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后感锦集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后感锦集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一本由斯坦利·格林斯潘 (Stanley I.Greenspan)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后感(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柴静的《看见》一书中,提到当年采访的药家鑫事件。

药家鑫这个名字许多人听说过,或许已经忘记。2010年年底,一个大学生开车撞倒人,用随身携带的尖刀连刺六刀在受害者胸腹部,导致受害者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杀人者就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这起刑事案件在当年引起了举国热议。

药家鑫是被父母送去自首的,父母送他自首时并不知道他用刀杀了人。药家鑫在出事后第三天终于受不了,早上醒来,抱了抱母亲,告诉他们出车祸了。

他被执行死刑前向父亲提出了要求:想要捐献眼角膜!

但父亲对他怒目圆睁:“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的器官,再有什么事,我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当时药家鑫没有争辩:“好,我听你的。”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内心的愿望听从父亲。

药家鑫从小在严厉的家庭管教中长大,军人出身的父亲曾说,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

这是他的教育方法:“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可越是这样药家鑫的性格越过激,连他自己都认为心理扭曲了,常常想自杀。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父亲整夜整夜睡不着,总希望能有鬼魂,哪怕家里弄出一点动静都好,可什么也没有,人死如灯灭。

他以前从没想过要了解孩子内心想什么,也回忆不起和孩子说过一句温馨的话。他一直想要孩子好,认为严厉的管教才不会出事。

药家鑫在初中时染上网瘾,他就一个月不工作,把药家鑫关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除了上课,吃住都住在里面,没有窗,没有一点阳光。

他并不知道药家鑫是什么感受。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过:“他没有跟我交流,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理的斗争过程。”说完,他又加了一句:“但是以后很正常了,他好了。”

现在他再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药家鑫的内心,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当孩子学会了说话,却从没有机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起,孩子就不好了。

药家鑫外出随身携带着尖刀,在发生车祸后,他不是想着救人,报警,而是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杀人。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农村人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

为什么到了性命攸关时,最害怕的竟是:被父母知道了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指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面临突然的压力或持续的焦虑时,会陷入一种极端的思维模式,甚至在感到害怕时,不是谨言慎行,而是言语冲动,行为混乱。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作者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医学博士认为,孩子们需要具备一种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父母帮助孩子开发出这种能力,他们就能自信地成长。

格林斯潘博士所说的能力,就是安全感。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够体验、表达并且理解人性的全部内容。

而所有感情都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爱和幸福,也包括自信、愤怒、失去、恐惧和羞辱等等。

这些需要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有机会去获得。

格林斯潘博士是世界权威儿童培养专家,他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及小儿医学领域担任临床教授。

作为发展和学习障碍跨学科委员会主席,创建了“0到3岁:美国婴幼儿及家庭中心”组织。也是华盛顿精神分析协会的儿童心理分析指导专家。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12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影响了无数父母的教养理念。

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提出,提升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安全感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原则:

多和孩子共处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帮助他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但是这四项原则是家长们采取各种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孩子安全感》一书中说:孩子的安全感,是随着他的成长、发育以及个性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内心状态受到与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间现时关系的影响。

这种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我们感到幸福的基础,作者告诉我们,与家人维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是安全感的第一个层次。

格林斯潘博士在他另一本书《格林斯潘心理育儿(0-5岁)》中,告诉我们:

父母与孩子持续的亲密关系、积极的情感互动会成为推动孩子心智成长的决定因素。对孩子的关爱、安抚以及亲密无间的沟通互动,比单独的智力开发更有效。

如今的生活节奏变得忙碌而急促,父母总是缺乏与孩子共处的时间。

就连最近热播的《哪吒》中,哪吒也抱怨妈妈总是要去斩妖除魔,没有时间陪自己玩,每次都说下次。缺乏陪伴的哪吒,就跑到大街上吓唬、捉弄陈塘关的百姓,一副混世魔王的熊孩子形象。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处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利用零散时间与孩子共处,他称之为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就是父母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喜欢你坐在地板上与他们一起玩耍,这会让他们感到平等。地板时间应该由孩子来选择游戏,比如搭积木,角色扮演。一切由孩子来主导,你来配合。父母只需要规定两种限制:不准伤害别人,也不准破坏玩具。 小学时期的孩子通常不需要父母过多的陪伴了,他们会自己做功课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更加珍惜陪伴时间。家长每天至少应该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孩子一道游戏。

比如与孩子一起散步、打篮球,无论做什么事,孩子都是导演,你只是助理。你要随着孩子的引导,表示出对孩子的支持,以及对他们关心的问题表示理解。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陪伴同样重要。可是想创造出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容易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欢与朋友在一起,而不是父母。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高中以后的教育、职业规划、新的人际关系等。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想要培养出一个直面困难,有勇气解决问题的孩子,家长就要致力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孩子终究会离开我们,自己生活。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判断力。

所以这个时候的家长更要创造与孩子在一起的“地板时间”,帮助孩子内化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这些价值观将引导着他们的人生。

家长想创造机会与孩子一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和孩子一样的兴趣。

比如孩子喜欢听演唱会,你买门票的话,他就会乐意与你一起前往。他喜欢的美食,你请客,他也会欣然同去。

与孩子沟通时,不管谈论的话题是什么,不要总是提出苛刻的问题,或打断孩子的思考。

你只要跟着孩子的引导,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了解到孩子对生活的看法。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教会孩子学习说话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忧虑。

格林斯潘博士甚至说,如果不会说出想法,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差。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么,就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蜘蛛公认是人最怕的东西之一,心理学家曾用蜘蛛做过一个试验。

心理学家要求测试者接近毛茸茸的大蜘蛛,一开始没人敢靠近,于是研究人员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

实验证明,随着测试者不停坦露心中恐惧情绪,他们就更有勇气走进蜘蛛。

这个心理实验告诉了我们,当一个人遇上压力和恐惧时,大胆地说出来,能有效减轻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在成长的过程中,能表达出自己情绪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格林斯潘博士告诉我们,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表达同理心,或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分享他们的心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2.当孩子面对巨大压力时,父母要提供一种富于同理心的、温暖的、无时不在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从中释放自己的压力,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

3.学龄前的孩子尚不能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比如悲伤、忧愁或者焦虑,父母要读懂孩子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及时用肢体语言做出回应。比如一个拥抱,一个正确的眼神。

4.孩子害怕说出焦虑和内心恐惧的的想法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假装游戏。比如假装让洋娃娃诉说自己害怕,给孩子做出榜样。

5.对于刚学会走路和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往往在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哭闹、撒泼打滚。这是孩子在感到焦虑或害怕时,产生的被动、无助行为。

这时需要父母不断鼓励孩子自己采取行动。比如,让他自己爬到架子上拿想要的书,请求他帮忙拿一个玩具给你。

6.容许孩子在游戏中变现攻击性或愤怒的情绪。一个懂得表达并控制愤怒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说: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第三步就是开始提供安慰。然而,只有比较实在具体的行为,安慰才会有效。

一个孩子之所以会对外界感觉到害怕和不安,是由于他的认知局限所导致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明白问题的原因,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在日益复杂的世界里产生安全感。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给予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因为父母出差感到担心时,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简单的告诉他理解,也可以通过玩假装游戏,让孩子宣泄烦恼。 一个学龄期的孩子在学校遇到同学不愿意与他玩时,可能会想:小朋友不喜欢我,或是小朋友喜欢踢足球,我不会踢。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看到事件背后有多种原因,并让孩子想想更好的应对办法。比如,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小朋友喜欢玩什么呢?我可以主动交换玩具,或是我回家跟爸爸练习踢足球,以后就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当他们要区参加校园活动或是户外运动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他们学会提前预知困难,一同探讨设想,一同应对未来的挑战。比如一起讨论上大学的问题:该如何选择专业,学校等等。在孩子遇到学业、社交上的困难时,把问题分成若干小步骤,从而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格林斯潘博士说:儿童,同成年人一样,会最终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益。

当孩子们感到自己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事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和自信。

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书中提到,对于过于害怕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他们机会学习去帮助他人。

比如照顾弟弟妹妹、帮助老人,参加义卖、旧物回收、陪伴小动物等活动。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有能力的人,也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每个人都想要安全感,这是一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到自信、无所畏惧的能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纵使跨越千山万水,拥有安全感的人能忍受生活中给予的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寻得一片安宁的内心。

每个父母都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想要孩子拥有独立挑战未来的勇气,自信生活的能力,就要从小培养出孩子的安全感。

正如积木宝贝的设计总监罗静博士说的:做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科普之时,安全感是第一个要讲的课题。把它讲清楚了,育儿这件事也就清楚了大半。所以,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作为父母,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记住: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安放内心的家,做一个尊重、理解孩子的父母。让家成为我们最安全的后方,无论走向何方,总有家可回。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后感(二):用了8小时+整理完成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采用分析阅读(详见《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艾德勒、范多伦著)的方法来进行整理和总结,前后一共用了8小时+,字数7000+字,希望对你理解和整理内容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本书是一本讲解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实用性书籍。

二、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本书介绍了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四项基本原则、解析具有安全感孩子的7项特征,并提出在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小学时期、青春期三个年龄段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基础和能力、不安全的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安全感的方法。

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以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一)在多变的时代,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四项原则(第一章)

1、【原则1】多和孩子共处

同家人待在一起,也就是说同你所信任的人维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是安全感的第一个层次。当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同那个人相处,身处其中并受到保护,你会感到周围世界里的每一天都是可靠和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只产生于温暖的、充满关爱的家庭关系中。

让孩子感受到保护和舒适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则显得无关紧要。家庭关系不仅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对于父亲、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也同样重要,因为当家人待在一起时,每个人都会感到安心。

2、【原则2】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

通过倾听、表达同理心、游戏的方式等帮助孩子分享他们的心事。

3、【原则3】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只有比较具体实在的行为,安慰才会有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担忧。

4、【原则4】帮助他人

和成年人一样,儿童会最终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益,不管付出努力的大小,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更多的安全而不是无助。当孩子们(以及成年人)感到自己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事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和自信。

5、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感

(1)婴儿和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里或者幼儿园的氛围,所以为孩子们提供额外的照料是非常重要的。

(2)学龄前儿童:可以采用和婴幼儿一样的方式,只是需要增加更多的游戏,比如一起玩过家家等。

(3)学龄早期儿童:家长保护孩子不要看电视上过于写实的节目或报道,需要长期提供一种非常舒适、滋润的分为,帮助他们了解思维的“灰色地带”(寻找导致事件发生的多种因素)。

(4)青少年:除了舒适的关爱、更多时间和家人共处、谈论他们的感受、思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家长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青少年应对自己的焦虑并作出长远的规划。

(5)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理解的东西远比他们所能表达的多得多,他们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害怕,所以有父母陪在身旁为其提供安全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让他们感到安全、释放内心的恐惧。

6、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感到安全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孩子们在未来感到安全,我们就需要帮助其他人感到安全。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远在非洲的艾滋儿童。这种拓展同情的方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成长里程碑。然而,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我们的后院是没有界限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全世界。我们不可能建起高墙独善其身,远离传染病、污染以及恐怖袭击。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们将要面临的未来,必须参与到孩子们塑造未来的过程中,努力减少已知的对后代的威胁。真正的安全只能来自于对相互依存的认识、来自于人力资本投入的诸多项目,来自于国际契约和组织的全面合作。

(二)如何成就有安全感的孩子(第二章)

孩子的安全感,是随着他的成长、发育以及个性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孩子的内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父母、家人或者他人之间现时关系的影响。

一是家庭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重要,家长能够通过地板游戏、耐心倾听与聊天等方法帮助已经出现焦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大改善表现。

二是“韧性”与安全感密切相关,韧性的真正含义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人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挑战,而无需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区分有韧性的孩子和缺乏韧性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持续融洽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韧性并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孩子所能拥有的关系状态。一个有韧性的孩子,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

三是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征:

1、依靠重要的人际关系获取慰藉的能力

2、能(使用身体语言)全面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3、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4、运用概念表达忧虑等各种情绪的能力

5、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6、能够看到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并能理解问题和情感“灰色地带”的能力

安全感存在于一个人日益增长的解决难题的能力之中,要做到这些,需要认识到事情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而不是单一的,并且绝不是都是针对个人的。

7、塑造个人内在标准并且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

一旦内在标准得以建立,就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它就会给孩子提供安慰;如果是消极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可爱”“不讨人喜欢”甚至“简直笨死了”,时常会对自己感到怀疑。从很多方面来看,一个人内在的标准,是关乎安全感的本质要素。缺少内在标准,一个人的安全感会非常短暂并且飘忽不定,还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外围事物的影响。

(金句摘抄:我们需要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信仰体系、不同的历史观点以及对事件的不同解读。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自我认知、有能力思考“灰色地带”问题,并且知道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青年人,才能拥有这种极大的同理心。)

四是安全感和同理心。对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内在标准和自我认知能够让孩子更富有同理心,并且更好的理解他人。有了这样的能力,年幼的孩子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成熟的同理心建立在个人的内在标准之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和自己的感受做比较,然后寻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具有安全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最重要的品质。应付社交、学校以及工作上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尤其是在和配偶及孩子的关系中,这种能力会更加重要。

(三)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安全感(第三章)

1、安全感的六大心理基础

(1)学会平静并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2)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如果幼儿不能形成一对一的亲密关系或群体关系,那么在向下一阶段发展之前,他会遭到一些非常基础的挑战。这是因为个体大部分的学习,来自于早期人际关系的体验。婴儿最开始是通过与父母的交往进行学习的。当婴儿感觉受到良好的照顾,并且可以依赖父母或者看护着的安慰与关怀时,就迈出了第一步。

当父母都外出工作,家人的陪伴越来越少时,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所需的东西——时间、同理心、自在放松的亲昵,就很可能轻易失去。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亲密关系的需要,父母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许下的种种承诺。

当一个孩子与家人形成了温馨、融洽的关系时,他不但可以在遭遇压力、冲突、挑战时依赖它,还可以借此保有一种长久的安全感。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将这些亲密关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婴儿感觉自己很好、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且值得父母照顾,都来自这种体验。没有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相信他人的孩子,通常在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不安。因此,人际关系是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础。相反,如果孩子的人际关系不能持续或者过于狭隘,他们就无法建立安全感。

(3)无须言语的交流

安全感的第三个基础建立在前两个基础之上,即孩子必须学会专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非语言、有目的的双向沟通,让孩子感到他有能力做某些事,并且也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对现实的认知。

(4)懂得与他人沟通能够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能够成功的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是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部分。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会让儿童在复杂的世界中更有自信。

(5)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围绕感受形成想法。

孩子们学习表达情绪,是通过日复一日的体验进行的。孩子有能力表达情绪,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他遭遇压力的时候。

(6)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是儿童安全感的另一种基石,能让他们感到安心。和孩子长时间的进行观点鲜明的对话,帮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帮助儿童发展出逻辑思考能力。

2、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苦恼于不安的共同征兆

(1)过分忧伤

有些儿童特别是较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在难过的时候会看起来非常伤心。他会假想问题非常严重,并很早就显得忧心忡忡。这样的孩子经常会隐藏许多愤怒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需要额外的关怀和更多的支持,他需要大量的锻炼,以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并能够解决问题。

(2)好斗和过分冒险

孩子的行为冲动而且好斗,常常搞破坏;喜欢冒险、行事鲁莽;不在乎他人感受等。原因:孩子具有类似的行为,往往是某种压力所致。家长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温和地给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同时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这类孩子需要更多温暖的沟通。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规矩游戏”。

(3)过分害怕和焦虑(穆穆情况)

在面对新的压力时,敏感的孩子容易变得过分害怕和焦虑。这样的孩子表现:①往往非常黏人,②并且过分挑剔,③需要持续不断的安慰。

※要帮助这样的儿童,父母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①一方面给孩子提供额外的照顾、安全感、温暖以及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孩子逐渐地培养起自信。

(4)回避某些情感

有些孩子在应对压力时,会刻意的回避自己的某些情感,比如不愿意表达生气或愤怒的事情,或是忧伤、失望或遭受拒绝的痛苦。每一个孩子的弱点不同,极力回避的情感也不同

解决办法:利用假装游戏,来拓展孩子的情感表达范围。并可以利用孩子的某一行为,进一步与之探讨相关的情感话题。

(5)害怕用语言表达情感

类似(4),发现将这些感情说出口会使他们更加害怕,还不如只通过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达更安全些。解决办法:最好的也是假装游戏。

(6)身体上的病痛

在面对众多压力时,有些孩子会感到头痛、肚子痛或者出现其他身体症状。

(7)混乱的行为

当面临压力时,许多孩子的行为会比较混乱,例如市场从一个玩具或活动上转到另一个玩具或活动上。无论做什么都看上去漫无目的,既不征求父母允许,也不按目标组织行动。

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孩子设定坚定的界限,但家长态度要温和。

(8)被动、无助的行为

有些孩子焦虑或害怕时,往往会显得畏首畏尾,孩子似乎希望家伙在哪个为她安排好所有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刚学会走路和学龄前而儿童的身上尤为明显。解决方法:家长应不断给与支持、帮助和鼓舞,鼓励孩子主动采取行动,孩子变得更加果敢自信,即多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家长帮助他做事情。

(9)封锁情绪

他会变得面表情。

(10)退缩

表现:出处退缩,不愿与人接触,或者害怕见到虐待他的照顾者,严重的会完全封闭自我没只在乎自己的身体需求。解决方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方案。

3、帮助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增强安全感

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策略:①利用零散时间和孩子共处(地板时间),②共同寻找办法解决问题,③设定温和而坚定的界限。

(1)地板时间

“地板时间”,即你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你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加上你的引导,帮助他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同时训练他学会富于逻辑地进行思考。

要点:①根据孩子的水平,顺应他的引导。地板时间的主要原则: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

②让孩子自行选择活动。只有2种限制是必要的:不准伤害别人,也不准破坏玩具。家长应该经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并根据他的水平与孩子玩游戏。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亲密感,会成为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相互沟通,形成沟通的开合循环。

④创造适当的游戏环境。提供简单、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并且应想办法让玩具变得鲜活起来,在你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互动氛围。

⑤扩展与孩子的对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帮助他达成自己的目标,与孩子形成一种很有建设性的互动,包括可以在游戏中故意设置障碍。

⑥容许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攻击性和愤怒的情绪。接受孩子们的情感,温和的给孩子们介绍那些他们试图无视的情绪。因为一个懂得表达并控制愤怒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

⑦在体能和感知方面强化孩子的自信。地板时间有助于孩子进行感知和体能的锻炼,如用积木搭建城堡和高塔的空间游戏。

⑧与兄弟姐妹和朋友共享“地板时间”。

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征调整“地板时间”

有五种分类,可能描述你的孩子的发展状况(可能是某一种,或者是几种状况的混合)。

※①容易感到挫败、过于敏感的孩子。当你和敏感的孩子一起游戏时,他可能非常谨慎,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情况。他也可能特别需要当主导者,在所有的行动中控制他人。天性敏感的孩子想要尝试人生百态,但却喜欢每次只尝试一点。家长需要不断地采取假装游戏,才能引导其进入正轨。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尊重他想做主导的欲求,通过游戏让他逐渐体验勇敢过段,从而变得日益自信。

②反应迟钝的孩子。

③渴求感官刺激的孩子。

④能注意到所见但注意不到声响的孩子。

⑤能注意到声响但很难理解所见的孩子。

(2)和孩子进行特别的一对一的问题解决练习

焦点主要在应对孩子可能面对的“重要事情”上:夜半惊梦、如厕训练、殴打他人、乱扔食物、乱发脾气或者刻薄的对待兄弟姐妹等。做法:可以在一段四期内,坚持每天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谈话。一旦你引出了一个话题,就要试着倾听孩子说话,并设身处地地从他的角度着想。!不要以为你指导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即便你知道,也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家长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3)建立坚定的界限

设定清楚、始终如一的行为界限。成功的界限设定不仅态度温和、富有同理心,而且也坚如磐石。在这种界限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更多的安全感。

如何给孩子设立界限:

①严格执行你的决定;

②教导孩子认识界限,而不是命令;

③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家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

④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最好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几个问题,而不至于注意力过于分散而导致失败;

⑤合理的惩罚,尽量不要采取哪些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的方式;

⑥避免过度保护;

⑦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孩子们大发脾气会导致父母产生很多种情绪:在公众面前因尴尬而羞愧、伤心、紧张甚至恐慌,要理解孩子因做不好某件事倍感受挫而产生的失望和怒气,应对孩子的怒气采取三步法:承认接纳、等待情绪消退、谈论并处理情绪)

⑧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也要采取新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

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设定界限的“黄金法则”,那么可以简单总结为:更多给与,更多期望。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和富有同理心的互动,毫无疑问会影响这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影响着孩子满足父母要求的能力。

(四)小学时期的安全感(第四章)

作者对于小学时期孩子不安的征兆以及父母可以帮助的途径(P127-145)以及小学时期增强安全感的五项原则(P146-174)描述的十分详细,其结构、内容和原则与婴儿期和学龄前儿童的内容一脉相承,阅读本章不但让我了解了小学时期的安全感的相关情况,还帮助我加深了对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内容的了解。

内容整理略,待孩子上小学前再看一遍。

重点内容:

※在小学时期,家长应该每天至少抽出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孩子一道游戏。

※【关于同理心】P163-166

对孩子抱有同理心,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确认孩子内心潜在的假设。人们的感受通常都基于内心对外在世界的假设。家长需要搞清楚孩子心中的这些假设到底是什么。地板时间可以帮助更容易的了解孩子内心的假设。

(五)自信且有安全感的青春期(第五章)

结构与上一章相似,内容整理略,待孩子青春期前再看一遍。

(六)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迎接未来(第六章)

没有一个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会具有安全感。与之相似,安全的家庭需要一个安全的社区,安全的社区需要一个安全的国家乃至安全的世界。

感想:因为人们互相联结且我们处于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所以安全感的建立不仅需要从家庭入手,也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来帮助孩子们培养安全感。

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培养安全感。

五、找出重要单字,并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

1、安全感:文章内容全部围绕安全感,但并没有对“安全感”本身下一个定义,可能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安全感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安全感”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无法下一个笼统的定义。大概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无虞的感觉”。

2、韧性:“韧性”与安全感密切相关,韧性的真正含义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人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挑战,而无需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区分有韧性的孩子和缺乏韧性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持续融洽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韧性并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孩子所能拥有的关系状态。一个有韧性的孩子,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

3、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就是家长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和游戏的时间,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其要点是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其真实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温暖、值得信赖的关系,为家长后续帮助孩子解决的苦恼和忧虑提供坚实的基础。

4、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和理解。同理心与内在标准的建立具有密切的关联。(P55)

六、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在孩童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国际儿童情绪发展权威专家格林斯潘博士详解0-18岁不同年龄段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七、找出作者的论述,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

略。同第三部分。

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作者论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有安全感的表现和特征,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以及帮助其增强安全感的原则和方法。作者就“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个命题开展分析的逻辑框架,内容已经比较完整了。不过,基本是采取正面论述的方法,对于破坏和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和心理机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是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内容中进行了部分举例说明。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读后感(三):在多变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全文高能,附7000+字读书笔记)

国际儿童情绪发展权威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撰写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介绍了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四项基本原则、解析具有安全感孩子的7项特征,并提出在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小学时期、青春期三个年龄段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基础和能力、不安全的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安全感的方法。

由于自家娃是高敏感且天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如何增强和培养孩子安全感的育儿知识。我感觉格林斯潘博士《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孩子的安全感,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阶段)孩子安全感的不同内涵,以及父母培养孩子安全感的不同举措,而且内容非常的详实,操作步骤可落地。

本书对我启发比较大的几点:

一是作者反复提到的“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就是家长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和游戏的时间,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其要点是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其真实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温暖、值得信赖的关系,为家长后续帮助孩子解决的苦恼和忧虑提供坚实的基础。我觉得通俗理解,“地板时间”就是和小孩子一同做游戏的时间,在青春期则演变为和孩子一起的“闲逛时间”,具体形式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年龄阶段进行灵活变通,但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父母全身心的投入与陪伴、只做引导角色的互动时间。“地板时间”概念虽然比较新鲜,不过内容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二是通过作者的叙述,让我领悟到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四项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就是“多和孩子共处”,即“用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个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现在通常提倡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是片面强调“高质量”,而忽视了陪伴时长,也是起不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毕竟“陪伴能效”(我自创的词)=陪伴质量×陪伴时间,质量和时间两者缺一不可。由于现在的父母普遍忙工作非常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其实很有限,直白说就是大部分的陪伴时间都是不足的——而这恰恰是损害孩子安全感的头号杀手。所以如果想要做真正负责任的父母,真的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并在赚钱、事业(自己的事)和陪伴孩子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三是启发我更加珍惜孩子的学龄前时段(0-6岁)。因为一旦上了小学,孩子白天上学、晚上要做作业,周末有各种学校和课余活动,孩子本身能够留给与家长共处的时间就减少了很多。“在这种紧张的日程下,家庭时间更加需要珍惜和保护。”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想要创造与青少年接触的机会并不容易,十几岁的孩子更愿意同朋友们一起闲逛,而不是父母。当孩子处于童年时期,往往是父母没有时间陪伴他们。而到了青春期,则是孩子们没有时间留给父母。总之就是,孩子越大,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越少,这真是一个显而易见又容易让人忽略的悲伤事实。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处的养是“孝养”),其实“亲欲养而子不待”(此处的养是“教养”)也是如此!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要趁早,越早越好,惜孩子的学龄前时段吧!

四是有感于作者宽广的视野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序言和最后一章内容中,都提到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依赖的程度比任何历史时代都要更甚。世界已经从经济上、政治上以及通过当代传媒从文化上,变得日益相互依赖。正如作者所述,没有一个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会具有安全感。与之相似,安全的家庭需要一个安全的社区,安全的社区需要一个安全的国家乃至安全的世界。所以为了让孩子感到更加安全,需要我们父母和成年人带头,从心理上增强对“人性”和“责任”的认知,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增进理解与合作,采取顾及他人(全球儿童、家庭和社会)的长远政策,而不是只管自己和小家、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才能让孩子们的未来真正变得安全。

总之,安全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未来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所以对于父母而言,理解安全感、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课。这本书值得好好看,如果没有时间仔细阅读,相信我下面的读书笔记也一定能够帮助到你。这篇读书笔记采用分析阅读(详见《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艾德勒、范多伦著)的方法来进行整理和总结,前后一共用了8小时+,字数7000+字,希望对你理解和整理内容有所启发和帮助。

下面按照分析阅读的方法来对本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7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本书是一本讲解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实用性书籍。

二、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本书介绍了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四项基本原则、解析具有安全感孩子的7项特征,并提出在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小学时期、青春期三个年龄段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基础和能力、不安全的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安全感的方法。

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以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一)在多变的时代,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四项原则(第一章)

1、【原则1】多和孩子共处

同家人待在一起,也就是说同你所信任的人维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是安全感的第一个层次。当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同那个人相处,身处其中并受到保护,你会感到周围世界里的每一天都是可靠和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只产生于温暖的、充满关爱的家庭关系中。

让孩子感受到保护和舒适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则显得无关紧要。家庭关系不仅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对于父亲、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也同样重要,因为当家人待在一起时,每个人都会感到安心。

2、【原则2】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

通过倾听、表达同理心、游戏的方式等帮助孩子分享他们的心事。

3、【原则3】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只有比较具体实在的行为,安慰才会有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担忧。

4、【原则4】帮助他人

和成年人一样,儿童会最终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益,不管付出努力的大小,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更多的安全而不是无助。当孩子们(以及成年人)感到自己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事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和自信。

5、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感

(1)婴儿和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里或者幼儿园的氛围,所以为孩子们提供额外的照料是非常重要的。

(2)学龄前儿童:可以采用和婴幼儿一样的方式,只是需要增加更多的游戏,比如一起玩过家家等。

(3)学龄早期儿童:家长保护孩子不要看电视上过于写实的节目或报道,需要长期提供一种非常舒适、滋润的分为,帮助他们了解思维的“灰色地带”(寻找导致事件发生的多种因素)。

(4)青少年:除了舒适的关爱、更多时间和家人共处、谈论他们的感受、思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家长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青少年应对自己的焦虑并作出长远的规划。

(5)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理解的东西远比他们所能表达的多得多,他们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害怕,所以有父母陪在身旁为其提供安全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让他们感到安全、释放内心的恐惧。

6、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感到安全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孩子们在未来感到安全,我们就需要帮助其他人感到安全。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远在非洲的艾滋儿童。这种拓展同情的方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成长里程碑。然而,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我们的后院是没有界限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全世界。我们不可能建起高墙独善其身,远离传染病、污染以及恐怖袭击。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们将要面临的未来,必须参与到孩子们塑造未来的过程中,努力减少已知的对后代的威胁。真正的安全只能来自于对相互依存的认识、来自于人力资本投入的诸多项目,来自于国际契约和组织的全面合作。

(二)如何成就有安全感的孩子(第二章)

孩子的安全感,是随着他的成长、发育以及个性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孩子的内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父母、家人或者他人之间现时关系的影响。

一是家庭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重要,家长能够通过地板游戏、耐心倾听与聊天等方法帮助已经出现焦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大改善表现。

二是“韧性”与安全感密切相关,韧性的真正含义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人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挑战,而无需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区分有韧性的孩子和缺乏韧性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持续融洽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韧性并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孩子所能拥有的关系状态。一个有韧性的孩子,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

三是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征:

1、依靠重要的人际关系获取慰藉的能力

2、能(使用身体语言)全面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3、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4、运用概念表达忧虑等各种情绪的能力

5、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6、能够看到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并能理解问题和情感“灰色地带”的能力

安全感存在于一个人日益增长的解决难题的能力之中,要做到这些,需要认识到事情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而不是单一的,并且绝不是都是针对个人的。

7、塑造个人内在标准并且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

一旦内在标准得以建立,就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它就会给孩子提供安慰;如果是消极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可爱”“不讨人喜欢”甚至“简直笨死了”,时常会对自己感到怀疑。从很多方面来看,一个人内在的标准,是关乎安全感的本质要素。缺少内在标准,一个人的安全感会非常短暂并且飘忽不定,还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外围事物的影响。

(金句摘抄:我们需要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信仰体系、不同的历史观点以及对事件的不同解读。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自我认知、有能力思考“灰色地带”问题,并且知道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青年人,才能拥有这种极大的同理心。)

四是安全感和同理心。对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内在标准和自我认知能够让孩子更富有同理心,并且更好的理解他人。有了这样的能力,年幼的孩子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成熟的同理心建立在个人的内在标准之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和自己的感受做比较,然后寻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具有安全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最重要的品质。应付社交、学校以及工作上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尤其是在和配偶及孩子的关系中,这种能力会更加重要。

(三)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安全感(第三章)

1、安全感的六大心理基础

(1)学会平静并能关注周围的世界

(2)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如果幼儿不能形成一对一的亲密关系或群体关系,那么在向下一阶段发展之前,他会遭到一些非常基础的挑战。这是因为个体大部分的学习,来自于早期人际关系的体验。婴儿最开始是通过与父母的交往进行学习的。当婴儿感觉受到良好的照顾,并且可以依赖父母或者看护着的安慰与关怀时,就迈出了第一步。

当父母都外出工作,家人的陪伴越来越少时,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所需的东西——时间、同理心、自在放松的亲昵,就很可能轻易失去。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亲密关系的需要,父母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许下的种种承诺。

当一个孩子与家人形成了温馨、融洽的关系时,他不但可以在遭遇压力、冲突、挑战时依赖它,还可以借此保有一种长久的安全感。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将这些亲密关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婴儿感觉自己很好、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且值得父母照顾,都来自这种体验。没有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相信他人的孩子,通常在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不安。因此,人际关系是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础。相反,如果孩子的人际关系不能持续或者过于狭隘,他们就无法建立安全感。

(3)无须言语的交流

安全感的第三个基础建立在前两个基础之上,即孩子必须学会专注并与他人建立关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非语言、有目的的双向沟通,让孩子感到他有能力做某些事,并且也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对现实的认知。

(4)懂得与他人沟通能够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

能够成功的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是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部分。懂得与他人沟通进而获得想要的东西,会让儿童在复杂的世界中更有自信。

(5)说出想法,表达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围绕感受形成想法。

孩子们学习表达情绪,是通过日复一日的体验进行的。孩子有能力表达情绪,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在他遭遇压力的时候。

(6)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结各种想法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是儿童安全感的另一种基石,能让他们感到安心。和孩子长时间的进行观点鲜明的对话,帮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帮助儿童发展出逻辑思考能力。

2、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苦恼于不安的共同征兆

(1)过分忧伤

有些儿童特别是较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在难过的时候会看起来非常伤心。他会假想问题非常严重,并很早就显得忧心忡忡。这样的孩子经常会隐藏许多愤怒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需要额外的关怀和更多的支持,他需要大量的锻炼,以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并能够解决问题。

(2)好斗和过分冒险

孩子的行为冲动而且好斗,常常搞破坏;喜欢冒险、行事鲁莽;不在乎他人感受等。原因:孩子具有类似的行为,往往是某种压力所致。家长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温和地给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同时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这类孩子需要更多温暖的沟通。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规矩游戏”。

(3)过分害怕和焦虑(穆穆情况)

在面对新的压力时,敏感的孩子容易变得过分害怕和焦虑。这样的孩子表现:①往往非常黏人,②并且过分挑剔,③需要持续不断的安慰。

※要帮助这样的儿童,父母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①一方面给孩子提供额外的照顾、安全感、温暖以及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孩子逐渐地培养起自信。

(4)回避某些情感

有些孩子在应对压力时,会刻意的回避自己的某些情感,比如不愿意表达生气或愤怒的事情,或是忧伤、失望或遭受拒绝的痛苦。每一个孩子的弱点不同,极力回避的情感也不同

解决办法:利用假装游戏,来拓展孩子的情感表达范围。并可以利用孩子的某一行为,进一步与之探讨相关的情感话题。

(5)害怕用语言表达情感

类似(4),发现将这些感情说出口会使他们更加害怕,还不如只通过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达更安全些。解决办法:最好的也是假装游戏。

(6)身体上的病痛

在面对众多压力时,有些孩子会感到头痛、肚子痛或者出现其他身体症状。

(7)混乱的行为

当面临压力时,许多孩子的行为会比较混乱,例如市场从一个玩具或活动上转到另一个玩具或活动上。无论做什么都看上去漫无目的,既不征求父母允许,也不按目标组织行动。

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孩子设定坚定的界限,但家长态度要温和。

(8)被动、无助的行为

有些孩子焦虑或害怕时,往往会显得畏首畏尾,孩子似乎希望家伙在哪个为她安排好所有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刚学会走路和学龄前而儿童的身上尤为明显。解决方法:家长应不断给与支持、帮助和鼓舞,鼓励孩子主动采取行动,孩子变得更加果敢自信,即多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家长帮助他做事情。

(9)封锁情绪

他会变得面表情。

(10)退缩

表现:出处退缩,不愿与人接触,或者害怕见到虐待他的照顾者,严重的会完全封闭自我没只在乎自己的身体需求。解决方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方案。

3、帮助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增强安全感

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策略:①利用零散时间和孩子共处(地板时间),②共同寻找办法解决问题,③设定温和而坚定的界限。

(1)地板时间

“地板时间”,即你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你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加上你的引导,帮助他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同时训练他学会富于逻辑地进行思考。

要点:①根据孩子的水平,顺应他的引导。地板时间的主要原则: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

②让孩子自行选择活动。只有2种限制是必要的:不准伤害别人,也不准破坏玩具。家长应该经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并根据他的水平与孩子玩游戏。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亲密感,会成为儿童内在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相互沟通,形成沟通的开合循环。

④创造适当的游戏环境。提供简单、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并且应想办法让玩具变得鲜活起来,在你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互动氛围。

⑤扩展与孩子的对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帮助他达成自己的目标,与孩子形成一种很有建设性的互动,包括可以在游戏中故意设置障碍。

⑥容许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攻击性和愤怒的情绪。接受孩子们的情感,温和的给孩子们介绍那些他们试图无视的情绪。因为一个懂得表达并控制愤怒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

⑦在体能和感知方面强化孩子的自信。地板时间有助于孩子进行感知和体能的锻炼,如用积木搭建城堡和高塔的空间游戏。

⑧与兄弟姐妹和朋友共享“地板时间”。

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征调整“地板时间”

有五种分类,可能描述你的孩子的发展状况(可能是某一种,或者是几种状况的混合)。

※①容易感到挫败、过于敏感的孩子。当你和敏感的孩子一起游戏时,他可能非常谨慎,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情况。他也可能特别需要当主导者,在所有的行动中控制他人。天性敏感的孩子想要尝试人生百态,但却喜欢每次只尝试一点。家长需要不断地采取假装游戏,才能引导其进入正轨。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尊重他想做主导的欲求,通过游戏让他逐渐体验勇敢过段,从而变得日益自信。

②反应迟钝的孩子。

③渴求感官刺激的孩子。

④能注意到所见但注意不到声响的孩子。

⑤能注意到声响但很难理解所见的孩子。

(2)和孩子进行特别的一对一的问题解决练习

焦点主要在应对孩子可能面对的“重要事情”上:夜半惊梦、如厕训练、殴打他人、乱扔食物、乱发脾气或者刻薄的对待兄弟姐妹等。做法:可以在一段四期内,坚持每天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谈话。一旦你引出了一个话题,就要试着倾听孩子说话,并设身处地地从他的角度着想。!不要以为你指导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即便你知道,也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家长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3)建立坚定的界限

设定清楚、始终如一的行为界限。成功的界限设定不仅态度温和、富有同理心,而且也坚如磐石。在这种界限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更多的安全感。

如何给孩子设立界限:

①严格执行你的决定;

②教导孩子认识界限,而不是命令;

③保持同理心、关注并保持对话,家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

④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最好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几个问题,而不至于注意力过于分散而导致失败;

⑤合理的惩罚,尽量不要采取哪些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的方式;

⑥避免过度保护;

⑦冷静对待孩子发脾气(孩子们大发脾气会导致父母产生很多种情绪:在公众面前因尴尬而羞愧、伤心、紧张甚至恐慌,要理解孩子因做不好某件事倍感受挫而产生的失望和怒气,应对孩子的怒气采取三步法:承认接纳、等待情绪消退、谈论并处理情绪)

⑧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也要采取新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

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设定界限的“黄金法则”,那么可以简单总结为:更多给与,更多期望。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和富有同理心的互动,毫无疑问会影响这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影响着孩子满足父母要求的能力。

(四)小学时期的安全感(第四章)

作者对于小学时期孩子不安的征兆以及父母可以帮助的途径(P127-145)以及小学时期增强安全感的五项原则(P146-174)描述的十分详细,其结构、内容和原则与婴儿期和学龄前儿童的内容一脉相承,阅读本章不但让我了解了小学时期的安全感的相关情况,还帮助我加深了对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内容的了解。

内容整理略,待孩子上小学前再看一遍。

重点内容:

※在小学时期,家长应该每天至少抽出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孩子一道游戏。

※【关于同理心】P163-166

对孩子抱有同理心,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确认孩子内心潜在的假设。人们的感受通常都基于内心对外在世界的假设。家长需要搞清楚孩子心中的这些假设到底是什么。地板时间可以帮助更容易的了解孩子内心的假设。

(五)自信且有安全感的青春期(第五章)

结构与上一章相似,内容整理略,待孩子青春期前再看一遍。

(六)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迎接未来(第六章)

没有一个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会具有安全感。与之相似,安全的家庭需要一个安全的社区,安全的社区需要一个安全的国家乃至安全的世界。

感想:因为人们互相联结且我们处于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所以安全感的建立不仅需要从家庭入手,也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来帮助孩子们培养安全感。

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培养安全感。

五、找出重要单字,并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

1、安全感:文章内容全部围绕安全感,但并没有对“安全感”本身下一个定义,可能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安全感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安全感”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无法下一个笼统的定义。大概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无虞的感觉”。

2、韧性:“韧性”与安全感密切相关,韧性的真正含义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人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挑战,而无需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区分有韧性的孩子和缺乏韧性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持续融洽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韧性并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孩子所能拥有的关系状态。一个有韧性的孩子,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

3、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就是家长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和游戏的时间,地板时间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其要点是家长要放下身段与孩子平起平坐,鼓励孩子在所有的游戏中充当主角,而家长只充当配角。其真实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温暖、值得信赖的关系,为家长后续帮助孩子解决的苦恼和忧虑提供坚实的基础。

4、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和理解。同理心与内在标准的建立具有密切的关联。(P55)

六、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在孩童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国际儿童情绪发展权威专家格林斯潘博士详解0-18岁不同年龄段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七、找出作者的论述,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

略。同第三部分。

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作者论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有安全感的表现和特征,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以及帮助其增强安全感的原则和方法。作者就“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个命题开展分析的逻辑框架,内容已经比较完整了。不过,基本是采取正面论述的方法,对于破坏和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和心理机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是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内容中进行了部分举例说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