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精选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精选

《文言尺牍入门》是一本由谭正璧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1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一):现代人写信、写邮件、写短信必备

书题有些专业,书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教人如何书写得体规范的信件。从称谓、行为再到落款,作者都按信件的几类常用用途给出了详细的实例,比如请求类信件、交际类信件,如何写信给平辈,如何写信给长辈。推荐给各位。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二):传统文化的落日余晖

一群傻逼整出了五四浩劫,之后传统文化遭到接二连三的灭顶之灾,至红羊劫而巅峰,于是乎斯文耗尽,将祖宗遗留的宝贝糟蹋殆尽,以致举国文盲,所谓名流如毕福剑,就算有很强烈的装逼需求,一个“九球天后”也错2字,就算是所谓文学家,也鲜有懂古文、古文化者,如擒获诺奖的莫言,题写的匾牌也是错误连篇贻笑大方,最后不得不摘牌,遑论芸芸大众了。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可以以心传心,经典在,文化就不毁灭,就会重生,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虽然现在的国学热乌烟瘴气,但贵以贱为本,真正国学复兴概率还是很大的,只要不断地发掘经典书籍。

谭先生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可以说是这样一本经典,但更确切的应该是讲解文化的经典。尺牍,有些文绉绉,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书信而已,不要小看书信,古代没有微信,没有e-mail,连电话都没有,书信是穿越时空沟通的主要载体,极其重要;不要说古代,就在本世纪初,e-mail没有流行之前,书信都是极其重要的载体。所以,在当时而言,代人写信甚至是一种职业,因此写好书信、写出文雅太重要了。但是,文脉断了以后,书信开始白话,似乎会写字就会写信,没了那么多文雅。谭先生这部书,证实有助于理解古代士人交接之道,学习传统书信礼仪规范。话虽这样说,但是,这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说的都是日常事,没有《古文观止》里面书信那么牛逼哄哄不容易懂,而且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不必担心看不懂,就算只有初中水平,阅读这本书就没有障碍,而且会学到很多东西。

古人日常书信,跟《古文观止》里文学家之间的装逼不同,是要办事的,是为日常服务的,谭先生把这些日常事务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读后你会发现,古人说话,原来是那么的含蓄,那么的委婉。当然了,很多也都有些死板,这里也不一一赘述了。我们今天读这本书,更多的是欣赏古代的一种文化传统,发微信或陌陌约炮的时候是用不着了。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三):古人写信不简单

一些书籍和影视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位穷酸缺钱的秀才支着根竹竿,挑着根布幌子站在街边卖字画,顺便代人写信,其中某些文采高的秀才写信时颇费一番功夫,酬金自然也颇为不菲。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里或许要纳闷:写信不就写几个字吗?为何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确实,在Email和短信,微博横行的年代,白话文大行其道,文言文只能在古籍上看到的时代,人们已很难去想象古人写一封言辞妥帖的信需要花费多大周折。当然,作为简化语言的代价,今人也无法像古人那样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姑且可以当做今人模仿古人书面写作的一种参照,也可以当做体会古人用鸿雁传递的情感的一个入口。

由于古人从不用你我相称,书信里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阁下、足下这种算是最普通的尊称,台鉴要高档些,表示敬意浓厚,钧鉴则是称呼官场中人时用的词语。这些称谓若是胡用一气,被贻笑大方还算是小事,若引起收信者不快,产生相反的效果就大事不妙了。另外,今人常说的多日不见,在古代书信里也有文绉绉的表述,比如“自违芝采,弥切葵倾”,再比如“握别兰仪,弥殷葭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信件收尾时的安好也有多种方式,比如老师可以用教安或撰安,夏天可以用阃安,官方的可以用台绥,商人可以用筹安,在此不一一细说,每篇读下来都有所不同,只令人觉得精彩纷呈。

这本书里收纳了很多种类型的书信,从称谓、行为再到落款,作者按请求类信件、陈叙类信件,人事类信件,交际类信件来划分,其中每一类里都有给平辈,长辈,小辈等多种类型。尽管这本书里的每一封信都隐去了寄件者和收件者的姓名与身份,然而我们不但可以从书里学到上述的人物称谓与礼貌用语,还可以从用词与语气的恭谨程度判断出寄信者与收信者双方的职业、身份甚至亲疏远近。在此就不多做讲解,需要研究的人还是买本书来细读一番,好好体味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每封信后都有简要的翻译,虽然不是逐字逐句翻译,但也可以帮助人理解大部分内容,还是非常有用的。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四):文言尺牍的钥匙

何为尺牍?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也泛指书信。古人的书信今人理解起来有些晦涩,毕竟时代离我们久远了些,文言也变成了白话,信中很多用语跟现在不同,还有就是顶格、换行、空格等格式有些不好捉摸。这本大家小书,给了我们理解文言书信的一把钥匙。

这本书是知识性的。阅读的目的就在于你能增长知识。书中序里的《略谈古代书信的格式》知识量大。举了很多例子,并有袁枚、曾国藩等人尺牍照片,给人直观的感受。

著者讲古文尺牍,分为请求、陈述、人事、交际四类。文章的体例是例文——注释——翻译。文言尺牍也是文言文,也是按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来编排的。古今相同,书信都应该是称呼、问候、正文、祝福语、署名、年月日。古人的书信礼节更多,没有电话之类的方便联系,写信之类,我看很讲究,先叙旧谈交情啊,恭维一番说些客气话,再提正事,还恳请回信之类。古人书面语多喜文雅,信中也会涉及用典。读者参看注释很有必要,要不然就容易一头雾水。虽然我学过一点古文,看起这本书来感觉还是有比较大的压力。

文言书信的空格,比如这个:月前踵 府。翻译为,月前在你府上。不知为何要空一格。再如这个:姑母归宁,述及吾 妹。按现代格式,吾妹不应该连着写,空什么格。古人讲究,凡是表敬颂扬,都用高起一字,称为单抬。涉及收信人的祖父母、父母,也用双抬。称及收信人的其他尊长,或兄弟辈都用平抬。前面年提到的两种情况成为挪抬,即遇到人名或称谓时向下挪移,留出空格,表示去除其头上的重负,让其头可以昂起。正文中遇到自称,格式上也有讲究。如弟、侄等字样,字号写小些。祝颂问候语,现在多用此致敬礼或者祝身体健康之类。古人用的是安、祺、祉之类。总之,知识量大。本书另有附录二。附录一是称谓。我对家族亲戚之类的称谓向来懵懂。所以特意学习了下。称自家的往往带“家”字,比如家父,去世的带“先”字,如先祖。称别人家的,多带“令”字,如令妹。称晚辈,多带“贤”字,自称为“愚”。古人的尊称是内外有别的。

看了这书,还是觉得文言尺牍中的繁文缛节太过,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该省的省,该减的减。倘若要有兴趣了解古人尺牍的规矩,那这本书就派上了了用场。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五):古代书信入门常识

《文言尺牍入门》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部。所谓“大家小书”中的大家是指: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写给大家看的;小书是指就篇幅而言,短小精悍。像《文言尺牍入门》不过160页,十万字。虽然轻薄,但是内容份量却并不轻,相反,专业的知识、精辟的内容,浓缩的都是精华,干货多,非常有料。

《文言尺牍入门》书名中的“尺牍”也是书信的意思。过去,“札”“牍”“简”“帖”等都是因书写工具命名的书信。写在木板上称为“札”“牍”,偏旁上也看得出来。“片”原意是指平而薄的东西,薄木片。“简”是写在竹片上的,写在布帛上称为“帖”,书信装入的卦套称为“函”“函札”。注意,在古代的“书”是指信件,“信”是指传达信件的人。

这本书主要以实际书信为例,概述了古代书信的各种体制、称谓、用语等。古代书信常识仔细研究下来,内容量必然浩大。然而在这本小书里,作者以“致用”为宗旨,选取了一些可以应用且较多常见的用语加以介绍,尽量覆盖较多的古代书信用语、约定俗成的格式、通行的抬头、空格、行款等等。像体制上,汉魏六朝时的书札,要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书人。书信具名、敬语之类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祝颂的话。比如写给老师的,可以是“受业、门人、门生某某谨禀”。对一般尊长,可以用座下,座前,尊前等。

作者对书信的分法也很实用,并没有像一般的工具书以具体的用字为目录,而是分为:请求类、陈述类、人事类、交际类四大类。实用为上。四大类里,又分别拟定各场景下的书信实例,按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方便普通读者学习了解。注释里许多生僻字还做了注音。读这些书信,很有意思,像托带家书、托带包裹、托聘教员、托招股份等等,着实是将古代的书信用语与时俱进地用在了生活之中。这些鲜活的书信例子,着实潜移默化地让人感受书信的套路。

不过,作者出于“实用”的考虑,考虑的是如何写请求类信件,如何写信给长辈或平辈,选择的各种例文也多与生活相关。其实,书信除了记事陈情这些实用功能,还有审美上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文才裴然的好书信。此书中若是能收录一些具文学色彩的古代书信名篇就更好了。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类的山水小品。像《与陈伯之书》这样的传世骈文。或者像《报任安书》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司马迁遭遇,帮助竖立正确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的好文等。

前几日活动,买了几本大家小书,从《文言尺牍入门》附录上看到大家小书系列至少有八十八册,相当不错,可以陆续收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