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奇幻文学导论》是一本由[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著作,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一):“奇幻犹疑说”并非无益于理解“第二世界奇幻”

【短评放不下】

假使因为在托多罗夫的论述中没有找到起自托尔金中洲系列的当代奇幻文学的概念界定而失望,读者也必须佩服于作者条理清晰的论述。“犹疑说”并不使人完全信服,但它的自洽以及这种自洽背后的得到与延续始终居于作者坚信的整体的结构里头。尽管如此,托多罗夫仍然表现出十分的清醒,一方面他没有忽视任何二分法可能带来的弊病,另一方面他又在调和的过程中从未陷入寻找混沌的中庸的平衡点的虚无,“我们当然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喜欢一部作品,但这并不是我们将其界定为一个研究对象的原因。研究的动力并没有必要支配研究最终所采用的形式。审美问题是普遍的,在这里(‘类型研究’)我们不必解决它,并非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越出了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式。”我带着解决托尔金“奇幻文学”概念的问题而来,虽然没有解决,但收获了小说诗学分析视角下的诸多教益。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二):超自然事件在卡夫卡文本中何以可能?

比较感兴趣的是托多罗夫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分析,作者以此为例分析了20世纪的超自然叙述,以及经典的奇幻故事与卡夫卡的奇幻叙述的差别,由此引发的对文学悖论性的思考。

当变成甲虫这件超自然事件发生,首先没有人对这件发生在格里高尔身上的这件事感到惊讶。而且这个怪诞事件的发生在小说的第一句话中就出现了,没有任何的铺垫和准备。一个超自然的事件被卡夫卡叙述得如此自然。最后造成的效果是,超自然事件发生了,但奇幻会产生犹疑这个基本的要素却被取消了。故事的隐含读者很快就适应了这件事,并跟随叙述者继续行进下去。到最后甚至觉得这件事是可能发生的。超自然与非惊异在卡夫卡这里实现了共存。也即托多罗夫所说的:“一开始面对的是一个超自然的事件,但最后却认识到这个事件的‘自然性’。”

怪异、超自然与正常、自然本是矛盾、作为悖论的存在,但在卡夫卡的文本中,这些事物却奇妙地实现了共存。他不是如一般的奇幻文学,将真实、正常的世界推翻。卡夫卡是怎么做的,他的世界从一开始就遵循另一种非真实世界的逻辑,即使读者还在疑虑,但故事已经开始了,至少人物自身没有对发生的这件事产生疑虑,所以“读者和人物的身份合一就不可能实现了”。这是卡夫卡式的奇幻文学的特征。此时不是从一个正常的世界进入到一个奇幻的世界中,而是从一开始就身处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中,“奇幻成为准则,而并非例外。”如萨特说的:“荒谬的表现代表着正常的行为”。

最后,托多罗夫借这个例子澄清了一种“文学就是“现实”的反映”这一个文学观。他认为文学应当要从它写作的对象中涅槃而生,使自己变得不可能。比如卡夫卡将超自然和文学结合在一起,将本就矛盾的东西放在一个文本中,“将可能与不可能调和”在一处以说明“不可能”这个词。因此文学存在,但它又在书写不存在,这本身也是一个悖论的存在。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三):特别专业的一本书,对我来说太远了。

一部想脱离文学的文学评论,诘屈赘牙、不知所云、故弄玄虚、志大才疏。除了专业人士,不知还有多少人会为今天的工作而去读他,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千万别拾人牙慧,因为起码当年这一股洪流很快就变成了涓涓细流了,貌似想吞噬一切,可很快便被解构主义淹没,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多少会没有国际研讨,只在自己的山头上插上小旗以宣布主权。

二战之后,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好像都有)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在印象中是很有名的,所有的领域都有其影子,就是反叛、破坏、抗争、不讲规矩的。而建构主义是在解构主义旁边的小三,傍了这条大腿混了一点吃喝。但最初的是结构主义,但最令我惊讶的是三者发展的年代几乎重叠,特别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仿佛结构主义出来就是为解构主义立靶子的,虽然他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这书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不知道是不是维特根思坦的影响,甚或是科学(物理学)在上世纪初的巨大贡献,二战后好像很多领域都开展了与具体内容无关的纯粹象征意义的符号学的研究。需要建立一套符号体系来描述所需要的描述对象,这套符号体系是抽象的、脱离描述对象的,甚至是不存在,从而这套体系是“科学”的。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但他们的书都看不懂,不知道是否存在错误。但这本书是文学的结构主义的代表,也就是文学作品是有内在的规律的,这套规律是与文学无关的。书是用奇幻文学作品做为结构主义的边界来讨论结构主义,所有非真实的虚构的现实中不可存在的都叫奇幻文学作品,通过对什么叫奇幻文学的讨论来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与观念。

我印象中结构主义是封建没落腐朽的,仔细一看,人家是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反科学的科学式研究,很适合中国文化的研究呀,应该找一本普及读物读一下。只是从属文字符号学的,不知道范围是不是比较小,会不会有普及类读物。

中文序写的结构性太强,没有灵魂,只是写了一个书的梗概,缺少自己的观点与推荐的激情。

这书的来源本以为是讲奇幻小说的(比如南美的小说),经常见人们把莫言也归类于奇幻小说,不料到手后发现是一个以奇幻来画出边界的文学理论书,而这奇幻的定义也不太一样。怎么想都像初中时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纲,以为是小说,结果完全不是那个量级的事儿,只是那个时候是因为无书可读,现在是书多的读不过来,但也是蛮新鲜的事情。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四):反刍

奇幻文学三大条件:

1 紧迫感:迫使读者将人物的世界视为真实世界,并产生真实与虚构的犹疑感;(语言)

2 犹疑感:不仅是读者,人物也会产生同样的犹疑感;(语法)

3 读者的态度:拒绝讽刺性理解和诗化理解。(语义)

奇幻文学三大层次:

1 修辞手法:比喻。

-迫使读者从还原字面的角度来理解比喻,超自然现象就会出现。

-夸张型奇迹。

-通过比喻的手法,用强制力度的语言,提升故事文本的似真性。

-常用暗示模式:好像、似乎、仿佛。

eg. xxx痛苦地缩成一团,仿佛变成一个球,从房间里滚了出去。

2 言语行为:主人公的行为与读者合二为一。

-相信与怀疑的犹疑与统一。

-第一人称具有引导读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的优势。

-小说中叙述者(我)的论调无须判定真实性,人物的叙述则必须判定真实性。(衍生:通过主角叙述者之口,去怀疑其他人物的立场,可能是一条常用捷径。)

eg. 他说,把烟斗拿来。我正要拿,就看到烟斗消失了。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烟斗就凭空出现在他手里。

3 结构紧密:通过语法设计,压缩结构。(最重要的就是结构!)

1)结构体现时间感:

-渐进式铺垫:随着时间轴,节奏越来越快,从小高潮到大高潮,起伏不断,最后停留在高原收尾。

-突降式爆发:时间轴刚展开就下达高潮,随后仿佛爆炸后弥散式冲击波样的解开悬疑。(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很好的例子)

2)结构体现空间感:

-在文本中埋下零星的线索,形成网格。

-展开世界观,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不仅能达到同一性感受,还能产生独特的“游历感”。(游历感很重要,或许是作品深入人心后,引发同人创作欲的必要条件。)

奇幻文学三大功能:

1 调动情绪:惊、恐、惧、喜、怒、哀、乐。(前三者尤为重要)

2 设定悬念:利用密集式结构来体现。

3 同义反复:高度的似真性和犹疑感。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参考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观点。婴儿具有泛灵论、泛认识论、泛决定论的认知特征。此为儿童原初世界观。奇幻文学是对原初世界观的再现和高层次模仿(也可能是低层次模仿,但不应该是反讽和诗化)。

-如此,奇幻也打破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剥离感。

-举个例子。婴儿认为藏在掌心中的巧克力因为看不见就消失了,所以就会哭泣。在奇幻文学中,这种行为变成了字面的意思,巧克力真的消失了,主人公为此感到悲伤。

-物质和精神之间界限变得模糊,词语和实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奇幻文学导论》读后感(五):读《奇幻文学导论》

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贡献之大毫无疑问,且不说他首创了narratology,正式将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面世,他的《文学叙事作品范畴》一文,对叙事分层的开创性论述,影响了热奈特、巴尔特一干人等。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托多罗夫运用形式主义来分析文学叙事/诗学的一个微型模型,从中你可以窥见形式主义者是如何用语言模式和结构来庖丁解牛般论述一个叙事类型/体裁。最大的感觉就是逻辑特别清楚,而且就理论而推演,丝毫没有我们预想的纯理论研究特别抽象难懂之感。我想这种易读性源于最简单、直接的逻辑思路:演绎。相反,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就某一特定文本来谈的文章反而更难懂,比如修辞叙事学的几位,尤其是费伦的文章,你必须得把小说看了,否则不知所云,尽管费伦的论述逻辑也相当清楚。

逻辑清楚外,托多罗夫也清醒意识到逻辑太清楚潜藏的论述不足这一危险——诗学问题恰恰是说不清楚的,基于语言结构模式去分析文学性,可能忽略了文学性中文学本身特有的、非语言的东西——结构主义者对自身的不足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后来一些解构主义者的批评总是误读了这些大家。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解释不到的、模糊的文本现象,并不足以成为反对进行分类、划分标准、构建体系和类型的原因,恰如托多罗夫说的:既然存在逾越,标准必然清晰。也正如他另外说的:某一文本不符合你的分类,并不能说明分类就是错的,某个既定的文本只能证明某个类型,不能说类型存在于文本之中。换言之,文本类型是一种理论的推演,这种推演性指明文本类型论述是阶段性的,阶段性必然带来局限性。所以我们说,文本类型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这个阶段,到下个阶段,不断发展的动态性。

这本书有几个延伸思考、阅读或许值得关注:

第一,以理查森(B. Richardson)和阿贝尔(J. Alber)等为代表的非自然叙事。托多罗夫的奇幻叙事类型,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非自然叙事,而非自然叙事研究发展的立足点之一,就是反对结构主义(当然,另外一个立足点是反亚里士多德以降的模仿观),也许是我才疏学浅,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结构主义方法论下的奇幻叙事研究反而比后结构主义叙事下的非自然叙事更加清楚,他们所指责的结构主义的局限,其实并不是局限,或者结构主义者已经意识到,并承认这些局限不代表不能建构体系。

第二,当下热门的科幻研究。科幻体裁被托多罗夫归类到神异类型下,大致与道具型神异并列。神异这一体裁,按照托多罗夫的解释,是读者最后必须考虑新的自然法则来解释故事内的超自然事件或现象,对应的,如果能以现有的法则去解释,则是对立的是怪诞体裁类型。其实我是有困惑的,比如《三体》里的超自然现象,应该都是在现有科技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解释,或者至少推论的,那不应该是“怪诞”吗?当然,可能是我理解不足。

最后,回到本书的阅读体验,总体上,我觉得翻译得还是较好,至少没有一些译著中存在的语句不通、前后翻译不一致的毛病,但是,或许是这本书原著是法语,译者或有参考英文译本来翻译(?),导致有些翻译可能和原著意思有出入,比如很多人说的“奇幻”是否翻译得当。正因为此,有些重要的术语,如果能在后面标出原词,或者在译著最后给出术语表,那就锦上添花了——毕竟,叙事学、诗学里面的术语太绕、太绞、差别太细致又太关键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