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髹饰录读后感100字

髹饰录读后感100字

《髹饰录》是一本由黄成 / 扬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髹饰录》读后感(一):真正的匠心

这本书成书于明朝,它的作者是一位能工巧匠,名字叫黄成。

这本书据现代研究,大概成书于隆庆年间,它没有刻本,只有一部单传的抄本,目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是令人非常非常痛心的一件事情,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的风霜与战乱,或主观或被动地流失了许多文物与宝物。曾经有许多被当时政fu不甚在意的东西,流传到国外被奉若珍宝,如今想要寻回已是千难万难,而《髹饰录》正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工匠一直代表着一种超高的技艺水准,这许多年来我见过数不过来的女子的饰品,各种繁杂的工艺集合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我也见过在桃核上做了镂空画的核雕,我们无法想象古代匠人是如何在没有精确机器的条件下,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出了空间与人物。我还见过许许多多的刺绣品,一针一线之间,天地万物栩栩如生。

而这本书讲述的却是一种一直被我们忽视或者相对少见的技艺——“髹饰”。

“髹饰”,以漆漆物,以纹装饰。

黄成在这本书中的《乾集》为我们讲了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以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为我们讲述了漆器的分类以及各个品种的形态。

除此以外作者还在“楷法”一章中,讲到了漆工入门前必须知晓的工则,从品德规范到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过失,再到如何如何做好一件漆器。

我想这本书,如果用现代的命名方式的话,它的名字可能会叫——《从入门到精通,一本书教你成为漆匠大师》。

但今天的七天/半个月/三十天的速成“秘籍”不同的是,这本书真的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书中作者将漆器的种类分为了14种,其中有纯色的、带画工的、带镶嵌的、带雕刻的、带描金的等等等等。

同样在书中作者也讲了漆的使用,我国是世界上zui早使用漆的国家。而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人们是如何制漆用漆的。

正如现在很热门的词——“匠人”“匠心”,纯手工制品在某一天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眼中,成为了送亲朋好友的最佳礼物之一。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许多工艺是相通的,我男朋友是玉雕师,但他也喜欢木雕,没事还喜欢雕雕竹子,所以很巧的是书中那许多雕刻工具我们都有。

我曾经接触过许多古物,我原本以为我见过的漆器很少,但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其实很多。那些明清时期的女子的梳妆盒首饰盒、古代的琵琶与阮,墨盒文人用具,家具与屏风……

原来漆器早已被应用在如此多的地方。

看这本书,通过这一种工艺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千百道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子。

一个“漆工”,这两个字说起来如此轻松,可真正去做这一件事情,却需要无数道工序,许多种讲究。

而其它传统工艺何尝不是呢?

正是因为无数工匠们的专业与用心,本来没有生命的物品才在他们的手中产生了价值,甚至被收进博物馆中得到了永生。

通过一本《髹饰录》,我们能读懂什么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髹饰录》读后感(二):清赏传世的漆器工艺与漆画

《髹饰录》是一本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主要讲述刷漆、以各种纹饰对漆器进行装饰、展现我国古代纷繁复杂的髹饰工艺及其做法,记载了高达497种的漆工艺表现技法,体现了明代是一个漆艺集大成的时代。

漆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自唐而衰,经历了由日常而入殿堂到遭禁的历史。

在尧舜禹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漆髤涂食器和祭器:“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

中国漆器自汉代东渡日本,在异国被发扬光大。日本人对漆器的感情颇深,保护漆器及其工艺、重视漆匠等一直是他们的古老传统。

明朝时,传统社会按照士农工商来确定社会地位,加上重农抑商的制度,导致匠人们的技艺和创造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尽管漆匠黄成、扬明的技艺水平相当高超,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地位实属低下。

制作漆器的工匠,一般按照天道运转的规律来用漆。

当天然漆树长到七八岁时,人们就可以采割漆树的漆液。一般树干越粗,含漆量就越高。

漆刀、蚌壳、刮板和收漆桶是割漆的主要用具。一年之中,六月中旬至十月中旬是采漆的好时段。一般在空气湿度大的黎明前、阴天或大雾时割漆。

油漆可以使器物更加坚固结实,提高使用效率,还能为器物表面增添明丽的光彩。

随着瓷器的兴起,漆器慢慢地从功能和审美上,逐渐地退出了实用器皿的舞台,进而转型,服务于宗教壁画佛像雕塑和文人小众爱好等。

工艺繁多的漆艺,在漆匠们的鬼斧神工之下,书写出了千磨万彩、深邃内敛、静穆厚重的不朽漆饰人文之美与厚重笃实的传统亮丽古风。

《髹饰录》读后感(三):认识髹漆,传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匠人精神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也是大漆的故乡。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

“漆”被称为“涂料之王”,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xiū)漆”。

20世纪90年代,屯溪漆器整体工艺水平日渐下滑——漆料多用低端粗糙的腰果漆,大漆很少见。

资深手艺人甘而可看到传统技艺的衰落,内心非常难过。于是,他在2001年关闭了生意正红火的“文房四宝店”,决定复兴徽州漆艺。

那时犀皮漆的文献与实物资料极为稀少,甘而可只能从古籍(《髹饰录》)中汲取灵感,走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这本古籍《髹饰录》至今仍存放在他现在的工作室展厅的书架上。)

甘而可精心研究漆艺20多年,让一度失传的犀皮漆重焕光彩。

现如今,甘而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安徽黄山黎阳老街上,开了一个工作室。

工作室一楼的展厅里陈列着他的各种漆器作品——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炉……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漆,想要认识大漆,并想把大漆技艺传承下去。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大漆或是想把大漆技艺传承下去,那么这本我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就不得不读读了。

可问题是古籍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阅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大部分书籍为文言文,没有标点,也无注释,更无白话。

重庆出版社考虑到了大部分读者可能面临的阅读障碍,于是邀请了相关学者进行了注释和今译,并把《髹饰录》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之一,予以出版。

本书的作者黄成,是一位生活在中国明朝的漆器匠人。本书在黄成的创作之外,还有天启年间的一名漆工扬明的注,再加上田开鹏的译注,读者们就能轻松阅读、轻松入门了。

黄成将全书分为《乾集》和《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条。其中《乾集》主要是讲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以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是讲漆器的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

像这种按照乾坤阴阳方式编撰的记工类图书,除了《髹饰录》之外,目前尚无他例。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它不但能让你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大漆、怎么刷漆、怎么用各种纹饰对漆器进行装饰外,还会教你做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想要做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需要做到哪些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

由此可见,想要成功,品德修养就一定要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漆工,品德修养也一定要好。

对于漆工的品德,作者在“楷法第二”这一章中,从“三法”“二戒”“四失”“三病”理论上,确立了漆工的品德规范,将这些技艺之外的道德要求作为漆工入门前必须知晓的工则。

三法——漆器制作的三种法度

1.工艺技巧要师法天地造化;

2.胎质要效法人的身体比例;

3.装饰纹样要仿效阴阳协和。

二戒——两条通用戒律

1.戒装饰过度、过于追求技巧和炫耀装饰;

2.戒粗制滥造,以次充好。

四失——四种制作器物不可犯的过失

1.器物不符合规定的法定;

2.制作程序和流程超过了规定范围,还不修改;

3.在器物完成之后不检查;

4.在制作时懒惰懈怠、偷工减料。

三病——漆工不可犯的三个毛病

1.守着一技之长却密不传人;

2.追求局部的意趣却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3.纹饰与色彩不匹配。

由此可见,好的品德才能造出好的物品,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如何做人。

就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那样,他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以纯手工方式制作漆器,达到精密机器制造的精度。

他说:“既然要做,就要追求完美。”

据说,有一次,他在参照《西清砚谱》制作仿古砚盒时,自己摸索着尝试了许多次。一次试不出效果,就磨掉重新上漆,反反复复多次尝试。就算盒盖上呈现出了红黄黑三色相叠的传统犀皮漆纹样,他仍不满意,还总觉得这种纹理比较整齐、单调,没有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灵动感。

可见,像甘而可在制作漆器时追求精益求精,有匠人的精神也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想传承下来的。

写在最后:

本书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髹饰工艺及其做法,可以从目录中查到所属的各个品种。

它既是一本研究漆器工艺史的重要文献,又是古代漆器定名的可靠依据,还可以为后人继承传统漆工技艺、推陈出新提供宝贵资料,可谓漆工经典著作。

如果你也想了解漆器的工艺史,想成为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这本《髹饰录》就不要错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