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1000字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1000字

《死亡特雷布林卡》是一本由奇尔·拉什曼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一):死亡集中营,不可磨灭的惨痛历史。

看了深受震撼,查了下资料发现这本书成文于纳粹投降之前,是战时最真实最客观的记录。而特雷布林卡留下的幸存者极少,且集中营所在的旧址在战时就被完全销毁,没有留存任何证据,本书可说是对这段历史最执白的记录,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然而看这本书需要极大的心理建设,纳粹的残忍,犹太人的无辜,让我们牢牢记住血的教训。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二):篇幅短小,撼动人心。

读这本书之前,真的很难想到原来二战时的纳粹灭绝营是这么行使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屠杀的。这本书描写过于细致,看得人心惊胆战,很有价值,说是成了呈堂证供一点都不为过。

PS:特雷布林卡灭绝营是二战期间临时建立在波兰附近的一座集中营,国内对于这座集中营知之甚少。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史料的公开,人们逐渐了解到除了众所周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外,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建立的临时性灭绝营数不胜数,特雷布林卡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三):怎一个惨字

简直就是人间至惨之剧的白描,书中对特雷布林卡其实写得很简略,也显得没头没脑,不过恰恰是其真实的一面,性命尚且不保,哪能记住太多无关的细节?整体内容上远没有波兰军官皮莱茨基描写的奥斯维辛那么详细,那是描写波兰人的集中营,而这是犹太人的集中营。相比之下,这本书要惨得多,因为其中没有一点点的希望,看完不由得会认真思考人性中的善恶,更倾向人性本恶的可能。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正义问题,我们平时还惶惶论所谓迟到的正义,真的有吗?各种罪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彻底清算过,谈得上正义的胜利吗?事实上正义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黑暗反而深厚似海,人类还值得拯救吗?这时我突然想起2016年江绪林的选择,未尝不是由于他终究失去了对正义和人类的信心。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四):令人愤恨的不是受苦 而是受这苦没理由

令人愤恨的不是受苦,而是受这苦没理由看官们,若能选择,你会当受害者还是刽子手。——《他举起右手点名》

一天时间把《死亡特雷布林卡》这样一部亲历者的回忆录读完,血淋淋的现实魔幻的比刚读完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更觉魔幻,相比之下撒旦比人确实要善良的多,现实的可怖甚至不能用人间地狱来形容。

这本书的厚重并非于多高的文学价值,在于他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那段如炼狱般境地的历史,让人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政治洗脑让这些人只有杀戮的快感,无一丝一毫的恻隐与仁慈,甚至把自己置于上帝角色安排他人的生死。

针对整个民族惨绝人寰的屠戮,个人的命运为何都全由他人来决定了。

而现代社会像基本的性别平等,婚姻平权这些基本的人权和自由都要全由他人来决定,甚至躲在键盘后恶言重伤,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一样扮演着刽子手?

人不应该把自己置于上帝的角色,否则终将自实其中的恶果,在跪着苟活的人堆中,定有人会为自由而选择站着死去。

如果之前不是很懂《他举起右手点名》,看完这本书后我想大概懂了。所以,看官们你又将作何选择?

《死亡特雷布林卡》读后感(五):关于二战犹太集中营的一本回忆录 —— 《 死亡特雷布林卡》

:一梦一洋

这是我看的关于二战犹太人处境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被拯救与被淹没的》。与前一本相比,这本书的语言更为简单和白描,大概2个多小时就能看完,刚好是我从杭州回台州的车程时间。

作者奇尔·拉什曼是一位波兰犹太人,1942年被送往距离华沙很近的德属区特雷布林卡——灭绝集中营。他在灭绝营先后做过拣衣工、理发师、抬尸工和“牙医”,因此逃过了毒气室之劫,并在1943年爆发的起义中逃脱。

灭绝集中营:用毒气(一氧化碳)杀害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刚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的犹太人会马上被赶进毒气室。总数约有75 - 87万犹太人丧生于此,最终只有57人幸存。

拣衣工:被诱骗(党卫军让犹太人带上所有值钱的物品,说是让他们去乌克兰的农场或隐约其辞)的各地犹太人,到达特雷布林卡。“男人在右,女人在左,放下所有物品,脱掉衣服,把两只鞋栓在一起。” 而拣衣工就是从中筛选出的年轻人,将衣服分类,检查衣服上藏的现金及任何物品,装到对应的箱子里,最后打包运往纳粹德国。

理发师:从筛选出的年轻人中,再选出五人左右担任理发师——他们要快速剪下即将进入毒气室的所有女人的头发,装入箱子运往纳粹德国工厂。

“我们一动不动。几分钟后,我们听到绝望的哭喊声。赤身裸体的女人出现了。走廊里,杀人犯毫不留情的鞭打,让她们朝我们跑来。我看着这些可怜的女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们的哭泣令人心碎。”

抬尸工:从毒气室里抬出尸体,放进挖好的万人坑。我用了“放进”这个词,是因为会要求将尸体一排一排的排列整齐,得以容下更多的尸体。在后期纳粹想要抹掉一切杀人证据的时候,抬尸工的工作是从万人坑中将尸体再次搬运出来放到焚尸堆上。

“时不时地有抬尸工扔下工具,跳进毒气室旁边深深的池塘里,从而终结了他们被诅咒的人生。”

“牙医”:等候在抬尸工经过的小路上,检查尸体上的金牙和假牙,并将其拔出。随后要将黄金、假体等与真牙分开并装入收集箱中运往纳粹德国。

这本书是奇尔·拉什曼在逃亡途中写下的回忆录,记下了他在灭绝营十个月间的亲历实录。也给当世留下了这篇非常特别、小范围的文学类型:战争尚未结束时,在死亡的阴影下写成的文字,目的是留存那些超出人想象的事件的痕迹。这是一篇见证实录,见证了事实,不是构建自我形象,更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或怜悯。

他在文中这样讲述自己:“在朋友家待了几天后,我的精神和身体全线崩溃了。我失去了胃口,我坚信在看到和经历过的这一切之后,我不再有活下去的权利,朋友们照顾我,成功说服了我,只有极少像我一样的证人幸存,我应该活下来讲述这一切。”

这让我想起上一本书的作者普里莫·莱维《被拯救与被淹没的》,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却也深受折磨。他在书中写道为自己最后幸存而觉得羞耻——为什么他被“选中”活下来。也许只因某种人类“特性”,让他能在集中营的“灰色地带”求生,而那些真正伟大和正义的人死去了。

战后40年(1987),普里莫·莱维坠楼身亡,法医认定为自杀。在这40年间,他出版了很多跟奥斯维辛相关的书,他所追求的正是同时作为证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而奇尔·拉什曼也终其一生都保存着这篇文字,当记忆有所缺失时就拿出它进行回顾,并在对前党卫军的审判中出庭作证。2004年他在蒙得维的亚去世,去世前他要求自己的家人将这篇文字发表。

“凡受过酷刑的人,对这个世界都不再会有故乡的感觉。”我想,支撑着幸存者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便是作为地狱的见证者。

人性是否本善?世界是否有那么美好?我们心中自有不同的答案。

荀子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我觉得人性的“恶”很复杂,有点像荀子说的,通过后天的学习文理之道修之。人会思考,才能懂得分辨事物的好坏,而这里的思考是指自我的思考,不是受媒体或他人的煽动和洗脑。

就拿各集中营的党卫军来说,我想大部分人只是在“执行工作”,并非出于个人行为,因为他从未真正思考过,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而曾在二战期间,被希特勒定义的“犹太人形象”,至今仍刻画在很多人的脑海中。

中国也是二战时期的受难国之一,死难者无数。战争,带给我们平民的只会是一场灾难。

愿世界和平…

:一梦一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