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读后感1000字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读后感1000字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是一本由[英]威廉·休伊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读后感(一):谁的梦还有蝶翅轻展

图册的一开始,名人便序文是休伊森“呕心沥血”之作。翻开确如所言。图谱载入新种蝴蝶无数,精工细笔,高度逼真。唯美控妥妥地伸出魔爪。本想只是好好地观摩,却抑制不住脑洞大开。

中国自古谈蝶,不出三方面,或写爱情的休休莫莫:雄蜂雌蝶难双,眼前怜取新郎;或庄周梦蝶式的迷惘——僧人物齐芳蝶梦;又有功名利禄奔忙不休。至于儿童,则多是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天真烂漫。

凤蝶大气,粉蝶娇羞,蛱蝶寻常,闪蝶梦幻,眼蝶神秘……

旧时曾看过一篇《枯叶蝴蝶》的文章,大底写枯叶蝴蝶如何地因为其不争之美反受捕猎,现在市场上时常可见大蓝闪蝶,凝固着僵硬的美丽。总让人心伤唏嘘。

畅销书《蝴蝶公墓》,描绘了一种诡异神秘的蝴蝶:翅生鬼眼,若美人之面,称之为“鬼美人”。想必和眼蝶有所关联。

这些美丽的精灵,携天地之钟灵,纷纷然入花间,生面短暂,而璀璨不可直视。

谁的青衫被暮色埋葬,谁的梦还有蝶翅轻展。

若有青眼,蝶如伶仃,却未必是漂泊空如花。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读后感(二):枕边的蝴蝶园

本书这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自然界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物种和现象,无论是日月星辰、风雷雨雪,还是花草树木、走兽飞禽,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类的好奇心。而对于绝大多数博物学家来说,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支持他们从事这项学科研究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观察昆虫、鸟类的一举一动或是行星的运动轨迹,在满足了自己探索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和艺术财富。这部画谱便是出于英国的一位著名博物学家休伊森之手。为了绘著这本画谱,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标本作为依据,并通过科学绘画还原了蝴蝶的原样。在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中,既包含着严谨细密的科学态度,又包含着精工细笔的美术手段,整部画谱可谓是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杰作。作为一名具备专业素养的科学或艺术工作者,自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而作为专业领域之外的普罗大众或蝴蝶爱好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无穷的美的享受。所以,无论将其作为研究层面的科学图解,还是作为桌边床头的休闲读物,都是适宜的、有益的。

时至今日,科学的进步使得图谱的绘制省去了原先繁琐细致的步骤,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却一如往日。把这样一部散发着墨香的绘本置于床头,或许可以为我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带来些许自然的温情吧。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读后感(三):蝴蝶,不只是美丽

蝴蝶体态婀娜,娇艳斑斓,灵动轻盈,被誉为“花间精灵”“会飞的花朵”。它们时常地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是祥和美好的意象,比如杜甫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画叫“猫蝶图”,在画纸上铺展开一幅猫咪戏耍与蝴蝶翩飞的场景,谐音“耄(音冒)耋(音蝶)”(八九十岁的意思),用来为老人祝寿。在许多方言中,蝴蝶的“蝴”与“福”谐音,蝴蝶就更成为吉祥的象征,从而在建筑、剪纸、织绣等各方面多有精彩的表现。

爱蝶之心,古今中外同有,英国19世纪的博物学家休伊森(WilliamHewitson,1806—1878)就将一颗爱蝶之心发挥到了极致。他本是一个土地测绘员,一名普通的蝴蝶爱好者,在从亲戚那里得到一笔巨大的遗产馈赠后,才终于有了资本,投身这个烧钱的奢侈爱好中,并把爱好变成了事业。他倾尽毕生的财力和精力,去收集、研究、绘制世界各地的珍奇蝴蝶。他关于蝴蝶的收藏,是当时欧洲最丰富、最重要的收藏,如今这些藏品都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在没有高清相机的那个时代,他依据这些藏品所绘制的蝴蝶科学绘画,不仅比例精准,纤毫毕现,特征鲜明,而且细节考究,美轮美奂,既是科学绘画的精品,更是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许多珍稀的蝴蝶物种还是由休伊森首度绘制并命名的。这批原本国内难得一睹真容的手绘蝴蝶画珍品,如今就静静铺陈在《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中,等候着一个多世纪以后的我们去欣赏、去赞叹。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中的2000多只蝴蝶千姿百态,千娇百媚。有流光溢彩的凤蝶、闪蝶,绚丽缤纷的蛱蝶、袖蝶,翅若蝉翼般剔透唯美的绡蝶,还有花纹奇异诡谲的眼蝶、环蝶。19世纪精工手绘的质感与细致,让蝴蝶之美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即便是现代相机拍出的高清照片也无法与之媲美。

书中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蝶种,像哥伦比亚的国蝶——塞浦路斯闪蝶,马来西亚的国蝶——红颈鸟翼凤蝶,都可以在书中窥见其动人的容颜。

书中的蝴蝶命名,有趣之处不胜枚举。比如“红颈鸟翼凤蝶”,果真有一个红色的小脖子;“臀珠斑凤蝶”,在后翅靠近腹部末端的位置,有两团橙色斑点,像极了两颗圆溜溜的珠子;“红眉豹凤蝶”,是在前翅靠近头部的位置,有两道细长的红色斑纹,就像两道红色的眉毛;“二尾蛱蝶”,后翅底部各有两个细长的凸起,好似两条尾巴;“淡黄裙柔眼蝶”,前翅浅棕色,后翅顶端也是浅棕色,只有后翅中部和下部为淡黄色,真像穿了一条淡黄色的小裙子……一路看下去,为各式各色、气象万千的蝴蝶花纹拍案称绝的同时,也不禁想为昆虫学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接地气的命名方式而点赞。

许多人会有疑问: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蝴蝶这般娇滴滴的柔弱模样,如何能躲过无数天敌的抓捕?其实从幼虫时代起,蝴蝶就把自我保护这门功课修到高分了。蝴蝶的幼虫时期是毛毛虫,有的毛毛虫有巨大的眼斑,也称假眼,从而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样子;有的毛毛虫全身密布刺毛,以这般狰狞的模样吓退掠食者。成虫后的蝴蝶更加擅长伪装术。比如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眼蝶、环蝶,它们总是用奇异、独特而又醒目的眼状斑纹、环状斑纹,把自己打扮成其他生物的样子,恐吓捕猎者。而各种枯叶蛱蝶,则是用设计精妙的体色、斑纹,让自己看上去和一片枯叶一模一样,从而迷惑天敌,保全性命。

蝴蝶习性上也有颇多有趣处。比如,蝴蝶和蛾子的幼虫都是毛毛虫,但蝴蝶的幼虫特别挑食,一种毛毛虫往往只偏爱很少的几种甚至一种植物,而蛾子的幼虫则食量大,且大多不挑食。许多蝴蝶产卵的形式是堆产,即会在一个地方产许多个卵,所以孵化出的毛毛虫也是兄弟姐妹结伴聚居,一起长大,一起化蛹,一起羽化,颇有团队精神。大部分蝴蝶在冬天会以化蛹的形式越冬,但斑蝶会像候鸟一样为了度过冬季而向南迁徙,而枯叶蛱蝶、报喜斑粉蝶则可以坚强地越冬存活,在万物静默的冬日晴空中飞舞出自己的色彩。

读完《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使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部法国文艺片《蝴蝶》,讲的是一位喜欢收集蝴蝶标本的脾气古怪的老爷爷,带着聪明伶俐的邻家8岁小女孩一起上山,寻找令人惊艳的“伊莎贝拉蝶”的故事。“伊莎贝拉蝶”作为美的象征,贯穿全片,不仅是老爷爷的心灵寄托,也是引导小女孩与她的单亲母亲消除亲情隔阂的线索。

蝴蝶,不只是美丽!蝴蝶长久以来和人类亲密共享这个地球的阳光雨露,不但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而且给人类带了无穷的快乐。只要我们对大自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便能在细致的观察中感受到生命精彩纷呈的美和纯粹的快乐。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16年5月25日,作者:郭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