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向原野》读后感摘抄

《心向原野》读后感摘抄

《心向原野》是一本由[英]理查德·梅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向原野》读后感(一):离自然更近一点,就是离焦虑更远一点

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它就深深的治愈了我,或深或浅的绿色,给心灵带来了一种平和与喜悦,仿佛这一刻所有的躁动都可以暂时抛诸脑后,只享受当下的宁静。而这本书让我们去回到大自然中,重访大自然,让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作者梅比在完成人生最困难的作品,之后虽然事业上迎来了巅峰,但却突然患上了抑郁症,陷入了恐慌失措之中。而他通过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解放自己,而重获了身心健康,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疗愈力量的伟大。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当下的境况,现在全国都在大范围地生病,并且还同时面临着心理的紧张和担心害怕,负面信息一波一波涌来,如果我们每天都困在这些电子设备和社交网站带来的信息之中,无疑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一个成本最低、最方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去亲近大自然,也许我们身边并没有原野和森林,但只要有绿色的地方,只要我们能寻找一些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就能够放松身心,在那一刻我们可以什么都不想,放空自己。

可能是因为作者自身就是一个博物学家,所以才能对自然万物如此通达,我们虽然不懂博物学,但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里读出大自然的微妙和多彩。自然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生生不息,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的转变,从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者到一个真正的自然热爱者和敬畏者。也许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与自然的连结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书中,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想放下它,去走进自然。

就像我们北大哲学系的刘华杰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学哲学,不能只看书,还要阅读大地。”愿我们都能在阅读大地的过程中被治愈!

《心向原野》读后感(二):人生不是轨道,而是原野

“选择在哪里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生而为人的自由,也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之一。”

1845年,28岁的梭罗搬到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过上了“一种更为高级、更具灵性的生活”。因为他坚信“荒野蕴藏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身处现代社会,梭罗式的自由变成了稀缺品。我们都在不自觉地攀爬社会的阶梯,可惜总会遇到失落、失望甚至失败,夜深人静陷入绝望的emo后,心底也会涌出一走了之的冲动,第二天早晨继续拖着困顿的身躯爬起来内卷,周而复始。这几年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无法实现,只能靠城市周边的露营、公园里的野餐、近郊的踏青,短暂远离喧嚣亲近自然。

英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的新书《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讲述了筋疲力尽的他搬至东安格利亚原野,广袤而灵动的大自然如何唤醒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

梅比的经历可谓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写照。刚刚完成这辈子最困难的著作《不列颠植物志》,正值功成名就、人生巅峰,梅比却陷入了抑郁症的泥潭,终日躺在床上无法做任何事,还被迫住进了医院。“多少年来,我一直用工作来修补和掩饰生活的不如意、感情的失败、内心的孤独,以及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执念和恐惧。”

梅比坦诚地书写自己中年的种种困境,详细记录了治愈过程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决定“到处走走”,去大自然中寻找答案。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源自一种“猎人空手回家的落寞”,这种失落感刺激他将来要变得更加成功。然而在“或战斗或逃跑”之外,生物遇到麻烦时还存在着第三种应对方式。梅比在书中提到,人类的抑郁症类似于生物界的“植物撤退”策略,在巨大威胁面前,生物都会出现自我抑制,这是一种明智的反应,危险消失后,要及时“植物前进”,重新与万物建立联系,一种朝着自我平衡的缓慢回归过程。生活是一层一层铺垫而成的,选择世间最漫长的办法解决问题,也会遇到最多的变数与乐趣。

随意翻开书中的某一页,都会不自觉置身于色彩斑斓的原野中,触碰到动物的灵魂和自然的本质。浮雕似的赤杨、粼粼的波光、撒娇的小猫、跃动的雨燕、从沼泽中脱困的狐狸、御风而行的赤鸢还有温顺优良的泰班野马,甚至朋友雕刻的巨大木球,经由梅比细腻而专注的描绘,瞬间变得活泼自然。

作为一本博物学著作,梅比充满文学的笔触传递了万物有灵自然观。梅比既反对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或管家的机械论自然观,也不支持人类应该臣服于自然,让大自然“带你摆脱自己”。他认为人和其他生物都是万物的一分子,大自然是“万物呼吸的尘世间”,推动着物种形成多样化、灵活性的共生关系,既坚守自己的阵地,也不侵占他者一分一毫。

一番奇特的自然疗愈,曾经暗无天日的荒芜化作阳光普照的丰茂,美好又回到了身边。用梅比的话来形容,“我重新设定了黑暗的模样”。

《心向原野》读后感(三):逃避可耻但有用

一个人好不好,他周围的人可能褒贬不一,有一种判断标准,不管别人说他多好,可是他对我很糟糕,那对我来说,他就不是一个好人,大家说他很糟糕,但是他给过我温暖和友爱,那对我来说,他就是一个好人。而判断一本书好不好,我是这样判断的,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的:“我喜欢的作家是:我在他的作品里能重新找到我的世界,作品里一切景象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它的故事那么有趣,那么贴近我的心,和我自己的家庭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这生活虽然不像乐园,但整个来说总是一个不可名状的幸福的源泉。”而《心向原野》就是我在俗世里的另一种向往的生活,哪怕它可能有些理想化和乌托邦,但理想不会因为不能马上实践就褪色,就像诗人的想象力一样,哪怕荒唐,但依然美好。

“人遇到麻烦了会换个地方躲躲”,而我自己的半生也都一直在逃离,逃离原生家庭的痛苦可能要伴随一生,从上大学离开家的暂时自由,到背井离乡去工作,无不是为了逃离上一段经历的不愉快,因为爱而不得想逃离一个城市,工作人际关系的负累也让我想逃离工作,但是为了生存,只能一边负荷,一边逃离,我知道了人这一生总是麻烦痛苦不断,也明白从来都不是一逃解千愁,但是如果我不逃,就会如溺水的人一样,没办法活下来。也曾想过何处才是我的归宿,永远也是无解的,今年读了几本书都是倡导回归自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梭罗的《瓦尔登湖》、《带自己回家》,这样闲散的文风可能是我以前不会静心去读的,但是心灵是自己的医生,它知道我需要什么,所以和什么书结缘也是自己决定的,慢慢找到了答案,或许大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永远的归宿,就像黑塞在《悉达多》里找寻一生的答案,要去问河流,听河水的声音去找寻答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来自大自然。

继梭罗以后,又发现了一个自然派作家梅比,书面设计也是我喜欢的绿色,城市化进程伤害了,我需要大自然的治愈,心灵也需要保养,书就是最好的保养品,大自然是最好的朋友。打工人的无奈没办法说走就走,但是翻开书可以让思想和心灵沐浴阳光雨露,到大自然里去吧,心灵在召唤。朋友如果你也有解不开的结,不需要寄希望于任何人可以给你答案,到大自然里去吧,到原野里,风会给你答案,河流会倾听你的痛苦,小草可以接纳你疲惫的身体。

因为自己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同事会问我周末会不会无聊,我简直不可思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到底什么是无聊,在人群中就不无聊了吗?自己一个人就是无聊吗?周末我可以带狗狗到草地里奔跑,坐在树下听风声,还有好书的陪伴,怎么会无聊,只有在人群中才会让我觉得无聊乏味,既然不能逃离这种无聊,只有靠周末的放空来给自己充电。

人在俗世中真的无处可逃,我能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里读到一丝无奈,这份悠然里牺牲了多少代价,辞官隐居家里人真的都支持吗?隐居的贫苦有没有后悔过,而我即使去了农村可能也没办法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我常常为自己无处安放的肉体而难过,那么就让心灵去流浪吧,感谢《心向原野》的出现,让这颗漂泊的心有一丝慰藉,我不能说这本书是完美的,但是哪怕只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安慰到我,那太就是一本好书,早知道在人群中我们每天说了那么多活,甚至没有一句话能直击灵魂,沟通越多只会让我的心灵越烦躁,所以我尽量减少社交,让这颗心灵少一些烦扰。

“小黑总是在我面前晃悠,抬起头看着我,像是要和我说话,每每看着她的小脸儿,我的心都要融化了”,看到这里更觉得梅比是我的朋友了,我喜欢狗狗的热情可爱,对猫一直有点惧怕,感觉这是一种阴暗的小动物,后来出租房老鼠实在猖獗,对比起来我还是更怕老鼠,所以决定了养猫,从一开始的紧张不安,到现在每天疯狂晒猫咪,我充分体验了铲屎官的乐趣,当小猫咪每天早上喵喵喵对着我撒娇要冻干,我是没办法拒绝这样一只小可爱,昨天晚上猫咪跳上床睡觉,还挨着我很近,心真的融化了,这种被小动物信任的感觉太好了,我甚至很久没有在人类身上得到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感了。无论是撒娇的小猫、从沼泽中脱困的狐狸、御风而行的赤鸢还是温顺又优良的泰班野马,甚至大卫·纳什雕刻的巨大的木球,经由他的描绘,瞬间变得活泼自然,充满性格。我深信热爱动物的人也热爱大自然,因为这两者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人也是柔软的人,会为一颗小草的干枯而难过,为小动物的离世而心碎,他怜悯自然的一切。

逃离人群到自然中,逃离人类很多无效的语言沟通,享受和小动物的互动交流,或许未来这种生活方式会被更多人发现和认可,而我们也更需要这样的书来带我们去发现自然之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