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房子》读后感1000字

《草房子》读后感1000字

《草房子》是一本由曹文轩著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房子》读后感(一):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写故事,那个时候基本读不到课外书,老师订阅的《学生天地》不多,基本两三个人分享一本,但那也被我们当宝贝一样看来看去。现在,有能力自己买书,看的书也多了,这是第一次真正读一本儿童文学类著作,特别棒的感觉。

故事发展并没有太大的起落,只是结尾处小主人公的病让我揪心了好一阵,但随着故事的结束,我在感动之余也深刻体会到了人情之暖。书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在充满波折之余都回归平静,我们追求的不过也是这种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有爱自己的家人,有陪伴自己朋友,有喜欢的工作,即使偶有不顺,也能像温幼菊一样,让奶奶留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别怕”刻进骨子里,充满希望地生活下去,“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啊!

《草房子》读后感(二):短

相较于《青铜葵花》,这本人物要更丰富。蛮有意思的一点,每一个小的部分都比较独立,完全可以抽出来读,涉及到的人物比较少,在以一个人做主角的篇章里面并不会顾及对于另一个重要角色的勾画。感觉如果能够揉一下,这本书看下来会更和谐。

曹文轩在这个里面勾画了麻油地小学相关的人物,桑桑,纸月,董大太太,杜小康,细马,男女老师……曹文轩设计的情节比较现实,同时让人感觉到希望和温暖。几乎所有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种相同的品质,他们都极其坚韧。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在变动不安当中长大的,但是感觉写得最好的还是杜小康这个角色。他身上那种英雄主义、从容以及与自身年龄相称的幼稚、虚荣和他后来遭遇的不幸以及成熟形成发差。孤独的杜小康,逐渐长肥的鸭子是他的镜子。顺风顺水无所不能的杜小康最后也要成长,要那样忽然长大,让人很触动。

《草房子》读后感(三):关于成长

看到结尾处还是哭了,那个年代的油麻地上,成长着一群可爱又淘气地一个个顶着圆圆脑瓜子的孩子,仿佛你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表情上还有举止能够细微地发觉,那些他们所经历的和揣在肚子里的小小心事。他们是真的一群会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有时靠着河边的大树或坐在田埂上,他们会望着月亮和远处的小船,还有天上盘旋的鸽子。

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只只刚刚点燃的小火苗,在被命运的风吹拂着,他们摇曳着身姿,散发出闪闪光亮,生离死别,孤独时的理解,冷漠中的温馨和困境的相助。他们天真但又似乎能够理解一切,弱小但又带着一股股敢于直面命运的韧劲,在跟随这群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到蒙着一层薄薄的哀愁,也许这就是关于成长所带来的体会吧。

读这本书时,也让我抓回了一些逃跑的记忆,仅管我的童年环境与年代和书中背景并不一样,但使我快乐和悲伤的那些本质是相通的,他们依然帮助我成长,建立有价值的信念,就像在油麻地奔跑的那群孩子所经历的故事一样,这份感动是永恒的。

《草房子》读后感(四):如何看待儿童文学?

终于在今天读完了草房子,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本写给孩子的书,却感动了所有人,不仅是孩子,还有大人。

这本书的背景是1962年,然而阅读过程中,时时读出了我的童年,童年时的美好与天真,我甚至跟老公说,我也想写我的童年给你和孩子看,想想写下自己的童年给自己最亲的人看,应该感觉会很不一样吧!期待一下由此引发的我的童年读书笔记。

最后说说儿童文学,这本书以感动一代又一代人为特点,在豆瓣上享誉9.4分,可谓十分不俗。那么,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会感动人呢?我也曾想过,本书记述的背景与当代儿童不一样,会不会引起当代儿童的共鸣?这个问题曹文轩大师也想到了,他对此问题做出了他的回答,在本书最后的跋部分。曹大师说的我认同部分,譬如说感动人的是亲情,友情等各种纯真朴实真挚的感情,譬如我在读到蒋一轮和白雀的有缘无分的感情时,头皮一阵发麻,我想是感动了,当我读到桑桑面对自己的疾病时,反而不那么伤心害怕时的描述时,我鼻子酸了,这些关于感情的描述都让我感动。然而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这些永恒不变的感情,还有与我颇为类似的童年经历,譬如学骑自行车,譬如听大戏,不过这些感动是开心的感动,是唤起自己童年美好记忆的喜悦型感动。还比如,《血色浪漫》深受老公赞誉,然而于我却是无感,也许这便说明了什么吧。所以孩子读到这本书到底会作何想法,还是交给他们自己吧。

让他们来告诉我们!

《草房子》读后感(五):雕刻时光读书会—《草房子》问题研讨

【引言】接触曹文轩及《草房子》的契机及感受-作文获奖的经历等等 【巧妙的结构和叙述者】 1-同学们在翻看《草房子》的章节的时候,可能很容易就能注意到这里每章的标题就很有意思,像“秃鹤”“纸月”“白雀”“细马”都是人名,而“艾地”“红门”“药寮”又是具体的地点。同学们认为,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章与章之间又是否存在着一种必然的、深层的联系? 2-《草房子》的叙述者也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想啊,叙述视角明显是第三人称视角,那么,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关于第三人称视角的特点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因为有一个人始终在旁边“观看”他/她的“表演”,“表演”的好坏并不因表演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观看的人的态度所决定,我们就说这样的态度非常冷静而且真实。那么为什么作者不借用第一人称视角,或直接立足于书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偏偏采用情感态度或旁观或主观模棱两可的“上帝视角”? 【童年的消逝】 1-由第一个板块,我们已然知道:章标题是以人名和物名来结构的,那么这些人或者物最终都要成为桑桑远离的对象。有人认为,“草房子”就是一种过往的陈旧的往事不再的象征。你怎么看? 2-文中当然讲了很多个关于童年的忆影比如放羊、放鸭子等生活,尤其老师看到第四章中秦大奶奶家的麦田被艾地替代、成为校长的桑桑向油麻地深情的告别等场景,让人不禁感叹:一代人的风华已逝。那么大家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作者对这种深情的“怀旧”持有一种怎么样的看法呢? 【插画的位置】 《草房子》当中有许多插画,这些插画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们是不是很好地诠释了文中相关的场景呢?如何认识“图”与“文”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复杂关系? 你觉得《草房子》中有遍及你的童年吗?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你觉得这本书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看? 你如何看待文中那些无处不在的比喻? 【结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