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万小时定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万小时定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万小时定律》是一本由张笑颜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一):一万小时光理论是肯定不够的。。。

总觉得自己是个定力不足的人,想学一点时间管理技巧和对待目标的专注于是才特意买了这本书。全书主要讲的是一万小时定律以及如何让我们做到专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分别从一万小时定律,专业并专注,目标的逐步实现,依靠信念,注重细节,掌控自己,微时间管理方法和拒绝拖延这八个方面展开分析,语句通俗,带着大部分励志洗脑书的反复论断,有些内容稍有重复。其中穿插了一些名人名言和事例,不算很乏味,总的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看完书的直观感慨就是应该切实地做好反思总结、制定目标、珍惜并记录时间、安排和认真执行计划这几件事情。相信如果我们能在某一个领域真正用心投入一万小时时间,确实可以让生活发生极大的变化。作为刚踏入社会的新鲜职场人,我相信树立积极的心态,结合自身情况确立总体和阶段目标,运用时间管理技能更好地实现它们确实很有必要。当拥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时,成功一定就不远了。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二):《一万小时定律:专业主义改变一切》读书笔记

书名:一万小时定律:专业主义改变一切

作者:张笑颜

译者:无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版次:2014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318)

1.是哪类书:励志书

2.主要内容:什么是一万小时定律,如何通过练习成为专家?

3.主要观点:从现在起,确定自己一万小时的努力方向,坚持练习,十年后,就会成为该领域专家。

4.要问的问题:如何通过一万小时练习成为专家?

5.书的结构:先介绍一万小时理论,然后说明专业化是生存之道,如何实践一万小时练习,时间管理,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症及时行动。

6.重要的单字:一万小时定律,专业主义。

7.重要的句子:从现在起,确定自己一万小时的努力方向,坚持练习,十年后,就会成为该领域专家。

8.作者的论述:

一万小时定律:在任何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经历不少于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如果每天练习3小时,约需十年时间。这与人的天赋关系不大。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一万小时练习,选择的标准是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条件。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投入热情和专注进行练习。一万小时的练习必须是“刻意练习”,是处于“学习区”的练习,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或进入“恐慌区”的练习。

专业主义:要投入热情和精力去练习好一项技能,这是人的生存之本。技能(或专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因为练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最容易投入,也最容易坚持。要专精,不要博而泛。

画好自己的底线:要了解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要给自己设限。

信念,一万小时专注的必备动力:有了目标,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去完成实现目标所必须的一万小时练习。要专注于目标,不要三心二意。

细节与专业主义的关系:专注就是朝同一个方向做持续不断的努力。要对自己的专业专注,要注重细节,要精益求精,从小事做起。做事要分清主次矛盾,不要过于追求圆满和彻底。

走出失控的怪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学会驾驭自己焦躁的情绪。是自己的心境不失控,才能抓住机遇,从挫折中获得动力,最终走向成功。要有自制力,能够集中自己的精力,做事别浮躁。

时间管理:要有计划,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要有敬业之心,首先是改变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无论做什么,都要竭尽全力做好。善于统筹,实现时间的最优使用。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要培养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停止抱怨,马上行动。利用好碎片时间。

果断行动,让拖延到此为止:拖延是专业主义的绊脚石。避免迷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养成为自己找借口的坏习惯。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在错误中耽误太多时间。避免思维惰性,培养主动精神。不要有“等一等”的心态。先做最重要的事。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

先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定合理的目标,然后专注于目标,利用好时间,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就有机会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取得成功。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

这本书写得真不咋样,唯一有点新意的东西是开篇的一万小时定律和专业主义精神,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原创的,我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个部分,也即具体如何进行一万小时练习,从而掌握一个专业,成为专业人士。但是作者对这部分也是语焉不详,多是转国外作者的东西。而全书的其它部分,多是拼凑出来的,说一些绝对正确的话,找一些实例来证明。章与章之间,以及一章当中的内容,联系很松散,并没有很好的脉络。感觉就是正确的废话。还好是从图书馆借的,没买。我用两个小时看完了。还是找老外的原著来看吧。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三):对不起,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万小时理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一时间,各种关于一万小时的故事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股勤奋至上的鸡汤洪流中,其它的因素似乎已经变得不值一提,不过,简化问题从来就是成功学的伎俩,不足为奇。

你可以随手拎起一本讲述“一万小时理论”的出版物,把书中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一万小时”的故事,另一部分(可能还占了几倍于前者的篇幅)是关于成功学的拼凑。他们的手段很简单,成功学”经久不衰“,已经形成了一套看起来比较完整的”忽悠“体系,把成功学的几个要点罗列一番,总有几句能使你心头一动或者眼眶一热的话,而我们普通读者又都是很宽容的人,往往由于几句简单的废话就对一本书顿时心生好感,以至于对其它明显纰漏之处故意视而不见,甚至为作者热情打call。至于另外的那一小部分,“一万小时”也好,“十万小时”也罢,无非是蹭热点而已。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功并没有这么简单,努力只是必要条件之一。

如果咬牙坚持一万小时,你能在一个专业上出类拔萃吗?我们很多读者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本科,甚至还有研究生阶段的洗礼,我们成为出色的“作业家”了吗?或者“听课家”也行,并没有吧?也许你要diss我,做作业和听课怎么能算一个专业呢?我们先不讨论聆听和表达算不算技能的问题。又或者说,我们满怀热情和善意,辛勤为公共的卫生事业贡献一生,我们能成为出色的“扫地家”或者“洗碗家”吗?显然,选择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你选择了一个对的方向,也可以忍受了努力的艰辛,下一个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方法。姚明教你打篮球和郭敬明教你打篮球,效果肯定不一样。同样,同一个优秀的篮球教练,教姚明打篮球和教郭敬明打篮球,效果也不一样。这又涉及到天赋和身体条件。即使是同样优秀同样努力的两个人,还要面对幸运女神的偏心。这些内容,你可能在成功学的各种“著作”里都能找到,但一般不会出现在一起,因为一旦这些因素扎堆了,成功看起来就没有他们宣称的那样“简单”了。

其实成功也并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你对成功的定义。

我并不是怂恿你自欺欺人,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追求“成功”的真实目的。成功学之所以荣膺最无用的学科,关键在于它连名字都是建立在一个模糊的概念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你所谓的成功可能是赚很多钱,他所谓的成功可能是活的快乐,庄周的成功是自由自在,曾参的成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梵高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但是出于对画画的热爱,在仅有的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超过一千幅作品。尽管现在梵高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但是,他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和我们对他的成功的理解,肯定不是同一个含义。我们无法评论别人的追求,同样地,我们的追求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呢?

生活在我们的时代是幸运的,太多的渠道可以让我们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谓的成功人士,所谓的英雄,无不是在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之上,做到了他们应该做的努力而已。在这个概念上,只有一点出入,他们的努力是快乐的,并不是我们某些成功学导师宣扬的那种艰辛和困难的努力。也许在“导师们”的知识体系里面,没有钱的努力可能都是困难的吧。或者,他们早已知道,仅仅是成功学的那些小伎俩,成功并不会到来,才渲染苦难的意义,让人认为在成功到来之前的苦难是必要的。所以,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磨练意志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如果再深一层探究成功的奥秘,兴趣和天赋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兴趣使得人们可以一万个小时、几万个小时的花费在一件事情上,还甘之如饴。而天赋,决定了你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就像在画画这件事情上,加歇医生永远成不了梵高的原因。

这些都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讨论完的话题,有兴趣的话我们留待以后再慢慢展开。现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好好面对自己的生活,正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做出你应当做出的那一部分努力。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到达拼天赋的时候,努力可以使你甩开大部分的普通人。虽然努力并不一定使你成功,但是努力确实是你在其它因素未知的情况下,所能选择的最优解。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四):“一万小时定律”被打脸:练习并没想象中那么重要

练习能让你变得更好,但别指望它能让你变得完美。在过去的几年里,心理学领域有不少广为人知的经典实验在严格的重新测试中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很多时候,这些被拆穿的想法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重复了1993年的一项颇具影响力的、针对一所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的研究。

当初的发现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最优秀、最专业的演奏者,练习最为刻苦。研究结果表明,刻意的练习是获得精英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比基因或性格等特征更重要。

后来,这一观点在记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Outliers)一书中得到了推广。他称之为“一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写道,“一万小时是个伟大的神奇数字。”他引用了一些著名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和披头士)的轶事,也引用了1993年的那篇论文(根据谷歌学术的数据,这篇论文被引用了9800多次)。

在重复的研究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布鲁克·麦克纳马拉和梅加·麦特拉使用了比1993年的那次研究更大的样本,并且实施更严格的研究控制。他们发现,练习对提升表现确实重要,但并不像最初那篇文章所宣称的那么重要。令人惊讶的是,练习对精英表演者的效果不尽相同。

研究论文作者写道,“事实上,大多数最优秀的小提琴手的独自练习量要少于良好的小提琴手的平均水平。”练习仍然很重要:在造成良好的小提琴手与较差的小提琴手之间的差异的因素中,练习占26%。但最初的研究声称,练习占比高达48%。

多年来,各种研究一直在一点点削弱“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

2016年,麦克纳马拉还在《心理科学透视》(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综合分析,分析了33项有关刻意练习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练习并没有那么重要。更准确地说,分析发现,在造成运动员的表现差异的因素中,练习占18%。

所以说练习并非无关紧要,但这也意味着许多其他的因素——如基因、性格、生活经历等——造就了大部分的表现差异。

练习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再多的练习,也不太可能帮助资质平平的运动员弥合与天生的超级巨星之间的差距。

因此,一万小时定律被拆穿让一些人觉得完全解脱了。因为这条定律暗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贬:如果我们不能取得成功,那只是天生的。

2016年,Vox科学记者布莱恩·雷斯尼克(Brian Resnick)写了一篇关于综合分析的文章,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运动方面是多么地糟糕。他会花几个小时练习长曲棍球,但一直都没能取得进步,因此自己、父母和教练都感到无比沮丧。他说,如果他当初意识到自己的运动协调性本身就不大好,练习再多也无法赶上优秀的球员,那么他能免受多少失落情绪的煎熬呢?

一万小时定律延续了一个让人筋疲力尽的想法: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在我们全身心投入的任何事情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它让我们看不到平庸也能快乐。

直到今天,雷斯尼克还是一个缓慢、笨拙的徒步旅行者。但他喜欢户外活动。他是个不错的画家。但有时候,拿出一块画布,让大脑的非语言部分参与进来,他会享受其中。他说,当他让自己摆脱期望的束缚时,他可以变得很好,可以开始享受乐趣。

在他看来,如果你不是这个房间里最聪明、最优秀的那个人,也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是处。如果你不擅长运动,你仍然可以通过户外运动来锻炼身体。我们应该能够享受我们不擅长的事情,而不应该给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的压力。

那些拆穿一万小时定律的研究倒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结论:当我们用心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取得进步,但我们不必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五):36岁收费员哭诉除了收费啥都不会,83岁清华毕业奶奶应聘阿里巴巴,打败你的根本不是年纪,而是这个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新闻:河北唐山市的地方政府将地方的各个路桥收费站取消了,结果这些收费站的人去找领导讨说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大姐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看到这里我真的很吃惊,她把我不会说的振振有词。

这两天网络上面又被阿里巴巴得一则招聘启事刷屏了,阿里巴巴40万年薪招聘产品体验员,要求60岁以上,与子女关系和睦,广场舞KOL(意见领袖)优先。刚看到这个招聘信息的时候,我不相信,觉得这么大年纪了,可以干什么呢?肯定是虚假信息。没想到这两天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一位83岁的李路阿姨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霸,思维敏捷,言简意赅,她还是十几个群的意见领袖,经常组织线下活动。除此之外她还会五门外语(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还会制作Excel表格,用Photoshop后期处理照片......还喜欢摄影、滑冰、游泳、骑车、田径......

一个才36岁的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不会,而一位已经83岁的老人还在不断地学习去努力提高自己,我想一个人是否能够过上自己需要的生活,真的和年纪一点关系都没有,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位大姐每天只会做收费一件事情,平时无聊也只会逛街、追剧消磨时间,而老奶奶呢?每天她都是凌晨5点起床,先打开电脑学习一会,然后再洗漱、吃早点。白天没事的时候,她就学习。经过3年的学习,她已经完成了包括毕业论文在内的几乎全部必修课程。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未来就在哪里。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地成功,还不是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近看了著名作家张笑颜写的《一万小时定律》。他就在文中提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一项世界级的才能都需要进行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有人对这个“一万个小时定律”噗之一鼻,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每天都处于忙碌中,感动了自己,可是还是没有成功。你是否反思过你每天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敷衍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还是不断地吸取自己的不足,去提高自己的长处呢。对于这一点,本书的作者提出了要想获得成功你得:

1.用专业精神应对每件事,珍惜每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进步,让它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然后每天都去做这件事情;

3.对于错的方向,要及时止损,果断放弃。就像林语堂说的:与其盲目的执着,不如明智的放弃。对于不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时调整;

4.每天有效地坚持3小时,坚持十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他就是靠后天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实际案例。他的资质就很差,虽然在父亲的严厉督责下,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读书,却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可是他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他的一生一路开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记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他从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这么资质平凡的人,最后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呢?

其实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真正投入了精力和热情来练习某项技能了吗?”现在有一个热词“斜杠青年”,它就是一个人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很多特长用来赚钱的方式。如今是知识付费的时代,你只要在某个领域有特别的才华,你可能就可以脱颖而出,实现财务自由。关键看你,能否坚持按着目标努力下去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