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100字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100字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是一本由乔治·尼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欣赏书影请移步:《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二):有一个人,他是独立人格的化身——读《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文/岸晓风

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的墓碑上写过一句著名的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是他心目中的大学精神。但是如果具体到个人来说,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人算得上是真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国内的,大部分人肯定都会想到鲁迅先生。国外的,无疑就会想到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不仅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因此也是名副其实的“俄罗斯的良心”“作家的良心”“知识分子的良心”,甚至“人类的良心”。当然,作为这样一位有着众多拥趸的伟大人物,其传记也是版本众多,其中包括其前妻娜塔莉亚.列舍托夫斯卡娅。当然,今天说的这个版本似乎更加客观、权威,传记作者是乔治·尼瓦教授,现担任欧美多所高校名誉教授、英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享誉欧洲的大学者,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一。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索氏有着一如既往的高度评价。

在书中,我们会发现索尔仁尼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绝不亚于读他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伟大的人格决定了他有一颗非常了不起的心脏,即使是带着患了癌症的身躯,他不只熬过了劳改营中的苦寒,克格勃下的各种折磨,还挺过了苏联的压迫与流放,西方的漠视和耻笑,直到他的敌人苏维埃垮了,他怒视的叶利钦也走了,才终于停止跳动,走向永恒,他活了90岁。一个经历如此曲折的人却能“寿终正寝”,我们只能说那是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力量。

同时,作为能够代表“良知”的人物,这意味着索氏一生都是战斗的、不屈服的,也是超越了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因此,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直在背叛。早年因政治独裁和黑暗,“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在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西方后,再次“背叛”早年的自己,成为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因此,我们就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西方人既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一些人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但是,这就对了。真正能代表良心的一定是超越了世俗的眼光的,因此,我们看他一生虽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三):《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的多重身份——作家、历史学家及圣徒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所说,“充满道德力量”是索尔仁尼琴及其作品最鲜明的特点。这多少使其作家身份变的模糊,令其作品多了几份文学以外的、见证与纪念的功用。

这并不是说索尔仁尼琴并没有太多文学上的技巧或情绪,毕竟他首要的身份,还是作为一位作家,并且还写出了像《红轮》这样“极端”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传记《俄罗斯的良心》的作者美国学者乔治•尼瓦看来,索尔仁尼琴的书写,时而像马拉松选手一样充满耐力,但在漫长的过程里,故事的推进却是由一个个“节”,一次次“冲刺”来完成的。用几十万字来叙述一天或几天的事情,是他很惯用的写作方式。

这种写作的意义在于,以一个个充满意义的时间节点,索尔仁尼琴可以以点带面,进而勾勒出整个他想要书写的历史的轮廓。这更多体现的,是他作为一个“历史书写者”的敏感、技巧,以及责任感——最后这点在他的生命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俄罗斯的良心》用了很大的篇幅,交代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历史的“参与者”——而非仅仅是记录者的实践。正如索尔仁尼琴自己所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拥有了另一个政府。”而当他让自己的存在有了这样一层意义,他便要如保罗•克利的“历史天使”一般,让目光注视着过去,同时承受着现实的风暴。单一而反复的灾难让他的宣言与忧虑变得无济于事,但这些努力终究拥有,因为这份担当,正是人类恒有的高贵所在。

因而索尔仁尼琴作为“俄罗斯的良心”,他的意义又绝非仅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民族。尽管通过乔治•尼瓦的笔触,我们看到的这位身负历史责任的作家,多少会因为其强烈的民族意识而显得有限“独断”,以至于招来诸多非议,但从根本上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作家。他的主张的普世性,在于他始终呼吁人们要保有人性的底线,即所谓“荣誉感”。因而强调自我克制的宗教观念,是他所信仰且依赖的。这又使得我们所看到的“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光,仍然在奋战”(戈尔巴乔夫语)的斗士形象不难解释。自托尔斯泰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家“圣徒”的形象,在索尔仁尼琴身上得到了复兴。人们阅读他,不应出于愉悦的诉求,而应当是由于体验必要的“刺痛感”(卡夫卡语)的虔诚。唯有如此,那因信仰破灭而碎裂生成的“群岛”(即古拉格),其故事才有被记录的必要。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评传,《俄罗斯的良心》的考据与延伸都颇具价值。相对地,尽管并未以严格的顺序来书写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及其功绩,但我们仍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个真正完整的、伟大的人格。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只有当他可以保有自己的荣誉,他才会坦然面对一切幸运与苦难。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四):艰难但幸福的人生

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回忆录中写道:“瞧,原来回忆录这东西是一个多么粘乎乎的面团,不把面团和好了,你是难以脱手的。”(《牛犊顶橡树》)为他人作传记,同样也是一个和面的过程。会由于所采用的材料不同,而产生不同味道的面团。乔治·尼瓦教授(Georges Nivat)的传记《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正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和面”方式。正如作者所说“我却无心写一本回忆录或是刻画一个浸透着个人看法的作家肖像。”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这本传记里仅用一个章节介绍大事件,将生平作了一个精简的罗列。其后大篇幅文章是从不同侧面去更多的呈现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个人经历与个人思想渗透在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所透露出来的“真相”。如“俄语写作”这一章节以围绕作家所使用的俄语特色为中心展开,作为“俄罗斯新词创作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有哪些语言特色,及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与原因等作了集中探讨与说明。而“伟大的败笔”又以《红轮》为具体分析对象,从写作背景,素材来源,社会环境等分析作品也试图分析作家。这种采用不同的主题在每一个章节进行不同重点的方式,使得整本传记有很强的立体感。

作家索尔仁尼琴曾将文学回忆录之类的作品称为“派生文学”,是先有一种文学在先,再派生出别一种讨论文学或围绕文学而产生文学的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围绕索尔仁尼琴已有许多的回忆录及传记出版。而这大量的传记作品同时也是《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中的素材,详实及丰富的资料来源使得本书内容非常全面及中肯。没有过份夸奖,但也绝不恶意揣测。在诉说作家思想的时候,会大量引用作家本人作品中的原话,让传记呈现出更客观的感观。对于作家有争议的一些评论,在书中也进行引用,针对这些争议,作者本人并不为作家进行辩解或是解答,而是另外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说明,由读者自行判断。比如说到索尔仁尼琴性格的暴烈及专横,作家本人是否具有反犹思想等,一切都以作品为解释。而不会因为与作家本人有过几次接触而试图去进行私人化的评价。

此书以乔治·尼瓦教授1980年出版的传记作为雏形,再根据后期的大量新出材料重新整理后再版。作为得到过索尔仁尼琴本人肯定的作品(给作家回信夸奖并在随笔《一粒落入两扇磨盘间的种子》进行肯定)增订版中主要思想及叙述语气并未作修改。对于阅读索尔仁尼琴作品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补充阅读,可以更好更清楚的理解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大部头巨作!)。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为我们讲述了作家的生平与作品交织在一起的繁华世界,让我们更立体全面的了解索尔仁尼琴的一生。正如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所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毫无疑问这种艰难与幸福更多的已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读后感(五):苦难的人生造就了他

本书的作者乔治•尼瓦是一位法国籍的教授,虽是法国人,但却是一位专门研究斯拉夫的学者,而且被视为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一,他的多部著作都与俄国有关,出版过多卷本的《俄国文学史》、《索尔仁尼琴论》等著作,由他来为索尔仁尼琴立传也是比较合适的。有时候我想,由一个外国人来为本国人立传,反而会写得更客观些,而且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观察这个文化中的人,有时候往往能更好地关注到这个文化的特质。在我看来,乔治•尼瓦教授通过这本著作把索尔仁尼琴的精彩一生的重点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索尔仁尼琴的出生已经注定了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出生在十月革命的第二年,这时正值烽火岁月之际。虽是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他却是一个遗腹子,他从来不来见过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已经在他出生前6个月战死在前线了,他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从他的成长背景来说,他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

大学时代,索尔仁尼琴是数学专业的高材生。大学毕业没多久,索尔仁尼琴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炮兵,走上了前线,并在战争中两次立功受奖。比起他的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幸运的。可惜的是,他的命运多舛,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因为在给朋友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对斯大林“不敬”而被抓了起来,被判处了8年徒刑,发配到劳改营改造。也就是这段在“特别”劳改营劳动期间,索尔仁尼琴切除了一个肿瘤,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患癌症。在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后,他的癌症出现扩散。1953年年底,他濒临死亡边缘。1954年他才被获准转移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医院接受治疗。他的第一个杰作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就是根据他的经历,讲述了特定时代前苏联一座劳改营里一个普通犯人平凡的一天生活。这个作品文字朴实无华,但却非常震撼人心。小说在1962年发表后引起前苏联国内外巨大反响,也为索尔仁尼琴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成就了这位“俄罗斯的良心”。他的作品的主题是那么的突出,劳改营,斯大林,苦难,不公正等。正如他曾经所言,他的命运不属于他自己,他的文学命运也不属于他个人,而是所有千百万人的命运,他要为1917年后受难的俄国人民和所有已死的人申诉:“他们没有能写下来、说出来、嘶哑地喊出来自己的狱中苦难和劳改营的发现。”

“作家和艺术家有能力做得更多——粉碎谎言。”苦难的人生经历帮助作家认清了谎言,看透了生活,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成就了他不凡的文学成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