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品格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品格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品格之路》是一本由[美]戴维·布鲁克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格之路》读后感(一):标记

我想要读的是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性格之道》(The Road to Character)。哈佛商学院一直以培养领袖能力和性格为目标,我非常想知道我们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领袖性格。

《品格之路》读后感(二):品格

犹太教的拉比索罗维奇1965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中,把人的天性分为社会性的亚当一号和精神性的亚当二号。本书的作者又把他归纳为简历中的美德和悼词中的美德。除了开头的导言和最后的结语,中间用了八章介绍八个历史人物。这类书籍的套路一般都是如此,蹩脚作家和畅销书作家的区别在于,同样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些人能够做到娓娓道来。

现实社会其实是这样的,按照作者的说法是行不通的,无论是走向极端的自私和贪婪,还是内心的极度自律,都会走向崩溃,个体或许可以如此,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在自律和自私取得平衡点。

八个人物其实都很有趣,第一个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劳工部女部长,帕金斯,男人中的女斗士,她代表信念。而后军人总统艾森豪威尔,他代表自我控制,因为他脾气暴躁,他的故事主要还是叙述他的母亲艾达。黛伊代表苦难磨砺和浴火重生,马歇尔代表自律,反种族主义的领袖伦道夫代表自我否定的勇气,乔治·艾略特代表爱的力量,这个我还是觉得有争议,换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都比艾略特合适。代表放下自我的圣奥古斯丁,最后代表反思的约翰逊,这个我觉的也不太合适。

可以把这本书看成八个人的短篇传记,没有一个生活在现代,提到的最近的人物是小布什,他母亲要求他在竞选总统的时候不要过于表现自我。作者表达了一个观点,上世纪除的人更谦逊,现代的人更自我和乐于表现,虽然我们会缅怀过往,但是有些事情已经回不去了。

《品格之路》读后感(三):平衡之路

戴维布鲁斯指出现代人往往追求简历美德而忽略悼词美德,追求事业成功而忽略内心平静。而坚定的信念、成熟的自控力、面对苦难的豁达、自我否定的勇气、爱的力量、反躬自省是品格之路的路标,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平衡的十字路口。

平衡之路的“路灯”是对人性的充分认识。认识到人性是曲木,有着各种曲折和不足,品格是在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中培养而成的。托马斯莫顿认为:“灵魂就像运动员一样,也需要能与之匹敌的对手,通过对手的磨炼、牵引和推动,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保守主义者也是“曲木论”论者,对人性有着悲观的看法。认为人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实现亚当一号的简历美德。往往忽略了品德的投资。

平衡之路的“陷阱”是完全追去简历美德。随着简历美德越来越厚,悼词美德越来越远。简历美德是贩卖自己的实用主义,在不断的计算中进行“老鼠赛跑”的游戏。

平衡之路的“方向盘”是中庸。中庸是在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之间,认识到矛盾不可避免,同时认识两种观点,却又可以正常思考。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中认为为人处世的“常识”是待人接物时不矫饰、不顽固,能分清善恶,鉴别得失,语言举止合乎中庸。一个有修养的人,切勿走旁门左道,要恪守中庸、努力向前,同时向智慧之路稳步前进。“

从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中找到平衡点,对大多数人意味着需要把一半的时间转向自己的内心。把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感受这个世界。也意味着一部分完全脱俗的人,要把一半的时间用在专注工作上。

《品格之路》读后感(四):品格

在我看完《品格之路》之际,突然爆出了滴滴网约车司机奸杀温州女的骇人新闻,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地验证了品格之于个人、于公司、于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两个小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亚当一号是外在的天性,它面向职场,追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目标就是个人的功成名就。 亚当二号是内在的天性,强调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遵从道德的逻辑和内心的原则,目标就是历练内心,直至坚韧不拔。 美国早先的文化崇尚谦恭之道,鼓励人们行事低调,而现在的文化则鼓励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从“小我”文化转变为“大我”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的位置也发生微妙的变化:亚当一号由弱转强,亚当二号由强转弱。 布鲁克斯用8个成功人士的经历,详细阐述了亚当二号的重要性,8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亚当二号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并非专注于个人的成功,他们更加关注精神的修炼和自我的斗争,就是说,在他们身上,亚当二号明显强于亚当一号,但最后,他们反而获得了亚当一号最想要的成功。

亚当一号是那种“有用”的东西,它的功用一眼就看得出来,都是显性的摆在那里。亚当二号就是那些“无用”的东西,它的功用不那么明显,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在我看来,亚当二号这个“无用”之物的“有用”之处在于,人总是有缺点的,无一例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用谦逊诚恳的态度去待人接物,才能自我控制。

但是,亚当二号的“无用”恰恰说明了人类的盲目自信: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所以,人们只关注了亚当一号的成功,而把亚当二号抛到了九霄云外。

滴滴就是典型的亚当一号成功者,但是,从当初滴滴低价竞争抢占市场,到后来迅速提价运营,资本的特性显现无疑,我曾经因滴滴司机绕路向滴滴投诉,结果发现滴滴完全不把乘客当回事,滴滴这样的公司就是拿钱炸市场,完全没有社会责任,亚当二号早就丢失得一干二净。因此,我抵制滴滴,坚决不打滴滴,不买滴滴外卖。

《品格之路》读后感(五):品格之路,探索内心的“知”

可能是因为最近看类似的书看的太多,导致读起来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翻开书,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是值得读的。而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 1 亚当一号与亚当二号概念的提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小人,是时刻处于矛盾中的。睁开眼看看闹钟,时间已经很晚,一个小人说再睡三分钟,另一个小人说,那好吧,再睡会儿。这是个玩笑,但是显然其中一个小人被另一个小人主导。而作者告诉我们,二号应是一号的的基础,二号引领我们思考人生,建立道德内核,寻找人生使命; 2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一开篇就让读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死后,在墓志铭上,在亲朋好友的悼念中,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财货与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相信答案大家心中已经了然,而悼词美德与柯维所说的不谋而合: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不能活在社会所强加给你的价值观上。而本书对于“知”的探索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实在这方面是有继续深挖的必要的,《优秀的绵羊》就为如今扭曲的价值观,对名利疯狂的追逐导致最后空虚的灵魂有了在教育方面深层次的解释; 3 真正有内核、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是谦卑、自信、低调、宽容的人。这一点我之所以赞同,仅是因为这句话非常符合我目前的处境,而不是认为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内心充满力量的人,其表现形态也会多种多样,谦卑是一种美德,却不是一种终极形态。 4 人类的本性本身是一根曲木,这个观点和史蒂芬平克的白板的论断是一样的,也是本书的最高明之处:即默认了人性先天上本身的缺失。既不疯狂打鸡血,也不过于卑微失落。既然人性本身是会有一些遗传上的缺失的,那么我们培养道德内核的同时也是一种与不完善的自我的一种搏斗。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从过去的自谦转变为如今的自负,过度表现,这导致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与那个需要被反思的自我进行搏斗。之所以要谦卑,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

之所以将标题取做探索心中的“知”,首先要解释这个“知”来自于“知行合一”,其意思是良知。而品格之路,便是给了我们探索内心,叩问良知的一种可能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