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机器人》读后感锦集

《我,机器人》读后感锦集

《我,机器人》是一本由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机器人》读后感(一):关于机器人学三定律的一些思考

第八本《我,机器人》一共十几万字,很短的一篇长篇小说。

整本书是九个单元小故事,整体上是对于机器人学三定律的试验与猜想。其中包括了机器人于人的情感羁绊;机器人由于受限于三定律而出现的一些问题;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识并认为机器人优于人类,而且认为机器人不是由人创造的,因为像人类这种“低等生物”不能创造它们;如何在满足三定律的条件下鉴定一个人类外形的人是不是机器人;由机器人来主导人类活动的运作,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阿西莫夫创造了机器人学三定律,其实这三定律不仅适用于机器人,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但有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打破一些价值观的,比如其中一个故事中修改了第一定律,而使机器人发明了恒星际跃迁功能,使得星际旅行成功可能

《我,机器人》读后感(二):机器人伦理讨论ing

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中提出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听从人类的命令; 三: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三大法则是机器人行为的基本规范,令我惊讶的是,看似完美的三大法则,在与现实生活相碰撞的时候,能够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三大法则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展开,每一个故事都在颠覆和破解这三大法则,同时也向读者抛出新的问题。 苏珊说:“机器人三定律也是世上许多伦理体系的主要指导原则。不用说,理论上人人都有自保的本能,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三定律。而每个拥有社会良心和责任感的‘好人’,理论上都会服从适当的权威;听从他的医生、老板、政府、精神医师,以及同事的意见;并且守法重纪,循规蹈矩——即使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安适或安全——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二定律。此外,理论上每个‘好人’都会爱人如己,保护他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这相当于机器人的第一定律。” 当机器人的发展真正达到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就必然不可轻视,而且和人类的伦理一样复杂且相似。人类这么多年都还在自身的伦理问题中纠缠,又怎么能创造出一个有伦理有逻辑的机器人世界呢? 关于机器人的伦理讨论只能是进行时-ing

《我,机器人》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记录一下

以“我”采访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的方法,描绘了苏珊讲述的在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九个相互关联的故事。 从1982年,苏珊出生+劳伦斯·罗伯森创立美国机器人与机械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到苏珊82岁逝世结束。机器人从最初的不会说话,到最后引领世界的发展 故事都在一个严密的框架--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下,进行发展,像是在三大法则下的本格推理。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也不能离开三大法则。阿西莫夫以严密的逻辑写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逻辑体系内发展,而我也一直被他的逻辑牵着走,并折服于他的逻辑。 第一篇《小机》,讲了小女孩葛洛莉雅与保姆机器人小机的故事,机器人能够捉迷藏、举高高,喜欢听故事、甚至还会撒娇。小女孩跟小机都特别可爱,阿西莫夫写的也特别温柔。早期的机器人,可以行动,但不能言语,一些小动作让人觉得特别可爱。这是阿西莫夫的第一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背景,复杂的故事,但确实我在九篇中最喜欢的。 此外还有转圈圈的机器人速必敌、笛卡尔小可爱,带领小机器人跳舞的大卫、透视心灵的机器人厄比、优越感机器人纳斯特十号、思想机器金头脑。 在金头脑一篇,194页有很长的一段关于跃迁时鲍尔的感受,读起来真不错,仿佛身临其境。而能够进行恒星级飞行的飞船+跃迁技术都是金头脑产生的? 最后讲了一位机器人,拜莱尔。他从监察官选举成为市长,最后担任界域总协,甚至世界总协。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机器人,而在最后他把自己投进了原子焚化炉,不留下机器人当政的证据。 但是阿西莫夫对于未来货币的通货膨胀与人口增长的预言就显得局限了。哈哈哈哈

《我,机器人》读后感(四):九bug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被摆在最前面,整本书围绕此展开。阿西莫夫用令人叹服的想象力,挖掘了短短百字蕴含的种种可能性。 阅读的过程中不免想到果壳网之前推送过的“AI笑话大全”(有的好笑有的好冷)。同样的,阿西莫夫这本书,可以被看做是实际调试之前,所预想的种种之思想实验。 谈谈我个人对此的些许见解。 文中bug的出现,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人脑与机器脑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首先,一条指令需要将语言中的含义转码成数字信号,再以实际的行为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由于受到社会条例等的引导与限制,得出的结果往往千篇一律(某种意义上这也算一种算法吧)。但AI通过奇妙的算法(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可能是爆搜吧滑稽),常常可以得到人脑根本想不到的结果。所以,种种奇怪的error出现了。(仿佛回到当年打c++模拟时一句句调试的痛苦时光……) 其次,身为人类,大脑在处理文字含义时往往没有特定的量级(摸棉花),与编程语言相比,这种判断标准就如同中文与法语一般,在精确度上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人类往往又不自觉地将机器人当作人类,认为其对语言程度的量级有着一定的理解,因此会对机器人下达一些重要程度失衡的指令,而这些指令并没有受人脑的纠正,因此向奇怪的方向狂飙突进。 这样看来我想第二篇《转圈圈》做到了比较好的综合。首先三大定律对应电位,警醒人类机器脑的非人特质,其次是优先级的判断(总有一种跑for嵌套if指令的既视感)让人眼前一亮。当然其他篇目也都不错。 总而言之,这九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建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bug的危险性(滑稽)。珍爱生命,远离bug。

《我,机器人》读后感(五):大概是一个未来人工智能测试的投影?

在这个版本里,机器人五部曲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系列了;而在机器人五部曲里,《我,机器人》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了。里面的人类和科技还是最接近当前的状态,没有经历过地球逐渐被淡忘、人类被新人类取代的苍凉感,故事里的人与机器人都野心勃勃,打算大刀阔斧地迎来新纪元。

我最喜欢的估计还是前几个关于两个倒霉的测试员遇到各种各样出问题的机器人的故事了,他们就像现在苦逼的程序员,面对一套系统只能做黑盒测试还想找出问题在哪里——再加上这些机器人都活蹦乱跳到处跑,正子脑系统又复杂又不是简单的逻辑就连开发者自己都不知道它该怎么运作,测试员们手里只有坚不可破但有时执行起来又荒腔走板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幸好当时的机器人还没自行领悟第零法则,不然行为更是无法分析了)用以与机器人行为斗智斗勇。

但是这两个苦逼测试员的命运大概就是以后人工智能的测试员们的投影吧?AI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及以后可能产生的像正子脑一样的运算单元,人类只能左右算法,不能左右AI学习的程度,甚至以后连AI的算法都由AI来计算得出,到时候没有三大法则的我们,又要用什么来对人工智能进行测试呢?

在银河系列里面,机器人的发展和自学习显然都已经超出了人类的预期, 丹尼尔跨过了人类对于机器人使生活更方便的期待,成为了主宰人类银河帝国几千余年的幕后之人。他把心理史学的动机、理念、注入了哈利谢顿的心灵,接着又发展出盖娅来取代人类,在《基地与地球》里,甚至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物种来推翻盖娅。这几乎已经成为人类的上帝了。对于未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人类要怎么对技术负责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