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宿墨与量子男孩》读后感精选

《宿墨与量子男孩》是一本由欧阳江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宿墨与量子男孩》读后感(一):似乎不如量子少年好听些?

取诗集名字,也是一种学问了,咱国都在口号qiang国了,毕竟科技啥的发达大了,是吧,有人的留言,求谈一谈欧阳江河的新诗集,发来了截屏,当然,我也自己在豆瓣搜了搜,叫《宿墨和量子男孩》,挺有意思的名字啊,如果说宿墨还可以百度一下,量子男孩是个合成词,咱就是说,没读前,也不知道是欧阳江河配合qiang国气氛,确有具体人呢,还是指美国DC漫画下的角色,还是在读完之后,叫人不再狐疑了呢,专指爱因斯坦?

如是我闻:

五百个物理学教授,

顶不过一个爱因斯坦。

哪个是对的,其实不是重点,只是想谈一谈咱国现在取诗集名的风气,有种诡异之感,不知有人和我一样同感不,欧阳江河写书法,圈内外不少人是知道的,可能他想把自己的喜好显示一下,毕竟书法是古典艺术的代表嘛,宿墨自有很深的深意,暗含‘逝去的’?也自有满满的怀旧味,都是说得通的,不过,欧阳江河不想让读者觉得自己这么遗老

以及新的分离与聚合。

神给量子男孩开了个好账户

似乎不如量子少年好听些?总之呢,满满的科技感,美佬所说的诡异,是指要不看诗,单看书名,怎么取不是诗人自己的自由吗,一和诗对应,会觉得欧阳江河过于‘夸张’了,能看出他有庞德的野心,如果说科技感能入诗,那也得是以身感为前提,豆瓣上的一些评价已看得出来了,年轻人并不买账

有人将连续性的数字低音,

制作成乙醚,闪送给耳顺的孔夫子。

(不多的,能读的句子)

如果欧阳江河把量子男孩去掉,选一个和宿墨一样含蓄的词,可能会好一些?

《宿墨与量子男孩》读后感(二):神棍、疯子或其他

读了很多现代诗歌,有时候不禁会想,诗人就是一帮神棍和一群疯子,他们用一个个简明易懂的文字写下了一行行形同天书的的句子。他们也是一群拆解文字的玩家,排列出让人不明所以的意象,制造了一首首佶屈聱牙的诗歌。读诗的时候我想过好多次,他们真的理解他们写下的东西吗(如果诗歌需要理解的话)?

在我读过的众多让我重返蒙昧状态的诗集中,有张枣、昌耀、特朗斯特罗默、路易斯·格丽克等诗人的,如今看来,这个名单还要加上欧阳江河的《宿墨与量子男孩》。

秉持“疑罪从无”的阅读原则,如果从正面来说,就像马尔克斯评价聂鲁达那样,“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那么在这部诗集中,欧阳江河的确有一双弥达斯之手,把世间万物都可化为诗歌中随意调度的意象,无论是古老的还是前沿的,本土的还是异域的。

具体而言,这部诗集灵活运用了宗教、人物、古典、时髦词等:宗教方面的,如以撒亚书、约伯/亚伯、旧约、新约、舍利子、犹太教拉比、摩门信徒等;人物方面的,如阿多尼斯、海德格尔、荷马、弥尔顿、博尔赫斯、荷尔德林、果戈理、阿甘本、阿多尔诺/阿多诺、康德等;古典方面的,如李商隐、李白、贾生、曹雪芹、《红楼梦》、扁鹊、庄子、苏武牧羊等;时髦词方面的,如苹果、华为、贾樟柯、风投资本、抖音、源代码、拼多多、新冠病毒、灭霸、AI等。这些繁复变幻、“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毫无疑问增加了诗歌的理解难度。

如果从反面来说,沈睿曾说过,“这个世界里很多乔装打扮的诗人,不知他们干吗要冒充诗人,把语言弄得前不着天后不着地的,把毫无关系的东西放在一起,毫无感情或语言逻辑,以为就是诗歌呢。” 《宿墨与量子男孩》中的很多语言的确“前不着天后不着地”,并且把毫无关联的意象堆积在一块,到底是矫揉造作、故作高深呢,还是确有深意、凡俗难懂呢?我也说不好,只是更倾向于前者。比如以书名中的“量子男孩”为例,这个词语在《宿墨与量子男孩》《老青岛》《海上得丘》等诗歌中多次出现,我始终不得其意。或许读懂这部诗集,具备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了,还需有物理学、数学、哲学、宗教学、信息工程等相关背景知识才能领略一二。

读过的书很多,诗集也不少,但这是一本少有的激起我的愤怒情绪的作品。但不管如何,我不会自我PUA,将症状归咎于自己,而且以后还会继续读诗,继续去见证文学的参差。

《宿墨与量子男孩》读后感(三):诗歌不能有鄙视链啊

如果说知识分子是靠生产“真理”存活的人,那诗人就显得更加纯粹和纯洁了。诗人用自己的cpu解码来自世界和内心的各种感知,诗人用自己的dna转录文化的遗传信息,又通过变异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现实世界充满奇妙色彩。

在上世纪80年代,作者的诗歌风格更贴近那个时代淳朴风格,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渴望,所展露的哲学味道十分浓郁

而在今天作者写下:

在腰封上有一个词,“最前沿的时代经验”,确实,我们可以观察各种诗人,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大多坎坷造就经典,给诗歌附上淡淡的忧郁,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痛苦的经历并非一切啊,我们需要曼德尔施塔姆、昌耀,我们也需要生活如你我一样,但随岁月产生感悟的诗人,也许更贴合当下。

我感觉诗歌在当下虽不算主流,就像音乐,这种抒情的意识流为主的艺术形式,已经被纷繁的娱乐冲淡,但诗歌不应该有鄙视链,虽然我会非常讨厌冯唐的下流、贾浅浅的博眼球,但我从来支持他们这种创作的欲望,起码还有人在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谁能背一句现在全国最流行的诗句?没有。这才是可怕的局面,所以在诗歌艺术上,我认为不应有过渡的批判,本就命悬一线的文艺形式恐怕它不早点消亡。我们在抱怨为什么现在诞生不了爱因斯坦,诞生不了柏拉图的同时,也应该担忧为什么现在诞生不了诗人。

之前看过一部国产电影《诗人》,宋佳和朱亚文演的,讲述在80年代偏远矿区,朱亚文演的一位略有文化的矿工,平时爱好写诗,通过竞赛得奖成为矿区上的红人,收获成功和地位的同时,也变得更有野心更加势利,而宋佳演的妻子,更是为了丈夫的大诗人梦想而献身权力,故事是个悲剧,荒诞的表达了那个年代人们内心的空虚以及迫切改变现状的焦虑。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丰富带来了诗歌的没落,走上人生巅峰的诗人丈夫也发现曾经的荣耀和地位现在已经无人问津,没有人在关注诗歌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电影中的诗歌,往往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所能写出的诗词无非也由矿场而发产生诸多联想,心虽自由,而又局限在自己认知的狭小天地里。

电影《诗人》

我就在想,如果诗人从80年代,那个诗歌黄金年代,一直走到今天,面对今天这个高科技时代,会写出怎么样的诗句呢?这难道不令人好奇么。

《宿墨与量子男孩》我觉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出名于80年底,一直创作至今,这种持续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坚持我感觉非常难得。

“木月停留在了17岁;直子停留在了21岁;永远地。”——《挪威的森林》,我想很多诗人之所以被人纪念是因为他们定格在了他们最好的时间段上,但那不应该是诗人全部的模板。那么如果把诗人欧阳江河成名时期的早期作品,和今天2023年出版的新诗集《宿墨与量子男孩》,对比来读,是否会有独特体验呢?这想法非常有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