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读后感100字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读后感100字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是一本由[印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读后感(一):人对生命的彻悟

100多年前,泰戈尔就已经悟出人生的真谛,他用淡然、深邃的哲学知识给渴求真理的人打开思绪之门。

钟书峰翻译的泰戈尔作品《修行:生命的证悟》里面包含了关于宇宙、灵魂、自我、爱与自由等方面的哲学内容,让人在繁琐中回归理性,在理性中认识自我。

书很薄,只有100多页,但里面却承载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关乎认知,关乎理解,关乎顿悟。

作者用八章内容进行介绍,由浅入深地阐述生命这一主题,不断强调要认识自己心中的那个神,即灵魂,那是通向永生的桥梁。

书中关于灵魂的追问,关于人性恶的探讨,关于自我命运的求索,都是对人生持续性的思考,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逾越的今生之约。

作者的观点明晰,讲解透彻,读《修行:生命的证悟》后,会给人留下很深的感悟与启发。

一个人想要发现内在自我会有很多途径,而读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别人的归纳和总结,反馈出自我的证悟和理解。

《修行:生命的证悟》一本人类的修行之书,用文字的力量把黑暗引向光明,把死亡引向永生,把痛苦引向快乐。作者和译者都很好地把文字的力量传递出来,真心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作品。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读后感(二):生命的证悟需要借助方法得以显露。

本质上人既不是自身奴隶,也不是尘世奴隶,而是爱者,人之自由与成就,就在于爱,爱之别名就是“理解一切”在知识/爱与奉献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在无处不在的梵中证悟自我,乃善之本质,真理并非只是事实堆砌,而是从各方面超越了事实,指向的是无限的真实世界。

人真正的痛苦就在于无法充分展现自已,就在于遮蔽了自我,就在于迷失在欲望之中,超出自身范围,他就无法感知自身,其更伟大的自我就被遮盖,其真想就无法被认识,这种对自我完全显现的祈求,根植内心,比肉体对食物之渴求比财富与地位之欲求,都更深切,唯有美,唯有爱之使者,才能进和人之领地,

自由不在黑暗之中,不在蒙昧之中,古希腊文明孕育于城墙内,其实一切现代文明皆起源于灰泥与砖堆砌的摇篮中,人可以摧毁与掠夺财物,可以创造和积聚财富,可以发现和发明东西,但人之伟大,乃因其灵魂可以理解一切。

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 第一章 个体与宇宙关系 第二章 灵魂意识 第三章 恶的问题 第四章 自我问题 第五章 爱之悟 第六章 行动之悟 第七章 美之悟 第八章 无限之悟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结底泰戈尔在国内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 金句摘抄 《奥义书》曰“唯有内心平静之人,通过内心领悟众多形式中唯一体现本质的神,才能获得永恒欢愉”

我们的一切利己冲动,我们的一切私欲,都会模糊灵魂的真正眼界,盖它们只表现狭窄的自我。倘若认识自己的灵魂,就会洞察那个超越自我并与万物具有更深联系的内在之人。

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的证悟》一起来了解泰戈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宗教观!

《天下·修行:生命的证悟》读后感(三):译者序——摘自泰戈尔《生命的证悟》

泰戈尔《生命的证悟》译者序

钟书峰

泰戈尔《生命的证悟》(钟书峰 译)

每翻译一本书,几乎都有一种冲动与习惯,会写写翻译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不过,完成泰戈尔《萨达那:生命的证悟》后,我原本并没有撰写“译者前言”或者“译者后记”之类文章的打算,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写,而是心中感想太多,竟不知从何写起;泰戈尔的人文关怀思想与精神很深邃很广博,我的理解很肤浅很幼稚,生怕误导读者诸君。谁知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老师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命我一定要按照惯例补上译者自序之类的东西,因此,只好勉为其难,说上几句无关痛痒之语,敬请诸位大家斧正。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主要是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到底是泰戈尔在国内外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

《奥义书》,是印度最古老、最经典的哲学著作,是用散文或者韵文阐发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它记载的是印度古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印度哲学的基础,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论述或者对话录。值得注意的是,它记录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诸家之说。据统计,在《奥义书》中提到的哲学家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奥义书》种类繁多,据说多达两百多种,泰戈尔在本书中引用的主要有《蒙达迦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尼理心诃奥义书》、《羯塔奥义书》、《迦塔奥义书》、《泰迪黎耶奥义书》、《泰蒂利耶奥义书》等。据说,最权威的《奥义书》有十三种。它们是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源泉,也是古印度佛教思想的直接源泉,因此,可以说,婆罗门教、印度教与佛教,都是同源同宗。

我没有考究,彼时泰戈尔演讲的西方听众及其后阅读此书的西方读者,是否与泰戈尔产生共鸣,但是,我敢断言,中国读者几乎都会与泰戈尔产生共鸣,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国佛教文化,直接来源于印度。从释迦牟尼佛祖到达摩祖师再到完全实现中国化的禅宗,佛学、佛经、佛事活动、佛家弟子,莫不以印度为师。可以这么说,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已经式微的佛教文化,却光大于中华大地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周围各区域;也可以这么说,来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已经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泰戈尔这部聚焦于人生哲学的著作思想,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读者阅读本书,根本不存在文化障碍,根本不存在理解隔阂。

第二,泰戈尔的文风,尤其是泰戈尔的诗歌,推进了中国白话文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的发展。泰戈尔的诗歌或者散文诗引进中国之时,正是中国白话文以及现代诗歌、散文初步发展之际。“五四”运动后创作的现代新诗、散文,其中不少作者都不讳言,他们都从泰戈尔的诗歌或者散文诗之中汲取了营养,都具有刻意模仿泰戈尔散文诗《飞鸟集》等诗歌的痕迹。

泰戈尔自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作品与思想逐渐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注意。

最早著书介绍泰戈尔作品及其思想的中国人,可能是国学大家、博古文学家、东方学派思想家钱智修。他于1913年在《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上发表《台峨尔氏之人生观》,其中的“台峨尔”即指泰戈尔。

最早翻译泰戈尔诗歌的,似乎是引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他以五言古诗形式,从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中选译了四首诗歌,即该诗集第一、二两首和第二十五、三十六两首,取名为《赞歌》,刊载于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在篇末,陈独秀对泰戈尔作了简要介绍:“达噶尔印度当代之诗人。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也。曾受Nobel Peace Prize,驰名欧洲。印度青年遵为先觉,其诗富于宗教哲学之理想。”

最早较全面接触泰戈尔作品并受其较大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许是郭沫若。1914年,他初到日本留学时,正值日本出现“泰戈尔热”,至1915年达至高潮。据他于1923年10月14日在《创造周报》第23号发表的《泰戈尔来华之我见》的文章称,当时他读到泰戈尔诗歌的感受是:“我真好像探得了我‘生命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的泉水’一样……一种恬静的悲调荡漾在我的身之内外”。于是,他与“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简直成了泰戈尔的崇拜者”。作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郭沫若,他自称自己文学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

据冰心自述,她的作品,尤其是诗集《繁星》和《春水》,就深受泰戈尔文风的影响。她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

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者与读者。因此,从语言风格角度而言,中国读者阅读泰戈尔的这部作品,就如同阅读中国作者撰写的一样。

钟书峰

壬辰年秋分草于南粤海丰天星河畔

壬辰年重阳定于南粤鹏城尖岗山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