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摘抄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摘抄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金岳霖写林徽因。

因着这句悼念,引起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

也因着世人对她褒贬不一的议论,

更使得我想凭着书,小心翼翼的浅薄的去了解一个已逝的人。

这本书仅分四部分:散文、评论、小说、书信,不是别人写她,也不是她在刻意写自己,她只是单纯在写她的生活。

我该怎么说呢?初读便满含诗意,这诗意差点吓退一个爱看大白话的我。总之每翻一页,她的形象越清晰一点,我记得她病重时尚不放弃工作,战争年代辗转流离时收入四十余元仍愿花费二十三元购买工作用的皮尺,记得她写给女儿的家书,充满着尊重和爱,她说:妈妈和爹爹都顶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记得她把蛛丝写的极美,记得她开诚布公对徐志摩悼念,记得她有过少女怀春,记得她曾指责过别人,也指责过自己,记得她书信里有我讨厌的中英夹杂。

她不完美,我也不想说她完美,但这仍不妨碍我感到她的坚韧清醒,勇敢脆弱,她是个女子,在旧的年代,知识是新的,家庭教育却仍是旧的,但她不单单是个女子。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里,她说徐志摩:世人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的私德,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但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

她还说:我也知道误解、曲解、谩骂,都是不相干的,但是朋友,我们谁都需要有人来了解我们的时候,真了解了我们,即使是痛下针砭,骂着了我们的弱处错处,那整个的我们却因而更增添了意义。

世人的评说仍记在我脑海里,世人对她的评说依旧褒贬不一,但我只想凭着书,浅薄的片面的了解她......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二):非常时代的非常传奇——评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非常时代的非常传奇——评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的才情、她的经历、她的容颜,始终为后人所念。《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这本书,辑录了林徽因的散文、评论、小说、书信、诗歌,是为了解林徽因的一个集小成者。

“徐志摩一生的爱恋、金岳霖终身的想念、梁思成一生的知己和伴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子,能够让三个男人魂牵梦绕?而且是三个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男人?胡适更称林徽因为旷世才情、风华绝代。

读了本书,让人觉得林徽因是一个坦坦荡荡的女人,文字细腻,才华充溢,无论是哪种文体,无不体现出了林徽因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于世间万物的开朗胸襟。在徐志摩因飞机失世遇难后,林徽因写了数篇文章纪念徐志摩,甚至在四周年时还还写下一篇,感情真挚,发自内心,并不拖泥带水,令人起敬。

在这本书涉及的五种文体里,还是觉得林徽因的散文最为出色,这可能也是编辑将散文排在第一辑的原因吧。当然,其它的各有千秋。比如文艺评论讨论了写诗是怎么一回事,几个短篇小说让人们了解到了民国的一些社会状况、书信虽为一些私人化的物品其中也有一些真知灼见、诗歌则是当时新派诗的一分子,本书即取自其中的一首诗题目。

无论是写景、写物、叙事、叙人,林徽因的笔端好似跳动的音符,显得非常的轻灵,娓娓道来的节奏感非常明显,有时还大量地使用一些排比句,善于发现人、事、物、景之中的细节,并从这些细节中写出其对于生命的感悟。

比如《窗子以外》这篇,从传统的窗,到变化的窗,从有形的窗,到无形的窗,从窗子以内,到窗子以外,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还有《蛛丝和梅花》这篇,一枝梅花上的两根蛛丝,竟引出女作者的无限遐想,可见心细是如何的细腻!

至于林徽因的小说,更像是有些散文化的叙事,那种大开大合的神转折较少,更象是在记录风土人情的散文一样。至于林徽因的诗歌,评者赏鉴能力有限,只觉热情奔放、畅舒胸意,倒也似志摩诗似的酣畅淋漓!

其实,林徽因的主业是建筑学,尤其是古建筑学,和其丈夫梁思成没少走了中国的名山大川,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通过本书,更加了解了民国文人的那种浪漫气息,对于生活的豁达开朗,对于精神世界的积极探索,虽然那时时局动荡,但那种文化氛围,在今人看来,似也是一个黄金时期了。那时没有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科技传媒手段,报刊是人们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更加注重阅读,因此,非常的时代也造就了非常的传奇!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三):那一晚的相知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书评

她是徐志摩一生的爱恋,胡适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精神世界丰盈而热烈,她的才情独一无二。她出身世家,游学欧美,学贯中西。她是新中国建筑学的奠基者。她是一个充满文艺气质的诗人。她就是林徽因。她与徐志摩展开了一世的相知相恋。

散文《悼志摩》表达了林徽因痛楚的心情。志摩飞机失事,无疑是晴天霹雳。林作为挚友,在文中展开了大篇幅的怀念。记忆中,志摩有着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天真。有一次,他独自一个跑到桥上,冒着倾盆大雨,为的是守候雨后的彩虹。这是一种“诗意的信仰”。志摩的兴趣广泛,无论数学、天文、宇宙,还是戏剧、绘画。志摩富有同情心,他可以随时随地地把和蔼、优容传递给每一个人。这篇散文是林第一次执笔的散文,情文并茂之最,盖过了当时悼念志摩的许多文章。林把失去知音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希望志摩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四年后,林路过志摩的故乡,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林依然忘不了他的诗情,甚至于在文中提倡设立个“志摩奖金”,让年轻人永远对他保持着亲热。林重情重义,可见一斑。

作为建筑学家,林与丈夫梁思成总是到野外考察古迹。《山西通信》记载了他们风餐露宿,饱受艰难环境之苦。但林是生活的乐观者,从来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抱怨。当发现一个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齐天保造像碑时,她、丈夫、小孩、老婆婆,一村子的人都骄傲地叫起来。她钟情于考古工作。在考古的世界里,她的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一览无遗。“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屏障”。

《窗子以外》记录了林去野外考察古建筑时接触民间的人生体悟。“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窗子以外的林,静静看着世界,一个个电影镜头闪过:野外,朴素的乡下人忙碌着,为基本的生活而流汗,谢一口气的时间忘不了抽一筒旱烟。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讨价还价。林完全没有浮躁的知识分子心态。她的散文自然流畅,没有半点造作。多数于野外考察时所作,情感的释放平缓悠长,没有一丁点仓促。她对生活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惟其是脆嫩》:“难道我们现时没有美丽,没有风雅,没有丑陋,没有恐慌,没有感慨,没有希望?!”这篇评论发表在1933年的《大公报》上。面对多难的祖国,她的眼中满是泪水。但现实却令人失望,社会鸦雀无声。林没有忘记一个文化写手的基本素质,她高声疾呼,希望文学爱好者能挺身而出,不做麻木的中国人,勇敢地为时代代言,哪怕只有一个萌芽也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窘》是林的小说试作,里面的维杉有人说是志摩的化身,而芝无疑就是徽因了。维杉当时三十多岁,而芝才十七岁。维杉是芝的父亲少朗的故交。维杉在不知不觉中对芝产生了感情,每当心动的时候,他便会觉得窘。第一次“窘”:“他也不能算是年轻,尤其是遇着了这群小伙子”。与芝年龄的差距,令他不自然,这成为了两人交往的一道障碍。他觉得窘极了。第二次窘:老晋说:“怪不得你杉叔跪接着接那块鸡,差点没有磕头”。旁人的一句无意间的玩笑,就将他与芝联系起来,再一次让他觉得窘极了。第三次:芝端来茶水,维杉受宠若惊。那茶水想必香极了。第四:两人同上一只船。芝坐在他的对面。第一次长时间地与女神面对面,他看到女神腼腆地可爱。他又觉得一阵窘,“尽摇着船,自己也是心潮澎湃”。第五次:芝:“杉叔,美国到底好不好?”维杉:“那得看你自己”。说完,他觉得自己的声音粗暴,更窘了。他在乎跟她在一起的点点时光,从内心当然不希望芝远走高飞。第六次:“因为你的本身便是美术,你此刻便是一张画”。公开夸意中人,让他觉得不好意思。诗人的本性流露,他感到窘到极点了。第七次:芝的父亲推帘进来,差一点就碰见维杉对芝的亲昵之举。少朗:“你什么时候来?”维杉:“刚来”。他觉得非常之窘。第八次:少朗问他是否还有跟芝的同学保持通信。维杉:“很少…”说完,又觉得窘到极点了。在世俗面前,维杉有点扛不住,处处碰壁,处处难受。第九次:维杉回答友人关于为什么要回南方的理由,他说:“我在北京,觉得窘极了”。其时,芝已经去了国外,维杉更是沮丧。

《那一晚》是林的经典诗作。它使得当时无数热恋中的男女读后热泪盈眶。它几乎是指名道姓地揭开了她与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而细腻。第一节是小夜曲。“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托着密密的星”。青年男女的热恋,总是那么的甜蜜美好。“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空锁起了重愁”,两人的感情产生了裂变。“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冷静理智,毅然与少女朦朦胧胧的感情再见。两个人理智地分定了方向,但此后一直相知相爱。第二节,是狂想曲。“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林深情地回忆那一晚的天,心里还是放不下那一个人,那一段情。第三节,是奏鸣曲。“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她希望“挎上带羽翼的弦,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她知道那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幻想着“私闯当年的边境”,“静候你的赞赏”。《那一晚》在1931年发表后,立刻得到志摩的呼应。志摩很快写了《你去》一诗。“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正是《那一晚》的真情流露,使得林有所顾忌,最后怕惹出与志摩的“非议”,最后林徽因署名为尺棰。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还没结束。林瑰丽的身影倒映在时光的长河里,如皎月般熠熠生辉,引一代代读者神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