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初见卢浮宫》读后感100字

《初见卢浮宫》读后感100字

《初见卢浮宫》是一本由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见卢浮宫》读后感(一):初见卢浮宫

中野京子的书颇有小品文的意趣,这本书写的有如闲话家常,适合去卢浮宫朝圣前速读。

印象最深的是华托《舟发西苔岛》篇。在此之前,我对洛可可风格以及洛可可代表人物华托、布歇都没好感。大量轻浮的粉色、繁复的蕾丝和弥漫在画布上的暧昧,简直颓废到让观众有种罪恶感。可京子却带我认识了华托的另一面。“华托像谜。作为艳宴画家,却未曾与任何女性有过艳闻,始终孤身一人,为人刻薄而略带忧郁,患有慢性失眠症,对金钱不热衷,没有留下自画像,也从不谈论自己。”他笔下的法国宫廷男女都有玫瑰色的颊色,身材纤细,衣衫复杂而贵气,薄涂的色彩如雾色般不可触摸。他是洛可可时期第一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我们借由他的画笔了解什么是醉生梦死、什么是人生如梦的欢愉,可这样一位把物欲画成名画的画家一生竟然向往隐居?人性复杂莫过于此。在认真读过华托生平后再看他所画的《小丑吉尔》,我被这幅画打动的不行,久久凝视,“人生不如意的感叹,都凝聚在悲伤小丑的形象里。”最大的悲常藏于最大的喜中,打动人心的不见得是涕泪纵横。

另一幅我一直喜欢的画是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普桑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可现代人喜欢他的却不多,他的画太理性,过于四平八稳,既没有巴洛克式的热情似火,又没有印象派的浪漫新颖。普桑的画中我唯一喜欢的只有这一幅《阿卡迪亚的牧人》,原因不过是喜欢画中的那句话“Et in Arcadia ego在阿卡迪亚也有我的存在”。曾有一度,我深深着迷于这句话。阿卡迪亚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但17世纪的意大利突然出现了一句拉丁语成语:Et in Arcadia ego,也即乐土也有死亡的隐喻。画面经过精心设计,构图、色彩都在向古希腊的完美人体致敬,理性高于一切,绘画的目的是在理性构图中表达道德寓意。“在艰涩难懂的普桑之后,兴起了享乐主义的洛可可,洛可可又被大卫的如同冰冻的大幅画作所踏碎。大卫又被色彩与激情泛滥的浪漫主义吹散,浪漫主义过气之后,出现印象派。潮起潮落。”如果联想到艺术史的起起落落,再回头看这幅画,Et in Arcadia ego,乐土上不光有死神的脚步来去自如,世间万物不过是轮回。这幅画的美不在于色彩多出挑、构图多出色,打动我的是画面中被追思的古早理想社会,也许永远只存在于想象。

《初见卢浮宫》读后感(二):艺术相通性

旅居纽约,去过不少博物馆,世界级名画也看过很多真迹,平日里去博物馆看画就喜欢听导览和讲解器慢慢品味,然而直接看书还是第一次,感觉类似于加长版的导览讲解,不过也收获不少东西,因为讲解基本只是针对画作,引申的东西并不充分。

由于尚未去过法国,因此文中所写的大多数画作都从未见到,从品画的角度,一直以来都比较偏好印象画派的作品,对于宗教画,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画,我完全无感,大都会博物馆里好几十间展厅的宗教画,一直以来在我眼里似乎都差不多,毫无艺术之美可言。另外人物肖像画也缺乏品鉴的能力,因为并不认识画作中的人物,但是这本书中介绍的作品,不少便是肖像画,得知了肖像背后的故事后,这些单调的肖像画也似乎有了更多意味。比如书中印象最深,并且为此专门看了电影的《Bathsheba》,虽然是西方著名的故事,对我却是新鲜,在这幅不懂故事背景只能当裸女图的画作背后,原来藏着如此的一段宗教故事,而这故事本身所藏得善与恶,自私与感情,让这幅画立刻形象了起来,特别是在看到其他类似主体的画作单一的沐浴形象后,更觉得画家从这一角度的切入独具匠心。

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书中介绍的大部分画作都是欧洲文艺复兴前期的作品,在当时画作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类似于当今的照相,去记录购买者一方的肖像、场景等等的,因此要想充分欣赏一幅画作,对于画中呈现的主题或者人物需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等等,都在那个时代的画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圣经与宗教故事也构成了画作思路的重要来源,或许对于欧洲的历史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对于真正前去卢浮宫有颇多裨益吧。

其实作者用文字去描绘艺术,文字本身即是艺术,虽然这本书的艺术性并不丰富,更多的是对画作故事的阐述,但是比较分析后,也可以看到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我是用听书的方式,因此发现在没有看到画作的时候只是听作者描述,似乎并不形象,然而单独依靠画作本身去体味其中意蕴又略显单薄,两者合并在一起,方能更好的明白与理解画作本身的地位与画家所希望呈现的主体。就好像当年喜欢阅读名著,而后寻找关联的电影一样,同一主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下会有着不同的体会,或许很少有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把所有的重要方面都一一涉及,也许电影算是较为充分的一个了,但是依旧少却了让人遐想的空间,另外也受限于角度本身,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就略显困难。

有机会决定去卢浮宫看看,只有真正置身于那个艺术的殿堂,估计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不过就当年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经历而言,大概先对欧洲历史与宗教本身有一个了解之后再去才是正解。

《初见卢浮宫》读后感(三):《卢浮宫速刷攻略》——卢浮宫原来还能这么看

《初见卢浮宫》读书笔记整理作者:中野京子领域:艺术-美术,欧美&书评

类似旅游手册和西方美术欣赏入门指南的结合版。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去卢浮宫看画看不过来怎么办,没关系,挑重点的看。

作者中野京子是日本著名的西方艺术研究学者,致力于普及西方艺术知识。在本书中,中野京子挑选了17幅作者认为去卢浮宫最值得一看的作品(见后)。

这本书有如下优点:

从卢浮宫庞多的藏品(据说各类艺术品总数已超过40万件)中挑出17件展品加以介绍,对初次去卢浮宫的读者提供了指导,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附加了艺术作品的高清彩照,在讲解时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除介绍17幅推荐展品以外,还对每幅作品或画家生平或创作背景或历史典故进行了补充说明,并拓展讲了其他一些名画,更利于读者从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虽然本人认为这部分灌水成分很高 划掉)

附加两张很详细的卢浮宫各展区位置图,很贴心的博物馆攻略手册。

本书涉及作品:

(1)大卫《拿破仑加冕礼》

拓:

①委罗奈斯《迦拿的婚礼》

②大卫《拿破仑·波拿巴肖像画》

③大卫《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去执行死刑》

④大卫《自画像》

(2)华托《舟发西苔岛》

拓:

①华托《舟发西苔岛》(另一版本)

②华托《热尔桑画店》

③华托《小丑吉尔》

④罗萨尔巴·卡列拉《华托肖像画》

(3)克鲁埃《弗朗索瓦一世像》

拓:

①让·富凯《查理七世肖像》

②让·富凯《圣母子》

③多米尼克·安格尔《查理七世加冕式时的贞德》

④枫丹白露派(作者不详)《加布里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

⑤里戈《路易十四肖像》

(4)伦勃朗《拔士巴》

拓:

①伦勃朗《画家和他的妻子》

②伦勃朗《夜巡》

(5)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拓:

①圭尔奇诺《我也在阿卡迪亚》

②普桑《自画像》

(6)鲁本斯《玛丽·德·美第奇生平——赠呈肖像画》

拓:

①鲁本斯《鲁本斯与伊莎贝拉·勃兰特(第一任妻子)》

②鲁本斯《玛丽·德·美第奇平生——登录马赛》

③鲁本斯《玛丽·德·美第奇平生——加冕》

(7)博斯《愚人船》

拓:

①博斯《人间乐园》

②博斯《干草车》

③博斯《放纵》

(8)格列兹《打破的水壶》

拓:

①委拉斯凯兹(画室创作)《公主玛格丽特肖像》

②委拉斯凯兹(宫娥)

③格列兹《吉他弹奏者》

④夏尔丹《餐前的祈祷》

(9)穆里罗《丐童》

拓:

①穆里罗《无玷成胎》

②里贝拉《跛足少年》

③雷诺兹《海雷少爷》

(10)提香《基督下葬》

拓:

①提香《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

②提香《圣母升天》

③提香《戴手套的男人》

④提香《自画像》

(11)?《巴黎高等法院的基督受难》

拓:

①贝雷萧斯《圣德尼祭坛画》

(12)昂盖朗·卡尔东《阿维尼翁的圣母怜子》

拓:

①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②波提切拉《东方三博士的礼拜》

③凡·艾克《洛林大臣的圣母》

(13)卡拉瓦乔《圣母之死》

拓:

①圭多·雷尼《比阿特丽斯·辛姬像》

②卡拉瓦乔《施洗者约翰的斩首》

(14)凡·戴克《查理一世行猎图》

拓:

①凡·戴克《自画像》

②凡·戴克《查理一世的孩子们》

(15)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圣母子与小施洗者圣约翰》)

拓:

①米开朗琪罗《圣家族》

②达·芬奇《岩间圣母》

③拉斐尔《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的肖像》

④拉斐尔《自画像》

(16)安东尼·卡隆或亨利·勒朗贝尔《爱神的葬礼》

拓:

①?《牧羊人的礼拜》

(17)达·芬奇《蒙娜丽莎》

拓:

①达·芬奇《最后的午餐》(修复前)

②达·芬奇《最后的午餐》(修复后)

③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们》

④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

⑤达·芬奇《自画像》

卢浮宫展区位置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