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精选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精选

《德里纳河上的桥》是一本由[塞尔维亚] 伊沃·安德里奇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一):历史的瞬间

颁奖词里说安德里奇“采用客观的史诗形式进行创作,使自己成了祖传经验的阐释者,正是这些经验,使一个民族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委员会认为作者是在探讨“在敌对力量和冲突的打击和苦难中,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是由什么样的力量铸造出来的”。我认为,安德里奇不仅以民族和国家作为最大的主题,更将个人的命运熔铸在了历史长河的一段塑像中。

他写道,“他们出于自古以来的传统本能,把生活分成许多瞬间的感念和直接的需求,并将自己融入这些需求和感念之中。一个人只有这样分别生活在每一个瞬间里,既不展望未来也不回首往事,才能忍受这种生活,也才能竭力坚持美好明天的到来。”可以说,虽然德里纳河上的桥联会贯通的是一段连续的历史,这一历史却由一个个的“瞬间”构成。历史的厚重给人的感觉实际上是量子化的,它由一份一份的某个具有意义的瞬间组成。而安德里奇告诉我们:想要在历史中生存,你就得存在于某个瞬间之中,你要活在当下!毕竟,作为永恒的象征,德里纳河上的桥也有倾颓的一天,顽固到底的阿里霍加也有倒下的一天,而当那个看似背负一切无所不能的罗蒂卡终于被迫跳出了那个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营旅馆的“瞬间”之后,她也发疯了。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二):随想 德里纳河上的桥

《德里纳河上的桥》 波斯尼亚这片土地,曾被土耳其人统治长达6个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其暴力的强大的手段奴役这里的人民。维舍格勒小镇由于地处波黑和塞尔维亚边境,是小亚细亚半岛进入巴尔干的必经之地,所以难逃土耳其苏丹的铁蹄和鞭笞。不过,武力终究不会长久,反抗虽然微薄但未必不奏效,铁血也被怀柔取代。于是,比土耳其人聪明的奥地利人从西边南下,他们不是充满战斗性的伊斯兰教徒,反而信奉温和的基督。他们以其先进的科技和理念,采取非暴力镇压的方式,逐渐取得了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人的信任。值得玩味的是,土耳其人先派来的是军人,而奥地利人先输出的是商人。他们带来了新式思想和风尚,通过一次次征兵实现了人口流动,用老兵退伍返城-新兵接续服役的方式,使西方先进的生活模式一代代渗透到这座小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巴尔干的文化和塞族、波斯尼亚族人的思想。奥地利人让巴尔干老百姓产生了种种错觉:可以有财富自由的野心、追逐镜花水月般阶层流动的行动、被制造的无止境的欲望和兵不血刃就乖乖缴税的自觉。同样是被异族统治和殖民,前后几百年的方式和造成的改变大相径庭。但不论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主观是否接受,武力的暴力的强制的也好,温和的怀柔的渗透式的也好,客观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不可磨灭。这段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不由得让人联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好似波斯尼亚在土耳其统治下的缩影,而奥地利人来了之后造成的波斯尼亚式的改变,谁说今日在中国看不见蛛丝马迹呢?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三):历史的演进——《德里纳河上的桥》的启示精神

从一座大桥勾勒巴尔干地区400多年的历史,前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在他的的长篇史诗《德里纳河上的桥》里完成了这个创举。小说重点讲述大桥最后100年内的历史,前300多年看似浮光掠影,其实只是历史的无为罢了。作者用大桥串联起全书的各个支点,结构看似松散,其实关联绵密,丝丝入扣,分毫不乱。大桥的兴亡具有强烈的时代启示精神,对于处于变革中的我们,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大桥始建于400多年前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作者用了一些神话传说从侧面勾勒大桥兴建时期的历史情景。桥旁维舍格勒小城百姓的负担和反抗,以及建成以后,作为联结东西方的这座大桥带来的经济意义。大桥的管理家族阿里霍加家族400多年的兴衰变化,是和这座大桥紧密联系的,也是维舍格勒小城人们生活变迁的一部分。可以说,大桥的历史就是不断被边缘化的历史,也是小城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历史。变化的萌芽最早体现在姑娘法塔身上。这个追求自己真正幸福的姑娘最终不免香消玉殒。变化的发展在底层贫民的代表独眼龙萨尔科身上。萨尔科虽然无知,被人嘲弄奚落,但是在绝望之中却爆发出觉醒的力量,虽然这力量是无知的,甚至显得愚蠢。变化的兴起在大桥的最后几十年,集中体现在在城门旁高谈阔论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多为大学生,代表着新的力量和精神。最终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爆发,德里纳河上的这座大桥因此被炸断,旧时代的代表,大桥的守护者阿里霍加同时心脏病突发而死。

说到历史的变化,不能不提到罗蒂卡这个人物。罗蒂卡酒店的兴衰,其实是人们道德变化的结果。随着新的外来人口的进入,他们带来了新的道德风气,有好有坏,同时带来了新的经济运作方式,有正当的有不正当的。罗蒂卡酒店在旧时代生意兴隆,罗蒂卡因此能扶助家族里的贫寒子弟读书。在新旧交替时期,罗蒂卡酒店尚能支撑,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酒店愈加惨淡经营。最终在战争中毁于一旦。其实即使没有战争,罗蒂卡酒店的破产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是作者不愿让这个拼搏了一辈子的女人败的那么无光吧,战争是个容易让人接受的台阶。接受过罗蒂卡资助的那些子弟,也在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然而都不能让罗蒂卡认同。唯一由罗蒂卡安排了命运的姑娘,最后却结局悲惨。罗蒂卡最后心力交瘁,昏迷不醒。罗蒂卡的失败,不是她个人的耻辱,是时代的道德混乱和演进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的,而她只不过是时代的牺牲者之一。

通过大桥这根纽带,作者联结了四个多世纪的历史。大桥的历史在走向终结,而桥旁小城维舍格勒人们的历史却在前进。一件物体总是有寿命的,但是时间长河却是永无止尽的。象征旧事物,旧时代的大桥和常变常新的维舍格勒城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小城历经战火,却历久弥新。变化总伴随着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就像那群大学生,胆小爱幻想的佐尔卡,爱慕虚荣而又没有真情实感斯蒂科维奇,忠厚勇敢的格拉欣恰宁……每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都要品一品这杯混合的鸡尾酒。

线性结构的演进,情节与历史叙述同步。在这部精巧的作品中,浓缩了一切演变的情景,这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历史眼光,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具有既沟通古今,又画龙点睛的如椽巨笔。整部作品极少评论,然而读者却心领神会。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历史之外,而又无时不在其中。读罢全书,不禁想起前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一句台词:“真是座好桥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