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读后感大全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读后感大全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是一本由邵燕君 主编 / 王玉玊 副主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读后感(一):《破壁书》:打破“次元之壁”的学术实验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一书已由三联书店出版。熟悉网络文化研究的读者对《破壁书》的成功“破壳”,可谓是喜出望外。但更多并不了解网文圈子的读者,更多的态度可能是好奇:这到底是怎样一部著作?

从编排体例来看,《破壁书》是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勾勒网络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将它看成一本辞典,但其中不同的网络文化概念之间又互有联系。这种书写方法并非没有先例。在国外,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学术界,洪子诚《当代文学关键词》、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等书在各自领域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上述领域都有着至少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积累,在其学科史上,已有不少先例可以参考。但在网络文化(包括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此前并没有一本关键词索引式的著作,因此,《破壁书》的编撰难度更大,其成书后在学科中开宗明义的意义也更大。

正如《破壁书》主编邵燕君所言:“那些网络原生的术语、行话,不仅仅是生动的,而且一个一个都是生了根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网络文学批评话语,才能真正建构一套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换言之,《破壁书》的“雄心”不只是梳理和总结网络文化关键词本身,更在于建立学科研究的范式,此书是为更大的研究目标奠定基础的著作。

事实上,《破壁书》也从最大范畴内对网络文化的问题作出了学术层面的考察。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有圈内耳熟能详的基本话题,也有一些紧跟社会热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前者包括 “萌”“吐槽”“二次元”“同人”“耽美”等概念,后者则囊括了“小鲜肉”“绿茶婊”“直男癌”“佛系”等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概念不只是“二次元”群体里各路粉丝们热衷的新话题,也能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这的确和当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相契合——通过对文本(广义)的“内部研究”,来实现“外部研究”的目的,进而解读文本所体现的政治与社会文化状况。比如“白富美”“高富帅”“屌丝”这样源自网络的概念,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口头语,甚至成为一些人自嘲或YY的符号。其实,现在的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对各种无奈的社会现实并非没有清晰的看法,只是囿于各种原因,他们只能通过网络文化符号构建的话语来呈现其中的复杂问题,不少人采取转化与替代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建构了新的精神世界。

因而,试图打破“次元之壁”的《破壁书》,可以被看成一次学院派的学术实验。只是不同于以往,这次实验的对象比大众认知的通俗文化还要“通俗”,比不少人熟悉的流行文化还要“先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属于学院派的智慧结晶,也是属于广大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更是属于二次元文化迷恋者、创造者的“圈内秘笈”。

(作者:黄帅 本文首发于光明网)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读后感(二):一本肥宅快乐书

欲望和需求就像吊在我们面前的胡萝卜大棒一样,引诱我们做出种种行为。我们的需求不外乎社交和心理需求——与外界建立联系以克服孤独,获得存在感与满足感。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逼仄的生存空间压缩了我们在生活中实现愿望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工业化水平提升,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每个人都忙着目标的自我实现和应对冗杂的生活,跟亲友的情感交流却越发减少。于此相对的是二次元空间强调的羁绊和人情味,我们在追番中跟随角色经历跌宕起伏,体会悲欢离合,为角色“友情努力胜利”欢呼雀跃深深触动。比起现实中努力投入漫长的回报周期和人际关系的变幻莫测,在ACGN世界中的我们开启“上帝视角”,拥有可以随时打开关闭快进重温读档重来的自由,可以足不出户就体会到多形式多感官的刺激和享受,不仅仅是在虚拟中模拟人生,我们也在虚拟中拓宽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虚拟脱胎于生活,又以它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出自RCG游戏中的血条数值就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成为多种抽象描述的量化选择:“颜值”高低,“武力值”强弱。网络文化的种种元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我们欲望和需求的集中体现,也赋予我们创造力,让其中一部分人从单纯被动的消费者转而走向参与创作的过程。不管是动漫动画还是游戏小说都十分强调叙事性,是否能用自洽的系统世界观描述事实,成为背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慢慢浸入社交网络和文化产业中,肥宅和现充群体越来越两极分化,并朝着彼此的方向越走越远,几乎很难看到交汇的可能,也象征着某种社会阶级的分化。肥宅是自我嘲解自我矮化的一种网络用词,戏称自己天天宅在家中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快乐无法自拔,仅仅从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活动,除此之外全身心投入游戏厂商或作者编剧解构出来的快乐世界中——虚拟世界当然不只有快乐,但当我们清晰明确地知道,即使有重大灾难或悲伤事件发生,它们也和我们隔着“次元壁”,我们永远是安全的,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这种可能在庸俗日常中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的淋漓尽致的感官放大的刺激。痛失一生所爱,或拱手让出江山,或遨游太空穿梭宇宙,或数日经历生死。我们在这样的体验中寻找自我,感受自我,体会自己和这个被建构出来的世界的连结,同时,暂时抛弃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我们只管专心投入,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也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肥宅的成因——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是因为不求上进自甘堕落才“沦”为肥宅,而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艰难险阻让他们难以维持勇气和能力继续在生活中的挑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虚拟空间中寻找替代品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Galgame对人格魅力突出的现充来说远远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游走人群收获资源来得有意思,他们也就没有动力投入到游戏中。但是对于那些缺乏魅力和话语权的宅男来说,虚拟是他们唯一的安乐窝,可以尽情地主宰角色,甚至主宰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社群文化也是网络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不管是二次元追番还是三次元追星,人们都渴望找到组织与他者建立联系。粉丝圈群集合起来,变成为了积聚经济实力和创造能力的现实社群。人们追求陪伴感和满足感,渴望表达自己而不能的时候便会将希望寄托在与自己有着类似想法和兴趣的,表达能力突出的意见领袖身上,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人们沉浸在前台的演出中,同时也在窥私欲的驱动下,试图窥探创作者的后台——上网搜寻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的人生故事,甚至某些距离感更近的平台中,直接地寻觅博主楼主生活中的蛛丝马迹。

破壁书带着科普属性进行关键词筛选,虽然其中的部分选词和内容已经渐渐“过时”,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爬梳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变迁看似层出不穷,实际上脉络清晰,在大师稀奇模仿遍地的现在,多年前的经典仍在不停地被沿用和改造。我们并没有脱离网络文化创世之初,奠基者们立下的五指山。随着网络文化的全面推进和蔓延——例如越来越多的商业行为收编了源于网友智慧的亚文化,网络社群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孔不入。网络移民与网络原住民之间“次元壁”的破除更是意义颇丰。如何平衡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或者干脆把现实世界也看作是造物主的一场叙事游戏,有人偏好支线,有人热衷副本,有人苦求读档重来而不得。各式语言暴力和符号滥用的行为也间接提醒了我们,人性博弈和社会权力结构和性别结构的不平等从来没有消失,反而因为网络平台使用门槛的降低和带来的物理距离隔绝而愈演愈烈。身在这股浪潮之中的我们,该如何自处,是我们应该不停去思考的问题。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读后感(三):触乐夜话:“二次元的《国语》”——《破壁书》

这本实体版的“萌娘百科”,解决的是宅圈语言和学术语言的对接问题。

(图/小罗)

今年5月,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由三联书店出版了。我在第一时间从傅善超老师那边收到了书,也传阅了一遍,只是一直没想好可以怎样来报导它或是写个书评,加以头条任务逼人,又还有许多游戏要打,就搁置了下来。今天又轮到我写夜话,一时间也没想到其他题目,就趁此机会来谈一谈这本“实体版的萌娘百科”吧。

精装505页,定价88元

“实体版的萌娘百科”是圈内人才会想到的称呼,因为圈外人(或者海外的朋友)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萌娘百科。

──我上面这一段,如果你觉得是冗赘的废话,那你应该是我们圈内人;如果你一头雾水,不知道我到底要说明什么,那你大概是圈外人。而我要呈现的,就是一个圈子在“科普”时常见的问题:你觉得用B来说明A最为简便,但人家对B也一无所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真要说明,那就只有从头讲起,先确认对方懂多少,再在那个基础上逐步“传教”;如果对方真什么都不懂,搞不好还要把现当代的网络科技发展史和文化史讲个半部,这样太累了。

比较常见的办法,是丢给你一个作品、一些链接,叫你自己去看、去查、去“入坑”,入坑以后,一个牵一个,你自己又不是没有学习能力,自然就会渐渐搞懂这些圈内的流行语和典故,也能接受圈内人说明事情的方式了。这对我来说是没问题的,我在好几个地方读过书,跨过很多不同的圈子,而且本行就是文学历史,知道要怎么调整电波去适应新的词库,短时间就练成老司机,来跟大家一起玩梗,然后还可以把古典的、其他圈子的词汇混进来给你多添一味。

萌娘百科:梗梗相连到天边(本句典出歌词“峰峰相连到天边”)

但并不是谁都像我一样有兴趣、有时间、而且有义务来爬梳这些的。而且,如果你所面对的,是前网络世代的长辈,或是有着一套截然不同思维与审美观的另一个圈子──例如,学术界,那就比较麻烦了。最大的麻烦,并不在讲解历史和词汇,而是在,当你自知这圈子里有哪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异常癖性(与性癖)时,你要怎么讲,才能让人家用你所希望的、比较好的态度来看待,而不是把整个圈子连同你都看成不可理喻的变态?

这就是《破壁书》所做的事:端正地以学术的思维方法、浅近的普通白话,来解释、贯通“二次元”或各种亚文化圈的词汇,使之相容。你可以相信这书是可靠的,因为编辑团队就是我们这一辈圈内人而为学者的“网络土著”或曰“数位原住民”。

此外,对学术圈内的同仁来说,要怎么样把满天胡话的网络语言,纳入讲究正规和体面的学术表达方式,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有写过论文、读过论著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论文里面看到流行语或俗话,就好像在古文里出现一些现代名词、西洋名词,即便合理,仍会产生很大的违和感,因为根本有别。一般论文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加引号、加注来处理,但如果通篇频繁如此,就会很难看,而且会让人觉得你是故意在跟它区隔。那要怎样才能“不隔”,兼顾体面,乃至刷新大家对学术行文的接受标准?这就是《破壁书》编辑团队所做的事。如邵燕君老师在《序:一本活在当下的破壁之书》中所写的:

通常你提出“如何和长辈解释×××”这种问题的时候,你有很大机率会得到“抖机灵”的答案,就像许多跟老外乱教汉字、乱讲中国文化的烂俗段子,圈内人看到会乐一下,但如果你是不懂的一方,你应该不会想被这么玩;而如果你诚心求教,却看到一堆答案都是在耍你,或者七嘴八舌地秀起圈内黑话便把你置之不顾,那么你便很难不对这个圈子生出恶感。那么,有没有谁或者哪部百科,是能不带调侃意味地跟大家科普的呢?

要有当然是可以有的,但那样太无聊了,所以给“萌娘百科”编词条的朋友也多半都要皮一下才开心,然而读者是否都能分辨玩笑和正确的知识点呢?又或者,当我们想要不带玩笑意味地和旁人解释一些中国大陆地区“二次元”和网络次文化词汇的时候,我们多少会期望一些比萌娘百科更简洁而端庄一点的解释,而这也就是《破壁书》所做的事。

谨举一例,比较一下萌娘百科和《破壁书》对“毒奶/奶”一词的解释:

萌娘百科的“毒奶”词条,发挥了超文本的长处,使用涂黑和删除线来暗示各种不精确、“不可说”和“不正经”的由来和能指。如果你熟悉此类满天胡话、交互掩映的表达方式,可以很快进入状况,但若想翻译成条理明晰的一般书面语,就比较辛苦了

《破壁书》将“三聚氰铵”这个并非源头,但被加入了“集注”的物事,坦然纳入了正文,用作一种比喻,给予了一个辅助解释的地位,这便是圈内圈外、开不开玩笑都能理解与接受的

除了词条编撰的指导思想和行文风格,实体的《破壁书》在篇章结构上,也当然有别于可以随时增订的网络百科。大家都很清楚,实体书,不适合也不可能做成百科全书,那么,一本实体书,当然要用“精简版”的思维来编,起到一种“懒人包”的效用才好。

北大中文系的师友,自然是精于此道,然而《破壁书》也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了体例格式,而是先有在前几年《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编撰过程中横衍蔓生的“词条举要”,再如邵燕君老师所说:“随着一个一个部落空间被勘察整理出来,一幅网络文化的整体地图卓然成形”,才逐渐剔理成现在这样的。所以,如果您有兴趣于“如何建构一个知识体系”这种问题,《破壁书》也会是一部很精彩的范例。

《破壁书》目录。全书共有6单元,分别为:1.二次元、宅文化;2.同人、粉丝文化;3.女性向、耽美;4.网络文学;5.电子游戏;6.社会流行词

本书的编撰者中,也有曾在我们触乐工作过的王恺文老师,可惜我进来的时候他已离职了,不然这里应该还可以就近问问他编辑过程中的趣事。总之,这本《破壁书》不见得是身为“老司机”的你最爱看的,但它是最适合拿来和其他地区、其他圈子的朋友交流、科普的,谨此推荐。

原文链接:触乐夜话:“二次元的《国语》”——《破壁书》

欢迎在豆瓣或微信(chuappgame)关注触乐,阅读更多有意思,高质量的游戏内容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读后感(四):破什么壁?破壁什么?什么壁书?——由《破壁书》所想起和忘记的

沟通和交流总能带来变化,这是一句饱含哲理、意蕴丰富、惊天动地而回味无穷的“废话”,以及“真理”!

人类曾经竭尽全力用各种方式强调和传播如上道理。民间话语中,这叫“我有一个idea,你有一个idea,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两个都有两个idea;”经济学话语中里,这叫“贸易促进增长,交换弥补稀缺性。”哲学家那头,则管这叫“交往理性能够弥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单方面的不足,促进理性更好的为社会正义服务。”

话虽如此,行则实难!我们这个时代,交流与沟通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似乎从未发生。这是诸多困境的症结和各种绝望的某个隐秘源头。交流从来不是零成本和无障碍的,横亘在世间万物之间有无数的壁垒,显而复隐,隐而复显,忽高忽低,琢磨不定。国与国之间有贸易壁垒,顺差逆差之间,难遂人意;人与人之间有人际壁垒,因而充满猜测妒忌暗算中伤;一种哲学和另一种哲学之间有概念壁垒,这一边是此在“他者”和“能指”“先验”“超验”,另一头却是仁义礼智、天人合一;文学和文学之间也有体验壁垒,苦难体验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的真实的沉重在您那里可能只是化妆的轻佻。

交流的第一步,便是需要便是打破壁垒,架桥修路。

交流何其难哉!

放在我们面前的《破壁书》,便是在做这样的工作。次元壁是一个有噱头有内涵的象征,《破壁书》所代表的和它所企图打破的,便是在中国当下广泛存在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壁垒,存在于青年人与中老年人之间的壁垒,存在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事实上,有些壁垒是人为地恶性地设置的,而有些壁垒则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存在,它只是“存在本身”,生而为人,孤独常伴,如此而已。它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如同空气存在阳光存在,如同你我存在。而打破壁垒的行动,才是真正信封“存在先于本质”的,并企图赋予这种存在新的本质的勇者行为。

是的,打破壁垒不只是惯性的机械思维,也是勇者的创造性行动!这个“破”字因此听起来很有劲道,像是拿着刀枪剑戟,冲破了某个十恶不赦的阻碍。我们不是游侠剑客,但这种行为,却肯定会为效率和爱的发生创造足够条件。

勇者的创造性的行动,这就是我对邵燕君老师写作团队和本书编辑团队的评价。

破壁书的“破”与“立”,实际上是要通过文化概念和语词定位,完成一种沟通和交流,这些语词和概念所附着的思想和感觉,也因此得到了高效的传播和广泛的感知。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自天竺跋山涉水来到中原,翻译佛教典籍,传播佛陀智慧,于是汉语中多了沙门文化,也多了“境界”、“世界”、“实际”、“真理”、“相对”、“绝对”、“单位”、“刹那”等一系列佛学词汇。而今天如果没有这些词汇,我们的哲学传统、文学传统也都不复存在了。

英国近代史上,著名批评家、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编写英文大词典,那本大书成了那个年代的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凝结,他们都从这本词典里是允许自己想获得的某种词语带来的生命感觉和社会认同。

同样,《说文解字》,一部煌煌大书,把中华文明凝结在一个个象形字里。

再如,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则把那个年代的文化生活和感受方式融进一个个关键词里。

如果说这本《破壁书》的确做了什么,以及他确实想做什么,便是与上述诸位先贤大哲同样的事情。通过语言,让不同的生活方式彼此肌肤触碰;通过文化概念,让存在之家开门迎客;通过感觉和体验,让理解和爱发生。

壁垒有何邪恶之处?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在我看来,壁垒尝尝会产生极端误解和过度想象,仅举几例:

遥想80年代,从敌方电台传来邓丽君温情脉脉、婉转优美的歌声,它很快俘获了年轻人的感官系统,如同电影《芳华》里所描述的那样带有断裂性意味。同样,这本《破壁书》也不只是冷酷概念法则表,也代表着年轻人的一部分感觉的凝结和汇存。

水有其性,避高就低,文化的自然属性其实也和水一样,都会自己流动,而想不让它流动才要设堤坝,造壁垒。

青年、亚文化、网络听起来似乎有些像是让人警惕的事情,因此也常常有人试图强加壁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青年文化与中老年文化的“贸易”里,青年人获得了更大的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贸易顺差”。阻碍来自政治命令,也来自于某些学术权威。然而,细想起来,这一代年轻人从没有也总不会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也并不是妖魔鬼怪,因此需要某种降魔除害。它们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如同曾经的年轻人听邓丽君读王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年轻人并不想干什么独异性的事件,他们和他们的掌纹一样,只想自然生长。我总感觉,这种自由生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其实也促进了促进经济增长,增进了社会正义的传播,改善了生活美学和生活质量。

我们都是好少年

福柯在20世纪写下《疯癫与文明》,探讨我们是如何用话语的暴力,让疯子成为疯子的,之后他又发表了关于《不正常的人》的讲座,探讨为什么会有“不正常”存在。其核心可简单概括为,并没有什么是不正常的(abnormal),只不过我们需要让它们成为了不正常的,于是出现了不正常。“不正常”因而是一种强加的状态。网络亚文化群或许还没有到达这种惊悚地步,无论是网络小说圈,短视频圈,论坛圈,还是有各种爱好结成的小圈子,都还在蓬勃发展。不过,似乎“不正常”已经成为了对他们的评价标签。

这是人类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当权者总是上了年龄的先生们,于是会对新事物会加以警惕,而当那些熟悉新事物的人,成为掌权者之后,他们又会对下一代年轻人加以警惕。80年代的存在主义是文化污染,而如今存在主义在学院派里面几乎过时了,我们都在聊拉康和德里达,巴迪欧齐泽克,如果谁还说萨特,诸位理论青年便会侧目而视:哪个时代过来的人啊?

新事物总有一天会变旧,变旧时,它也就无公害了,只成了亲切的怀念。

于是我固执的认为,这些我们如今认为比较新潮的网络小说,和网络文化词汇,也有一套会变成字典里的词汇,变成白发飘飘的文字老翁,未来的人们会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正义”,寻找他们自己的“浪漫”,以及得到他们想要的“快感”,希望那个时候我不会站出来说,“宅,爽腐……”等是具有合法性的词汇,而你们的火星文、冥王星文和海王星文、土星第二卫星文就是没有合法性的词汇。

事实上,不仅在两代或者三代人之间,在同龄人之间也存在彼此的壁垒。我一次曾偶遇x君,二人都是人文类专业学生,也都是网络文化发展见证人和参与者,我对自己知道的网络小说作家如数家珍,对有趣的网络论坛也侃侃而谈,而看对方时,他嘴角微抿,眉头稍皱,眼袋下垂,显然说到了他的思想国度之外的疆域——也就是说,那些是对方完全不熟悉的所在,他对此并不感冒。接下来他也娓娓道来,我竖耳一听,是一些粉圈的活动和谈论,一些萌宠网站的发展和有趣视频,也我所不熟悉的。年长老者或上一辈的先生们,看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天拿着手机,抱着电脑,畅游虚拟的无何有之乡,总觉得我们自己交流起来自然是畅快通顺的,觉得我们都是所谓的网络文化爱好者,理应彼此熟悉,可以沟通对话,相互理解。然而事实上,我的经历证明,并非如此。

我们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破壁书》的意义还在于,他在企图建立一种在网络文化圈一套传播最广的通用语言,画下一张地图,拈出一根指南针,网络内部也需要打破彼此次元壁,促进文化之水的流通。现实中,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偶像,因为热爱不同的网络文化圈,而在网络上发生冲突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很多时候,争吵有益于真理的诞生,辩论能促进逻辑的通明,正如同适度的疾病是对健康的提醒,然而,更大型的冲突往往由于利益的纠纷,沟通的不畅,或者欠缺根本上的宽容。《破壁书》是对网络群体之间的沟通提供的方便的通货,是网络文化内部相互理解的和平宣言。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网络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把纸质文化和现实世界中的很多文化等同于精英文化,这种看法是纯粹的逻辑推演,缺乏一定的经验与材料的支撑。

网络文化之所以为网络文化,是因为它是一整个的世界。

如同现实世界一样,它也包含了高雅与通俗,网络社区上也不只是嘻嘻哈哈和娱乐至死,也有知识传播如“知乎”,审美改造如“豆瓣”,读史明智如“天涯”。网络上能看到传播最广的小说畅销书,似乎比较通俗,而如今在豆瓣,知乎和朋友圈等小社群里,也有很多文艺到极致,先锋到极致的小说作品,他们也是网络小说。在网络上,固然有很多逞一时口舌之快,意气之快的群落,也有很多反复思索,寻求材料与证据的,知识传播和知识精英群落。是的,网络上也有文学,甚至也有纯文学,也有学术,也有哲学,也有高级的自然科学。

这个观念是的确需要发生变化,网络,不是一个娱乐区域,如同曾经的赌场,青楼,茶馆酒肆那样,像现在的游戏厅,网吧,KTV那样。它是一个完全对应于现实的完整的世界。

我要反三俗

而且,关于文化的低俗与高雅,谁来定义?哪种定义更有合法性,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林海雪原》这样的小说,到底算严肃小说还是消遣小说呢?高雅还是通俗呢?它的叙事模式和人物塑造很显然都是通俗式的,曾有学者研究认为,它顶着政治高度正确的帽子,但隐含的叙事法却与“四大奇书”和“三言二拍”是一路。

尽管如此,这种通俗性却并没有损害它的“经典性”。《林海雪原》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据任何一部《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版面甚至一个章节的内容,享受着金庸、琼瑶、韩寒、郭敬明、唐家三少等其他貌似更会讲故事的作者远远无法享有的地位。诸如《红旗渠》、《红日》、《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也与它类似。如果广泛的受众认可是其当选理由,那么后几位诸如金庸、韩寒等作者都不输于他。我细究其原因后发现,一切还是由于它与意识形态的紧密勾连,构成了一个特殊时代里漫长的值得反复阐释和玩味的文学现象。它处在一个主导文文化、残余文化、新兴文化都压缩在一起的历史年代里,它将三者合而唯一,成就了一段“文学神话”,成为那个年代俗文学中较为成功和雅致的作品,这可能才是真实的原因。

网络文化能否出现“经典化”作品,很有可能,如今的种种经典有没有可能会贬值?同样很有可能。立法者与执法者变成下一代人的时候,文学史怕是又有一番重新书写的腥风血雨。

要而言之,网络文化里鱼龙混杂,有好有不好,但就大部分内容来说,它们尚且还是中性的。希望各位大小朋友,老少朋友,新旧朋友们,在对待网络文化时,千万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马克思),或者一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扔了出去,完成“自我之否定”与“否定之否定”。毕竟走路畅快,坐卧舒适,而摔跤,很疼!

本书的体例很有趣味,保留了词典所具有的诸种特征,包括索引目录,例句,既方便查询,也方便理解。

不过,对于很多网络菜鸟来说,这本书可以起到开疆辟土的作用,对于我这种网络老鸟来说,有些地方便稍显不过瘾了。例如“宅”,我在读的时候就不断的自动脑补,很想把文艺宅,学术宅,军事宅,游戏宅纷纷单列一个词条,每样写上几千字而后快。再比如看到网络小说领域的“凡人流”,我也许会置气,为什么有凡人流和无限流,却没有洪荒流?这不公平吧。比如看到了升级、代入感、金手指,就暗暗感叹:为什么就没有拉仇恨和打脸或者踩人?这些在网络小说的叙事谱系里面可是家族词汇啊,不能只要哥哥不要弟弟,只要爷爷不要孙子吧?看到了网络游戏那里的“奶”和“治疗”,就想问一下,那为何没有物理系,法术系,封系?比如谈到电子竞技时,为何连魔兽争霸领域里两次获得wcg世界冠军的sky大神,都闭口不提,存何居心,有何动机,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上一自然段不过是匆匆戏笔,事实上,如同作者在序言中自己所说明的,这不是一部流行词全集词典,也不指望囊括所有网络用语,而是一部关键词词典,是作者对具有语种代表性和一定文化概括性的收集和思考。

这也证明了我上文所提到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网络文化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词语,词语增殖的速度远远快过我们大脑的新陈代谢,如今网络场域中爆发出来的泥沙混杂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储藏千年文明的整个图书馆的存量。大部分网络老鸟和网络研究者,对于不熟知的领域,也只能做一点学术考核工作,以便所言属实,不犯错误。

我还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作为一个伴随着网络文化一起成长的90后,网络用语和传统汉语并非是隔绝分裂的,网络用语也并没有“污染”现代汉语。事实上,一种语言都需要不断丰富才能发展壮大,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丰富壮大的必要条件,今天已经没有人认为佛教用语在污染现代汉语,因为现在他们已经融入到了现代汉语的回路和脉络里,成了机体的皮肤、血脉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说“境界”时,我们觉得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谁还会去考证它来源于佛教用语?

人都有维护自己“身份认同”的倾向,这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只是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常识,所以,在宋词诞生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他不入大雅之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元杂剧明传奇和明清小说那里。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也有人痛声疾呼:白话文是对文言文的是污染,这种声音在今天或许还存在。当然,上述所述的所有例子,彼此不同,把它们装到一个框里面会有,强行分类之嫌。到此打住。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与自己的回忆重新对话的过程,是自己心中的严肃的文史哲类储备与网络文化的矛盾重归于好的过程。也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雪夜闭门读“禁”书

我也期待,这部《破壁书》将来能带来更多的网络文化研究,如《网络文学关键词》《网络哲学关键词》……把某一种文化类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涵外延,以及它们的意义和局限,昭示出来。我相信,如果真有一部精彩纷呈的《网络文学关键词》或《网络文论关键词》,传统批评家,文论家和作家呢,是会得到很多新的收获的,说不定中国当下自发的很多网络文化和那些欧洲最新的理论思潮,如阿甘本、斯蒂格勒等,有共同共鸣之处。

我也期待,如果能够把语言变化的谱系也描绘出来,会不会更有意思?例如,从《说文解字》的文化到《破壁书》的文化,我们表达负面感觉的语汇都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当然,随着网络语言学和网络文化学的发展,将来自然会有人完成这些工作。

如同网络流行词“拉仇恨”和“鄙视链”所体现的,在这个时代,恨因子和鄙视因子生长在文化的皮肤里。恨为何如此猖獗?情绪是有物质性的,我们转头而去、冷眼旁观的时候,恨在增长;而当我们看见彼此、伸手触碰的时刻,爱就在发生。

希望这部《破壁书》能为愿景中的种种美好变化,开一扇门。

(作者弘明,火星文学院与地球文学院联合培养,文学博士在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