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锦集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锦集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是一本由沈诞琦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一):僵硬的细节与宏大主题

额 文章显造作。细节上的缺失造成的。一句话就一个情节过去了,这样的描述太多,以至于我忽然会忘却这是短篇小说。语言。。。真的有点意林的气氛。差距还很大。比如拿叶世佳的任何一篇文章来比,就会好看很多。

不过里面很多主题真的好新颖。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价值。其实我是没有理解过宗教的。其他作家写不了一些这样的主题,因为他们视野达不到这样的位置。但写作是一门技术活。creative writing不是academic writing。我们感受到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但感受得还不够深。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二):我干嘛要看罗丹传

《午夜巴黎》里,男主角Gail和未婚妻商量婚事,未婚妻却暗恋一个在索邦讲学的伪学究。在思想者的雕塑下,伪学究和导游争论,坚持说卡米耶是罗丹的妻子。Gail忍不住纠正,说自己不巧刚看完两卷本的罗丹传,卡米耶确实是情人,不是老婆。这段情节耐人寻味,倒不是伪学究犯了常识性错误,让Gail在未婚妻面前出了口恶气,而是紧接其后的对话。未婚妻悄声问,你什么时候看的罗丹传。

Gail说我干嘛要看罗丹传?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三):中国特色的译体作者

第一次读沈诞琦的作品是 2012 年,《最漫长的前戏》。时隔四年光景,关于她的争议还未平息,但看书,从来都是就字论字。我喜欢她笔下历史中死了成千上万次善良堆垒成的前戏,仿佛站在靶心前注视着尚未抵达终点的箭矢,时间凝固,岁月缓慢,雾霾静静下沉,一双人随着生与死的气息上升。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书名在给这本书一个双重暗语的同时,也在披露她自己——中国特色的译体作者。你无法想象她不用这样精致的西方笔触写作的样子。《最漫长的前戏》《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这两篇尤其令人欢喜,读过多次,你一眼望过去,溯流而上地读着,有快感,与两位主人公情绪与肉体的跌宕,冷热交替,几乎同频。

其他作品(除了《封笔之作》)犹如它们在本书的位置,较为平庸,有时你觉得像读一位在翻译体中浸淫数年的外国语学院讲师的习作,有时你会感到一位曾展露天赋的比较文学研究生,因为耗于研究与平衡创意而无意中削夺了天赋。

读过译文非常出色的作品,也读过原文非常出色的作品,触及明快的文字,总是令人感动。读中国特色的译体作品,读这本书,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你会在隔膜中,体会文化彼此感染交缠的气息,亲密?是的。无间?不。

沈的第一部小说集,能看到她的非虚构影子,也许某几个角色里,有她深深回忆,作为一个交代,已经足够,愿她好。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四):对其主题和语言的一点观察

主题:前面是关于写作、激情,后面则是性爱——道德(宗教)之间的冲突。虽然主题鲜明了,火力集中了,但同时也限制了讨论的深度,性爱啊道德啊终究还只是一个个千篇一律的大口袋,其实还可以把口袋打开来,看看具体你能拿出些什么的。它的灵动、跳跃以及由此带来的举重若轻的微讽语气会让我想到卡尔维诺以及他的超级马科瓦尔多系列,而它香艳、潮湿的另一面则让人想起海明威那本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关的小说集,我的意思是,同名的短篇小说集应该有不同的篇目选择,但简言之,就是人人都有精神病。

语言:灵动而准确,充满了控制感。但有时太过于控制(我常感到抱歉,为什么我不愿意再读一遍,以指出这些地方),让人觉得,玑衡只愿意对她的人物理解道她自己恰好所需要的程度。她只顾自己的思考,但打算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人物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魔术般的窥视信道。她像一个熟练的药房先生,不停地拉开一格格红木小抽屉,取出所需要的药材。我们固然惊奇于药库的富有和神奇,可我们有时候并不把自己当作病人,或者不仅仅是当作病人,而更想自己直接成为那个药房先生。甚至也有可能,我们想辨认出自己是哪一种药,当她拉开抽屉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不想得到它,我们想的是,应该躺到哪个抽屉里。

我想说明两种不同的观察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观察深度。但对于两种目的的高下,我还未学会区分。

2017.5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读后感(五):。

《最漫长的前戏》:对爱情与欲望的摹画,在作者这儿非常不“中国特色”——没有中产阶级房子和钱的焦虑。智性追求和本能情欲,总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想看看作者怎样圆这个不太寻常的预设。刚开始读时,抱歉我总是想到另一位海派作者,安妮宝贝。

《棺材匠》:“人类学家”以一种无知、傲慢、虚荣的殖民主义者形象出现,相较之下,这一篇作品宣示更加接近非洲加纳艺术家(或者任何一种看客情愿赋予的称呼)的本然生命状态,这是故事的虚构性所内含的天然优势。当我用中文阅读这样一个关于“非洲”的故事,这个事件的荒谬属性,恰似马尔克斯看到中文译版的《百年孤独》。作者想要用幻想叙事,来弥合“译介”的不可能性。

《巴西小姐》:“阿迪认为,乔治和安德里娅在一起的最大优点就是他们能互相谅解,乔治能原谅安德里娅的美貌,安德里娅能原谅乔治的财富,归根结底,这不是婚姻最需要的吗?” 从殖民地的上流圈子向外看是怎样的,大概就是这样的。

《牧羊》:如果这个世界对人类的最大诱惑是放荡、随性、兴之所至和灵性的癫狂,在接受了这个诱惑之后,人们要怎样重建和延续一种有秩序的、文明的生活?如果作者对理性的辩护是你无法接受的结论,那么看看她怎样从疯癫中走来、在文明和疯狂的边缘选择了其中一边。

《音乐教育》:充满了细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没文化的、温顺的女人,自然而然地沦为家庭暴力的对象,而后自然而然地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痊愈。

《卡莫拉》:由真实事件改编,看看Jane Campion的Holy Smoke,西方文明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白人女孩,选择接受印度教或其他灵性的信仰,受此引导度过背离主流的生活。(这样的叙事原型也是非常white的)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Oh, here you ar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