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南旧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南旧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读后感(一):长大了的人才会喜欢那些城南的旧事

大学毕业的时候看过小说拍的电影,里面的英子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小女孩,没有之一。她的眼睛和笑容实在是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借了回来。

没啥好说的,安利朋友们都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电影更容易带给我们书里想表达的美好。

只有长大了的人才知道城南旧事有多珍贵,就像只有毕业了之后才知道学校里那些烦恼有多可爱。

特别适合睡前看,一定会让你有个好梦。

《城南旧事》读后感(二):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刚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学校讲座老师张立军的推荐。原以为它是温暖的、光明的、可笑的、稚嫩的、快乐的、美好的一本写童年的书。谁想到它是悬疑片、侦探片、智斗小三家庭剧……最后两篇才算在平淡中透着些许伤感、怀旧,回归我心中的正常。所以,它是一部出乎了我预估的写童年的书。但读到最后,掩卷长思,这么“跌宕起伏”的童年才叫人回味啊。

小的时候想着长大,但长大之后还是觉得童年最美好。和谁都能成为伴儿,可现在身边的伴儿越来越少,才发现,越长大越孤单。

想到作者和疯子、弃婴、盗贼、风尘女、奶妈成为伙伴,是因为她的纯真善良,正如小时候的自己。可现在选伙伴,也许是“条件”定的太高,猜疑、不安全感让可以陪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有机会记录下自己的童年,希望永远不要忘记。

《城南旧事》读后感(三):写得很好,但我不喜欢。

简单说一下感受吧,上次读已经是小学的时候。说说感受吧:

这本书用孩子的口吻写了成人的事儿,如果把这本书看作是《朝花夕拾》那种,可就错了。这不单纯是一本“稚拙”的书。每一个故事的选择,包括人物的设置,都是经过一个成熟作家筛选过的。以小见大的映射时代背景,是核心的感受;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条线引出一个关键人物,一个关键人物背后都有一段关键背景,关键背景都牵扯到一系列“旧时代的社会问题”,讲述完毕之后,林海音一拉线,故事收回来,用“孩子”的眼神在做总结“我还小,我不懂,但我真挚的眼神看到了世界的本真”。

正因为如此,在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林海音的“企图心”。就是她不是在跟你回忆童年,而是在跟你讲述时代。原本心情轻松的阅读体验预设,发现不太对。老太太在角落隐现之间,都在告诉你人事沉浮变化沧桑,就好像他自己说的“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好像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一本回忆体的小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你要问我喜不喜欢,说严重点,我觉得小说写得很“功心”,不“真诚”。写的很好,但我不喜欢。

但就小说来看,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情节得当,松紧适中,人物刻画尤为成功,每一个人物几乎都可圈可点。

《城南旧事》读后感(四):城南旧事

最初对这本有兴趣,是之前看微博关于中学教材删减的变动,发现当年上学时候很多课文都没有了,看到这篇想说了解下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学什么课文。

没想到不当学生多年,以社会人的身份再看课文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上学的时候当做任务,人生阅历有限,教材这种东西完全不是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的吧,更谈不上喜欢了。突然兴起了把当年学过的节选都找全文来读读的想法。

(完全看不下去李娟之类,莫非我是需要代入感的地域偏好?那本文盲是不是可以从老舍入门一下京味儿文学了...)

身为城北人民对虎坊桥哈德门西交民巷这些地方并不熟悉,很多都是成年以后才去过,但并不妨碍对胡同童年生活的感同身受。

《惠安馆》这篇读到一半才想起,惠安就是我去看过洗牡蛎的那个福建惠安。是不是每个小孩童年里都会有一个被家长危言耸听用来吓唬的疯癫传说?真相背后不过也是各有可怜的普通人罢了。

《兰姨娘》是最有意思的一篇,看小姑娘为保家庭和谐努力撮合潜在威胁的时候真是忍俊不禁。

《驴打滚儿》前文中并不可爱的奶妈也有了自己令人同情的故事。家里雇了保姆接触了这个群体,才知道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生计离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生活在别人的家庭里,那种分离之苦,佩服和心酸的同时,跟主顾之间既是亲密无间又永远无法成为真正家人的那种矛盾感,非常写实了。

最后一篇后劲儿太大,父亲离世,小孩子失去了与世界最后一道屏障,被迫硬着头皮学会一切之前不需要承担的事情,才是所谓的成长。

《城南旧事》读后感(五):所谓成长,是一次次的离别

去年听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的讲座时,听到说到推荐给高中生的10本书,“ 唐诗古文游红楼,三城二白一世界。 ” 。能与鼎鼎大名的《围城》、《边城》齐名,足以看出《城南旧事》的分量。

林海音后记中提到“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主宰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便是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的初衷,用童年英子的视角带着我们回到了她孩童时的时光,带我们看看老北京城的那些景色,回忆回忆孩童时遇到的那些人。

通篇有五个故事,秀贞和妞儿的故事,厚嘴唇毛贼的故事,兰姨娘和德先叔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和父亲临终前的故事,五个故事的结尾都是离别。正文故事的最后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在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无奈中,慢慢地和童年告别。

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读性很强,半天的时间便可一口气读完。我觉得这是因为作者视野的单纯,作者以作为孩子的自己作为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满纸全是单纯的想法,她没有和大人一样,看到的是“疯子”、“小贼”、“娼妓”、“仆人”;而是看到了他们的本质,“一个失去爱人和孩子的可怜女人”、“一个为弟弟求学还无可奈何的好人或坏人”、“一个要和妈妈抢爸爸的女人”、“一个照顾着他们兄弟姐妹的亲人”。是啊,人生是复杂的,没有一个词、一个身份可以去定义一个人,自己眼中的自己,大人眼中的自己,孩子眼中的自己……我们都想做个好人,但是却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成人的世界……

英子又何尝不是一直在长大,家庭优越的英子无疑在这么多故事人物中是幸运的,有爱的爸爸妈妈、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灵。这么幸福的英子,在经历过一次次离别后,最终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的记性一向不好,读完这本书后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但好像已是零零星星。但我相信孩童时期的自己也一定像英子一样,有快乐,有忧伤、有不舍、有无奈。谨以一首《送别》送给我们的童年,送给我们的青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