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岛集读后感摘抄

孤岛集读后感摘抄

《孤岛集》是一本由毛丹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岛集》读后感(一):寂静岛屿

这是一本很能让我沉静下来的书。一如日本这个国度,其许多方面,如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生死的态度,都能教会我很多。

书的封面由简单的几何形状构成,椭圆中孤立的三角,很符合“孤岛”这个名字。

文章的语言大多是平实的,很明显能感觉到数十年旅日生活给作者留下的痕迹,从行文腔调到为人处事。

对日本这个国家,我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老生常谈的国仇家恨,另一方面是对其民族内核与生活方式的心向往之。而这本书,带我走出了宏观的死角,去看真实日本的一个个横切面。尽管这些横切面细散琐碎,却不妨碍它们的引人入胜。

看得丝毫不费劲的文集,很合胃口。

《孤岛集》读后感(二):认知日本文学

光看书名,如果不了解作者,很难会想到此书的内容。

随手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上春树,好熟悉的作家,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热门作家,顿有亲切之感。

赶紧翻到这部分内容,流畅的文字、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文字,述说着村上春树,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笔风。让读者很快从随笔中了解到这位作家,这位使用美国风格写作习惯的作家、这位与日本文坛交恶的作家。

看着图书,暗自分析着,村上春树的写作与莫言的作品相比,或许少了些乡土的气息和风俗习惯。从作品翻译的便捷性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容易翻译,其有着全球化的写作风格;而莫言的作品,则拥有着鲜明的家乡特色、口语、方言等等,这些文字翻译起来很是拗口。这会是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的障碍么?

图书的内涵很丰富,于是从头认真阅读起此书,也慢慢了解到《知日》原来是向读者介绍日本各个领域的窗口。

而此书的作者,旅居日本多年的学者,《知日》的专栏作家,自然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写作向读者介绍日本的风土文化、介绍日本的文学。在这部随笔的合集中,众多的日本文学家先后登场,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也出现在了图书,再加上热门候选人村上春树,挺热闹的文学圈。

很赞的图书!

《孤岛集》读后感(三):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比较平实中肯地说了说日本,从几个侧面(一些人,几个作家)来描述日本。挺好的。

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

灰色:描述的日本女人“洋子”,结婚、离婚,每次婚姻对象的大跨度,让人觉得人的一生的不确定性,以及无限的可能。还是蛮有冲击力的。

《自性》:作者翻译的三浦友和的自传,没有一张照片的明星的自传,真的是一股清流。作者谈到和山口百惠结婚的表述是“我已经意识到了她在演艺界的价值很快就要被我摧毁。”,何等的诚实。“平常的日子永远是平常的,无论是明星,还是被媒体穷追不舍的一个家庭,作者保持了泰然处之的姿态,不喧不闹,不厌不弃。但与此同时,三浦友和书中所描述的他与爱妻山口百惠之间的相契相安却非常清新,犹如一条溪流碧水,读后让人心静”。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作者把书的版税全部捐给地震灾区)

村上春树:通过作者的描述,以及与李长声的对话,比较认可对村上的一个标签:写作工程师。

大致了解了几个作家的特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日本突出的两个特点:工匠性格;仪式场面,保持的非常好;

毛丹青说“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是啊,过去的遣唐使,明治维新,日本还一直持续地向比他们优秀的人学习,我们现在了解日本也是如此吧。先放下恩怨,先承认别人比我们的强,好好学习。

《孤岛集》读后感(四):孤岛看日本

《孤岛集》

——毛丹青

毛丹青应该是对日本有深刻理解、体会与感受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与文人之一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像鲁迅那样从日本留学回来又真的学会了某些思维并运用恰当的作家和文人。日本是一个具有“师从强大”特性的国家,他的学习能力让全世界震惊;像商业上成功的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优衣库的柳井正等等,都没有太多的精彩求学经历,都是通过自己观摩、学习、发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终生事业,进而学习到了世界顶尖级的道理和方法。日本是一个学习能力强的民族,继承唐的礼仪与文化,经过时间与岁月的洗礼,让这个民族异常活跃起来。

毛丹青对日本的理解,恐怕国内无人出其右。在经济学界,研究日本较为深入的一个学者是白益民,他在《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启示录》等书籍中深入研究和发现了日本企业成长的轨迹,但仅限于经济、企业管理和商业行为发现上的对日本的理解;毛丹青则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文学角度、普罗大众层次去了解与揭示日本的生活状况、团结学习现象等问题。这本《孤岛集》虽是一个故事性隐射,但更多的是通过对日本社会的思考,来阐述一种生活状态与方式;如若你生活在孤岛,恰会是怎样的光景?

书中讲述较多中国人对日本的理解、观点和方式与作者看到的日本的比较,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小学课文里有篇文章讲述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最好的总结便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所以,你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可以拿到这本书里面来对比一下;Hamlets没有好坏、优劣、对错,你的心决定了你认识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从而也就揭示了你喜欢的的内容、拥有的才识、态度是否虔诚。

当然,我喜闻乐见的还是看到书中大量讲述文学方向、文化发展的问题。大家还算熟悉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一众作家,多少看过他们的几本著作,算是有了基础的感知。作者本书作为一个文化人,对这些异国文学文人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的有意思;同行相轻、文人相轻的毛病在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书写的淋漓尽致,但毛丹青的文章里面很少见。蒋勋说,客观的描述至于散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散文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之后便自然而然的能从客观的描述里见到作者的情绪、观点与态度了。用这个角度去思考,毛丹青的这本散文集也算上乘之作——即没有太多主观性辩解与描述内容,没有太多情绪性色彩去渲染;你跟着文字走,带着简单的思维和想法,便会将日本看的清澈。

研究日本文学、社会和文化发展,毛丹青的著作绕不开。

《孤岛集》读后感(五):历者弥新

收到《孤岛集》后我正巧要坐火车,从等待启程的火车站翻开第一页,到返程的列车上读完后记,过程与封面一样是沉静的。忽略列车穿越隧道的轰隆音与乘客的嘈杂声,这会儿耳机里响起宇多田ヒカル的《Keep Tryin’》,茫茫人海中只属于的一个人的专注时刻在众多细节的无限延伸下完成。

毛丹青先生将这本集子装成一盒录音带:side A是关于日本人的一部“色彩”连载,side B是关于日本文学、文化的一系列栏目文章,最后附录了宛如Bound track的两篇访谈对话实录。当翻开这本灰色的硬皮小书,如同将录音带放入以思绪为电的读者播放器中,从千人千面的角度分享着毛先生真实行走后的一部分日本世界。

在《孤岛集》中,毛先生融入了他本人在日本旅居多年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悟,以一个介入日本文化的异乡人角度为读者一解渴望知日的好奇心。值得一提的是,毛先生也反复在文章中指出自己在日本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祖国中国的时间,正是这一微妙的逆转,让作为生长在帝都的毛先生在文字感上无比接近一个地道的日本人。每一段记叙都有一段亦近亦远的距离,因同时拥有两种文化背景而在拿捏上呈现出自然流露的恰当好处。

在side A的“色彩”十二章中,以不同颜色贯穿起作者在日本遇到的人和故事,用统一的形式贯穿起主题内核。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和对话,都来自一双凝视真实日本的眼睛;平凡的生活之味,散发出的日本气息在文字间悠悠升起。其中我很喜欢《紫色》和《土色》,用紫色布包敬畏神明的房东婆婆、用紫色名字致敬挖沟机的北海道的他(比起名字更喜欢这个婆婆对他的称号)、把甲子园的土带回老家的渡边兄。他们的故事都是很微小的一粟,却在跃然纸上后跳脱了空间和时间,距离感零,近在眼前的无法触碰,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side B和附录是一些段文章和访谈记录,更多是围绕日本文学展开,其中对提到当代日本文学就绕不过去的村上春树有较多的着墨。本人非村上爱好者,在村上读者毛先生的普及下,对村上在作品外的个人性格等等多了些许认识。毛先生在对村上的经历进行漫游式的实地体验后,也提出了村上能在他生活的时代功成名就的两个原因:思维和时势。村上本人的英文水平了得,写作时已能炉火纯青地运用英文进行思考和写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他在英语文学界的脱颖而出功不可没;在童年和成年转折经历的共同作用下,他的小说一直写个人,却包含对社会和时代的隐喻与还原,建立在虚构人物身上的真实群体。而近年来一直保持高产和多元类型的作品与读者见面,称得上一名顺应时势的文坛人物。

全书每一页的文字都显得琐碎,当你读完合上书封,却感觉并不冗长,丝毫未觉乏味,反倒有种咀嚼雨后青草的甘甜。这样的阅读,收获的不止是一个锦句,永远有新的感受,源自内容中真实的经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