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摘抄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摘抄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一):短评

刚刚开始看,可能是一直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吧,让我看的很慢,一字一句的都要读到。 以前的中国,包括现在,对于性这个问题都是比较难以启齿的,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羞愧的,只是我们长大成人后的一种生理需求或者说是对于精神归宿的一种渴望,就像书中说到的,因为孤独,所以两个人的坦诚相待会使两个孤独的灵魂感到一丝慰藉,剩下的就要依靠自己去探索,去寻找了。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二):思考与我的爱情有关的一些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思念一个人。她略带微笑的脸庞,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凡未得到,但凡已失去,总是最登对”——我品味着这句话,也许有点道理。

我感冒了,精神上亦如此——这个时候,羞于被人看见——像没有化妆的二十几岁的姑娘不想见人。身体与精神稍有些萎靡不振,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丑陋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那种人身上令我羡慕的“无敌的”自信,去征服这个世界呢?

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它说:“有些话一辈子不说出来,可能人生会更和谐”。我想,爱情来临之时,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就是有些话该不该说,这是一个问题:讲真话,还是说假话?真话说到哪种程度?

我继续想着那个女孩。或许,我应该掩卷一会儿,把我此刻的想法记录下来:

真正的爱一定会转化为行动,去爱她或是因为她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除此之外,那就不是爱,而是占有的欲望。只有真正拥有自信的人,才能去爱一个人。不自信的人,错把自己的希望或者幻想当作了爱情,注定了结果要失败。唯有自信,才能让爱情之花不凋谢。

爱情,是靠自身的某些特质吸引得来的。性是什么?

阿兰·德波顿在本书里说:“性基本上就没有所谓的民主和善良一说;……性拒绝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它本应如此,……性原本就是诡异的东西,我们不应因为没有以更加正常的方式对它做出回应而责备自己。”

我觉得,“性”对我来说是个困惑:我期望由爱情发展到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个想法是一个梦;另一方面,身体渴望着“性”——某个时候,我可以甚至期望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发生性关系,相互慰藉后从此不再联系,直至下一次需要的时候——由此,我都几乎可以得出结论:我需要一个“性伙伴”——尽管,我在道德方面还不能接受它。我的心底,更渴望的是遇到一个可爱、可以保护的人。

“你情我愿(郎有情,妾有意)”,才是爱情。我历来的情感,也就是“自作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恨”——我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忽然觉得自己有些自虐倾向——总是对那些自己没有拥有的事物黯然神伤,而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我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三):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全篇有点杂糅,很多观点,比如偷情,不举我觉得难免解释的有点牵强。但是书中对中产阶级制造的婚姻观念还是值得一读的。万恶的中产,我总觉得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中产与中产的沟通,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解释的,更没有什么三观不合的,只是阶级的束缚让我们执拗于我们自定的价值观中了罢了。

首先,在儿童期,我们学习爱的对象是社会禁忌绝对禁止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人;其次,等我们长大成人,我们选择的所爱对象在一些重要方面常常与我们在儿时最钟爱的对象相类似(尽管这是潜意识的行为)。受这两股力量的影响,我们越是爱上家庭成员之外的某个人,就约会不自觉地唤起儿时与所爱的家人的亲情,如此一来,我们更难向对方自由表达我们的性欲——这真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乱伦禁忌只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可能带来的遗传危险,而最终,它却使我们丧失了与毫无亲属关系的人享受性爱的快乐。

不举乃是道德想象力集成的结果,于是在未来,男性或许会学会用不举来彰显自己的心灵深度,就像今天我们会躲在浴室里偷偷吞食伟哥,以此来证明自己雄风永存。

我们不愿意去经营爱情,与我们最早的情感经历有关。最早给与我们爱的人并没有让我们知道对于爱需要投入多少精力,他们爱我们,却不要求我们给予同样的回报,也很少向我们流露他们的弱点、焦虑或需求,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在扮演父母角色中的表现要比他们作为恋人的表现要好得多。

诚如约翰·斯图亚特·米尔在他的著作《自由论》(1895)中指出的那样:“唯一符合自由之名的,就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益处,只要我们不企图剥夺别人的益处,也不妨碍别人追求自己的益处。每个人的健康都由他自己来守护,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与精神健康。”

中产阶级既不是饱受压迫以至于毫无时间去追求奢侈的烂漫爱情,也不是自由到可以肆意追求情欲和情感的纠葛,因此,寄希望于一个永久的合法伴侣已获得满足,完全是他们在情感需求与实际限制之间谋求平衡的结果。

换言之,婚姻从一种社会制度变成了一种情感的献祭,从一种外在认可的成人礼变成一种内在的收到某种情感状态驱动的反应。

m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四):书摘

摘一些德波顿写的出彩的部分。

> 性基本上就没有所谓的民主和善良一说;它摆脱不了残忍与侵犯的行为,也摆脱不了征服与羞辱的欲望。性拒绝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它本应如此。

> 这个决定性的初次时刻,令我们从两个相对陌生的人,变成了亲密性伴侣,这个时刻令人心颤,因为它标志着我们克服了孤独。

> 我们长大成人,彻底被驱逐出了伊甸园。

> 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却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本色获得别人的接纳,而不管我们的成就如何;我们希望通过身体的媒介被人所爱;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拥抱;我们希望因我们肌肤的气味而让人愉悦——就是因为这些需求,我们才会怀抱着不屈不挠的热切理想,寻求着一个能够与我们亲吻同眠的对象。

> 任何一个吻的发生,都克服了一股庞大深厚的冷漠。

> 两条舌头相互挑逗,滑着和谐的舞步。

> 被拒绝会带来痛苦,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遭到拒绝解释为一种道德评判,但它可能更适合被当作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

> 他们对所爱的人没有欲望,对于让他们有欲望的人却又没有爱。

> 理想状态下,所有的夫妇都会每周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师的探访,他们甚至用不着主动去寻求这种服务。这种探访就像普通人日常的一项正常活动,好比犹太人每周五晚上的家庭聚餐一样,并且同样具有宣泄情绪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都不会因为接受心理治疗而招来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这恰恰是人们忽视心理治疗,结果慢慢失去理智的主要原因。

> 中年已婚男人试图勾引其他女人,总是表现得极为大胆,但这种大胆不应该与自信相混淆:这只是一种中年男子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越发认识到人生中类似的机会是如此短暂而稀有。

> 婚姻从一种社会制度变成了一种情感的献祭,从一种外在认可的成人礼转变成一种内在的受到某种情感状态驱动的反应。

> 如果没有性,我们会变得无懈可击,而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可能相信自己一点也不可笑。我们不会那么深刻地领会到被拒绝与被羞辱。我们会体面地变老,会习惯于自己的特权,并且自认为对周遭的一切了如指掌。我们可能会淹没于数字和文字中。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读后感(五):性就是无条件的爱

The text and image message history of the WeChat group "学霸养成群" is as follows.

————— 2017-10-5 —————

论:被拒绝源于点儿背....「又一大心里救赎理论立脚了」单纯偶然事件. 拒绝就是拒绝而已. 过度解读就自找没趣了.

阿兰教授的书...写的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且贴切了. 他其实反对平衡,支持只索取爱或只索取性的...

但是他做了一个更有趣的推断,为什么性会让人觉得羞耻,但又兴奋.

“而互联网就是巨大的撩拨感官的色情场所...”

这些苦难是拥有正常人生所必须承受的. 而巨大的色情场所,另我们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 T﹏T

————— 2017-10-6 —————

色情的感觉太好,所以让你承受日常无聊的能力变弱.

但是日常的无聊恰恰是引发你深度思考的“前戏”...想象一下:你本来很无聊,然后打开色情网站,开心一下...然后就陷入现实的疲惫,大脑一片空白.

而你本来是应该,因为无聊,所以思考一些你觉得有趣的东西.

爱在某方面说,会令一个人不举..

因为性是多多少少带有侵犯的...阿兰教授认为,爱是为了交换情感,性是为了交换秘密..这种秘密要突破巨大的冷漠和不安,你很难想象和一个陌生人做爱,但你更容易想象一见钟情(爱一个陌生人). 性的娱乐性,在展示秘密和自己内心的变态,两个人把自己的变态展现的越多,就越容易彼此信任,关系就会越来越坚固. 所以,温存不可长久,兴奋/变态/转变才是性的本质,这就证明性本身就是带着伤害的. 所以,神圣的情感与爱,有可能是以不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对“毫无理由的爱”的幻想...

哪怕我变态,我丑陋,我不堪,你依旧毫无理由的爱我的幻想...

这种不公平的爱交换来于婴儿时期,纵然我们长大成人,还是时不时怀念这种幻想. 一定有一个人,毫无理由的爱我. 对这种不公平交易的期待,往往令自己很悲凉. 其实人应该学会付出爱,而不是一味幻想无理由的爱.

你付出爱,付出更多精力,根本不代表你不酷,你好像求着人家...拒绝就只是偶然事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