的一生勾勒出来,母亲本应有着更自由的生活更理想的人生,但跟了父亲后成了为一日三餐、家务活等家庭琐事操劳的主妇,过着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生活。长期以往,也让母亲生出重新做回女人的想法。

思想上的过大差异使得母亲与父亲同在一个家庭中却走着完全不同的路,彼此的交集也许就是同在家庭中且支撑着这摇摇欲坠家庭关系的孩子。

虽然作者祖籍在大陆,但是也算是在台湾长大,心中的记忆也多半为台湾记忆,算的上大半个台湾人。透过文章,我认为从其他视角来观察中国是极具意义的事情。譬如从台湾同胞视角看大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分析曾经的那段时代历史,20世纪末的那些乡土风情文章就从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中侧面映射了中国的变迁。从台湾看大陆,比从大陆看台湾来的更直接,更有代入感,也更真实贴切。

时代在改变,历史在上演,匆匆流过的,是我们的年华。

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

《晚风细雨》读后感(四):无奈

对于刘大任,之前只看过他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当下四重奏》,再简单了解了他的经历之后,对于他的作品背景也就不陌生了。他的作品可以用接地气来形容,从《园林内外》一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这种艺术观造就了他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他的文章对于人事物的细节描写都很丰富,如果是没有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根本是写不出来的。

本书收录了两篇中篇小说,分别为《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讲的是在大陆前往台湾的路上的一段故事。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因为写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从这个角度也能够重新认识刘大任。虽然说故事不一定全部属实,但是他当时的想法都是真实的,对于他身边的人事物都是有真实感受的。

这两篇故事其实都很悲伤,可以说是作者对于父母的悼念,从而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于身边的亲人,包括我们自己,当下的时候总是模糊的,只有过后有时间思考之后才能逐渐梳理开来。那个年代的制度或者说习惯是普遍的,所以抱怨不过是后来有了新的规则之后,在故事中只是隔了一代就对这个问题十分纠结。两个不爱也不恨彼此的人在一起,这种感情是微妙的,如果换做现在这个年代去看那个时候的事,这种悲伤也是不合理的。

有的人说孩子是用来维系爱情,可是在故事中却不是这样,甚至可以说被颠倒了过来。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父母之间的分歧,这个硬组合在一起的家其实压根就不叫家,他们渴望的根本就是得不到的。从文中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孤独,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难免会感觉有所缺失,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能够与花花草草处得很好的原因。

在《活着》中,男人被迫离开家一段时间,回去之后发现妻子还在等他,两个人继续过着日子,先不管结局,这种设定本身就比刘大任书中的人物经历幸福太多。他写过一个老教授,曾经参加过保卫钓鱼岛运动,有家难归,后赴美国。当经历了这些之后,就注定他永远也回不到过去,就算妻儿在身边,也再找不到那种亲切感。他的晚年只有孤独陪伴,他唯一的寄托,就是自己的庭园,仿佛这有这种寄托才是一直未变的。然而现实的打击对他来说还不够,他的妻儿竟然悄无声息地再一次离开了他,使得他的一生变得更加悲惨。

《晚风细雨》读后感(五):时代的印记

我怀旧,爱读一些以前的故事,我好奇心重,总是对陌生的文化和世界充满好奇,对我来说,都是神秘感。因此倘若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将他生活的日子,时代的印记写了出来,那我是必须要看的。甚至说要好好研读的。

台湾与我们大陆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虽然我们是同胞,但是关于台湾的历史和人文,如果我们不细细研究和读取的话,很多过去可能也不甚了了。很多现在的现象也就无法理解。我记得去年有一部电影叫做《三城记》讲得就是成龙父母“偷渡”去香港的故事。也因此让我对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说,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是历史是大时代,但我们在小说里,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学到的就是时代的印记。

刘大任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参与了台湾现代文主义文学运动,1966年赴美就读加州大学政治研究所,获得了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博士班的资格考试,1971年加入保钓运动,放弃了博士学位,现在居住在美国,专门写作,他的著作包括小说《四重奏》《枯山水》等运动文学, 出版作品包含散文、小说集、评论集:《红土印象》、《杜鹃啼血》 《强悍而美丽》 等。

因为我们从小就读在大陆,对于国内的一些文化和历史,了如指掌,但是关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文化运动,以及,文学创作知之甚少,也最多停留在古龙和琼瑶的层面上。音乐上可能我们最多熟悉罗大佑和李宗盛,但真真正正的台湾的文化运动、保钓运动,我们都很少涉及。在时代背景下的,台湾民众的生活状况我们更是不了解。刘大任老师的作品,将那个时代的人物。背景都刻画的细致入微,有身历其境之感。 《晚风习习》写的是一位民国的父亲的故事。 《细雨霏霏》和《晚风习习》 两部作品虽然没有刻意的对应,但有心的读者还是可以看出来种种关联,故事中的刘大任兄妹是在既敏感又懵懂的环境中成长的。《晚风细雨》是《细雨霏霏》和《晚风习习》,两个中篇的合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长篇。无论如何,两个中篇各约5万字,格式也一样,都是由50个短段子组成,表明了作者的心意。

李商隐有一句诗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正好用来形容这种意境。

如果你也想了解那是什么样的一代人,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就可以阅读这本书。重大的历史时间可能产生的社会主流思潮,从而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一代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