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读后感100字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读后感100字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是一本由张新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读后感(一):2021年的第7本书

本书完全可以做一本工具书使用。最开始我是在B站上面发现了张新民教授财务报表分析的课程,听完以后意犹未尽,收获匪浅。

听视频的时候得知视频课程的内容就是来自于本书,于是决定再拜读一下。本书将财务报表的科目进行重分类,资产分为资产和经营资产,负债分为金融性负债和经营性负债。分析的主线就是先判断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类型,经营资产产生核心利润,核心利润由经营性净现金流支撑。

有一些分析的小细节令我醍醐灌顶,例如合并报表和母公司资产负债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相比,当母公司科目大于合并报表的时候,差值即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性投资。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读后感(二):企业运营的本质

初读本书时,感觉高校教科书的痕迹比较重,不够有吸引力,但通篇读下来,书籍的核心思想便觉连贯清晰。全书以经营性资产-核心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三个核心为主要线索,展示了三张报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分析了经营性资产和控制性投资的区别和以此划分的企业类型,也对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往来重要科目做了客观说明。

全书主要通过“八看”来解读财务报表,其中对企业战略、竞争力、效益、财务状况质量四部分的分析较为深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他几章的内容略显枯燥,泛泛而谈,有股教材味,部分内容跟财务报表关联不多,不具有实用性,个别描述前后反复出现,比如撬动效应、控制性投资规模的计算等。 在案例的选择上,自认为特变电工的代表性还不够强,副标题“数字背后的秘密”体现并不多。

整体而言,可以通过本书加强对企业报表的整体性、逻辑性的认识,书中对于财务指标分析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比如不认可自由现金流、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原因也分析得符合实际。有一定财务基础知识的人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收获对企业运营的整体性感受,对企业经营的核心本质可以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二版)》读后感(三):从会计考试视角看本书

张新民老师的这本书我是通过他的讲座资源了解到的。出于工作需要,对于会计报表及会计的一些问题我一直抱有兴趣,但是苦于没法系统化面对CPA高山望而却步。借由复习会计考试的机会,重新梳理一下张老师希望传播的逻辑,以及扼要对比一下其书与会计考试要求的异同,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想法:

一、本书概要

作为基础读物,张老师一上来还是围绕三张表做了一点展开(“第2-4章 看战略、看经营资产管理、看效益”)。资产负债表作为反映公司底子的报表,反映的自然是债权人、股东两股力量与公司资产间的关系。张老师这里多强调了一句表内反映的资源是重要但有限的,还有一些表内反映不了的资源,比如市场资源(我觉得市场属于外部,这种资源不是公司能直接调配的)。

为什么张老师从资产负债表“看战略”,主要的几点是:1.资产结构看出行业。2.盈利规模看出市场份额。3.盈利模式(如两头吃模式)看出企业竞争力。还有其他几点也挺有意思,比如张老师顺着第三点盈利模式的观察发现从资产负债表的某些科目可以看股东的立场是否和公司一致。

现在的公司很多都是集团化的,子公司体系多,姐妹公司也多,所以着重围绕了如何通过资产负债表看集团间的各种管理模式,比如资金使用是分权还是放权等。

第二张表是现金流量表。张老师认为这张表对于认识小企业是比资产负债表更好的镜子,因为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太小没有成型,都是奇形怪状的,还不如看看现金流实在。街上遇到一个流浪汉就别去问他的家底了,直接掏裤兜看看兜里有几个大子儿。

具体到为何现金表是看“经营资产管理”和“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可以从中看到企业日常周转管理,这里特别强调了一存货为核心的上下游关系管理,因为这里存在应收应付等科目。

第三张表是利润表,利润因为掺杂了各类收入与成本的净额,所以容易障眼。张老师也特别强调了分析利润的质量。利润表的讨论就比刚刚两张表细致一些。

张老师在讲座资料里不太鸟所有者权益表,但是在书里还是用第5章“看价值”来标书了股东权益价值确定相关的问题。这里我也不多说了。以上是前五章主要的逻辑,围绕了三张表讲了各自的目的、价值和缺陷。

第七章主要是财务分析的内容,这一章是张老师继承和批判原有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战场,也是他对财务分析提供创见性看法的一章。第八章和第九章都是分析企业外部的环境。

所以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前半段讲报表,后半段讲张氏财务分析。最后两张用例子来把前面的内容实战化了一遍,挺负责任的。中间还有一个第6章 “看成本决定机制”,我也不知道这个分在前半段好还是后半段好。

二、与考试相关

作为学习、研究、设计、应用会计准则的专家,张老师用自己的内功有意帮学员淡化了会计分录的制作和科目间的完整的勾稽关系,方面大家从本源上理解会计,这是很好的(不然在长投部分就要花很多时间来解释选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及相互转换的技术原因)。我读完感觉还是从较高的宏观视野鸟瞰了一下会计全貌。但是光是鸟瞰肯定不够,还需要从微观视野里看看分录的形成和变动,对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处理。所以没有鸟瞰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容易一叶障目,不得其法。

会计考试中的逻辑主要是先说重点科目,再解释报表,最后通过合并报表来综合应用,路径比较清晰。提高会计能力的方法仍然还是多参与实践,抽象出题目来练习。所以和本书相关的主要集中在第2章看战略部分。

三、我的想法

本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需要建立在已经完全掌握了传统的会计基础和财务分析的方法才能客观判断哪种体系在哪种情形下更加地适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