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精选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精选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是一本由安宁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一):令人生死徊徨的乡村生活——安宁《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

黄山书社2016年4月推出的安宁新著《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腰封中,一行绿字“致生命中葳蕤茂盛的乡村生活”赫然入目,结合书名,给人的感觉,似乎安宁要在书中抒写,时下读者司空见惯的关于乡村生活的鸡汤类文字,赞美赞美怀念怀念而已。错矣。

《偷情》《丧事》《骂街》《分家》《打工》《揍孩子》《打老婆》《放电影》《串门子》……从这些文章题目中,业内读者便能隐约推测出,安宁是在系列摹写乡村生活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倘再仔细地品读下去,便更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安宁是在冷静而有力地描述故乡的岁月和人们,“曾经在我的成长之中,烙下怎样无法去除的印记。卑微的、贫穷的、尬尴的或者辛酸的印记”。总之,作为一名正在走向成熟的写作者,安宁让人锥心刺骨的文字,岂是诸如“正在消失”、“葳蕤茂盛”等等,此类薄浅的标题和推介所能概括的了的!

出版商们包装安宁时,迎合世俗之举罢了。也许并不全然?鲁迅先生在结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文时,便将原定的书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不惜添加了唯美的亮色。安宁这样一运作,甚至欺骗得读者,“读到了一个个韵味丰富的乡野故事,这种阅读,有老人倚在墙根,晒着太阳,讲旧日故事的古朴意境”。

而骨子里的安宁呢?是多么希望有人,通由故乡与童年印记,懂得她“心底时时浮起的孤独”,理解她“心灵深处的惶恐与不安”,进而“宽容”她“在琐碎的生活面前,常常流露出的焦灼与绝望”。提及故乡与童年,一般的写作者,习惯面对读者面对社会,“艺高人胆大”?安宁选择了面对自我,“童年时真实的自我”,尽管她清楚,“在城市中戴着面具漂泊的我们,惧怕那个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孩子,他(她)的纯净的双眸,会让在世俗生活中的我们,不敢直视”。作为母亲,她甚至不无决绝地联想到了,“即便未来的某一天,女儿阿尔姗娜长大成人,也不能够完全懂得我所有的言行举止,和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怎样源自于童年时乡村生活的印记”。忧伤,悲凉,困窘。

但,这不正是文学创作之旨归吗,不正是城籍乡裔的人们情结之所在吗?或者说,这不正是世人面对故乡与童年,“旧事重提”也罢“朝花夕拾”也罢,深刻的人性凸显吗?直接说,作为一名以写作为职志的人,安宁只能“孤独地写下这所有深藏的、不肯示人的记忆”。

感谢安宁“已经足够地成熟和宽容,可以借助于文字,坦诚地面对童年的自己,面对故乡浓郁的烟火气息和复杂的人情世故”,使我读到了令她更令我百感交集而徊徨不已的“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尽管我们空间上各有各的故乡,时间上年龄更是相差几乎一代。(书评作者:王国元)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二):不如叫“在乡村度过的我的童年”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乡下度过的童年,应该也是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我简单查了下作者,具体年龄不知,但是80后,她所度过的童年跟我有很大差别,她所描写的很多是诸如争吵、伤害、暴力等消极因素,但我的童年完全没有这些,在父母、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好像不管走到哪,我都是那个格外受爱护的乖乖女。

但她的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乡下农村的那些童年日子。

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只在村里上了学前班,学前班就要学写字了,有天老师布置了几个生字,让写满一张才能放学走,眼看大家都写完走了,我心里着急,但我的本子恰恰比别人的格子密,后半张就大大地写了几个字让老师检查,但很遗憾,老师没有批准,反而让我重写,我满满的委屈但也毫无办法。

上小学时我跟着父母到了县城,每到寒暑假,父母会把我送回乡下爷爷奶奶家,一方面方便照顾我,另一方面怕爷爷奶奶太想我,让我陪着他们,父母心里也舒坦些。到开学前两天,爸爸会来接我回城里,到要离开爷爷奶奶的时候会很不舍,大概觉得我走了之后,他们老两口又回到相依为命的状态,冷清孤苦,所以每次上车前都会流眼泪。

爷爷一共兄弟五个,他最小,他的二哥年轻时选择外出闯荡,后来混得不错,在郑州定居,把三爷爷、四爷爷都带了出去,他们都在外成了家,儿女们也很少回来。有一年暑假,他们好多人一起回乡探亲,具体是谁我也搞不清楚,他们带了一些吃的玩的回来,那时候我们这小地方没见过那些东西,看到自然会觉得新奇。奶奶见他们带的独立包装的小饼干,偷偷拿一些给我,我也很喜欢吃。到后来,那种饼干在县城也司空见惯,甚至我都吃腻了。

小时候,我真的好像是奶奶的小尾巴,她去哪儿我去哪儿。有一次雷阵雨,她到平房上收摊开晒的麦子,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不一会儿天阴沉地厉害,又打雷又闪电,我一个人害怕,拖着个塑料雨布在院子里转圈跑,一边跑一边喊:“奶奶,你快下来!”

有一次奶奶娘家一个亲戚去世了,奶奶带着我去参加葬礼,农村的葬礼都有游街的习惯,女眷们还得不停地边走边哭,我看奶奶哭了,不由自主也跟着哭,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看着深爱的奶奶伤心,我也跟着伤心吧。

好像关于农村的童年生活,我只记得跟奶奶在一起的日子,关于老师和同学的记忆稀少模糊,也因我只读了几天学前班,后来就转学到了县城,当时要转学走的时候爷爷还很不乐意,一直念叨:“农村也会出大学生的!”但在我们上学这大事上,爸爸不会听爷爷的,还是坚决把我转学到县城,我开始了另一段的生活。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三):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1

去年八月,作家安宁邀请我为她的新书《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绘插图,读完书稿后,心里升起一些惆怅。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

书中所描写的乡村生活,于我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我没有真正的农村生活经验;熟悉的是,那种活泼的乡间泥土气息。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小镇度过的,住在有院子的平房,四周都是野林子,放学后不玩到老妈叫吃饭是不回家的。在那里,我一直生活到高中毕业才离开。

2

安宁说:

「这是童年视角中的乡村生活,野性的,世俗的,吵嚷的,鸡零狗碎的,甚至粗野的。我不想美化生活,我只负责记录,尽管,我相信每一个记录者,都难免带上主观的色彩,让那一份真实,多多少少,都有些虚幻。。。」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离开之后才认识到它的吧。

3

我是在上海出生的,后来随家人去了北方,那个路边有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白杨树的小镇,到了秋天,叶子也是如同梧桐树一般的金黄色,在风里被吹得哗哗响。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孩子照样玩儿得开心,田野里疯来疯去地跑,渠沟里玩水,果园里偷海棠果,打树上的雀儿,捉林子里的蜻蜓;偶尔,逢着探亲假期会跟爸妈回一趟“老家”,在那里,“老家”的意思就是故乡,故乡就是上海。

多年后,回来上海生活了,空气里的潮湿,粢饭油条的香味,梧桐树的浓绿,都令我觉得近乡情怯的陌生。。开始想念北方,想念天高云淡,四季分明,想念冬天打雪仗玩儿,想念凉爽的夏夜,想念一起长大的玩伴。。。

在南方夏天闷热的午后,回想起青春年少的那些时光,已不知此地是他乡,还是故乡,抑或是故乡成了他乡,而他乡竟是曾经的故乡。

4

在安宁笔下,丰富、饱满,又热辣琐碎的故乡是这样的:

「玉米剥完皮的时候,父母会将它们编在一起,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梧桐树杈上。那黄的红的玉米,让已经开始落叶的梧桐树,看起来喜气洋洋的,好像挂了一幅画在上面。那画每天看着,都觉得高兴,气派,心里满足。」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晒得脊背有微微的烫。鸡们在院子里奔跑,拉着新鲜的粪便。猪圈里已经有了新的小猪,不过只有两头,应景一样点缀着这个寂寞的院子。我仰头看着天空,那里深蓝深蓝的,有些醉人眼睛。」

5

「 所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再一次成为一个单纯的无忧无虑的孩子。我将一切来自村民的争吵、偷盗、折磨、小心眼,都视之为正常,它们构成了我记忆中的乡村生活。。。除了记录,我想我别无他途,可以抵达那个倔强骄傲又卑微焦灼的童年的我。」

锁在记忆中的乡愁曲,是安宁的,也是你的,我的。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读后感(四):时光在前行 故乡在背后

一年多以前, 因为大学毕业之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几乎没看任何除工作外的书,觉得自己已经颓废到无力思考。我在微博的评论里告诉安宁,我好久没看书了,该检讨了。然后振作起来,把柜子里之前的书都翻出来看。

我爱安宁笔下的生活,所有生活的琐碎在她的笔下像是开了花,散发出淡淡清香,远远地就吸引着我。我的故乡在南方小镇,而我12岁就离开了她,开始走上异地求学的路,从此,我于小镇,像是疲惫路过的旅客,短暂休息,又会继续前行。我虽没有安宁老师书中剥玉米、收麦穗、点油灯上学这些艰苦的经历,但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还没有高楼、没有酒店、没有KTV的小镇也如这般,被山环绕,被田地包围,而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莫过于在放学后和假期里撒了欢似的在田野和树林里愉快玩耍。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里安宁老师写在小学的操场上村里的干部会来放电影,那一晚便是村民们放松的夜晚,大家各自搬上小板凳来到操场上,这也会发生很多有趣或者无奈的事。我便记起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哥哥所在的学校在操场上举行篝火晚会,途中妈妈带着小小的我去看。那一晚学校的操场上好多人,好几堆篝火,火焰烧得很高,把周围的一切都照亮了,把人的情绪也拉高了,大家唱歌跳舞,一派欢乐气氛。后来有谁和谁吵架了,好像还打起来了,被打的那个人气冲冲地离开,经过我的身边。

我太佩服安宁老师,小时候的很多事像是电影情节一样,只不过是在浸着香气的纸上慢慢浮现出来。挨揍的小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小孩。让我想起挨揍的我,常常是我在前面跑,我妈拿着“武器”在后面追。上完晚自习的小孩,点着朽木唱着歌回家。我读五六年级的时候也是有晚自习的,那时候我的上学路上必经一段没有路灯的烂路,所以我妈给我买了小电筒。有时候壮着胆子打着电筒经过那里的时候会突然从草丛里蹿出几个调皮扮鬼的男生。超生的小孩。记起爸爸说因为我是老二,因此他们厂里的经理还罚他写检讨。镇上的计生办来找他要罚款,他态度特别好马上承认错误,所以看在他态度端正的份上只让他交了八百的罚款,他说别家可是少了两三千下不来的。村里穿着时髦的媳妇儿将钱卷成卷儿一股脑塞进丝袜里。哈哈,看到这里时我马上回忆起来,好像那几年的女人们都当这是一种前卫的行为呢。

书中太多太多的情节,不仅写的是安宁老师自己的故事,也让我的童年从心底慢慢腾起,让我对那些年美好的故事又多了一点回味和思考。

现在的我生活在城市里,过着便利的生活,时间慢慢过去,我可能会忘记曾经挨揍满街跑的小孩,夏天不睡午觉和男生们在树林里捉“叮叮猫”的小孩,还有那个因为赢了同学的几颗玻璃弹珠高兴得跳起来的小孩。而故乡,或许就会化为一个名字而已,印在籍贯那一栏,或者出现在和朋友们的聊天里。也许故乡只剩下需要我们在特定日子祭奠的墓碑,也许只有几个已经叫不出名字的“熟人”,但我不会忘记十几年前写在作文里故乡街道旁的紫荆花。

我们越走越远,被时间带着往前一路狂奔,故乡就这样被我们重重地甩在身后。哪一天跑不动了,被脚下的石头绊住了,回头看一看,她就在那里。她有你过去的一切,她就是她。她还是在那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