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幻山谷读后感摘抄

奇幻山谷读后感摘抄

《奇幻山谷》是一本由[美] 谭恩美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幻山谷》读后感(一):“扭曲的镜子”

继《拯救溺水鱼》的“政治隐喻书写”之后,谭恩美通过《奇幻山谷》回归到代际矛盾,女性磨难以及身份探寻等主题。谭恩美将旧上海滩的风月场作为故事背景,通过家族记忆、创造式的想象以及历史资料的研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大上海。这一时期的上海政治局势动荡,外来文化不断入侵,中西文化的碰撞营造了开放的文化氛围。文中十里洋场的盛势再现了上海的畸形繁华。

谭恩美重现的旧上海如同一个“异托邦”,这个异托邦具有反常的容纳性,使得上海繁华与糜烂同体共存。异托邦通过真实地再现“非理想化的”物质存在,揭示出旧上海滩避世、纵情的人生情态,反映出常规空间所展现不出的层面。

《奇幻山谷》读后感(二):亲情 爱情对人的影响

奇幻山谷写了祖孙三代,对爱的执着。妈妈是个美国小孩。在小的时候,由于感觉父母的疏离,心中充满了怨恨。她感觉自己的父母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世界,而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使得妈妈在14,5岁时。由于对自由的憧憬,对爱的向往。不顾一切的随着她的爱人来到中国。但其实那只是她自己心中的幻觉。她所爱的那个中国人,远非她想象的那样伟岸,坚强有力量。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弃她而去。还把她的骨肉抢走。她的心破碎了。她不再相信爱情。也为了活下去,更为了养活女儿,她成为了妓女。但是,她不愿自己的孩子受苦。在没有爱的环境里长大,她尽可能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愿望。但在妓院长大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心里也不会健康到哪里去。在她生活发生变故时,女儿也表现得怨恨,沮丧,屈从。但她骨子里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没有变。经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也尝到了爱与被爱的感觉。甚至为了追求自由,差点被折磨致死。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尤其自己的孩子被强行抱走,她才慢慢理解了母亲。开始试着接受她。母女二人才都更加懂得了人间的真爱。她们也把这种爱带给下一代。故事非常耐人寻味。人们对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不论人种,地域和年代,追寻的爱的脚步不会变。但确实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然自己真的会撞得头破血流。

《奇幻山谷》读后感(三):穿越这座奇幻山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

1925年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运河,连通五大湖和纽约市的伊利运河开通。这条运河的开通,迅速使纽约经济崛起,更帮助了新生的美国实现经济上的腾飞。这条影响美国历史的航道,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

在运河开通的当年秋天,画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乘坐汽船溯哈德逊河而上,在纽约州的西点Catskill登陆。当他爬上卡茨基尔山,绘制了该地区的第一幅风景画时,也许已经意识到,在新大陆的新艺术史上,注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是后来的哈德逊河画派。

Lake with Dead Trees (Catskill).Thomas Cole, 1825

在其后的几十年,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作为哈德逊河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名声大噪。在这一画派画家的笔下,山谷、河流、丛林、云层,都布满了神秘而庄严的光影,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或许是艺术家与艺术之间,总有种莫可名状的相似吧。名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总是密切的,就别说达·芬奇、梵高这样的画家给小说家们提供多少灵感了,谭恩美的新作《奇幻山谷》,也正是有这么一幅神奇的画作为线索。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Albert Bierstadt.1866

由于这一幅画,女主人公薇奥莱的母亲爱上了一个来自旧日中国的画家。她为爱追随他来到了清末的上海,却因礼教而被抛弃,最后成为了租界一所高级妓院的老鸨。薇奥莱生于此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美国人的她,本就被文化的冲突、身份的撕裂所折磨,却又在清帝逊位的兵荒马乱中被自己的母亲所抛弃,被拐骗到了另外一所妓院,成为了雏妓。

童年的生活,尽管有着一些不如意,可她却不知道,等待她的,将会是怎样惨烈的人生。在种种的变故中,一直伴随在她身边的,竟然是这一幅《奇幻山谷》的画作。凝视这画中的山谷,画中的景象阴晴难辨,瑰丽诡谲,似乎是自由的乐园,然而也有种山雨欲来的不祥预感,令人不安。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不仅仅有着悲惨、动荡,还有自始至终的不屈与坚韧。

《奇幻山谷》读后感(四):《奇幻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烟花柳巷里寻爱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想法涌出来,看完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看完后不由得想起《霸王别姬》中的那句:“戏子无情,婊子无义。”

这本书写的便是婊子的故事。婊子无义,却是多情。多情,似无情。

谭恩美似乎延续的是前面两部作品中的主题——母女关系。的确母女关系是人物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薇奥莱是母亲路西亚未婚生下的,父亲陆成是中国华人。叛逆的路西亚十六岁跟随陆成来到中国,然而金发碧眼的她并不被那个大家庭接受,在生下儿子第二天便被抱走。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而言,儿子是最重要的,只要带有这个家族的血缘,传宗接代,而路西亚并不能“母凭子贵”。于是薇奥莱变成了路西亚唯一伴在身边的人,她养育着薇奥莱,却一边思念着儿子。

薇奥莱一直以为母亲是不爱她的。路路米米经营着一家高级妓院,周旋在各色男人之间,管理手下各个云美人。薇奥莱的童年是孤独的,即使母亲在身边,却不能一起玩乐,甚至连吃饭都会因为一些事被打扰。薇奥莱自小便是在这烟花柳巷里长大,她捉弄某个云美人,偷听母亲和情人的讲话,偷听甚至偷看云美人们和恩客云雨。陪伴她的只有那只猫咪卡米洛。

十四岁那年,命运按着预设的样子走着。陆成说让她们回旧金山,路西亚可以见到她的儿子,于是她千方百计想要离开上海,然而正是如此的焦急和某种期待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被情人费尔韦瑟骗了,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船,而跟着费名为去取签证护照的薇奥莱却被卖到了另一家妓院。秘密玉路被青帮接手,从此走向没落。而她们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

自和母亲分离,她已经对爱感到恐惧。

十五岁,薇奥莱经过宝葫芦(原先是云美人之一,因传言和妓院里的诗人鬼魂恋爱被路西亚赶出来)的训练,正是开始作为高级妓女的人生。她的第一个男人,方忠诚,曾在十六岁那年在她母亲的妓院里被她的猫抓伤。十五岁的她渴望他的爱情,而她只是他的渴望和追逐,他们只是妓女和恩客之间,只是生意的关系。她那么疼,那么奢望他的回应,她奢望能嫁给他,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们。

方把美国人爱德华介绍给薇奥莱,他们相爱了。爱德华带她离开了泥淖,住进了父亲陆成的房子,薇奥莱生下女儿芙洛拉,她以为那是幸福生活的开始。然而一场流感,一场瘟疫,带走了爱德华。爱德华在美国的妻子和岳母不愿万里至中国,强行抱走了芙洛拉,将她赶出了那所房子。于是她只能回到烟柳花巷继续谋生,尽管那时她已二十出头。那时她又和方忠诚扯上关系,然而却又是惨淡收场。她认识了那个忧愁的诗人恩客常恒,自称死了妻子,仍日日思念她的常恒,对于急需安稳的薇奥莱来说是致命的。他们同为失去爱人而悲伤,那首《无题》也真真切切念出了心声。然而这一切又是常恒的阴谋,他的骗局太高明,直至把薇奥莱骗至乡下,她幡然醒悟,却只能日日遭受折磨。幸运的是,她终于逃了出来了。

二十五岁,在那时代看来,已经是老姑娘了,她不能再回老本行。她去求方忠诚给她一份工作,她可以坐着跟他交流,而不是躺着。于是,他们又扯到一起了。薇奥莱利用自小在各类身份的男人之间所获知的那些知识,以及她的英文能力,帮助方的公司。看到方忠诚要娶她的时候,特别的感慨,如果当初,签了一年契约的时候,他能扛住家里的压力娶了她,便不会有她十年的不幸和苦难。而千帆过尽的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全心爱他的她。

薇奥莱的故事是小说的主要叙事部分,而牵扯出来的盘根错节,包括爱德华的故事,其母亲路西亚和父亲陆成的爱情。陆成是个懦弱的人,一个“冒牌的画家”,不能为了所爱之人拒绝家里的施压,甚至在得知女儿沦落风尘都不出手相救。芙洛拉被带回美国后,生活的并不幸福,在她的潜意识里,她的生命一直缺失着某一块。她叛逆养母,甚至未婚怀孕,被迫流产。这三代女性的悲剧,既有男性的关系,也是时代洪流的关系,她们只是其中被推着往前走的某个棋子,也许能一代比一代幸运。

“奇幻山谷”之名,看似是文中陆成画的那一系列画作,美丽的、幸福的,但是却正如芙洛拉说的那样,那是“假冒”的幸福,甚至是模仿都模仿不好的幸福。其实,“奇幻山谷”又何尝不有隐喻之处,文中大篇幅的描写妓院中的女性,除开她们使劲浑身解数吸引客人,还有性的吸引。女性的胸部和私密之处,何不似“山谷”,神秘而致命吸引,男人就如那山中之兽,女人只有被伤。

惠特曼诗中所问:一切场面上的东西都粉碎时,/除了“自己”还有什么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我们所走过的一段段路,做过的一场场梦,都不过是为了成为“我”。

2018/05/26 于STU 当归

《奇幻山谷》读后感(五):你渴望被爱的样子 傻透了

一生中,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无解困境,比如得到完美工作理想情人却并不开心时,比如陷在人生的夹缝里“向前走漆黑一片,回头看荒无人烟”时……我们真心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学校,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中寻到每题的正确答案。想得美。看似万能的成功学和鸡汤神教,都总恰巧少了关于我们此刻困境的解答条目。

《奇幻山谷》一书的旅程中,便处处都是这种困境。

书中主人公薇奥莱是个出生在20世纪初上海公共租界里一所高级妓院的女孩。妓院老板是她母亲,一个美国女人。母爱泛滥、物质富足,对于薇奥莱,一切似乎都将顺风顺水下去。可惜全书第一句,flag已经立下:

“七岁的时候,我对自己是谁知道得一清二楚: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女孩”。

正如我们所预感,很快,薇奥莱便遇到了第一个无解困境——我是谁?

一切源于她得知爸爸是个中国人的那天。由于故事所处的特定时空,薇奥莱身边社会普遍认为洋人高贵华人低贱。那作为一个混血儿,她到底是高贵还是低贱?是叛逆机灵的美国佬、还是因循守旧的中国人?从小建立起来的高等公民优越感,轰然坍塌。

她试图自欺欺人,竭尽全力做出美国人的样子,但内心恐惧只增不减。越长大,她越能看清自己脸上属于中国的轮廓,也发现自己竟开始迷信鬼魂。同时,她也觉得妈妈渐渐不像以前那么爱自己了。她想,这一定是因为自己长得越来越像自己的中国人父亲了。

历史车轮转动,辛亥革命带来排外浪潮,导致妈妈决定离开上海。启航那天,母女遭人算计,母亲登上了驶往旧金山的轮船,14岁的薇奥莱却被卖入上海另一家妓院。在这里,她的绿眼棕发成了需要隐藏的缺陷。那时的混血儿可不像今天这么惹人羡慕,而被视为杂种——美国人不把她当美国人,中国人不把她当中国人,在两种社会中,她都失去了立足之地;两个社会,都不会保护她。最迷茫时,薇奥莱偶然看到父亲当年送母亲的画,《奇幻山谷》。画很美,看似黄昏也似清晨,却不知是黑夜将至还是黎明破晓。像她来路不明的身份,也像她去处未定的命运。

薇奥莱觉得自己毁了。对母亲的恨与失望,让她变得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后来,当她和一个美国男人生下女儿芙洛拉时,才终于摆脱绝望——她庆幸孩子不用重蹈覆辙、为自己属于哪里而疑惑痛苦。她发誓,自己绝不会像妈妈那样对自己的孩子。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此刻的誓言,妈妈也曾说过;她儿时的痛苦,妈妈也曾经历过。

故事结尾处,终于揭秘了妈妈路西亚的少女时代。那时她生活在旧金山,有着体面家庭和父母。但她不快乐,觉得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恨整个家,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座疯人院”。遇到爱人陆成后,她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归属,一意孤行地追着他去了上海。但很快她心中的幻象便破灭了——清朝末期,礼教森严,她懦弱的爱人并不能给她名分。这些背叛使她迷失,不知自己到底属于哪里,也不知道自己会沦落至何处。幸而,女儿的出生拯救了她。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她奋起自强。她决定要保护、关心女儿,“绝不会像妈对我那样对她”。

当母亲的女儿,当女儿的母亲,女儿和母亲,都经历了归属困境,都给出了爱之誓言,最终,也都亲眼看着誓言破灭——路西亚的女儿因混血身份自卑,以为妈妈不爱自己、抛弃了自己;而薇奥莱的女儿因她没有合法身份而被夺走,在无爱家庭长大后也经历了无根的迷惘。

宿命贯穿于书中三代女性的故事间。她们用美国人标榜的自由精神进行反叛,最终却难免应验了宝葫芦——薇奥莱的中国女佣——那句充满东方宿命色彩的话:你以为肚中孩子能填补妈妈留下的空虚,但你会把你的悲惨命运也传给那孩子,然后和她一起走向同样的空虚。

母女关系,宿命色彩,归属缺失,文化冲突……读到这儿,有些读者也许已能猜到,《奇幻山谷》是谭恩美的作品。谭恩美生于美国奥克兰,是典型的“二代移民”。从让她一举成名的处女作《喜福会》到2013年出版的这部最新作品《奇幻山谷》,她作品的两大主题,始终围绕着母女关系,以及在中美两种文化归属间的认知困境。这部小说在延续经典主题的同时,又极富质感地描写了长三堂子(是时高级妓院的俗称)这一特殊场所中的生活,读来颇有张爱玲的味道。谭恩美自嘲说,自己不是“五十度谭”,《奇幻山谷》也不是“小黄书”。之所以浓墨重彩描写妓院生活,只因想让笔下世界更加真实可感。

除了经典的归属缺失困境,《奇幻山谷》中还写了另一更深层次的困境——孤独与爱。小说中人物因找不到归属而孤独,为了逃离孤独而寻爱。

她们最初渴望的,是来自母亲的爱,结果以失望告终。然后,她们转而寻找来自异性的爱。

被妈妈“抛弃”、沦落风尘后,薇奥莱遇到了自己第一个客人,一个英俊温柔的中国男子。幸运也不幸的是,她立刻就爱上了他。在他面前,她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在和完整:“我一脚跨过了那道分隔我身体里中国和美国两个部分的门槛……我不需要因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否定自己。他想要的是我的全部,而不是哪一半。”

这与母亲初次遇到父亲时的感受何其相似:她对他一见钟情,看到他画的《奇幻山谷》后立刻觉得,画里山谷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他在一起时,她“可以在那片山谷里尽情释放情感,与自己的灵魂坦诚相见。”

在男女之爱里,她们得以身心完满。然而,当你执着于某样东西,它便成为痛苦的根源。不管薇奥莱还是路西亚,很快都因爱人形式不同的背叛而经历幻灭,重新陷入孤独,更深的孤独。

幻灭让薇奥莱明白,自己真正渴求的,并不是被爱,而是成为更快乐的自己。若总因猜疑别人是否爱自己而患得患失,是永不可能快乐的。她渐渐放弃对他人感情的依赖,尝试对自己悲喜的负责。幻灭激发了她天性中的坚强,让她找到了面对困境的勇气。此后,不管是失去丈夫、失去女儿、失去自由……她都挺了过来。

《旧金山书评》在评价这本书时说,“在主人公薇奥莱的艰难旅途中,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也没有灵光乍现的顿悟救主人公于水火”。没错,薇奥莱穿越的奇幻山谷过于云谲波诡,读时甚至会觉得,作者对主人公太狠,狠得近乎失真。然而大概正是因为人物经历的难,才能表达作者想说的话吧:

不只是我,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你走完这条路。

你必须自己走。

它不远,就在那里。

也许在你出生的时候你就去过那里,

只是你不知道。

也许它到处都是——在水上,在陆上。

这是书中频频引用的《草叶集》诗句。薇奥莱独自走过了奇幻山谷中的崎岖路途,才发现,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解脱的,不是得到爱,而是付出爱。有了孩子,她了解到付出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在那份爱里,身份也好归属也罢,都变得不再重要,“自尊不过是一种累赘”。 她不再执着追问自己是谁,因为她已知道——我就是我女儿的妈妈。

很多年以后,薇奥莱终于放下了对母亲的恨。她曾认为,妈妈总说自己做的是“必须做的事情”,这不过是为自私找的借口罢了;但当薇奥莱自己也面对身不由己、眼睁睁看着女儿被夺走的绝境后,她明白了,妈妈当年说那些话,就算有借口的成分,也绝不是谎言。所以,为了寻找失散的女儿,她终于提笔写信给妈妈,寻求她的帮助;一如妈妈当年与她失散后,终于回到旧金山父母身边,与他们相拥而泣。

书的最后,两代母女跨越大洋,终于在上海相聚。临别,薇奥莱拒绝了一起去往美国的邀请——她已经让女儿知道了自己爱她;至于自己对女儿的爱,区区一个大洋,又怎会阻隔得断?

她告诉女儿:“我曾想过住到别的地方去,……但我并不想变成另一个人。我就想当我自己,而且我一直是这么做的。”

追着爱,薇奥莱穿越奇幻山谷,才发现爱就在回眸之处。此刻山谷中黎明破晓,她终于走出生命的无解困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