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秦淮之夜经典读后感有感

秦淮之夜经典读后感有感

《秦淮之夜》是一本由(日)谷崎润一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淮之夜》读后感(一):被风吹散的脚步

我在看一本日本人描写的在中国的旅行日记,在我的国家生活了27年,我还真是没怎么去过南方,因为世博会去过上海,再后来因为工作去了福建和湖南(如果湖南属于南方的话)。其他的好多地方,想去却不可得。而书中描写的北方城市,还算是比较熟悉的,如果能吃到书中描写的美食,那就更好了,这也许就是对世界的另一种探索。

谷崎君用唯美的语言带我一个中国人去领略南方的轻柔以及北方城市的多彩,也是很难想象的。

文字就是这样神奇,不同的字符组合就能让人想象到不同的景致,就像被风吹散的脚步,可以自由飘荡,这也许就是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

读谷崎君的文字,感觉是个温柔的男人,甚至连城市都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

如果有机会去到那些没去过的城市,我肯定是保存期待与欣喜,去走没走过的路,去看没看过的风景,去拍没见过的人,去吃没吃过的美食,当然要一直听着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去迎接整个城市的温情以待。

最后留下一首最近很喜欢的音乐Vansire与Floor Cry演唱的《Nice to see you》。

《秦淮之夜》读后感(二):唯美派日本大师的中国纪行

秦淮悠悠,皎皎月华。唯美派日本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两次游历中国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合成的一本中国江南纪行。先读了书名这篇《秦淮之夜》,读的过程中偶有笑喷,脑补过十三钗里《秦淮景》,也看到了《阴翳礼赞》的影子。这一篇文字坦诚而不扭捏,深夜辗转幽僻深巷,一路忐忑又兴奋,把一个男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嫖妓心理写的淋漓尽致,不仅丰满而且引人入胜,简直就是“中国妓行”!哈哈最后结尾的戛然而止也是恰到好处!

江南水乡的风景尤爱《西湖之月》,其次《苏州纪行》,把西湖写的这么美的作家,谷崎润一郎是必在其列呢!写上海主要是与中国文化圈的人互动和一些相知之事。其他还写到了中国的美食,《中国的菜肴》把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体验写出了喜爱之情,好吃不贵,分量足,但不如日本菜精致。书中偶尔作者也会吐槽,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这本游记写的很客观,文字细腻生动有趣,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如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一样温婉迷人,读之,仿佛与作者同游一样。同中国文人的交流也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中日关系还尚好,文化名人之间相互学习和来往的。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很不错,文字就是如此神奇,和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之风毫无违和感,可见其在翻译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备注:本是写短评,超字变成长评了。有空再补充一些吧,或者就这样吧!)

《秦淮之夜》读后感(三):另一个角度的创造社前身

不知是翻译让文笔打了折扣还是怎样,前几篇游记repo远没有最后的《上海见闻录》与《上海交游记》两篇吸引我。谷崎的文字算是局外人对中国文坛最客观的记录了,彼时中国文坛的青春活力,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与谷崎交往的文人包括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等,那些奔走在五四风雷中的年轻人,那些于蒙昧中探寻出路的斗士,他们在办报纸、办公司、写戏剧、翻译外文作品,甚至凭空琢磨出白话文出来。

他们的态度单纯地让人羡慕,发现了外国的好文章就翻译成中文介绍过来,自己也努力创造好作品、探索新形式。谷崎润一郎第一次来华时还没有创造社,第二次访问上海办“消寒会”时,创造社已经历过革命的洗礼了。

消寒会的场景和我的想象相去甚远——戏剧、剑术、电影、诗人与小提琴。1926年给我的印象只有北伐战争,读到创造社投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材料时才想起,政治变革与思想变革本就是同步的。

我很难想象创造社——恰如其名——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从来没有想过几个文人的作品能有多么大的能量,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就能代表反封建思想一样。

五四最直接的对应是启蒙运动,“清浅的理智主义”打破了“文以载道”的旧传统。《受戒》打破的则是“文以载阶级斗争”的传统。汪曾祺笔下也是人道主义,五四过去才不到百年,“人道主义”居然又成了一个突破,咄咄怪事变成了司空见惯,我也想不出接下来还有什么是需要突破的。

我从未意识到无边的黑暗,所以也不惊讶于破晓的光芒。

《秦淮之夜》读后感(四):《秦淮》是有预谋的买春,《西湖》是一场未果的猎艳。

读《秦淮之夜》,惊讶于谷崎润一郎的坦诚。

转念一想,一个世纪之前,一名风流倜傥的大和男儿流连秦淮河畔的商女,倒也没什么需要遮掩的。

虽是一场买春之旅,文章却未将大段篇幅用在风流韵事上,也使得文章不至于陷入龌龊境地。夜色依稀,借着远游的兴致与好奇,迷路的谷崎润君像无头苍蝇一样被导游和人力车牵扯着在南京城的古巷里四处乱窜,失了方向,却不曾失了雅兴。

初次踏上中国的陌生人,在异国他乡,凭借脑海里的中国知识,试着把夜间的南京与印象里的中国进行匹配,这里是“花牌巷”,那里是“秦淮桥”,对于南京,他倒是比我这中国人知道的还多。

正是这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压住了香艳,克制了欲念,让“逛窑子”这事儿显得不至于太过简单苍白。结尾一句:“我的双手似乎永远也不想松开她那张可爱的脸”,我竟莫名地读出一股“慈悲”之感,似乎是男人到了一定岁数才能体会的心事(笑)。

若《秦淮之夜》是早有预谋的买春,那《西湖之月》就是一场未果的猎艳。

《西湖》这篇的前半部分,作为游记,已可算作是游记的范本,无论是天气时节、路旁风景还是车内旅人,许多早已见多不怪的生活场景,在日本作家的笔下又活了过来。

文章中间,入住酒店的第二天一早,作者隔窗窥见对面阳台年少姑娘的一整段描写实乃佳作。从头到脚的打量下来,氛围把握不愠不火,视角游离不远不近,篇幅虽长,读着并不嫌烦,若不是功力深厚的作家绝不可能一气呵成。

文章最妙的还是快到结尾,谷崎润君借着满月,泛舟西湖之上。“随着船的向前行进,觉得湖面像无止境似的越来越开阔,然而陆地却也绝不会从地平线的那一头消失”,“不知怎么觉得船好像不是在水上行驶,而是正在不断地沉落下去。”一组文字像是缓缓推进的长镜头,不小心惊了的水波,漾到远处,早分不清是梦是醒。直到日间牵挂的女子皎洁的尸体自水上漂来,才打破了这场梦境,说实话,令我略扫兴,因为读到此时,我早已经忘记了这个姑娘的存在,这一安排,既让人觉得唐突,又扰了西湖之月的恬静淡然。

其余几篇,多数中规中矩,《苏州》有高光段落,已标记摘抄,不多讲。

《中国的菜肴》一文,谷崎润君研究中国美食分类时的认真劲颇为可爱。

至于上海两篇,真没啥意思。

最后一句玩笑话,在百年之前,文学和电影就已经是老司机的标配了。

《秦淮之夜》读后感(五):法国风作家谷崎

很久没有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感受到如此的充实和快乐了。读完之后非常赞同译后记所说,谷崎完全是一位,“亲切而多礼的法国风的作家,除了谈起日本文学时而自然而然地在谦逊中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气概之外,丝毫不摆文豪的架子。” 他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细心观察一路旅行中形形色色生活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坛的朋友们真心相待,多次往来,战争也不能影响他们的友谊,也同样关心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前几篇长篇大论都在描写江南之景对于我来说趣味不大,不过前段时间去了一次南京,现代的南京和书中一百年前的南京做对比,会给我一些触动。这种国家百年兴亡发展的历史带来的触动,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谷崎写广袤的江苏沃野,写火车里生动奇趣的旅人,和京奉线,京汉线上的旅人对比,感慨南国的富裕,联想到江浙的文人轶事放眼车外秀美的山川,顿时觉得南国如童话般美丽,“生于南国的人,人人都得成为诗人。” 他对中国土地那样的敬仰和喜爱,令人印象深刻。

谷崎写景最好的一篇是“西湖之月”。他把西湖的水比作具有纤维质感但是十分清灵的丝绒,令人非常向往。文末徒然写到年轻少女自尽之后在湖中的冰冷美丽尸体,顿时理解了前文对少女过多的着墨,也有些体会到谷崎的美学,生命和死亡,悲伤和诗意。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几篇是后几篇,写了中国的菜肴和上海的见闻。古崎自小喜欢中国菜肴,这次来中国,喜欢北京菜,觉得南京菜是南方菜里最好的,其次是杭州菜,上海菜最低劣。尤其指出黄鹤楼上做得某种鱼难吃。我觉得前面排序最首和最末可以对调。他说,“能做出如此复杂的菜肴,然后又痛痛快快地饮食一番的国民,总而言之是伟大的国民“,又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民性,必须要吃中国菜,要了解中国,必须要北京。让我觉得很可爱。

在上海的文艺消寒会上,许多在上海的中日文艺界人士到场,宾客众多,觥筹交错,一派融洽热闹。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郭沫若突然跳到凳子上说,由谷崎先生来表演节目,谷崎赶紧把他拉下来,拉下来又跳上去,跳上去又拉下来。最后古崎无奈只好发言,结尾调侃自己,“在此我不仅要表示我个人的,而且要代表日本的文坛向各位表达深切的谢意,但是日本文坛也是派别林立,我斗胆地说要代表这个那个文坛也许会遭到众人的痛责,算了,就仅表示我个人的感谢吧“, 也很可爱。文中提到的路名,四川北路,北京西路现在仍叫这些名字,他下榻的香旅馆拆除后新建了来福士广场,读的时候感到奇妙。

谷崎的“中国趣味”一文可以大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他对中国文化历史,山川湖泊有一种如景仰故土山河般的强烈的憧憬。他可以在游览时详尽的说出名胜古迹的历史;可以在点菜时熟识的点想吃的菜,“与日本译没什么不同“;惊讶三味线在两国叫法一样;在友人家过年时遗憾某些习俗在日本已经很多已被忘却。最可贵的是,中国文人对于西洋文化的入侵时,中国文化式微的担忧,谷崎可以感同身受的体会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