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老的敌意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老的敌意经典读后感有感

《古老的敌意》是一本由北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4.00,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老的敌意》读后感(一):访谈与演讲中的北岛

在访谈与演讲中有个不一样的北岛。读他的散文和后期的诗,会觉得非常克制,总感觉一字一句都是反复炼造过的,熨平了背后的情绪与波动,而在访谈与演讲中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自己的警惕与反思、对这些年故乡变化的痛心疾首、对当下所处环境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汉语文化复兴还抱有着的热切期盼。

谈到北京九十年代以来的变化,他的用词是“毁灭性的”、“那就是犯罪”、“绝望”。他不承认这个北京,这个会让人在自己的故乡迷路的地方。时隔十三年后的回乡之旅彻底治好了北岛的乡愁,他再也不会想着回来了。

对当下所面临的局面,他反复表达了对权力与商业化的共谋,娱乐的泡沫引导新时代潮流的担心。精神赤贫的我们,哪怕富有,也是贫穷的富有;哪怕开阔,也是逼仄的开阔;哪怕强大,也是衰弱的强大。

这个被逐出去了的人,却一直在汉语世界呼唤精神的天空、天真无畏的少年精神,以及中国文化复兴之梦。在《今天》上持续的尝试,在港举办的国际诗歌节,也都是在身体力行“守护文学这盏灯”,小心翼翼保留着从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严肃文学的火种。

不容易啊。

《古老的敌意》读后感(二):现实与诗意的战争

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里尔克

诗永远在和现实争斗。

北岛先生应该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怀有着强烈的精神洁癖。书中毫不掩饰的指出诗歌是艺术中最难的一种,作为诗人需要非常苛刻的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敏感。

行文是对话/访谈/散文的形式。内容包含了对当今语言状况的看法、期望,对过去的看法等等。这种东西当然能看到很多作者的想法、创作的动机,但是对于只是读过《蓝房子》《北岛诗选》的我来说,似乎对北岛的了解还是不太够。最后几篇是诗人写的悼亡词。北岛访谈中提到的诗人...其实很大一部分都并不认识,总要看注释,也是阅读体验稍差...不过这个只能怪自己积累的少。

感觉上认为诗歌是文学最强烈的表现形式,能够在简练的语言中表达出丰富的内涵意义。北岛在这个时代中自认工匠,希望能把自己的坚守、坚守的自己传达给这个世界。他在十年前的访谈中,用过几次一个前一段一直被热议的词语“粗鄙化”。这个词从许知远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大家的议论。但是如果北岛那个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当年的文化名人(有着马东级别的影响力),我觉得大家反而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诗人似乎确实身份更加“圣洁”,而“圣洁”的人说出不被世俗接受的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其实应该说这些访谈者的水平都很不错了,北岛的回答虽在书中有重复(因为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访谈),也大都是干货,我觉得还是挺真诚的。但是毕竟这样的访谈是存在于当时的语境的,可能更适合以视频形式展示吧?因为笔录有种不成文章的感觉,难以择出被访谈者自己完整的思路。

很喜欢北岛的诗,读起来还是挺舒服的。而且,这本书中北岛又似乎在给告诉我们...赶紧读书去!!!

《古老的敌意》读后感(三):文字背后的北岛

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

在访谈与演讲中有个不一样的北岛。读他的散文和中后期的诗,总感觉非常克制,一字一句都是反复炼造过的,熨平了背后的情绪与波动,而在访谈与演讲中却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绪和文字背后的活力,真切看到他对自己的警惕与反思、对这些年故乡变化的痛心疾首、对当下所处环境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汉语文化复兴还抱有着的一丝期盼。

谈到北京九十年代以来的变化,他的用词是“毁灭性的”、“那就是犯罪”、“绝望”。他不承认这个北京,这个会让人在自己的故乡迷路的地方。时隔十三年后的回乡之旅彻底治好了他的乡愁,他再也不会想着回来了。

对当下文学与艺术所面临的局面,北岛反复表达了对权力与商业化的共谋,娱乐的泡沫引导新时代潮流的担心。精神赤贫的我们,哪怕富有,也是贫穷的富有;哪怕开阔,也是逼仄的开阔;哪怕强大,也是衰弱的强大。

这个被逐出去了的人,却一直在汉语世界呼唤精神的天空、天真无畏的少年精神,以及中国文化复兴之梦。在《今天》上持续的尝试,在港举办的国际诗歌节,也都是在身体力行“守护文学这盏灯”,小心翼翼保留着从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严肃文学的火种。

不容易啊。

而这已是十余年前的访谈和讲稿记录,不知道今天的北岛是何样的想法。

《古老的敌意》读后感(四):“今天派”的提法,与七十年代的工人文化

访谈比北岛的随笔要好,访谈的语言更直接,可以见出北岛坚韧、寡言、不夸张造作的个性,也减少了其散文中不太成熟的反讽的语调,回答的问题都是庄重的题目。

在这本书中,北岛回顾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件事,对北京这座古都的看法,《今天》文学的缘起,与芒克等人的关系,创办香港诗歌节和香港诗歌之夜的初衷,对香港文化的理解,都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是在别的地方没有读到的。比如他认为朦胧诗是不准确的叫法,应该叫今天派,并且直陈今天派不等于伤痕文学,认为伤痕文学是一种政治口号式的写作,延续了革命主义文学的传统,而且其文学性低于今天派诗歌。他还认为1968年文化以及知识青年的下乡与假期回京,开启了地下诗歌运动,这成为“七十年代”今天派诞生及辉煌的背景。

北岛还提到自己与李陀、刘禾等人在纽约谈及通过几个知识分子的努力对中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这份承担感尽管未尽其实,但也是当下少有的。而其背后的想象力来源,自然与别林斯基至白银时代苏俄知识分子对其民族文化的创造有关。

北岛、陈凯歌都属于北京四中,北岛的访谈也提到了四中在60年代的重要位置,高级干部和普通学生的分裂。诗歌生的根,电影开的花,小说结的果,这个文艺圈层互相联动的情境,通过北岛的回忆录更加准确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陈凯歌曾经是今天杂志在电影学院的代理人,也在今天发表过小说,《少年凯歌》倒是从未提及这件事。通过北岛对今天派的回忆,再次感到当时朦胧诗是比其他文艺群体更早‘觉醒’的一个群体。

当然,北岛也提及一些在诗歌史上不再出现的名字,比如根子。而且他强调今天派的两个部门,写作的部分和编辑部,相对而言,编辑部是真正的青史无名的工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追溯,让人感到,北岛对六十年代怀着的感情是比伤痕文学更深厚的,他和朋友曾经说,如果有一天中国兹由化了,要参与这个进程,然而从他《古老的敌意》中的访谈而言,他意识到了运动的复杂性,意识到了不能用推到重来或审判、“弑父”的眼光来看待那个年代。

《古老的敌意》读后感(五):诗歌和散文内外的北岛

前些年,三联出了一套九卷本的北岛集子,应该是目前市面上最全的北岛作品集了。收录了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甚至收录了几年来的一些访谈录、书籍序跋,可以说囊括的非常全面。

而他近些年来的访谈录,以及一些演讲、书籍序言,汇成了一本集子——《古老的敌意》。当然,《古老的敌意》,并不是北岛说的,而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的一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这句话北岛用过很多次,在香港书展、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足见这句诗的分量,放在北岛身上,颇有点自况的味道。

一般人将访谈录都编成一本集子,颇有点孤芳自赏的味道了。但北岛显然不是,这些对话,这些访谈,是一份底稿,一份关于诗歌访谈的底稿,一份诗人漂泊、回归心路坐标的隐秘地图。

更重要的是,诗人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曾经的反叛者、先锋者、朦胧诗派的主将,可以说他的回归是带着某种符号的,可以瞬间开启记忆的闸门。所以对北岛的访谈,不仅句句珠玑,更重要的是,二十多年的远离与漂泊,再次拨开往事,再次回到故土,诗人有无数的话要说,而这些话,大都放在了这本《古老的敌意》的访谈录里。

读访谈的一个好处是,仿佛自己也是带着问题与诗人对谈,促膝而坐,秉烛夜明,竟不知今夕何夕,颇有几分心向往之的味道。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又对那一段混沌初开的时代或者那些已经消失的记忆,有些许触动的话,或许这些访谈都是极好的记录。

它像一个人的口述史,属于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独家记忆。

《古老的敌意》除了了解北岛所处的那个年代,文学、诗歌所经历的困顿、启蒙、勃发,以及各种诗派、思潮应运而生的那个时代之外。另一个就是借助与他的对话,了解那些与他邂逅和交往的国际诗人,二十多年漂泊海外,诗人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在各种诗歌节,在各种机遇中,遇到了国际上顶尖诗人,并将它们的诗歌翻译、引入中国,后来这些诗歌被收录进了《时间的玫瑰》之中,这本书一字一字的讲述了这些诗歌被译介的过程,看完后令人肃然起敬。

老一辈人做学问的严谨,甚至能够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唯恐丧失了诗歌最原始的味道。从这些来看,和北岛诗歌的对谈,绝对不失为一个了解国际诗歌良好的渠道,经过诗人内化后的见解、看法,足可以另后来者反复品评、回味。

早些年,北岛的诗歌读得不多,尤其是后来的诗歌,变得柔软,不再有那种强烈的反抗,反而不喜欢他的诗歌。只是对他的散文一如既往的喜欢,从《青灯》到《蓝房子》到《午夜之门》,他的散文富有诗意,擅长用诗歌的语言锤炼文字。读起来含蓄隽永,起头收尾,隐喻暗示,余韵悠长。

如果说,北岛的散文是一幅画,诗歌就是画中的那一点,而这本访谈录,就是这幅画、这一点中的旁白,句读着诗人的反抗、出走、漂泊和回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