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100字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100字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一):字如其人,他的名字叫忠实

拿到这本《白鹿原头信马行》,看到腰封上最大的一行字写着:陈忠实生前授权的最后一部散文集。顿时心生惆怅,五味杂陈。暗自喟叹:陈老,竟然真的走了,以后再没有更多的文字了。不禁回忆起结识陈老以来的岁月,犹记得第一次阅读陈老的文字还是高中,那时真的只是偶遇。在手机上随手翻阅着《白鹿原》,却不知道陈老的鼎鼎大名。

在编后记里,本书的编辑讲述了这本书从谋划到成形的过程。陈忠实天性随和,待人和蔼亲切,所以约稿的过程并不复杂。那时候陈忠实已经久卧病榻,身体非常虚弱。编辑提出请他作序,陈忠实先是答应,后来写信请求原谅,说是争取写成。但最后终因身体原因无法完成。想来当初答应也是因为陈忠实忠厚的天性吧。

本书集结了从八十年代至今三十余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一些我以前就零散的在杂志网络上看过,现在完完整整把这七十多篇看完,合上书,只觉得内心无比的平静祥和。再翻到书的内封面上的陈忠实的照片,只觉得字如其人。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亲切真诚,朴实无华。他的容貌总是让我想到乡下的老农,质朴宁静。西安灞桥那片土地生他养他,最终也不可避免的滋润培育了他的性情,他的文字。

这本书里的散文囊括了陈忠实生活见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小到一草一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引发的人生感悟,大到历史社会的评点。既有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喟叹,也有游历山水的闲情雅趣。细细读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其对少年时代艰辛生活的回忆与对父亲的怀念。少年时代求学的经历虽然艰苦,有着自卑与心酸,但不乏至纯的感动与人格的成长,是他生命里永恒的衿记。

散文是作者的陈情自述,从开头一篇一篇的看下去,陈忠实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真实,生动,完整。他是一个好面子,倔强的少年,但他也是一个懂事的儿子。他体谅父亲的艰难,不埋怨家庭的贫困,但他克服不了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他有着深刻虔诚的家园情节,家乡的老屋是他念念不忘的心灵净土。他对生活的西安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容他人有一丝一毫对西安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偏见。而现在以及以后,他都会一直是个和蔼可亲,淳朴的老人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这本书文章的编排颇有意味,开头几篇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陈忠实少年求学时代发生的故事,而最后《难忘一渠清流》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仿佛人生绕了一个圈,最后依然回到了陈忠实心心念念的开始。而从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投稿》到后记陈忠实的《人生九问》,似乎描画出了陈忠实一生的形状。《第一次投稿》可以看作是他文学生命的正式开始,人生九问是对人生的一个简单小结,已经褪去了曾经的敏感与倔强。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二):风过白鹿原

风轻轻吹过白鹿原,吹皱一张斧钺斫砻过的脸,天空中划过翅膀的痕迹,呼哨的白鸽打了一个回旋降落在塬下的屋脊,仿佛在跟陈忠实先生告别。魂牵梦萦的白鹿原、诞生史诗的白鹿原,有神鹿踏莎而来的白鹿原,送别一位作家,送别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授权出版的散文集,化疗中的先生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为这本散文集写一篇短序,噩耗就如闪电一样让人猝不及防的到来。这部散文集最后得以顺利出版,我想宽厚、豁达的陈忠实先生亦能含笑九泉,毕竟他的文字永远活在了热爱他的人的心里。

这部散文集共收录了68篇陈忠实老师的作品。时间跨度从作者第一次投稿开始至今,30余年的随笔 、散文、游记作品。既有《骆驼刺》、《又见鹭鸶》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又有此前稀见的陈老对生活感悟的文章,还有收入语文课本、教辅让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篇目。

他写人,写与他同为足球迷的希尔顿不仅写希尔顿的身上饱含的风趣幽默和机智,同时断言:球迷才是营养足球发展的土壤,空气和水分。

他写景,写大理的风花雪月,写泸沽湖的悠远的沉静,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巍峨的秦岭,无不透露着豪迈、俊健和丰沛的生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写动物,写白鸽,写鹭鸶,写朱鹮,写麻雀,似乎更喜欢天空中这些不受束缚的精灵,心头浮起冲上云霄的快意,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

他写自己,总是把身姿低到土里,灞桥边、白鹿原上那个憨厚谦虚的长者形象深深地刻进读者的心里。陈忠实先生在《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三篇中,回忆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窘迫又沉着的陪外宾吃饭,回顾了生命历程中以及整个社会的自信的逐渐建立。第二篇中,陈忠实先生遭遇了在特殊时期不敢动笔写字不敢说真话的尴尬,他感慨道:“我完成了这一面和那一面的不同的生命体验,自家的直接体会就是,得按自己的新之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然——便不说,更不做”,陈忠实先生的自省和磊落跃然纸上。第三篇,在查阅蓝天县志时,目光却沉重的停留在《贞妇烈女卷》上,那些用一生的孤独和贞烈坚守妇道的女人们,到头来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有一个姓氏彪炳着他们的事迹。陈忠实先生感受到了历史中沉重的灰尘,艺术的缪斯被激活,“眼前幻化出一个女人来,就是后来写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

这些时而深情缱绻、时而跳脱灵动、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阳刚豪迈的文字,组成了一部白鹿原组曲,每一个文字仿佛幻化成组曲中的音符,倾注着陈忠实先生满腔的真情,挑动读者的心弦,完成一次完满的协奏。

风过白鹿原,原上草青浅,终有神鹿来,相伴访名山。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三):木命之人

因为本身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随笔集,没有什么太大的主题,写点触动自己的点。

1、非常多的篇幅在描写树和乡土。作者说算命给他算过,是个木命。而他的作品则是乡土派的典型代表。所以在散文中有大量的短片,写的是故乡的树、草、花、水鸟、山水。

其实我去过陕西,感受是黄土高坡,天也不蓝,水也不绿。树木并不从容,花朵也未见的鲜艳,整体有种灰蒙蒙的感受。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农村的意象超越了时空的存在,是美的。

黑色的枯蒿枯草,白色的鹭,残雪下的淡绿嫩黄。变幻的粉白的云朵是桃花杏花泡桐花洋槐花花,是他精心栽种的梨树、杏树、柿子树。

可真能写啊。

有句不恰当的比方,想杀人的眼神是藏不住的。想表达的欲望也是藏不住的。他可真爱树。

2、有好几篇讲他自己小时候求学。天才的表征就是想写什么的冲动和能力不需要修饰,是一种天赋。而作者很质朴的将穷人的韧劲、冲动、羞愧凝结成一句话“他无端地愤怒了,一切朦胧的或明晰的感觉凝结成一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底的破布鞋走路。”

3、也有很多给西安人开脱。对故乡的虔诚的情怀一脉相通。无论是救朱鹮的软网,还是对批评西安人被城墙框住的解释和调侃,这个主题他写了好几篇,是真的对这种说法不认同啊。老头子特别固执的样子,说“婆娘不生娃,怪炕栏子塔高。山西经济发展滞后,肯定不是城墙惹的祸。”特别倔。

4、有时候也特别不讲究,比如说自己打球的小友挑战,说捡到个孙子。再摸人头,说多好一颗脑袋。

5、在一片讲搅团的文里突然看到叶广芩,很是亲切。叶老师的文也好看。

6、写吃的好有趣。虎柿也好吃,义生柿也好吃,火罐柿也好吃。

就是说到山西人用一篮子石头上放两排火晶柿子骗了原来的游客,当年作者还能有点小小的农民狡猾的得意,不知道现在对西安的坏名声,作者知道了会不会痛心疾首。

7、混了很多一看就是作协文联采风的作品,就很不好评价。有一看就是在水字数的,也有所得所感的。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平实,像个老农民,讲的小故事,不难看,但,也就会心一笑罢了。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四):忠于灵魂句句实

忠于灵魂句句实

——读《白鹿原头信马行》

滁人也

捧在手头的,是陈忠实先生2016年2月底授权的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看着质朴淡雅的封面,几乎不敢相信先生已经离去。尤其是读着书中那些无比真挚的文章,更是对先生的离世多了一份惋惜。

该书收录了陈忠实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这些作品,篇篇都看出先生对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忠”——从灵魂深处,用文字去忠实记录,是忠实挖掘,去思考升华。

该书涉及先生生前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先生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今天看来,该书无疑是我们去了解先生、学习先生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有对关中大地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有对自己少年青年时光的刻骨铭心的追忆,有对白鹿原下老宅生活的忠实记录,更有对自己内心的忠实剖析。每一个篇章,句句忠于自己的心灵,似乎句句都能踏踏实实地走进读者的心中。

该书里,是先生的生活实录,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先生的第一次投稿,同样有被老师质疑的经历:诗写得太好,连老师都不相信那是先生的原创。可是,那位车老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当知道先生真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后,就不遗余力地帮先生推荐投稿了,甚至亲手帮先生誊抄稿子。后来先生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进而又成了名作家,想想当初对车老师的误会、感激,那是真正的百感交集。先生到三十里外的灞桥去投考初中,是走路去的,鞋子破了,脚出血了,用母亲织好的红腰带裹住脚,但还是被沙石磨烂了,就在先生想放弃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鸣叫,看到了火车上一个悠闲而坐的小男孩。瞬间,希望在他的心底升腾。靠着一股子朦胧的憧憬,他走到了考试的学校,从此走进了他人生的又一起点。所有这类充满苦痛却又不失为励志的真实的往事,就在先生的质朴深沉的文字之下,慢慢地向读者诉说着。

该书里,有先生的深深思索,读者能透过文字,深入到一代人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一代人的悲与喜、奋斗与挣扎。《白鹿原》里有一个田小娥,她纯朴、善良、无助、无辜而又劣迹斑斑。作者为何会塑造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原来先生在翻阅县志的时候,看到了三卷《贞妇烈女卷》,里面的女子,有姓无名者众多,掸去历史的灰尘,这些“贞女”却只剩下了一串串符号;而关中大地,民间又流传着很多被称作“酸黄菜”的女子偷情的故事,历久不衰,那些女子,同样是关中大地曾经的“主人公”,但“贞女”无名,而荡妇淫娃却在民间广为传播,让人们津津乐道。先生瞬间认识到,这是“民族的面皮和内心的分裂”,于是,田小娥从先生的灵魂深处款款而来,走进了《白鹿原》,更走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世界。

貂蝉、黄帝陵、凤凰山、关中的螃蟹、秦腔的记忆……先生已到天堂跟文曲星汇报交流去了,从此,世上多了一个“白鹿原”,却少了一个忠实的灵魂。哦,不,应该说,正因为有先生《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样的忠实灵魂、字字实在的作品,世上又会增添无数忠实的灵魂。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五):白鹿有缘

林亦霖

有人写散文是活的,言谈举止一一在眼前;有人写散文是灵的,事情经过回响在耳边。他的笔是活的,那些往昔的过往,在了眼前;他的字是灵的,那些难忘的言谈,响了耳边。

字如其人,看书的时候,似乎回到了过去,看着他的成长,看着祖国的变迁。虽不刻意描写,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看着他的经历,仿佛站在了黄土高原上,他的文字就像那窑洞,虽然朴素,能避风来能遮雨,夏能防晒冬能暖。这就是中国的魂吧,祖祖辈辈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一滴洒汗线。

书中的文章是他对以前生活的回忆,有人有事。大多写出来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水一般平静,平静却饱含深情。他那代的人吃了很多的苦,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看开了。如冬日里的腊梅,经历过磨砺才能芳香四溢。他是农民的孩子,他看见父亲的辛苦和操劳,他看见那片黄土地上一双双眼睛,那是渴求的眼睛,那是带有爱的眼睛。那片土地养了他,哺育了他,给了他魂,让他魂牵梦绕;给了他血脉,让他为之奔涌。

书中让我难忘是他对生命张力描绘和对于亲情的描写。《一株柳》中,他写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若是生在江南,这必定又是另一番说法。恰恰这柳树长在了高原上,与风沙为伍,与荒烟作伴。苍茫的天地之间孤零零伫立着它。虽然条件恶劣,可它驻足那里。叶子鲜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在无人烟的高原上,它默默伸展着枝干,透露出生命的张力。可能是风刮来的一粒种子,无意间落地生根,在他乡发了芽。没人知它经历多少苦,没人知它造了多少罪,只知道它活着,勇敢地活着,不向生命低头弯腰。这样的一种生的欲望不得不让人钦佩。

这棵柳就像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经历很多,遭受很多,虽然可能会被摧垮,可是依然坚持了。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对得起生命,对得起这份张力。这是他铁血的一面,那个时代的缩影。

《晶莹的泪珠》中写道了他的求学,因为家庭贫寒,不得不休学一年。这件事情虽然早早过去,却在父亲的心中埋了根。若不是那一年,他可以不走那么多弯路,若不是这一年他可以多停留在校园。父亲临走前还挂念着这件事,心有愧疚。他还记得退学时老师豆大的泪水,打在他身上,流进他心里。

泪水,印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柔情。虽然条件不及,却心心挂念,即使偶见一面,也会有所惋惜。

柳,泪,一钢,一柔,一坚强,一多情。那个时代质朴而坚毅的形象渐渐在印象中形成,定型。

书翻到最后一页,他的字迹呈现眼前,忆起书的扉页,那张空白的小记——他一定是乘着白鹿访名山去了,白鹿有缘,白鹿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