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热烈喝彩读后感精选

热烈喝彩读后感精选

《热烈喝彩》是一本由张发财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烈喝彩》读后感(一):一锅幽默戏谑的东北乱炖

张发财何许人也,第一次读,被介绍是位历史作家,其作品风趣幽默,戏谑搞怪,这本新作还是熟悉的味道。读完后,确实是东北风格的幽默,东北的故事(哈尔滨),好玩的一本书。

内容元素众多,民国背景,以绑*架案为核心,包含谋*杀、爆炸、入狱、越狱,帮派之争、男女情长等等,涉及到苏联。日本。主角陈牧之、陈晓卿兄弟,还有杜拉客、鲍万、秀姑等各方势力。情节相对交错,也有一部分回忆性质的内容,都是在求一个真相。

融入了很多喜剧元素,将众多现实人物、古今国内外的历史梗、东北民俗揉进小说中,大大丰富了小说内容。陈晓卿具有吃货属性,鲁迅的杂文也拿来用,黑死病疫情也插入情节中,总之是历史照应现实,现实模糊历史。改编成电影也挺不错,比如《扬名立万》那种风格。

陈牧之是绝对主角!人物有魅力。相貌佳、仗义疏财、爱打打杀*杀。有想法,家国情义、个人情感,都有。

语言幽默,内容幽默。看起来津津有味,哪怕不记得具体内容,味道是留下了。历史是严肃的,故事是幽默的,这种故事,大部分人都很喜欢的。

###################

对了,热烈喝彩,其实是小说中一个电影院的名字,电影院是主要场景之一。

《热烈喝彩》读后感(二):这本书像包了糖衣的药,或许可解生活的DU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清朝末年冰城哈尔滨的荒诞故事。读来完全没有长篇的虚弱感,反而有一种看脱口秀和相声表演的感觉。有灵魂、有感叹、有玩味、也有前呼后应,是一本能看得动的长篇。

就连封新城都说看不动小说了,偶像的新作也看不动了。小说都没人看了,还要写小说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热烈喝彩》这本小说的作者张发财是知名历史作家,主业是平面设计。之前了解到他的特点是爆笑、戏谑搞怪、语不惊人死不休。读完这本后发现,或许人家并不想要这些标签,只是一个严肃作家,不过时代却只看见自己想看的,所以有了这些标签。

《热烈喝彩》这本书的书名幸好没有叫《哈尔什么滨》,只有热烈喝彩,才能代表这个故事的气质,书也有了灵魂。尤其是读到整个长篇的最后两页,真想伸手拽一下书的封底,希望再拽出来两页过瘾,来个一拖三四五六七。

拍案叫绝时大结局,真是胆大,如果是网文作者,肯定会顾及读者会寄来什么不可描述的东西。

我习惯去读我认为还不错的作家们推荐的书,推荐者凡一平、李健是我比较熟悉的作家和歌手,有他们背书,自觉作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还是觉得这不是一本常规的长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情节安排,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这本书的护封上是许多人哈哈一乐的景象,书皮却是干净严肃的一面。恰如他的文字,很贴切的表现了这个长篇的外在和内在。

我比较排斥太过严肃和苦难的书,太过了解似乎就不可避免地会联想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等等之类的,我拒绝接受。我也不太喜欢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刻意,在这方面我还挺矫情。这本书像是包了糖衣的药,哄得我这样的怪人先懵为敬,然后是会心一笑。

曾经一个渐行渐远渐无书的同学问过我,你现在还写诗么。多年过去,这一句轻轻的问话像是一声诘问,你的梦想哪里去了。是遗憾么,我不清楚。

唐有诗,宋有词,元有元曲,明清朝代有小说,那我们呢?真的只有段子了么。我不清楚。

我不清楚现在包括网络作家在内,有多少人还在码字写长篇,有多少故事里藏有自己曾经的遗憾和青春。如果这不是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那肯定是成长的时代。一如《热烈喝彩》,把故事用不一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许也是推开了一扇不一样的大门。

《热烈喝彩》读后感(三):就当消遣吧

《热烈喝彩》的封面很复古,“严肃活泼,怪诞幽默”应该是它的主旨,作者把陈晓卿等今日名人(或者人名)扔进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让他们进行了一场有趣的演出。

看来书里的人名都是有来头的,只是我不知道罢了。百度一下,陈晓聊是导演,而且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那也难怪在作者的笔下,他成了陈家被绑架的老二,最擅长是吃。

下面的话有些过,就不引用了。本书序言的笔者在故事里与哈尔滨的一次大疫情联系起来,因为提出封城拯救了这座城市,而改名为封新城。陈家二姐,不是在家中排行老二,而是因为她自己的婚事做的有点二,而从此被大家称为“二姐”,就是做事有点二的意思。故事里处处藏着梗。只当笑话来看也收获不少。

《热烈喝彩》一共有十九幕,我为什么用幕呢,因为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欢乐剧人》节目里的小短剧,一幕一幕怪诞幽默。从中也能了解一些哈尔滨的趣事。

都说东北人打扮是比较洋气,原来在它兴起时就带着洋气。

天冷地地方爱穿大码鞋,不知道这个现象是不是还存在。

原来以为只有满清公主叫“格格”,而书中提到“格格”只是女儿的意思,百姓家的女儿也一样是格格。

而对当时酒桌上劝酒到现在是不是也很适用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

《热烈喝彩》中有一个人物,让我有点疑惑,开首叫“丁笏堂”,再后又出现了“丁虎堂”,再后又有“丁虎棠”;看着像是一个人,却用了同音的不同字的三个名。是在考查读者的认真程度吗?

序言中提到书名为什么叫《热烈喝彩》,我想给出一个答案不知道是不是合作者的意,书中一百零三页提到有家戏院的名字叫“热烈喝彩”,这书就是一个戏院,主人公就是里面的演员,他们演得都很卖力,值得热烈喝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