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四月的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四月的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四月的信》是一本由(英) 麦克法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一):朱永新:世界应是四月天

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通过译者将他的新著《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寄给我,希望我为其作序。曾与麦克法兰教授有过一面之缘。那一次,他专程到民进中央访问,这位超过七十岁的老人谈锋甚健,思维敏捷。我们谈哲学,谈人类,谈互联网,谈教育,谈阅读,越谈越深入越投机,像一对早已熟悉的忘年之交。

对,这就是剑桥大学人类学公开课的那位麦克法兰教授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二):作者专门给年轻中国读者写的书

以独特视角重新简写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简史,特别是回答了中国年轻读者在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非常有启发性。

麦克法兰教授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对于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思维方法。因而能够站在世界层面上,纵观人类发展史,并以此出发,“从世界看中国”,分析和解读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颠覆—缺失的过程、原因和重建希望的前景。

另外,由其独特思路还衍生出一套独特的观念系统。

比如,“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1)一种文化信仰系统,尤其是需要系统性地扭曲或掩饰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真实本质。(2)有关世界是怎样的或世界应该如何安排的价值观与信仰,可以被有意识、系统地组织为某种形式的程序。”

“革命:一个统治社会、政治与其他关系规则的根本变化,一个颠覆性的变化(类似从板球改变为足球),与“叛乱”相反,因为后者只是改变玩家。”

类似富于启发性的点非常多,不只是对中国的年轻读者,即使是眼界开阔,知识结构比较成形的成年人来说,也往往具有冲击性的影响。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三):看完了还是不知道

被书名圈粉,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本以为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授人以渔的那种。看完却发现,是一本关于世界观的书。作者说:想知道么?来我告诉你。

当然并不是说讲的不好。作者简单概括了世界观发展的过程(神话-轴心-现代-后现代)以及发展的原因(经济,政治,科学的发展)。然后讨论了现代社会,甚至是后现代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面临巨大的变革。并没有解决方面。大概变化速度太快,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总之,看完并没有解答我的疑惑,也没有消除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的我的焦虑。我们唯一可以去确定的,大概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就像是一条项链,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许许多多不同的经历串成一串;只有到末了,我们才可以看清楚它们是如何被连接在一起的。”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四):《给四月的信》听书笔记

《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讲述的是我们如何借助工具把握“知道”的本质,如何从“知”的过程中拥有“道”。这本书以时间为主轴,把人类历史分为神话时期、轴心时期、科学时期和后现代时期,边讲道理边回答关于“知道”的问题。

一、我们如何认识人生与世界?在本书中,大概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构建事实,记录也是构建事实的一种方式;二是真相的变幻无常和“事实”被构建的本质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三是如何认识世界观和范式;四是世界观和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认识人生和世界观的方法多种多样,阅历无疑是一个最直接最简单最理想的选项。我们把阅历拆开了看,“阅"就是阅读,“历"是游历行走,再往下拆解“阅"是有质量的信息索取,"历"是有质量的人际沟通交往,阅历的意思就是,有质量的信息量索取和有质量的人际沟通交往两者相加,才能构成一个不断成长、心智健全的自然人。 二、我们如何认识过去与当下的社会?在本书中,大概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字系统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世界观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二是知识传播方式在不断改变,互联网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是我们正处在科学与技术的时代,科学革命对时代的影响深远;四是西方历史上的几次世界观的巨大转变,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用来用来解剖外在的物质世界,也可以用来解剖内在的心灵世界。

三、我们如何认识未来的世界?

在本书中,大概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因有四个,分别是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二是在加速变革的今天,变革的速度与维度呈指数式变化,中国是变革最剧烈最激荡的国家之一。

《给四月的信》读后感(五):给四月的信

一本很薄的书,是在说我们的时代

最喜欢最后的几个篇章,全球化合流,后现代的今天,我们相信的东西在不断结构也在不断重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当我们不再是我们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谁?有的时候觉得有一个坚定信仰的人真的是很幸福的,因为她不会轻易迷失了方向。

举个很通俗的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知道她适合的眼妆颜色是什么,品牌是什么,那她就不用天天对着手机看小红书刷淘宝,多节省时间啊。

但是一个稳定的信念不是独立的,过去个人的世界是相对狭小的、封闭的。但是现在呢?就算一个人生活的圈子仍然是狭小的,但是他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到太多的讯息,这个世界仍在向他扑面而来。

有人说我们现在几乎或多或少地都在和我们的过去切断联系。

我们背井离乡,可能是短短的大学的时光,但也可能是长此以往的一生。

我们和曾经的亲人曾经亲密的伙伴失去了联系,时光太匆匆,有些事情来不及细细周旋。

中国变化的速度是那么的快,中国用了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需要去走的路。

这么一想,我又怎么能去苛责那些破坏,那些浪费,那些畸形的世界观呢?

指标这么多,变化那么快,换句话说,我们等不及,这个时候谁又能思考地那么全面呢?

但是我说这话又觉得心虚,我没仔细比较过欧美的变化速度,也不知道欧美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西方具有众多的知识先知及其追随者,他们就是亘古不变的吗?那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

还好,这个后现代能够有足够的讯息让我去一探究竟,也许我怀有梦想并且努力实践,能够得偿所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