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导演课》读后感1000字

《导演课》读后感1000字

《导演课》是一本由[英] 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 / [英] 保罗·克罗宁 / Al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演课》读后感(一):影像时代的写作者宝典

作为一名正在练习写故事的人,我逐渐意识到,一切叙事的起点已不是话语,而是头脑中的视觉元素。我得先建立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将人物安置进去,将场景中的细节组装起来,再开始安排人物的行动。我猜想,这对于一个看过几百部电视剧及电影的创作者而言,是很难避免的。有时我会好奇,前影像时代的作家如何写作,他们对构筑真实世界的理解应该与我们是不同的。变形金钢与詹姆斯·邦德都是真实的,就在银幕上,如假包换。你实实在在看见的这些画面,算是虚构吗?

《导演课》直到全书的最后一百页,才开始正经地讲解电影语法。第一部分的笔记、讲义都在关注虚构叙事的本质。当然,这都是一个导演眼中的虚构叙事。今天,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展示,而非讲述”已成为写作铁律,所以这本书也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宝典——你可以学习所有虚构故事的核心元素与核心技巧。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学习如何增强故事的“视觉效果”。毕竟,导演面临的挑战与网文作者的大不相同——前者需要依赖潜台词,保持凝练,不浪费一个镜头,后者则需要注水,再注水。

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对待故事的态度是非常朴实无华的。他几乎没花费什么篇幅讲解“闪前”、“闪回”等曾经专属于电影的技巧,反而提醒学生要对此类技巧保持克制,要了解它们对叙事动力的负面作用(相比之下,当代小说中充斥着对这些技巧的借鉴)。作者所强调的是故事的结构,在对结构的精心编织中获得叙事动力与戏剧张力。在结构之上,对核心人物的刻画才能为作品带来情感层面上的质感。

麦肯德里克导演生涯的活跃期是1950-1960年代。当时,有声故事片已发展了小半个世纪,而更为先锋的现代主义电影美学也在崛起状态。 麦肯德里克对当时新兴的无情节或反情节电影叙事做出了回应。颇有意思的是,他的回应大量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无论是传统的体现人物积极意志的英雄叙事,还是现代反转版的人物消极意志的复杂呈现,都没有脱离对戏剧结构、戏剧张力等古老原则的探索。颠覆原则只不过是探索原则一种方式。或许作者认为故事的本质是根植于人类学与心理学层面的。作为创作者,创造力在于链接未来,使用新的媒介与技术,从故事的本质中开发新的资源,再次讲述人类心底深藏的神话。

《导演课》读后感(二):如何成为一名导演

近十来年,在国内电影界有个说法,那就是导演的门槛太低了,似乎什么人都能当导演,小品演员/演员、歌手、作家甚至是诗人都开始执起导筒。当然,这些人的尝试有成功有失败,而且也不能说一定要什么身份才能做导演。但成为一个类似于电影作者性质的导演,或者说专业导演,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导演课》这本书普及了如何做一名导演,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导演需要修习哪些“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并非纸上谈兵,作者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和编者保罗·克罗宁都具有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前者作品有《白衣人》(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曼迪》(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贼博士》(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成功的滋味》等。1969年他投身教学事业,成为加州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在学科创立、课程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者编著多部导演访谈书籍,如《赫尔佐格论赫尔佐格》、《对话电影导演》系列中的《罗曼·波兰斯基》和《埃罗尔·莫里斯》,并且拍摄过《麦肯德里克论电影》等纪录片。

从“课程内容”来看,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戏剧结构”讲述了前语言的电影符码、电影故事、信息交代等内容,第二部分“电影语法”则讲解了心理空间、压缩银幕时间、视点、轴线等“知识点”。

为这本书写推荐序的可是好莱坞四大导演之一、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他如此评价作者及其著作,这本书——这本无价之书——凝结了麦肯德里克毕生的心血。它的作者满怀着热情,投身于导演工作与电影艺术之中。在此之后,他致力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的学生。如今,我们所有人都看到它了。这是一份多么贵重的礼物啊。排除掉商业互吹的元素,从导演的专业角度审视,斯科塞斯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认可。

想成为导演的人很少,但喜欢看电影的人却比比皆是,而且几乎不需要任何门槛。但能够自称为影迷,至少对电影基本知识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光包括故事背景、导演和演员的简历、情节结构等这类软知识,还包括电影的制作这类硬知识。《导演课》可以补缺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认为是一名影迷的话,可以试着读读这本书。

《导演课》读后感(三):这简直是一本创作宝藏书籍!

电影剧作与导演是可以学习却无法传授的。每一位电影创作者,都必须找到他个人的自学系统。——亚历山大·麦肯德里龙

看电影,早已成为现代年轻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然而,电影剧作与导演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正如亚历山大·麦肯德里龙说的,可以学习,但是无法传授,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方向的学习就可以达成所愿。相反,他的这本《导演课》是一本启迪与帮助了无数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开创性著作。本书内容包含了作者在加州艺术学院教学时留下的大量讲义、笔记和亲手绘制的分镜图、机位图,这些内容对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来说,不可或缺。阅读本书,可以学习如何将想说的故事以电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亚历山大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这或许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比如关于编剧与对白这个问题,一般而言,剧本是有无数对白构成的,能够创作出生动、有趣的对白,算得上编剧的天赋。然而,亚历山大在书中这样写道:“对电影来说,一部对白主导的剧本,实际上是一张彻底误导创作者的蓝图。简而言之,对白几乎总是不如画面中那些可见的动作来的有效。”

所以,想要成为编剧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发掘肢体动作和电影语法的丰富潜能,以此塑造出一个可靠的人物,否则他就不能算是真正从事“电影写作”。

又比如,我们平时总说创作需要灵感,那么有没有获得灵感的技巧?或许没有什么获得灵感的技巧,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日常中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孵化材料,等待灵感火花的出现。在等待灵感火花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自律,在作品的漫长孕育过程中,准备好充足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这其实意味着,真正的好剧作,需要时间与耐心,甚至需要一点点运气,因为并非开始工作就能获得非凡的结果。

另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编剧墙上的格言。

当然这部分内容还有很多,几乎每一句都触动到我。而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创作过或是进行过相关学习,读起来更能深刻理解。

比如上面提到的“内部冲突”,也就是内心冲突,是冲突的其中一种,另外还有外部冲突,而内部冲突我们是看不见的,需要借助外部(实际)冲突来体现。小角色之间共情的问题,一旦出现,基本上也就说明人物之间已经没有了冲突,也就没有了故事继续下去的可能。

《导演课》这本书,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重点,它对于想成为编剧或是导演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书籍。而对于写过几本小说的我来说,读这本书也收获非常多,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编剧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