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摘抄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摘抄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是一本由孙东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一):间隔年的价值

《迟到的间隔年》和《藏地白皮书》描述地区很多重合,前者孤独、窘迫、混迹底层,后者结伴、写意、财务自由。但经历的区间都是“间隔年”。早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就有了安息年的习惯,这是古老的间隔年。而到了现代,慢慢演变为形式多样的间隔年。

间隔年源于对掌控自由的向往。吴晓波曾经说过:“理想是一个人生泡沫,可大可小,而自由不可须臾缺失”。而我们更在乎的是选择的自由。一、既然活着,就选择自己喜好的工作。自由选择工作的自由。在寻找工作的时候, 不要选择最能赚钱或者最受尊敬的职业,而是选择能做最多好事、最能避开试探的职业。二、既然工作,就选择不断努力。自由选择工作长度的自由。 工作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把理想定位为不用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对社会的贡献。空闲是一切麻烦的原因。犹太人都是终身工作和学习,永不退休。三、既然任务责无旁贷,就变通任务执行的方法。自由选择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的自由,这是在工作中的创造力的来源。四、既然是终身工作,就要在能休息的时候,自由选择自己的间隔年,一切归零重新开始。过去的成功,不代表现在,也不映射未来。忙碌的工作年之间,独自一人、无所事事的时光极其珍贵,这是上帝给我们的时间礼物。

间隔年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旅行和读书。在旅行中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高频感受生活的差异,丰富人生的经历。间隔年的旅行与普通旅行不同的是,通过长时间的旅行,学会去面对各种生活状态,学习区浪费时间,因为西方谚语有一句:“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间隔年里可以连续几个月在坐在沙滩看海,可以每天一本书一部电影,可以停下时间的概念去休息,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默想。间隔年之后,一切归零,直到生活重新开始。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总结道:“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卑贱地活着”。间隔年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获得卑微活着的力量。

自由的人生少不了间隔年,而间隔年是为了让我们停下来反思人生的意义,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努力奉献价值。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二):旅行的意义

“间隔年”是一个十年前就已经慢慢文艺起来的一个名词,而与我而言却十分的新鲜。在工作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前给自己一年假期到不同的城市持续游历的一种旅行方式。很特别,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期待启程,旅途的不同经历也将给每个人不同的回忆与收获。当然,我已经到了这把年龄了,没有所谓的深造、就业这样的人生关卡,无法去体验所谓人生的“间隔年”。但是我的人生因为一次择业的重新选择,而拥有了寒暑假,我喜欢上有寒暑假的生活。寒暑假的旅途计划总是能让自己适时地停下脚步,和书中的作者一样,去思考人生而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今年的暑假前往玉树支教,看到了不同的人群,了解到不同的生存方式,这世上真的有人用你渴望的方式生活着,但是你却无法想象他隐忍过你尚未经历的挫折。

说说这本书吧,作者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辞掉工作前往印度去实现自己的“义工”梦,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值得人伸出大拇指的决定了。不过身为一名教师,并不建议年轻的人们裸辞工作去实现梦想,毕竟成功的人才有留下书作让人羡慕的机会,而我们未必能成为那个幸运人群中的一个。旅行本身是不是真的能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就见仁见智了,但是不可否认,作者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幸运儿,他成功地吸引到出版社帮他把旅途经历发表出来的机会。书中记录了他13个月的旅途见闻,当然看过许许多多的旅途书之后,这一本也仅算是其中较为普通的一本,对于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并未做详细的论述,记流水账式地交代了一路的行程。作者并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所以故事性比较少,但是平凡的故事才是真实的。对他做义工期间对生命的思考部分特别有感触,他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了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有时候,人的生命犹如草芥,看到贫富差异巨大的印度街头,躺着一些流浪汉,他们和流浪狗躺在一起,区别就是他们多了一条脏乱不堪的毯子。这张照片在我心中久久无法忘却,我们生在富庶的国度,我们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真是幸福了许多,倍感珍惜。

如今对我而言,旅行的意义不是走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事情,而是旅途中的领悟与感受。我想任何一个旅途都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心灵能寻得一个平衡与宁静。适时地停下脚步,感受内心的声音,当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机会时,才是世间最满足的幸福吧。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三):寻找自己的间隔年

因为从来没听说过“间隔年”这个词,特地百度了一下。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从这里看间隔年似乎就是一次距离比较远、时间比较长的毕业旅行。只不过不是纯粹的游玩,而是要做一些工作,所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本书是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的纪念版,对这几年的旅行生活进行了思考,并自己做序。读完全书,发现作者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已经工作了几年之后,在某个夜晚,读了朋友带来的LONELY PLANET后,毅然决然的请了三个月假,要去旅行,开始自己迟到的间隔年(书名由此而来)。

间隔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培养国际观念、学习生存技能,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 然而作者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且不再年轻的上班族,选择了放下工作去旅行,并且只带着2万多元钱,可以说是一种勇气,然而作者自己却说这只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挑逗着我的神经那是“我”骨子里的不安分。旅行就是这样一种神奇事情。背起背包在黎明出发,踏上一段遥远的旅途,邂逅无数的陌生人,探寻异国他乡的故事,这该是多少人的梦想。

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怀感召下,开始自己的间隔年的。从东南亚到南亚,再到中东,最后是西藏。住最廉价的旅店,吃最廉价的食品,一方面为了节省旅费,但更是为了找寻真正的自我。旅行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发现、了解自己的手段,重要的是丰富并坚强自己的心。

作为中国第一本推动“间隔年”旅行概念的标志性图书,孙东纯对于当下商家宣传的、变了味道的“间隔年”重申到,“间隔年是个好东西,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如果决定上路就要定好目标、无须模仿追随、走出自己的路,未来的你,就是你现在的偶像”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四):踏出走向世界的那一步

踏出走向世界的那一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曾经网上突然火起一封那位辞职信,是一位老师写的。这句话曾经挑动了我的心弦,正好有朋友约我去旅游,于是便答应了。大包里简单的几件衣服,然后必要物资。朋友带上了单反,好几条漂亮的裙子,最多的是化妆品和防晒。那次旅行,有点不尽人意。她们爱站在美丽的风景下,拍下扬起的裙角与美丽的脸蛋。而我却喜欢蹲在某处,拍飘下的叶子,或者某块石砖。她们爱各种热闹的地方,而我却爱各种博物馆。那一刻突然觉得,旅行大概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不曾有过间隔年,我踏不出那一步,即使迷茫,我也没有勇气去迷雾中寻找真理与梦想。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激情、梦想都在渐渐的被消磨,更可怕是我们毫无所知,然后甘愿一生平凡随波逐流。

他去旅行,被父亲告之,“你可能会落得两手空空的下场”,我亦是无法说法我的家人——我一定能从中得到什么,成长什么,或者连我自己都无法确定,在那一路上我想要得到什么,或者寻找到什么。作者在旅行中碰到一个流浪了15年的日本女人,他问起她关于旅行的目的,却得到这样一个回答:“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是完全值得。”古人一直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行走放倒与读书同等重要的位置,旅行不就是和读书一般吗?你读一本好书,他不能马上变成你物质上的财富,却让你的精神不断的富足。你看过最高的山,游过最深的海,你便不会对眼前这山峰遮眼,你也不会怕眼前这小河挡住去路。我们不断行走着,看见完全不同的文化与风光,你便不会局限在你那小小的一片天空之中。旅行与读书也许是无法直接告诉你怎样你可以马上成功,怎样你可以马上赚钱,但是那确实灵魂成长的过程。“间隔年以旅行为载体,但他不只是旅行,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间隔年与旅行度假最大的不同,是我们赋予了它一个‘向上’的动机,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作者如实说的。

作者决定去旅行,决定去做志愿者的那一刻,大概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吧,他在旅途中找到了全新的未来,内心的平静,以及爱情,他走上了他期待的路。他的经历带给我勇气,我想我也会有一天,我能不惧怕一个人的孤独,我能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我能有踏上旅程的决心,我能有即使找不到答案,也平静的内心。

《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读后感(五):了解间隔年的意义所在

“间隔年”这个词是在我读《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这本书时才知道的一个名词,按作者在书中所说,这个词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流传开了,可孤陋寡闻的我到现在才知道这个词,至于这个词的含义,我则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的。

“在欧美,年轻人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做一次为期一年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年,被称为‘间隔年’。”《迟到的间隔年(10年纪念版》的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解释间隔年的意思。当年作者因需要去旅行,只是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快,将三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弄成了名副其实的“间隔年”,从原本计划的两个国家到走了6个国家,一路从澳门-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完成了一次东南亚和中国西部的大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他找到了他想要去做的心中愿望、内心渴望的平静和他冥冥中注定的命定之爱人,将这次“间隔年之旅”变成满满的收获之旅。

看完全书,我似乎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他对“间隔年”所理解的意思。根据作者在旅途过程中的一切反思行为,我似乎也看到了我的那个“间隔年”,只是当时我不知道“间隔年”这个词,现在回想起来九三年也许可以看作是我的间隔年。当年年轻气盛的我因为不愿受委屈离开单位去广东打了一年工,就是在那一年里我完全明白和确定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改掉了心高气傲和眼高手低的毛病,从一个浪漫主义者彻底变为了一个现实主义者,之后我走的路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的。虽然心还是有所不甘,但从没有后悔过,我所受的教育和教养要求我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经过那一年后我才真正地成熟和懂事起来,现在看来那年完全可以称为是我的“间隔年”。所以,从我个人角度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个“间隔年之旅”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会让人确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又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作者最后总结并建议道:“间隔年是个好东西,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如果决定上路就要定好目标,无须模仿追随,走出自己的路,未来的你,就是你现在的偶像。”有了这样的忠告,年轻朋友也许可以去做一次“间隔年之旅”,哪怕是一次“迟到的间隔年之旅”,也许你会在旅途中收获意外惊喜哦。也许就像Salina修女对作者所说的话:“We don’t need your help,but you need to be her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